文学创作论

合集下载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文学创作论读书笔记

文学创作论读书笔记

文学创作论读书笔记《文学创作论》是一本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书籍,作者通过对文学创作过程的分析,揭示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

下面是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所做的读书笔记:一、文学创作的本质文学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需要作者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要素,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和提炼,从而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二、文学创作的过程观察生活:文学创作的前提是深入观察生活,作者需要对社会、人生、自然等进行仔细观察,从而获得丰富的创作素材。

想象与联想: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作者需要进行想象和联想,通过形象思维将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加工和提炼,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文学形象。

情感表达:文学作品需要具有情感力量,因此作者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

艺术加工:作者需要对观察到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通过夸张、渲染、对比等手法,使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文学创作的技巧情节构思: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需要通过巧妙的情节构思,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传达出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人物塑造:人物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作者需要通过对人物的塑造,使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涵。

语言表达: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载体,作者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传达出作品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语言的运用也需要符合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四、文学创作的心态专注投入:文学创作需要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在对作品充满热情和激情的状态下,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保持敏感:作者需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和关注,从而能够在生活中发现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克服困难:文学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作者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克服困难并坚持创作。

五、总结与启示《文学创作论》对于我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提供了我对文学创作过程的全局性认识,还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学习这本书的内容,我深刻认识到文学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需要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和关注生活。

“胸有成竹”式的文学创作论

“胸有成竹”式的文学创作论

“胸有成竹”式的文学创作论
眼中——胸中——手中
(一)从“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作为创作的三个阶段,实现了两次飞跃。

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是第一次飞跃,这是从自然形象到艺术心象的飞跃;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是第二次飞跃,这是从艺术心象到物化了的艺术形象的飞跃。

(二)“即景会心”与艺术直觉
“即景”就是直观景物,是指诗人对事物外在形态的观照,是感性的把握;“会心”是心领神会,是指诗人对事物的内在意蕴的领悟,是理性的把握。

“即景会心”,是在直观景物的一瞬间,景生情,情寓景,实现了形态与意味、形与神、感性与理性的完整的同时的统一。

很明显,这就艺术直觉的心理过程。

(三)“神思”与艺术想象
艺术想象是文学创作最为重要的心理机制,这是中西文论普遍的看法。

但中华古代文论把艺术想象称为“神思”。

(四)“成竹于胸”与艺术心象
“心象”是“成竹”,又非“成竹”;是已然,又是未然;是完整的形象,又是未定型的形象。

它像即将诞生的婴儿,可能顺利诞生,也可能躁动着而最终没有诞生出来。

但不论怎么说,心象的未定性、活跃性,使它成为文学艺术创作最具有创造性的时刻和环节。

“胸有成竹”说,是对这个最具有创造性时刻的理论概括。

(五)“出语惊人”与艺术表达
诗歌言语表达要有惊人的效果,而且要创新,不能陈陈相因,落入窠臼。

“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惟陈言之务去”(韩愈)与“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有相通之处。

文学创造(创作论)

文学创造(创作论)

第二编文学创造(创作论)第六章文学创作过程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生(主要是艺术发现、创作动机)、构思和物化(传达)。

本章旨在研究作家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创作、为什么创作和如何创作的问题。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储备或叫素材积累。

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步。

(一)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作家意识到的社会生活。

材料的积累是把生活心灵化的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材料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材料不同,直接地讲,是一种精神材料,是摄入到作家头脑中的社会生活,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具体而言,是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一切丰富、生动然而相对芫杂、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作家把社会生活心灵生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外在刺激作为一种信息被大脑吸收并储存的过程,其中记忆机制起关键作用:刺激感觉感觉缓冲器(大脑某个部位)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二)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1、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古人认为文学创造要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是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体验。

从司马迁的“发烧之所以作”(《自序》)到韩愈的“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荆谭唱和诗序》再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薛简肃公文集序》),都从一个侧面涉及到生活材料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

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姜斋诗话》)刘熙载谈到“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但如身入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

”(《艺概·诗概》)王国维也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人间词话》)都主张作家要体验生活、观察生活。

巴尔扎克说“作家应该熟悉一切现象,一切感情。

”(《〈驴皮记〉初版序言》)雨果说:“诗人的两只眼睛,其一注视人类,其一注视大自然。

”(《〈光与影集〉序》)果戈理说“只有被我从现实中提取,并且熟悉的一些东西,才是我写出来的好的东西。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文学创作论

文学创作论
意义3 意义2 意义1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在艺术创作中,当情感达到 一种极致状态时,便会出现一 种奇异的创作现象—癫狂
无意识的突发
激情的强化
沉思状态是创作冲的的思 绪之流如惊涛般涌过之后的一 种深沉的平静。 在深思中,以往的情感积 累获得审美升华。也就是说把 生活经验变为审美体验的转换 过程。
什么是创作风格?
例如: 李白的清新飘逸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平易浅近 刘禹锡的气骨豪劲 王维 孟浩然的自然隽永 高适 岑参的悲壮慷慨 未来仅仅属于拥有风格的人
雨果
创作风格与作家的个性有什么关系?
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 创作个性是作家个性的表现。
法·布封:“风格才是人本身” 中国:“人如其文”或“文如其人”
人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在他 的成长过程中,方方面面的生活 经历,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 的生活经验。
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空间
Transaction Data
社会生活的异彩缤纷,为文学 创作提供了可能,首先,社会生活 培育了创作主体特定的文学观念。 其次,社会生活为创作主体孕育了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元素。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www.art-com.co.kr
广泛的知识积累是作家进行创作活动的前提条件Company Logo
在《红楼梦》里所写的五行八业,无不俱全, 什么医理禅道,园林建筑,猜谜行令,题诗 作画,以及用具、陈设、食品、服装实在使 人眼花缭乱表现了曹雪芹渊博的知识。
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才能是作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必备条件
文学与哲学不同,哲学是以逻辑的严 密性和理论的科学性来说服人,而文学是 以形象的生动性和情节的丰富性来感染人 的。 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结构宏达,但安 排得体;人物众多,但各俱情态;事件纷纭, 但主次分明;关系复杂,但线索清晰。

创作论名词解释

创作论名词解释

创作论名词解释
创作论,也被称为创作理论,是研究艺术创作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心理机制、思维特点、内容构成、形式因素、艺术技巧、创作方法等问题,旨在挖掘并把握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指导艺术创作的有效进行和艺术水准的提高。

创作论是文学评论的必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作家如何将社会生活转化成文学作品的过程,其中作家的审美感受是中心环节,是联系社会生活与文学作品的纽带。

创作论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论中的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和实用说都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创作论的影响也很大,其认为创作实践应反映生活,反映人民的精神世界。

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应深入挖掘和呈现生活的本质,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和改造,以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

此外,在创作论的研究中,现代科技的引入和发展也为创作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例如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同时也要求作家更加深入地探索创作的内在规律和技巧。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专业内容建议查阅文艺学和艺术学相关的书籍文献或咨询专业学者。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的出现对中国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古代,中国文学起源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学创作体系。

直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和《原道》等文论的出现,才初步形成了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这些文论从文学的内在规律、审美标准、创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强调了文学与人民的联系。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应该关注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通过创作作品来反映人民的现实和精神需求。

这一观点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追求真实性和感人性的特点,使文学创作更加接地气,更能引起人民的共鸣。

第三,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还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审美标准。

在古代,文学的审美标准主要是以“志”、“意”为核心,即作品应该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这一标准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一标准也与西方文学的审美标准有所不同,展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风貌。

第四,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还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在古代,文学家们通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和模仿,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如修辞手法、章法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对于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开始走向成熟和完善。

这一文学创作论的提出,对于我国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这一文学创作论也为后来的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于丰富和拓展中国文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的出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文学创作论的提出,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和外延,而且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文学创作论一、宏观上认识文学创作一部鲜活的文学作品是怎么产生的呢?是源于作家天才般的想象还是源于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其实二者皆而有之。

除此之外,当今文坛作品的问世还伴随着这样的现象:一部作品在发行前后总有热闹市场宣传,如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具有商业性的“炒作”之嫌。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今文坛很少有脱此俗套者。

一部作品的产生不只取决于作家,还取决于那些享有版权的出版机构以及伴随而来的媒体炒作。

由此对传统文学创作论形成挑战:文学难道只是作家个人的精神生产而与商品生产无关?那么如何看待文学的创作呢?(一)文学创作具有创造性(体现个性与社会性)文学创作体现为独一无二的个性化创造,不过这种个性化创造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如李白的飘逸洒脱与盛唐气象;杜甫的沉郁顿挫与唐帝国的由盛入衰;司马迁的《史记》所具有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深刻的社会性。

(二)文学创作的制作性文学创作固然需要创造性,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吃饭问题”、“权力角逐”、“人格掩饰”、“媒体炒作”、“产业制作”等因素又使文学创作具有制作性。

案例举隅一:人格掩饰(作家为掩饰人格,而创造虚伪的“个性”)→【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的隐逸之志(《闲居赋》见《文选》卷36),但实际相反。

包括在内的《晋书》记载其人性情浮躁、常趋炎附势。

常对当时的巨富石崇等人“忘尘而拜”,但因仕途不顺而作《闲居赋》。

金代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谈及此事: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注:安仁是潘岳的“字”)→【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文不如其人”……诸多文坛事实证明文学的个性化创作是存在掩饰性的,尤其是涉及个人私利或政治运动等非常时期更是如此。

案例举隅二:媒体炒作作家、出版社、媒体的相互需要致使文学深深地打上了媒体包装的烙印。

一部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或者影视作品从选题、定稿到成品,都经过了出版商的精心策划和市场论证,再辅之以媒体的极力鼓吹。

当然,即使一部“被制作了”的文艺作品,只要作家精心投入了创作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原创风格,也是值得肯定的。

如金庸、张恨水等人的作品不仅被媒体大肆包装,更是频频改编为影视作品。

注:张恨水(1895-1967,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

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

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近两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

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

)(三)关于文学创作问题的小结我们提倡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倾向,反对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制作。

然而尤其是处于“文化工业”和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当代文学创作,必然既体现个性化创造原则,又少不了时尚的商业运作,这是当下文学生存的现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我们需要承认并尊重文学创作中的“创造性”与“制作性”相互渗透的现实。

二、作家素养(一)丰富的生活经验读万卷书求人生之助,行万里路求江山之助1、直接的生活经验案例一: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

马氏指出他自幼生活的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就是教会其写作的地方。

他在《番石榴飘香》(中译本,三联书店1987)一书中说:“我认为,加勒比教会我从另一种角度来观察现实,把超自然的现象看作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熟悉它的每一个岛屿,那儿有肤色像蜜糖那样金黄、眼睛碧绿、头扎黄色围巾的黑白混血女人;有混染着印地安人血统的、洗衣服和卖护身符的华人;有从他们所经营的象牙商店里出来到马路上拉屎的印度人;还有尘土飞扬、酷热难当的小镇,那儿一边是不堪旋风吹刮的小屋,一边矗立着装有仿光玻璃的摩天大楼。

那里还有七种色彩的大海。

……它不仅是一个教会我写作的世界,也是我不感到自己是异国人的唯一地方。

”(《番石榴飘香》,三联书店1987,74-75页)案例二:余秋雨《文化苦旅》(1992)、司马迁《史记》等本书为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专集,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全书共37篇,分别为《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嗣》《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牙山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节》《这里真安静》。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2、间接的生活经验(作家不能亲身实践体验的,主要从书本中获得,如历史的、异域的)如姚雪垠《李自成》:作者不可能参与当时的农民起义,必须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当然还需实地考察山川地形,了解战争遗迹、收集民间传说等,然后对二手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取舍。

再如:司马迁《史记》就是间接材料的典范……此外,文学作品中的某些特定对象,也需要间接体验。

如小偷、妓女、罪犯……作家显然不可能去实践,只能根据现实生活设身处地去推测、揣摩、想象。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开阔的知识视野世界一流作家——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鲁迅、曹雪芹……无不如此。

如《红楼梦》:涉及古典诗词、戏曲、绘画、音乐、饮食、烹调、品茶、古玩、家具、服饰、中药、园林建筑等。

再如鲁迅:不仅写小说、还研究中国小说史、研究西方浪漫主义诗派(撰写《摩罗诗力说》),翻译俄国作品果戈里《死魂灵》、法捷耶夫《毁灭》,翻译日本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研究西洋美术。

此外国学方面精通中国文学、哲学、史学,在校勘、钩沉、辑佚、书法、版本、石刻、版画、古钱币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

(三)良好的艺术修养1、多读前人作品,借鉴精华,转益多师。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世界文豪海明威在《关于写作技巧》中,列出了一大批作家应读书目……(《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谈创作》250-251页)→国人所谓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无不如此。

2、重视文学与其他各门艺术的相互关系,在其他艺术中获得启迪→苏东坡: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贾平凹:在书法、绘画方面堪称一绝,西安很多高级文化、娱乐场所可以见到其题名或书画作品。

三、创作动机1、涵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活动的内在动力,它是作家内在需要的体现。

即作家在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这种易感点在特定外部机缘的触发下形成极强的行动力量,这种力量对整个创作过程起着或隐或显的的支配作用,比如材料取舍、价值取向、创作热情等。

2、创作动机与创作实践没有创作动机不可能进行文学创作,但是有了创作动机未必能创造出作品,这与作家的综合素质相关。

四、艺术发现1、涵义:作家在生活经验中积累了很多感性材料后,在特定机缘的触发下所形成的暮然领悟,它是作家由创作动机走向实践创作的导火线。

2、艺术发现的产生原因①作家长期思考的木然领悟(时间上)②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洞察力的结合(发现性、洞察力)③外在机缘的突出点与作家情感体验的契合(易感点与外在机缘的契合)案例:冯骥才创作《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冯氏一次去北京的车上看到一对夫妻,女的比男的高,但二人却非常融洽,使他怦然心动,产生创作欲望。

但写作时又找不到适当的细节连贯全篇而无法下手。

有一次冯氏和妻子出门,天上下雨推及带伞的事,于是“伞”使他得到了所想要的东西。

所以小说中才有了矮丈夫常打伞为抱着孩子的高女人遮风挡雨的情节。

五、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1、素材积累主要是作家观察和体验生活,广泛摄取和积累生活素材的过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就是素材积累的过程。

这些工作为文学构思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2、文学构思有了素材的积累,有了创作动机的催促,在艺术发现的刺激下作家进入构思阶段。

文学构思中作家要对素材进行提炼和取舍,梳理素材之间的关系,深入发掘素材中包含的蕴味,用一定的文学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设计作品的总体结构、风格和情调等。

文学构思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最为艰苦的阶段。

①文学构思的艰苦性文学构思需要长时间的思考,犹如春蚕吐丝,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构想作品。

世界一流的作家对此多有论说:→19世纪俄国文学家冈察洛夫曾说:“单是一个结构,即大厦的结构,就足以耗尽作者全部智力活动:思量和周密考虑参与主要任务的人物,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安排和进程,人物的作用,还要留神地检查有关真实不真实、欠缺或过分等等问题。

总而言之——象喝干海水一样困难!”(冈察洛夫《迟做总比不做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一辑,11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长时间构思、修改作品者举隅:曹雪芹《红楼梦》10年;郭沫若戏剧《屈原》21年;马尔克斯《百年孤独》15年;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20年;歌德《浮士德》60年!可以说耗尽一生。

②作者角色变化,推动审美意象的生成。

作者在文学构思或写作阶段,不知不觉中充当了作品世界的各类人物,感同身受地体验任务情感、心理,获得与人物相似的体验,作出象作品中人物一样的反应。

→巴尔扎克曾说,他整天所写人物的生活,写到人物之间吵架时,自己竟与自己吵起架来……→福楼拜谈到构思和写作时说,他可以既是丈夫又是妻子,可以既是情夫又是情妇。

当他写到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时,自己嘴里也感到了砒霜的味道……→汤显祖写《牡丹亭》(即《还魂记》)时的苦思情状——“一日,家人求之不可得,遍索,乃卧庭中薪上,掩袂痛哭。

惊问之,曰:填词至‘赏秋香还是旧罗裙’句也。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言者,心之声也。

欲代此一人立言,先代此一人立心。

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无论立心端正者,我当设身处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心邪辟者,我亦当舍经从权,暂为邪辟之思。

”(《新曲苑》卷三,《笠翁剧论》)→角色转变其实就是创作中的自居心理。

在灿若群星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诗人们以“松”、“竹”、“梅”、“兰”等等自居。

以往说这是“比喻”,大体是不错的。

但这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

“自居心理”则说明了创作主体借形象负载的某种心理内容,在揭示诗人与形象融为一体时,突出了主体性,指出了这类作品中所谓主客观的统一,是以比喻形象为形式,以主体的心理愿望为内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