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_先进_侍坐》篇看高效课堂
从《论语·侍坐章》看师生的课堂情感沟通

从《论语·侍坐章》看师生的课堂情感沟通作者:王永红来源:《新课程·下旬》2018年第07期摘要:课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所记叙的师生五人间的谈话,目的明确且不失平和,气氛融洽又不失轻松。
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这也得益于孔子在课堂上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
关键词:师生;课堂;情感沟通孔老先生是这次谈话的发起者和主持人,他开了八次口,有三次是单纯地发问“尔何如”,其余五次有引导有回答,在评述学生“志”的同时,还或隐或现地表达了他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孔子作为师长,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对我们当代教师有一定的教育和借鉴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淡化年龄差异,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也就是说,你们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就受拘束而不敢向我说出自己的想法了,提醒自己的学生不要受限于年龄差异。
据史料记载,孔子比子路大9岁,比曾晳大21岁,比冉有大29岁,比公西华大42岁,按照现在人的观念,他们师生之间不只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了,甚至可以说是隔了三代,但孔老先生丝毫没有倚老卖老的姿态,而是努力打消学生不发言的心理顾虑,积极鼓励他们毫无拘束地畅所欲言。
反观我们现在某些教师的做法,动不动就说:“唉,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难以沟通呀!我们那时跟老师是多么的亲近!”对学生看不惯这个,不理解那个。
如果我们主动去了解学生,和学生交流、沟通,消除师生间的隔阂,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那我们就会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心,我们的教学也会充满活力,也能建立像孔子和学生一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启发、引导,让每位学生都享有说话的权利当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自陈述完自己的志向后,曾晳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人有较大的差别,有些犹豫,不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孔子就热情地鼓励他“何伤乎?亦各述其志也!”及时打消了他的顾虑,并借此引导曾晳畅谈自己的志向。
浅谈《侍坐》的教学艺术-2019年精选文档

浅谈《侍坐》的教学艺术一、得体的教学形式《论语》告诉我们,对话教学是孔子常用的教学方法,在《侍坐》中孔子运用了这一基本方法,由于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是孔子倡导的君子法则,所以对这样一场涉及到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和弟子们的志向抱负的课堂教学,根据教学要了解学生治国方略的目的要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孔子是颇具匠心的,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常规教学模式,显然对这个富有个性色彩案,又必须求真的答题要求,是不太合适的,解惑尚可,但必须让惑出现。
因此只有营造一种轻松宽裕的气氛才能使学生自由和自然的发挥,才能解惑答疑。
故此,孔子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谈话课,话题是“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即“假如你达,则何以兼济天下”也即各言其志,这种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专题谈话教学,可让学生视作是一堂谈治世理想的口头作文来驾轻就熟。
这样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及教学主体获得了最佳组合。
二、巧妙地教学方法在这堂谈话课里,孔子所持的是完全不干预、不设定答题规则和标准答案的开放姿态,其教学方法十分精妙:(一)精炼导语三步曲好的导语是一堂课是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教学中起到开闸助跑的作用。
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重要。
在《侍坐》这堂课里孔子的导语是三句话三部曲。
其一是解除师道尊严的压迫,说老师比你们“大不了几天”,所以“别不敢跟我说真话”,创造学生放大胆子说话的言语空间。
其二是激发学生的言说欲望:“平时你们老说:‘您不了解我!’”,带点仿佛朋辈间的埋怨口气,更有知音之意激将学生。
三是命题布置学习任务: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启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为人所用啊?这里给学生的教学任务非常具体:“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导语包含了孔子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这里孔子教态谦和平易近人,用语及其简洁明了且点到为止,立意明确。
颇具启发性鞭策行。
是一个典范的导语教学。
(二)静观其答,不置可否,尊重个性,循循善诱现在我们来看教学过程:受孔子导语激发,子路率尔对曰,说自己三年能把百里方圆、内忧外患中的诸侯国的百姓教导得英勇善战,明白事理。
《侍坐》章浅说-最新文档

《侍坐》章浅说《侍坐》章出自于《论语?先进》,是《论语》当中最长的一篇。
作为儒家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哲学、教育、政治、文学等方面的主张。
《侍坐》章即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章,在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教育学意义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有所谓“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之称。
他的教育思想即是通过《论语》中只言片语的语录表现出来的。
《侍坐》章记叙的实际是一次以政治理想为主题的讨论课。
以现在的眼光看,其中孔子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对今之教育者亦大有启发。
当今之教育术语中,有启发式教学一说。
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侍坐》章中,孔子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应该就是现今之启发式教学的滥觞。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起的是引导串联作用,学生则是整个学习中最重要的参与者。
《侍坐》章的整个学习过程正好就体现了这种师生关系。
《侍坐》章中,孔子之言行起到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作用。
开篇有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段话起到了两个方面的作用。
其一,放松了学生的精神,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谈话氛围:不要因为我年龄比你们大,在你们面前,你们就有压力,有什么话尽可以畅所欲言。
其二,假设一个情境,提出谈论的主题:你们平常总说没有人赏识,如果有人重用你们的话,你们会怎么做?果然,在孔子的鼓励下,几个学生相继开口谈论自己的政治理想。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适时引导也非常重要。
这种引导关乎学习是否可以进行下去,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引导中,要求老师必须把握好引导的契机。
《侍坐》章中,孔子先以三言两语使学生放松了精神,并且提出了谈话的主题。
学生在宽松的谈话氛围中围绕老师提出的主题进行了谈论。
从《论语_先进_侍坐》篇看高效课堂

从《论语·先进·侍坐》篇看高效课堂靖边中学语文组李玉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此言足以说明这部记载了被康熙皇帝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及其弟子对治世的影响。
有政治的,有思想的,有文化的,有伦理道德的,更有教育的。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经典,是中国文化库里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是历代王朝经世治用、不可或缺的宝典。
《论语》中的“过犹不及”、“和为贵”、“当仁不让与师”、“君子言义,小人言利”、“欲速则不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安贫乐道”等内容至今依旧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讲:中国传统的文化根基的形成大大受惠于这位德行高尚博古通今的文化集大成者——孔子。
然而,习惯白话文学习的人们太多,甚至绝大多数看不懂古文,自然就打不开这个文化宝库,也就无法走进孔子的心灵世界。
我们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例,很多人将其翻译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智慧的”。
如果真是这样,恐怕普天之下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在校读书的学子们,全都不必用功读书了,反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都是智慧的嘛”。
事实上,孔子之意在“知晓应该知晓的,不应该知晓的不必知晓,这是明智的。
”大家仔细想想,别人家的银行密码我们能打听吗?别人家的私生活能打听吗?别人家的祖传秘方我们能打听吗?如果真的那样做了,显然是自找没趣,更是无礼之举。
所以,《论语》虽然离我们久远,但有关乎它的学问和思想仍然值得今人反复玩味和学习。
那么,这部被后世认为“处世哲学,现世智慧”的《论语》到底对我们高效课堂有什么启示呢?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以《论语·先进·侍坐》篇为例。
首先,师生关系融洽。
众所周知,上古时候没有桌椅,古人往往席地而坐,两膝并拢,把臀部“放”在自己的脚后跟上,这是较为正式的坐姿。
孔子也不例外,他是“平等中的首席”。
侍:在尊长旁边陪坐之意。
行至水穷处,灵犀一“点”通——浅谈高效课堂中的点拨

关键词 : 高效课堂; 学生主体 ; 教 师主导; 点拨 ; 鲜明; 精 当; 适时
一
直 以来 , 我们对高效课堂存在一定 的误 区。 既然高效课堂是 图景 : 创设 良好情境 , 体现对话争鸣 , 真正以人为本 。 “ 闻道有先后 ,
“ 我 的课 堂我做主” , 是学生 “ 生命 的狂欢 , 人生 的彩排 ” , 于是很 多 术业有专攻 ” , 教师 的专业 素养 、 生活 阅历和情感体验 肯定要 比学
主。 但并不意味着教 师在课 堂上要缄 口不言 , 从此可 以垂衣拱手 , 充 当“ 看客” , 充 当裁 判。 在 高效课 堂中 , 教 师绝不能失语 , 恰恰相反 , 教 师是平 等中的首席 , 学 生在 困惑时, 或 是课 堂 陷入 无谓 的争论 时, 教 师应 当仁 不让 地站 出来 , 及 时切 入, 进行鲜 明的、 精 当的、 有效
过程管理直接挂钩 ,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 十分踊跃 , 课堂上 学环节一检 测环 节) 高效课堂 , 在坚持高效课堂理念不动摇 的基础 考核 、 有时会呈现虚假的繁荣 , 有温度而没有深度 , 用嘴 巴思考而不用大 上, 适时提出 了“ 不惟模式” “ 高效课堂 中融入经典元素” “ 教师高位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喻极其肤浅 ) 。学生不 点拨 ” 的观点 , 大有正本清源之效 。 高效课堂 中, 学 生的主体地位和 脑思考 , 深人思考 , 专门吹毛求疵找茬儿 , 课 堂上 , 质疑 书写 、 错别字 、 标点 教 师的主导地位 , 两者不可偏废。 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 , 质疑 问难 , 本是砥砺争 鸣的思想殿 堂 , 竟然沦为 “ 回字有几样写法” 的 但不 能是虚假 的繁荣。 高效课堂 中的老师 , 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垂 符号等。 雕虫小技 , 沦为说 文解字 的文字游戏 。 这时 , 教师就应及时切人 , 进 衣拱 手 , 充当“ 看客 ” , 充当裁判 。 教 师绝对不能失语。恰恰相反 , 教 使课堂不至于驶离正常的轨道 。二是学生产生争议 、 师是平等 中的首席 , 学生在 困惑时 , 或 是课 堂陷入无谓的争论时 , 行点拨诱 导 , 疑义时 , 教师要及时点拨 。“ 不愤不启 , 不悱 不发” , “ 愤悱 ” 是学生 教师应当仁不让地站 出来 , 及时切入 , 进行有效的点拨。 可以说 , 教 心求通 而未得 , 口欲言而不 能” 的一种积极思维状态 , 是“ 行至水 师主导地位 的充分体现 , 乃 至教师的素养和功力 , 全在于课堂上适 “ 穷处” 时的一种困惑状态 。此时 , 他们精力集 中、 思维敏捷 , 教师 略 时恰 当 的 点拨 。 学生便能豁然开朗。但教师切忌越俎代庖 , 自己咀嚼作 品 教师 的点拨首 先要 观点鲜 明, 教师不置可否 , 甚至闪烁其词 , 加点拨 , 后再吐给学生 , 否则是 索然寡味的。此时应该是设置一定情境 , 结 其实 比“ 灌输式” 更为可怕 。对学生的评 价要恰 当, 赞赏要适度 , 要 合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 , 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体验感受 , 将学生 的 具体说出理由 , 怎能一个好 字了得 ?这样才能让学生由衷地信服。 思维引 向深处 和广处 , 使学生登堂人 室, 揽九天明月 , 撷深海珍珠。 尽管对于某个问题 的理解可能存在见仁见智 之说 ,尽管教师 的见 点拨什么内容 ?基础知识不应点拨 ,需要点拨的主要 是理解 解只是“ 一家之言 ” , 但也应在课前充分准备的情况下 , 亮 出 自己的 类、 鉴赏类 、 评价类 、 探究类 的问题 。 观点 。 “ 仰之弥高 , 钻之弥坚” , “ 亲其师 , 信其道 ” 。 说 简单点 , 就是看 教师在点拨时 , 可采用 多种方式 , 将学生 的思维引 向深处和广 你的见解能否让学生折服——“ 于我心有戚戚焉” ; 你的点拨 , 是否 处, “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 。一般可采用追 问的方式 , 设 置一 系列的 会让学生有种拨云雾 而见青天 的启迪顿悟。 问题链 , 引导学生深入对文本 的理解 ; 可采用类 比、 对 比的方法 , 延 教师的点拨要精 当, 不能总是 简单地重复或整合学生的观点 , 伸拓 展 , 举 一反三 , 加深 印象 ; 也可引导学 生来条分 缕析 , 归纳小 这样看似 民主 , 尊重学 生 , 实 则是缺乏高位指导的体现 , 和学生处 结, 形成知识体系和 网络。总之 , 学生 的发言 , 不乏独到 的见解 , 但 于 同一层面的点拨要避免 , 学生仍然无法理解的点拨是无效的 , 只 往往 是零碎的 , 表达也往 往是不太准确 的, 这就需要教师整合 、 分 有能使学生获得启迪 的点评才是精当有效 的。 在这方面 , 我们不妨 类, 精 当地提炼 , 就会有点铁成金之功效 。 从传统 的语文教学 中汲取智慧 , 《 侍坐》 ( 《 论语》 ) 中, 孔 子先是 和蔼
从《侍坐》中学习孔子的教育智慧

识 方式 的失 当 , 在很 大程 度 上 也 助 长 了 上的牢不可破 的桎梏。可是 , 这样的淡 《 子路 、 曾皙 、 冉有 、 公 西华侍坐》 这 学 生某 些 不 良心 理 的 滋 生 , 导 致 学 生 心 定从容 , 这样 的旷达 自得 , 作为孑 L 老 先
一
章, 写孔子 和四位弟子 在一起 , 纵谈 理承受能力的大 幅降低 , 不利于学生 的 生追随者的我们 , 是否值得借鉴呢?善
对性强。 在子路 、 冉有 、 公西华各述其志 子外 , 在 紧张压抑的课堂上几乎要销声 文 , 大致意思就是春天带着一群人去游 后, 曾皙感觉 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差 匿迹 了。 然而 , 曾皙在 自己发言前 , 却一 , 我跟学生谈起 描述“ 理想” , 不知道这个倒霉会摊到谁 别大 , 不想 发表意见 , 孔子便说 : “ 有什 直在“ 论语> 中的这课 , 忍不住跟学生说 了一 的头上? 善“ 爱” , 是学生多元 发展 的关 么关系呢?大家都是 畅述 自己的志 向, (
行我素 , 不假思索 , 冲 口而出。 而冉有的
谦虚谨慎 、 公西华的近乎谦卑也体 现了
从《论语·侍坐》看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

从《论语·侍坐》看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作者:王祖兰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4年第11期“生态课堂”是如今教育界比较热门的一个名词,也是很多教师孜孜以求的一种课堂教学境界。
它是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课堂教学,以此来建立一种和谐系统化、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性的课堂形式。
现今,学生普遍存在着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低下、人格品质的不健全、不尊重自然、轻视生命等特征,这也正是语文教育中个体生态失衡的表现。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用语文润泽学生的生命?如何打造生态化的课堂?实际上,这种先进的生态化教育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课堂上就已经生根发芽了,那就是在《论语》中为数不多,有一定情节而显现出原生态课堂的《侍坐》篇,这篇《侍坐》像篇课堂实录,至今读来,对我们语文生态课堂的建构仍旧有很多的启发意义。
一、以尊师重道为主导,保证生态课堂的实施《侍坐》开篇伊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为“陪伴侍候”之意,这一个“侍”字诠释出了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
语文生态教学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它强调的是一种动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的教学形式。
其主要构成因素是学生、教师、文本和环境。
学生应该是生态的主体,教师则占着主导的因素,唯有如此,才能让课堂有序和谐的展开,从而保证生态课堂得以顺利的实施。
二、以师生平等为意识,创设生态课堂的心境教师引领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教学,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教学生态的一个重要表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子一开场,就让学生放下长幼有序的顾忌,给了学生“师生平等”的心理暗示,让学生从思想上无所顾忌,为课堂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了生态课堂的情境。
在这样一个师生平等的学习氛围下,老师一提问,直率的子路就“率尔对曰”,从而有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效应。
所以,教师要让自己的课堂生态起来,离不开教师的“师生平等意识”,扬弃“师道尊严”的旧思想,舍得感情投资,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文讲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文讲解》1. 引言在古代我国,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我国历史。
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下的言行的集合,被视为儒家学说的经典文献。
其中有一篇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的对话,讲述了他们在坐课中的思考和讨论。
本文将对这篇课文进行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探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
2. 背景介绍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去请教孔子。
在这篇对话中,孔子以他的智慧和渊博的学识,回答了他们的问题,并与他们展开了一场思想交流。
3. 主题探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的对话,涉及了很多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比如仁、孝、信、礼、义等。
在这段对话中,他们讨论了怎样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怎样为政、做人等问题。
孔子着重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教育了学生们要善于思考,要懂得收敛、诚实和谦逊。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教益。
4. 个人观点个人认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是一篇极为珍贵的经典文献,它不仅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境界。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深入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迪。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儒家思想中关于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的观点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
5. 总结通过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这篇课文的深度阐释,我们更好地领略了孔子对于仁、礼、义等儒家核心价值观的诠释,也对儒家思想的精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代社会,儒家思想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对我们的品德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
我们应该珍视这些传统智慧,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提升自我,造福他人,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这篇课文,对其中涉及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评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论语·先进·侍坐》篇看高效课堂
靖边中学语文组李玉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此言足以说明这部记载了被康熙皇帝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及其弟子对治世的影响。
有政治的,有思想的,有文化的,有伦理道德的,更有教育的。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经典,是中国文化库里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是历代王朝经世治用、不可或缺的宝典。
《论语》中的“过犹不及”、“和为贵”、“当仁不让与师”、“君子言义,小人言利”、“欲速则不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安贫乐道”等内容至今依旧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讲:中国传统的文化根基的形成大大受惠于这位德行高尚博古通今的文化集大成者——孔子。
然而,习惯白话文学习的人们太多,甚至绝大多数看不懂古文,自然就打不开这个文化宝库,也就无法走进孔子的心灵世界。
我们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例,很多人将其翻译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智慧的”。
如果真是这样,恐怕普天之下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在校读书的学子们,全都不必用功读书了,反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都是智慧的嘛”。
事实上,孔子之意在“知晓应该知晓的,不应该知晓的不必知晓,这是明智的。
”大家仔细想想,别人家的银行密码我们能打听吗?别人家的私生活能打听吗?别人家的祖传秘方我们能打听吗?如果真的那样做了,显然是自找没趣,更是无礼之举。
所以,《论语》虽然离我们久远,但有关乎它
的学问和思想仍然值得今人反复玩味和学习。
那么,这部被后世认为“处世哲学,现世智慧”的《论语》到底对我们高效课堂有什么启示呢?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以《论语·先进·侍坐》篇为例。
首先,师生关系融洽。
众所周知,上古时候没有桌椅,古人往往席地而坐,两膝并拢,把臀部“放”在自己的脚后跟上,这是较为正式的坐姿。
孔子也不例外,他是“平等中的首席”。
侍:在尊长旁边陪坐之意。
所以“侍坐”二字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孔门师生亲密无间,轻松和谐,气氛融洽的关系,这恐怕是开展施教活动的重要前提。
伯牛有疾,孔子说:“斯人而有斯疾也!斯人而有斯疾也!”;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可见孔子深爱自己的弟子。
当然,孔门弟子也对孔子万分敬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定会有理由相信,孔子与弟子关系极为融洽。
没有“亲其师”也就难得“信其道”。
所以,融恰的师生关系依旧是实施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其次,不好为人师。
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常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孔子只是这次侍坐的“主持人”。
孔子循循善诱,“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说话了。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孔子自知“人各有志”。
所以他并不把自己的想法或做法强加于弟子。
绝不摆出自己威严的姿态来,倒像是长者,更是朋友。
整个侍坐期间,孔子发言极少,大多时间在聆听,待几个弟子述志毕,孔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
而今高效率的课堂提出“生进师退”的理念正与孔子“不好为人师”做法高度一致。
再次,尊重个性。
此次侍坐中,有个学生叫子路,他性子急,脾气暴,认死理,于是第一个轻率匆忙地回答孔子的问志,口出狂言:“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后,并未批评子路大言不惭,不着边际,只是对子路微微一笑。
(夫子哂(shěn)之)
还有,孔子问到:“点,尔何如?”(曾点,你的志向是什么呢?)曾点原到老师问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曾点听到老师在问他,瑟音渐稀,接着,弹瑟的手指弦上一拢,发出铿然的响声,然后离开弹瑟的位置,站起来回答孔子的问题。
)面对曾点的“异乎三子者之撰”。
(和他们三个人的都不相同),孔子不但不为曾点的清高等行为而恼怒,还继续打消曾点的顾虑,“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也就是各自阐述各自的志向嘛!)。
试想,而今课堂上有一个学生在上课期间依旧演奏乐器,台上的老师恐怕难以像孔子一样给予如此人性的处理。
最后,评价即引领。
当听到曾点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仆,到沂河里涉水(祈福),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孔子作出了及时的评价,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想法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不安定,天下不太平,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场景,比比皆是。
孔子赞成曾点,正是基于曾点所描绘出的太平盛世的场景和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天下子民都能够真正享受生命,人们生活安详、自得,天下大同,这正是师生之间共同对完美人生的向往与憧憬。
所以,此句点评言简意赅,更是对人生的引领。
真可谓“灵魂不散,评价不休。
”
综上所述,《论语》中给予我们“师生关系融洽,不好为人师,尊重个性,评价即引领”等思想与我校正在实施的高效课堂的理念和做法有着惊人的相似。
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凝聚着中国古老智慧的《论语》为我们更好的开展高效课堂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供了极具科学的依据和强有力的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