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B 第九章 岩石圈板块构造

合集下载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8)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8)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8)胡经国二、岩石圈、软流圈与板块边界㈠、岩石圈与软流圈1、岩石圈与软流圈概述1926年,地质学家古登堡提出,在地下100千米、200千米深处存在较软低速层。

20世纪50、60年代,证实地幔低速层的存在。

在地幔低速层,高频横波强烈衰减,表明这里物质较热、较轻、较软,具有一定的塑性,这就是所谓的软流圈或软流圈的上部。

软流圈以上的地球表层,称为岩石圈。

在地球内部,温度、压力随深度增大而增高。

在地球上层温度增高快,在一个合适的深度,形成了塑性的软流圈。

再往下,压力的增高效应超过了温度的增高效应,以下的地幔重新变得十分刚硬。

地震横波能通过地幔。

软流圈也是固体。

在长时间(数万年、数十万年或更长)压力作用下,软流圈物质可以发生缓慢蠕动,表现出某种流体状态。

2、岩石圈⑴、岩石圈的范围岩石圈包括刚性地壳和由橄榄岩组成的部分上地幔。

莫霍面仅仅是地壳与地幔的化学成分的界面,它位于岩石圈内。

⑵、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的差异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的物理性质和厚度存在差异。

①、厚度差异及其原因大陆岩石圈厚度大,约为150~180公里左右,在古老地盾之下可厚达200公里。

大洋岩石圈厚度一般为60~80公里。

在大洋中脊下面,由于软流圈物质上升,因而其洋底岩石圈厚度不过数公里。

大洋岩石圈的厚度通常随地壳年龄增大而增大。

岩石圈厚度与地温梯度有关。

高热流地区岩石圈厚度小;低热流地区岩石圈厚度大。

在高热流的洋中脊轴部,热的软流圈物质向上涌升,形成低密度的“异常地幔”。

灸热的局部熔融的异常地幔一直上升到地壳底部。

洋中脊轴部岩石圈厚度不到10公里。

自洋中脊向两侧,热流值逐渐降低,岩石圈厚度随之增大。

大洋岩石圈平均厚度为50~60公里。

最老洋底的岩石圈厚度接近100公里。

②、对流的地幔推动岩石圈底部地幔对流发生在软流圈中。

对流的地幔推动岩石圈底部而不是地壳底部。

3、软流圈⑴、软流圈及其特性地球内部存在着一个可塑的、缓慢流动的软流圈。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许多大型板块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移动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岩石圈板块概念、板块边界类型、板块移动和漂移、板块内构造和变形、板块俯冲和碰撞、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以及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

岩石圈板块概念岩石圈板块是地球表面的大型地质单元,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它们通常被称为“板块”,因为它们在地球表面移动并与相邻板块相互作用。

板块的尺寸可以从几百千米到数千千米不等,地球上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数个不同的板块。

板块边界类型板块之间的边界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1) 洋脊:这是两个板块分离形成的长条形区域,通常沿着这个区域可以找到高热流值的地带。

(2) 海沟:当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方时,会形成深而狭窄的海沟。

这些海沟通常伴随着火山活动和地震。

(3) 缝合线:这是两个板块碰撞并融合在一起的地方,通常会形成山脉和地震。

板块移动和漂移板块在地球表面的移动和漂移是由地幔的流动和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板块的运动速度很慢,每年只移动几厘米。

板块的运动方式和驱动力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能、重力能和地球的自转能共同作用。

历史上的板块运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气候的演变。

板块内构造和变形在板块内部,地壳和地幔的变形和构造是复杂的。

在板块内部可以观察到地壳的抬升和下沉,以及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

这些活动主要由地壳和地幔的密度差异、地壳应力以及地球的自转等因素引起。

板块俯冲和碰撞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会发生俯冲和碰撞。

俯冲是指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方,而碰撞是指两个板块在缝合线处融合。

这些过程会导致大规模的地震和构造运动,例如山脉的形成和地壳的抬升。

地球深处的作用力和能量在这些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密切相关。

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运动和演化的学科,而板块构造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大型地质单元。

这两个领域的交互作用体现在地震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中。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三 转换型-剪切 7
(大洋中脊)
三. 三个板块之间的边界组合类型
在板块分布图上,经常可见三个板块边界相交于 一点,为三个板块汇聚或裂解的邻接点,它是球 面上的板块边界开始或终止的端点。三条板块边 界相交于一点的现象,这一个交点就叫做板块三 联接合点(triple junction 简称三联点)。 与三联点相接的板块边界可以是拉张型、挤压型 或剪切型边界。板块三联接合点在板块构造研究 中具有重要意义。
碰撞型边界特点是: ①地震带极宽,以浅、中源地震为主,最大震级为8.7级。 ②由于岩石圈上部的陆壳古老而复杂,发育了众多的断层, 有许多薄弱带, ③伴有比较强烈的岩浆活动, ④热流值相对较高。 事实上,这类边界是两个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极宽阔而复杂 的地带。而不是一条明确的界线。在大陆发生碰撞之后,板 块的相对运动和沿边界的挤压作用仍然持续着,如亚洲板块 重迭在印度板块之上,结果使该板块边界 ⑤具有正常大陆地壳两倍的厚度(陆壳增厚),这已成其为 一大特点,是造成喜马拉雅山带和青藏高原巨大海拔高度和 使地震带、岩浆活动带变宽的主要原因。
①陆内、陆间裂谷







东非大裂谷是离散板块边界开始发育的雏形。
离 散 边 界 -

洋 中 脊
离散边界演化模式图
A 上涌的岩浆的热能 造成陆壳凸出,膨胀, 产生大量断裂; B.陆壳拉伸和减薄, 中脊裂谷发育,岩浆 流到裂谷之上基性、 超基性岩浆不断补充, 冷凝形成新的海洋岩 石圈,添加到向两侧 运动的板块后缘。; C.持续的扩张进一步 将大陆分离知道狭窄 的海道产生; D.洋中脊系统形成, 大洋盆地发育增长。
板块,全称是岩石圈板块,是指构成地 球上部岩石圈的不连续球面板状块体。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知识点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知识点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知识点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及其与大气、海洋等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板块构造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地球上表层的板块运动和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相关的知识点。

一、板块构造的概念和发现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认为地球上的地壳被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可以相对独立地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解释了地壳运动现象和地表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对于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和预测地震有着重要意义。

二、板块构造的证据1. 地震分布:地震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地震分布的研究表明,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地球上特定的地震带上,这些地震带是板块边界的位置。

2. 火山分布:火山活动与板块构造有密切关系,大部分火山分布在板块边界附近,而板块内部大部分地区没有火山活动。

3. 地球磁场:地球历史上的地磁倒转现象为板块构造提供了证据。

通过对地球磁场的研究,可以了解板块的运动历史和速度。

4. 大地构造测量:利用卫星测量和地面测量等技术手段,可以测量板块的运动速度和相互作用。

三、地球板块的分类地球板块主要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类。

大陆板块主要由地壳和部分上地幔组成,主要分布在陆地上,如欧亚板块、美洲板块等。

海洋板块主要由地壳和上地幔构成,主要分布在海洋底部,如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等。

四、板块边界和板块运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上。

板块边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构造边界(如地壳的互相碰撞)、转换边界(如板块水平滑动)和扩张边界(如板块之间的拉张)。

板块运动驱动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五、板块构造对地球的影响板块构造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等方面。

板块之间的碰撞和撞击会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板块边界的相互滑动会引发地震;板块下降和熔融会导致火山喷发。

六、板块构造与人类活动板块构造对人类的生活和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运动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运动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运动地球的外壳由数十个板块构成,它们之间像是一盘拼图,相互靠近或远离。

这些板块能够在地球表面产生巨大的运动,掌握这些运动规律,对我们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地球历史的演变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运动。

一、板块构造运动的概念和类型板块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地壳板块之间发生的各种运动、变形和变化的总称。

它包括了板块之间的相互移动、碰撞、分离和变形等,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 造山运动:就是指板块碰撞,挤压和抬升等。

在过去三千多万年中,地球曾经多次发生过强烈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像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和安第斯山等山脉。

2. 拉张运动:指板块的边缘,出现了两个板块的相互分离和扩张,就会发生拉张运动。

拉张运动会导致地壳的剪切和断裂,产生了堡垒湾、瓶颈河和马斯克拉特海谷等地形。

3. 滑移运动:是指两个板块不彻底断开,只是部分剪切,其中一个板块滑过另一个板块,导致了地震和地形变化等。

二、板块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板块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是区分板块构造运动类型的重要依据。

板块构造运动主要有以下两种动力学机制:1. 推拉动力学机制:板块碰撞后,因板块之间的压缩作用产生了压力和热能,这些能量会驱动板块向周围运动。

在碰撞的过程中,更加深的岩石会上浮,形成了山峰,而边缘的岩石则会下沉,形成了海沟或深槽。

2. 热运动力学机制:板块构造运动对地球的热流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地球内部的热能会通过地幔对板块产生作用,从而形成了岩石圈的分层和构造。

此外,地球内部的地热运动也对板块构造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板块构造运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对于地球环境的影响十分深远。

以下是板块构造运动的主要影响:1. 地震:板块构造运动和地震有关系,每年都会有大约一百万次地震发生,其中大部分与板块运动有关。

2. 火山喷发:火山爆发通常在板块之间或板块下方的深处发生,这与板块运动有很大的关系。

板块的碰撞和移动,可以抬升地幔中的岩浆,从而形成火山口。

岩石圈运动与板块构造

岩石圈运动与板块构造

岩石圈运动与板块构造岩石圈运动是地球表面巨大岩石板块的相对运动,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同时也是地球上各种地质现象的根本原因。

在地球历史长河中,岩石圈运动对地壳构造和地理现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探讨岩石圈运动的机制以及其在地球演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有关地球地壳的构造和演化的学说。

它根据地球表面的地震、地热、地形和地磁等资料,将地球表面划分为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板块,并通过这些板块的相对运动解释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活动以及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的分布。

板块构造理论为理解和解释地球上各种地质现象提供了有力的框架。

二、岩石圈运动的机制岩石圈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热能,这些热能来源于地球形成时的内部熔融过程以及地球核心的高温。

当地球内部的热能不断积累时,岩石圈就会发生运动,主要表现为板块构造的活跃变化。

岩石圈的运动主要是由地震和地壳运动引起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它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的地下岩石断裂和滑动。

地壳运动是地震和地震以外的地质变动的总称,它包括地震引起的地表变形、火山喷发、地表隆起和沉降等。

三、岩石圈运动对地球演化的影响岩石圈运动是地球演化的基本驱动力之一,它通过地震、地壳运动和板块边界的相互作用,对地球构造、地质现象和地表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岩石圈运动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根本原因。

当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板块之间的断裂和滑动将导致地震的发生。

地震的频繁活动不仅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为地球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研究对象。

此外,板块之间的俯冲和拆分还会导致岩浆上涌,引发火山活动,形成火山山脉和火山岛。

其次,岩石圈运动对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表的隆起和沉降,形成了山脉、高原、盆地和海沟等地质构造。

同时,板块边界的摩擦和碰撞还会引发地壳的弯曲和挤压,形成褶皱山脉和断层。

地球科学概论B 第九章 岩石圈板块构造

地球科学概论B 第九章  岩石圈板块构造

1.全球大洋中脊及中央裂谷系的发现 50年代晚期发现了纵贯世界大洋洋底的 大洋中脊和裂谷体系。 大洋中脊在各大洋中互相连接,延伸总长 约64000km,是世界上最长最大的山系。 在洋中脊轴部常发育有平行洋脊的巨大的 中央裂谷,谷深可达1000~2000m,谷壁陡 峭,是一系列向谷内陡倾的张性断裂。裂 谷宽数十至百余公里,窄的谷底宽度不过 几公里。
4.5 Ma 以 来 地 磁 场 转 向 年 代 表
2.海底磁异常条带特点
海底磁异常条带特点是大致平 行于洋中脊轴线延伸,正负异常相间 排列并对称地分布于大洋中脊两侧, 单个磁异常条带宽约数公里到数十公 里,纵向上延伸数百公里以上而不受 地形影响,遇到洋底断裂带时被整体 错开。
冰岛西南方向大西洋中脊实测海底地磁条带
海底扩张示意图
海底扩张可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扩张着的洋底同时把邻接的 大陆向两侧推开,大陆仿佛冻结在相邻 的洋底上,与洋底一起向同一方向移动 。这样,随着新洋底不断生成和向两侧 扩展,新生的大洋不断张开,两侧大陆 逐渐漂移。 像大西洋这样宽的大洋,在速度为 每年数厘米的海底扩张作用下,大约二 亿年便可形成。
另一种情况是当洋底扩展移动至大 洋边缘的海沟处时,沿贝尼奥夫地震带 向下俯冲潜没,重新返回到地幔中去。 这时,洋底并不推动相邻大陆向两侧漂 开,相反,大陆逆掩于洋壳俯冲带上。 太平洋就是这样,它本是一个古老 的大洋,其洋底不断地在洋脊处新生, 同时不断在海沟处潜没消亡,好似一条 运动不息的传送带,大约2亿年左右洋底 就可以更新一次。
张性断裂作用造成的谷地,显示 洋中脊附近存在巨大的张力作用。 大洋中脊轴部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 性,常发生浅源地震及火山活动, 并有高的地热流异常,反映中脊轴 部是地热的排泄口和深部岩浆物质 上涌的地方。

岩石圈运动与板块构造

岩石圈运动与板块构造

岩石圈运动与板块构造地球是一个充满谜团的地方,地质学家们花了几百年时间才逐渐勾勒出地球内部的奥秘。

其中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岩石圈运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在地球深处隐藏的岩石大陆之间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地球表面上所产生的种种地质现象。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岩石圈和板块构造。

岩石圈是指地球的外部固态层,包括了地壳和上部的部分上地幔。

地球的表面由数十个岩石大陆组成,它们分布在整个地球表面。

而这些岩石大陆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地球内部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着运动。

这种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岩石流”推动的。

岩石流是由地球内部高温高压下物质的流动引起的。

这种流动将地球内部的能量转化为岩石圈的运动。

利用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地质学家们成功地找出了这些岩石流在地球内部的路径和运动方式。

岩石大陆之间的运动主要有三种类型:扩张、收缩和滑动。

扩张是指两个岩石大陆之间出现新的岩石质地,形成新的地壳。

而收缩是指两个岩石大陆逐渐靠近,最终发生碰撞和摩擦。

滑动则是指两个岩石大陆之间沿着共同的接触面滑动和相互移动。

这种运动给地球表面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地质现象。

最显著的就是地震和火山喷发。

当两个岩石大陆之间发生扩张或收缩时,岩石圈会因为内部构造的变化而发生应力积累。

当这些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而火山喷发则是由于岩石大陆之间的运动造成地壳的撕裂,从而导致地下岩浆的喷发。

除了地震和火山喷发,岩石圈运动还会引起山脉的形成和地壳的隆升。

当两个岩石大陆发生收缩运动时,岩石圈中的岩石流会向上挤压地壳,形成高山山脉。

而当岩石流在地壳下升起时,地壳就会出现隆升现象。

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岩石圈运动的结果。

岩石圈运动和板块构造也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

当两个岩石大陆发生扩张运动时,新形成的地壳会随之上升,从而导致气候变暖。

而当两个岩石大陆发生收缩运动时,地壳下的岩石流就会向下压缩,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下降。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地球的气候变化非常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川分布区 煤 盐类 石膏 干旱区
晚石炭世冰川的分布有力地证明了南 美、非洲、印度、澳大利亚以及南极 洲曾经是一个统一的大陆,它们是在 大约300 Ma以后才逐渐相互分离的。 这个位于南半球的大陆被称为冈瓦纳 大陆。位于北半球的大陆称为劳亚大 陆。
大陆漂移学说的低谷与复兴 1928年的学术会议,遭到一致 反对。 50-60年代,古地磁、海底调 查、地震台网以及古生物、古 气候等取得进展
2.海沟及贝尼奥夫地震带 地球物理调查表明,海沟的重力值相 当低,出现负重力异常,这说明海沟下方 物质的密度轻,是否也存在类似于高山之 下的地壳“山根”插到地幔之中? 但据地壳重力均衡原理,密度低的物 质必将上浮形成高的地势,这与海沟的地 势相矛盾。故可推测在海沟处必定有一种 向下拉的作用力存在,这种力破坏了该处 的重力均衡,使轻的地壳物质强制下陷。
北海道-千岛群岛 贝尼奥夫带上震源深度分布剖面图
海沟附近的这种震源排列形式 是50年代美国学者贝尼奥夫发现的, 故称为贝尼奥夫地震带。这种现象 说明,沿大陆边缘的海沟存在着倾 向大陆的、正在活动的巨大断裂带。
3.洋底地壳的新认识 20世纪50年代,在世界各大洋 进行了广泛的地震勘探,确定了洋
4.5 Ma 以 来 地 磁 场 转 向 年 代 表
2.海底磁异常条带特点
海底磁异常条带特点是大致平 行于洋中脊轴线延伸,正负异常相间 排列并对称地分布于大洋中脊两侧, 单个磁异常条带宽约数公里到数十公 里,纵向上延伸数百公里以上而不受 地形影响,遇到洋底断裂带时被整体 错开。
冰岛西南方向大西洋中脊实测海底地磁条带
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 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 Panga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 称为泛大洋;可能由于某种作用力的影 响,自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 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 格局。
魏格纳认为:较轻的硅铝质的 大陆块就像一座座块状冰山一 样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
第九章 岩石圈板块构造
第一节 第二节 大陆漂移 海底扩张
第三节
板块构造
问题的提出: •全球海陆面貌是如何形成的? •地质历史进程中地壳或岩石圈 演化发展的方式和规律如何? •各种地质作用特别是内部地质 作用的机理及相互联系怎样?
地槽-地台学说 19世纪中后叶,美国学者霍尔、丹纳 和奥地利学者休斯相继提出地槽、地台概 念,从而建立地槽-地台学说。
海底扩张说提出后的短短几年时 间里,新的研究成果纷纷涌现,进一 步证实了海底扩张说。 最有意义的是验证海底扩张说的 三大论据。 海底磁异常条带 深海钻探成果 转换断层的发现
(一)海底磁异常条带研究
1.大陆上岩石古地磁的极性反转现象 地磁场南、北极的极性并非固定,而是发生 周期性反转。 极性反转现象是地磁场演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通常把保持一定的地磁极性的大阶段(约隔100万 年以上)称为极性期,把每个极性期内先后顺序,并利用岩石同位素年龄测定测 出各个极性期和极性事件的延续时间,就可以建 立古地磁场转向年代表。
张性断裂作用造成的谷地,显示 洋中脊附近存在巨大的张力作用。 大洋中脊轴部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 性,常发生浅源地震及火山活动, 并有高的地热流异常,反映中脊轴 部是地热的排泄口和深部岩浆物质 上涌的地方。
2.海沟及贝尼奥夫地震带 海沟主要见于太平洋及印度洋东北 部边缘,沿大陆边缘的岛弧或海岸山脉 线状延伸。 其横剖面多呈V字形,沟底深度一般 大于6000m,深者可达10000m以上(马里 亚纳海沟深达11033m)。
60年代中期一些学者通过洋脊两侧的 海底正、负磁异常条带与大陆岩石古 地磁研究获得的地磁场转向年代表对 比发现,海底正、负磁异常的排列与 地磁场转向年代表中的正向段和反向 段完全可以一一对比,且磁条带的宽 度也与地磁场转向年代表中极向的时 间长短成正比。
取自海底的沉积物岩心的弱剩余磁性 研究。 在沉积岩心中交替地出现正向和 反向磁化段,正向、反向磁化段的厚 度可与地磁场转向年代表中正极性期 和反极性期的时间长短一一对比,也 可与海底正、负磁异常条带对比。
地槽是指地壳上的强烈活动带, 分布于大陆边缘、大陆内部或大陆间 ,一般呈长条形,长达数百至数千公 里、宽几十至几百公里。 地槽的发展一般经历两个阶段: 早期为大幅度沉降并形成巨厚沉积层 ;晚期为褶皱回返形成山系,伴随强 烈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台是大陆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具面积大、地形起伏小、构造活 动弱的特点。 地壳的基本构造单元是由地槽 区和地台区组成,地槽褶皱回返后 经剥蚀、夷平可转变为地台区。
第二节
海底扩张
一、海底扩张说的提出 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较发达的西 方各国出于军事、资源与能源等方面的 考虑,开展了广泛的海底地形与地质调 查。到60代初,海底调查已获得了大量 新成果与新资料,为海底扩张说的建立 准备了条件。 比较重要的有下述3个方面。
1.全球大洋中脊及中央裂 谷系的发现 2.海沟及贝尼奥夫地震带 3.洋底地壳的新认识
这三种相互独立的磁性测量资料 服从于统一的变化规律,充分证实了 它们是在地磁场频繁倒转的统一背景 下形成的(有人称“三位一体”)。 这不仅说明上述海底磁条带成因 的正确性,同时也为海底扩张说取得 了决定性的证据。
(二)深海钻探成果 深海钻探工作开始于1968年,在几年时间 里,著名的深海钻探船“格罗玛挑战者”号在 世界各大洋进行了广泛的钻探和取样,取得了 丰硕成果。 深海钻探证实,深海沉积物由洋脊向两侧 从无到有、从薄到厚,沉积层序由少到多,最 底部沉积物的年龄愈来愈老,并且与海底磁异 常条带所预测的年龄十分吻合,深海钻探所采 得的最老沉积物的年龄不老于1.7亿年(晚侏罗 世)。
由于洋底一直在生长和更新着,所 以不管是新生的大西洋和印度洋,还是 古老的太平洋,其洋底地壳都相当年青 ,不老于中生代,从而接受的海洋沉积 层比较薄。 大洋中脊顶部由于是热的地幔物质 涌出的地方,故出现高热流值;而海沟 由于是冷的、轻的地壳物质俯冲潜没的 地方,故出现低热流值和重力负异常。
二、海底扩张说的验证
海沟的地热流比正常洋盆显著低 ,说明海沟下面的物质比较冷。 海沟附近是强烈的构造活动带。 如沿太平洋边缘的海沟及其附近 ,形成著名的环太平洋火山带与地震 带。

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中,地震震源深度变 化很有规律:海沟附近都是浅源地震, 离海沟较远出现中源地震,在更远的大 陆内部则出现深源地震,最深达720km, 震源排列成为一个由海沟向大陆方向倾 斜的带,其倾角一般45°左右。
3.海底磁异常条带成因
1963年,英国学者瓦因和马修斯 结合海底扩张假说与地磁场倒转现象 ,对海底磁异常条带作了极为成功的 解释。 他们认为海底磁异常条带不是由 海底岩石磁性强弱不同所致,而是在 地球磁场不断倒转的背景下海底不断 新生和扩张的结果。
扩张的海底就像录音磁带那 样记录了地磁场转向的历史。 正向磁化的海底条带由于加 强了地磁场强度而形成正异常, 反向磁化的海底条带由于抵消了 一部分地磁场强度而形成负异常 。
另一种情况是当洋底扩展移动至大 洋边缘的海沟处时,沿贝尼奥夫地震带 向下俯冲潜没,重新返回到地幔中去。 这时,洋底并不推动相邻大陆向两侧漂 开,相反,大陆逆掩于洋壳俯冲带上。 太平洋就是这样,它本是一个古老 的大洋,其洋底不断地在洋脊处新生, 同时不断在海沟处潜没消亡,好似一条 运动不息的传送带,大约2亿年左右洋底 就可以更新一次。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1880-1930): 生于柏林,文科中学毕业, 海德尔堡大学和因斯布鲁克大学 学习天文学,同时研究地质学和 气象学。1905年获天文学博士学 位。在林登贝格的普鲁士皇家航 空观测站任助理;1906夏-1908 年夏作为气象学者参加丹麦人米 留-艾里逊组织的格陵兰考察旅 行; 1908年秋,马尔堡大学教授。 1912夏-1913秋,参加丹麦人科 赫上尉组织的穿越大冰盖旅行; 1930年春,自己组织格陵兰考察 ,想了解大冰盖以及其上空的反 气旋,一去不返(1930年11月1日 遇难)。
1.全球大洋中脊及中央裂谷系的发现 50年代晚期发现了纵贯世界大洋洋底的 大洋中脊和裂谷体系。 大洋中脊在各大洋中互相连接,延伸总长 约64000km,是世界上最长最大的山系。 在洋中脊轴部常发育有平行洋脊的巨大的 中央裂谷,谷深可达1000~2000m,谷壁陡 峭,是一系列向谷内陡倾的张性断裂。裂 谷宽数十至百余公里,窄的谷底宽度不过 几公里。
构造方面的证据:北美洲纽芬兰 一带的褶皱山系与北欧斯堪的纳 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 同属早古生代加里东褶皱带;美 国阿巴拉契亚山的海西褶皱带东 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英国西部 和中欧一带又出现。
南美洲和非洲岩石和构造的拼合
魏格纳等曾将石炭纪蒸发盐 、煤等的分布标在联合古大陆上 ,其中岩盐、石膏、沙漠砂岩均 集中在干燥的亚热带,与其所要 求的古气候条件完全相符,从而 为联合古陆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中央裂谷
(三)转换断层的发现
地质力学学说 李四光于1926年提出。 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及其 成因。 认为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垂直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的。 水平运动以南北向和东西向为两 个主导方向。构造运动的动力是由于 地球自转的速度变化引起的。
对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能否产生 足够大的动力形成全球海陆分布与 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地壳上不同方 向、不同时代的各种纷繁复杂的地 质构造与地质现象能否全用这种动 力系统加以解释,存在不同看法。
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主要根 据大陆形状相似性、地层、地
质构造、古生物、古气候等方
面的证据提出。
岩石方面证据:非洲西部的古老 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与 巴西的古老岩区衔接,且两者间 岩石结构、构造彼此吻合;非洲 南端的开普勒山脉与南美的布宜 诺斯艾利斯附近山脉在地层和构 造上可彼此衔接等。
海底扩张示意图
海底扩张可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扩张着的洋底同时把邻接的 大陆向两侧推开,大陆仿佛冻结在相邻 的洋底上,与洋底一起向同一方向移动 。这样,随着新洋底不断生成和向两侧 扩展,新生的大洋不断张开,两侧大陆 逐渐漂移。 像大西洋这样宽的大洋,在速度为 每年数厘米的海底扩张作用下,大约二 亿年便可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