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七上语文短文两篇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年级:初一学科:语文主备人:张瑛审核人:张月吴婧
通用教案
个性设计
课题
短文两篇
备课人:
使用班级及授课日期:
课标
解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理解文意,并积累文言字词。
学习中要注意:一是理解文意,领悟文意内涵,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二是掌握正确的学习古代文言的方法,培养学习古代文言的良好习惯,注重诵读和积累,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读与赏析
1、探讨这两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2、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及文化常识等。
3、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读准停顿,读出情节内容的意味,注意把握语气。
五、拓展延伸
可以利用ppt展示《夔一而足》或者《三人成虎》的故事。不要求字字理解,能理解大意即可。
课后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并流利的背诵全文
2、相关学案
3、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夔一而足》、《三人成虎》等文。
教学
反思
4.全班内赛背,交流背诵的方法。
教材的使用
[教学重点]
1、感受古文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培养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个性化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一些关键的虚词的一词多义,比如“之”字。
[补充资料]教师提供学案及相关背景。
教学方法与
辅助
1、重在理解文意,领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注重诵读和积累。
2、要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行道树每天,每天,我都看见它们,它们是已经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适于生根的土地上。
有一天,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般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
忽然间,我又看到它们,忽然发现它们长得竟是如此繁盛,如此葱茏。
它们不再孤单了。
沿着人行道的黄砖一路延伸,间隔着挺立着的这许多高一脚的矮一脚的树,它们不仅为着我们所吸进的空气而忙碌着,同时也在为离它们很近的我们——我们的生命——增添着很需要的绿色。
在它们的生命里,也许早就知悉了未来的路,不然,风里带着泥土的气息,它们的叶子怎么会绿得这样鲜活和明亮呢?我走近一棵行道树,仰望它们的时候,我看见了它们的眼神。
几百年的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痕迹,一圈又一圈的年轮里,是沧桑的痕迹。
可是,它们没有因此变得衰老和疲惫。
相反,它们因此而更加骄傲和自豪。
它们骄傲地生长着,面对着我们人类的世界,用自己挺拔的身躯来守护着这片土地。
第一次真好路过人家的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
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在枝头。
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
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电影中看到。
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
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
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忽然听到鸟笼里传出“啾啾”的叫声,十姊妹居然破壳而出了!我们欣喜万分,一会儿打开鸟笼喂它们吃奶,一会儿又用树枝逗它们玩。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学计划范文

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学计划范文
一份好的教学计划能让老师明确教学目标,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本篇是为老师们提供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学计划,希望能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
《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教学设想】
1、把握课文,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指导学生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是学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七年级语文上册 短文两篇(《蝈蝈》《空山鸟语》)教案 鄂教版

短文两篇(《蝈蝈》《空山鸟语》)教案【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祈qǐ求: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婆娑suō:盘旋(多指舞蹈),文中形容树的美姿。
奇崛jué:奇特;突出。
朦méng胧lóng:月光不明。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沧桑:成语“沧海桑田”的略写。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砂,比喻事世变化巨大。
手舞足蹈:形容极为兴奋。
习以为常:事已习惯,视为平常。
习,习惯。
娇艳:娇嫩艳丽;柔嫩、美丽、可爱。
飘逸yŒ:飘浮,飘散。
谛dì听:仔细地听。
依偎wēi: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月华:月光。
缥缈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赵丽宏(1951一),当代散文家,诗人。
上海市人,“文革”期间曾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初毕业。
在《萌芽》月刊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1987年应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第一本书,至今已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共40余部。
优秀散文,如《敲门》、《老人和夕阳》,散文诗集《人生遐想》等。
有多篇散文人选中学语文教材,如《为你打开一扇门》与本篇等。
郭枫(1930一)台湾诗人、散文家。
原名郭少鸣。
男,生于江苏徐州。
现任“新地文学基金会”董事长。
幼时父亲早逝,母亲削发为尼,与其弟寄食外祖母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躲避战火,又投奔祖父和伯父,人私塾,学古文,继而人小学、中学渎书。
1948年,进入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学习,翌年随学校辗转迁至台湾。
1953年毕业于台湾省立台南师范学校,曾任教于中小学校及药学专科学校。
自小阅读了大量的古文名篇及古诗词、古典小说,初中时又阅读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并开始在徐州、南京、上海等地的报刊上发表散文、新诗。
同时参与同学文艺研究会,编辑校内油印文艺刊物。
高中时曾与同学创办《鸡鸣》诗刊。
鄂教版七上语文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短文两篇第一部分:1、注意下列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
触.须( ) 祈.求( ) 怨.言( ) 婆娑.( ) 奇崛.( ) 爽飒.( ) 谛.听( ) 迸.落( ) 红喙.( ) 厮.磨( ) 缥缈.( ) 寂寥.( )2、《空山鸟语》中,作者为什么说“鸟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3、《空山鸟语》一文文笔优美,读起来清新自然,温馨贴切,请从文中找一两句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并分析一下它究竟美在何处?4、《空山鸟语》一文最后一句“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你怎样理解“鹧鸪是鸟中的诗人或者是诗人的化身”一句呢?6、作者喜欢在山中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听鸟叫,并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听到了“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你应该怎样理解“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7、当作者躺在地上听鸟叫时,便觉得自己的心灵贴紧了山的心灵,该如何理解?8、“山森睡了,鸟儿们静默了”,却又出现了鹧鸪的叫声,这和文中的梦有何关系?谈谈自己的见解。
第二部分:(一)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说:“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
”他很自信。
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
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亮,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眼朦胧,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
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
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
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终于发出了怨言:“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七上《7短文两篇》word教案 (1).doc

短文两篇(枭逢鸠穿井得人)学习目标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二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枭逢鸠教学过程一、预习1.朗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语《枭逢鸠》又名《枭将东徙》,是一则动物寓言。
“枭”即猫儿鹰,是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
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
故而不受人们欢喜。
枭意识到这一点滴,于是决定搬家。
可是斑鸠告诉它:除非它变自己的叫声,也就是改变它的生活习性,否则不管搬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三、正课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枭逢鸠》选自《说苑•谈丛》,本书汉朝学者刘向采集传记百家,正史杂著所载古人行事之迹,编成君道、臣术、建本、兵节、贵德、复恩等二十卷,“欲以为法戒”。
本书广征博引,文字生动,不仅对于历史科学,而且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
著有《新序》、《说苑》等。
2.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特别是人物对话,要读出感情。
语气和韵味。
3.翻译课文。
补充重点词语。
何故:什么原因?犹恶子之声:犹,还是。
4.质疑:枭要向东迁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因为人们讨厌枭鸣叫的声音。
5.质疑:鸠对枭东迁持什么态度?讨论并归纳:斑鸠认为枭要改变自己的鸣叫的声音。
如果不改变,向东搬迁,人们还会讨厌枭的声音。
6.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讨论并归纳:(1)可从如何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角度来谈。
如:一个人有了缺点错误,该力求改正,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如果只埋怨别人,只改换坏境是无济于事的。
(2)可从尊重共性与尊重个性的角度来谈。
枭的叫声是其本性决定的,也是它区别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它没有错,也不须更鸣。
鄂教版七年级上《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我将东徙徙:(2)乡人皆恶我鸣恶:(3)子能更鸣,可矣子:更:(4)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溉汲:(5)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道:闻:2.解释以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子将安之安:之:(2)乡人皆恶我鸣皆:(3)东徙,犹恶子之声犹:(4)闻之于宋君于: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将安之(2)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3)有闻而传之者。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5)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4.鸠对枭东徙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5.“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原因:启示:第二部分:(一)枭逢鸠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6.本文显然属虚构的故事,是一则。
(按文学作品分类来看)7.枭要向东迁移的原因是什么你怎么看枭东徙8.鸠的态度对枭一定有很大影响,请展开合理想象,用一段续写故事的结局。
9.本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处理自身与环境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瞎子摸象《涅盘经》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时众盲各以手触。
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
触其耳者言如箕。
触其脚者言如臼。
触其脊者言如床。
触其腹者言如瓮。
触其尾言如绳。
注释:①萝菔:萝卜。
②箕:簸箕。
③臼:舂米的石臼。
10.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注释。
①时众盲各以手触(A.摸B.接触)( )②汝见象类何物(A.象B.相同)( )11.用现代汉语叙述画线部分的内容。
12.这个成语故事给你哪些启示13.你身边有没有“瞎子摸象”这样的现象呢请举出一两例。
《短文两篇》答案1.(1)迁移(2)讨厌(3)你;改变(4)洗涤、打水(5)说;听2.(1)哪里;到(2)都(3)还是(4)表被动,“被”3.(1)你将要到哪里去呢(2)同乡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
鄂教版七年级上《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鄂教版七年级上《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短文两篇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我将东徙徙:(2)乡人皆恶我鸣恶:(3)子能更鸣,可矣子:更:(4)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溉汲:(5)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道:闻:2.解释以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子将安之安:之:(2)乡人皆恶我鸣皆:(3)东徙,犹恶子之声犹:(4)闻之于宋君于: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将安之(2)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3)有闻而传之者。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5)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4.鸠对枭东徙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5.“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原因:启示:第二部分:(一)枭逢鸠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6.本文显然属虚构的故事,是一则。
(按文学作品分类来看)7.枭要向东迁移的原因是什么你怎么看枭东徙8.鸠的态度对枭一定有很大影响,请展开合理想象,用一段续写故事的结局。
9.本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处理自身与环境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瞎子摸象《涅盘经》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时众盲各以手触。
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
触其耳者言如箕。
触其脚者言如臼。
触其脊者言如床。
触其腹者言如瓮。
触其尾言如绳。
注释:①萝菔:萝卜。
②箕:簸箕。
③臼:舂米的石臼。
10.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注释。
①时众盲各以手触(A.摸B.接触)( )②汝见象类何物(A.象B.相同)( )11.用现代汉语叙述画线部分的内容。
12.这个成语故事给你哪些启示13.你身边有没有“瞎子摸象”这样的现象呢请举出一两例。
《短文两篇》答案1.(1)迁移(2)讨厌(3)你;改变(4)洗涤、打水(5)说;听2.(1)哪里;到(2)都(3)还是(4)表被动,“被”3.(1)你将要到哪里去呢(2)同乡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试卷 灿若寒星 整理制作
短文两篇
第一部分:
1
、注意下列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
触.须( ) 祈.求( ) 怨.言( ) 婆娑.( ) 奇崛.( ) 爽飒.( ) 谛.听( ) 迸.落( ) 红喙.( ) 厮.磨( ) 缥缈.( ) 寂寥.
( ) 2、《空山鸟语》中,作者为什么说“鸟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
3、《空山鸟语》一文文笔优美,读起来清新自然,温馨贴切,请从文中找一两句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并分析一下它究竟美在何处?
4、《空山鸟语》一文最后一句“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你怎样理解“鹧鸪是鸟中的诗人或者是诗人的化身”一句呢?
6、作者喜欢在山中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听鸟叫,并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听到了“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你应该怎样理解“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
7、当作者躺在地上听鸟叫时,便觉得自己的心灵贴紧了山的心灵,该如何理解?
8、“山森睡了,鸟儿们静默了”,却又出现了鹧鸪的叫声,这和文中的梦有何关系?谈谈自己的见解。
第二部分:
(一)
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说:“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
”他很自信。
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
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
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亮,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
”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眼朦胧,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
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
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
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终于发出了怨言:
“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
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
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
”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大人们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
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蝈蝈的叫声了。
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一看,小笼子还挂在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
小笼子上有一个整齐的口子,像是用剪刀剪的。
“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
”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9、蝈蝈刚开始不叫,后来又为什么叫个不停?
10、文章开始讲蝈蝈“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你认为它究竟在呼唤什么,祈求什么?与文章最后蝈蝈不见了能联系起来吗?
11、家人对蝈蝈的叫声已经“习以为常”了,为什么又会发出怨言?家人对蝈蝈的态度各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差异?
12、谈谈你对“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一句的理解,老人为什么叹息?这和后来蝈蝈不见了有何关系?
13、蝈蝈真的能咬破笼子,逃走吗?为什么?
14、该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短文,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感和道理,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来。
(二)
养花人的梦
在一个院子里,种了几百棵月季花,养花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每个月都看见花。
月季的种类很多,是各地的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偏爱,设法托人带来送给他的。
开花的时候,那同一形状的不同颜色的花,使他的院子呈现了一种单调的热闹。
他为了使这些花保养得好,费了很多心血,每天给这些花浇水,松土,上肥,修剪枝叶。
一天晚上,他忽然做了一个梦:当他正在修剪月季花的老枝的时候,看见许多花走进了院子,好像全世界的花都来了,所有的花都泪眼婆娑地看着他。
他惊讶地站起来,环视着这些花。
最先说话的是牡丹,她说:“以我的自尊,决不愿成为你院子的不速之客,但是今天,众姊妹们邀我同来,我就来了。
”
接着说话的是睡莲,她说:“我在林边的水池里醒来的时候,听见众姊妹叫嚷着穿过林子,我也跟着来了。
”
牵牛弯着纤弱的身子,张着嘴说:“难道我们长得不美吗?”
石榴激动得红着脸说:“冷淡里面就含有轻蔑。
”
白兰说:“要能体会性格的美。
”
仙人掌说:“只爱温顺的人,本身是软弱的;而我们却具有倔强的灵魂。
”
迎春说:“我带来了信念。
”
兰花说:“我看重友谊。
”
所有的花都说了自己想说的话,最后一致地说:“能被理解才是幸福。
”
这时候,月季说话了:“我们实在寂寞,要是能和众姊妹们在一起,我们也会更快乐。
”
众姊妹们说:“得到专宠的有福了,我们被遗忘已经很久,在幸运者的背后,有着数不尽的怨言呢。
”说完了话之后,所有的花忽然不见了。
他醒来的时候,心里很闷,一个人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他想:“花本身是有意志的,而开放正是她们的权利。
我已由于偏爱而激起了所有的花的不满。
我自己也越来越觉得世界太窄狭了。
没有比较,就会使许多概念都模糊起来。
有了短的,才能看见长的;有了小的,才能看见大的;有了不好看的,才能看见好看的……从今天起,我的院子应该成为众芳之国。
让我们生活得更聪明,让所有的花都在她们自己的季节里开放吧。
”
15.第1段画线句“……使他的院子呈现了一种单调的热闹”,这里的“单调”指的是;这里的“热闹”指的是。
16.“所有的花都说了自己想说的话”,仔细读读众花的话,总体上说花的话能表明哪两点?
⑴
⑵
17.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18.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你对结尾“让所有的花都在她们自己的季节里开放吧”这句话的理解。
19、各种花都有其象征意义,就文中所写的花,选取两种,用文中的词语说说它们的象征意义。
20、你喜欢哪一种花?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短文两篇》答案
1、略
2、略
3、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他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
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鸟充满人情味。
4、略
5、略
6、略
7、作者心情平静,觉得已与山融为一体了。
8、略
9、蝈蝈刚开始不叫和最后叫个不停都必须与它所处的处境联系起来回答。
10、它在祈求着能有一天能逃出笼子,恢复自由。
11、它的叫声太响,且天气太热,人心情不太好。
12、略13、能,它的逃走是因为白发老人放了它。
14、略15.单调指:花的品种单一,只有月季花一种;热闹指:月季花的种类多、数量多、颜色多。
16.(1)每种花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美。
(2)不管是受宠的,还是被遗忘的,都不喜欢寂寞孤独。
17.(要点)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18.(要点)让每一种花都能展示自己的风采;让每个人都能张扬个性,发挥自己的优势。
(实例略)19、如:石榴——冷淡;白兰——性格;仙人掌——倔强;迎春——信念;兰花——友谊等。
2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