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减隔震技术在西藏地区的应用和发展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结构改造手段,使建筑能够在发生地震等外部振动作用时,降低结构受力,减小地震损害,从而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抗震结构新概念。
早期的隔震技术主要是基于减震和隔震理论,通过设置减震器、隔震支座等装置,来降低地震振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目前,隔震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防震设计理论和减震技术的改进:通过对地震波动的分析和理解,对隔震支座、减震器等装置的设计和制造进行改进,以提高其抗震性能和可靠性。
2. 多学科交叉研究:隔震技术的研究不仅需要结构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涉及土木工程、地震工程、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隔震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3. 隔震技术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隔震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为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日本、美国、中国等地,都建造了大量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
这些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减小结构受力,降低地震破坏,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中国,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北京大学陈天华教授的领衔的隔震技术团队为例,他们的隔震支座在北川汶川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降低了建筑结构的震害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成效。
中国还建造了一系列地震隔震示范工程,如北京全国地震科技示范工程、宁夏隔震建筑示范工程等,这些示范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推动了隔震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浅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浅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发表时间:2019-02-22T10:52:11.8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作者:李朋[导读] 摘要:近年来,建筑行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东华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山东省泰安市 271000摘要:近年来,建筑行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震动控制直接关乎着建筑物的投入使用效果。
因此,若想满足人们的建筑需求,增加建筑物的安全、可靠性,提升其耐久性,应以建筑物的减振结构为切入点,合理选用优质、经济建筑材料,以此来增强建筑减振结构性能,进而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用性。
基于此,本文对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应用现状;发展前景由于地质板块的移动,我国处于亚欧板块震动多发带的边缘,在加上最近我国发生地震灾害次数的增多,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考验,同时要求我们不断普及地震防护以及自救知识,并且对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及时加固房屋及大型建筑物,对于新建设的建筑物要做好减隔震处理,给予人们相对安全的生活居住环境,并要防御二次地震带来的伤害。
1建筑结构减隔震设计原则1.1建筑结构中隔震设计隔震设计是近几年来新兴的技术领域,是目前我国研究较多的革新抗震方法,隔震设计思想,主要是想在建筑物的底端增加隔震装置,阻尼器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装置,设计思想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物与地面之间安装的阻尼使得建筑结构与地面之间产生一定的空隙,形成弧状柔性结构,此结构间有空气可以流动,借助气流的流体作用,一旦发生震动,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可以削弱冲击波向上的冲击力,减少地震产生的能量向上传递,拥有了这层隔离层的存在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弱冲击力。
1.2建筑结构中减震设计建筑结构的减震设计目前使用的较为广泛的就是橡胶,橡胶由于具有较好的柔性与弹性,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使用橡胶可以吸附因为震动产生的巨大的反作用力与反向冲击能量,而且,橡胶质地柔软,表面较光滑,内部分子运动相对较快,较为活跃,这样就可以吸附更多的反作用力,同时削弱向上方传递的能量,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震动产生的巨大能量。
减隔震技术的社会价值

减隔震技术的社会价值
隔震技术是一种旨在减少建筑物在地震或其他振动事件中受到的损害的技术。
在地震多发的地区,采用隔震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倒塌的风险,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通过在建筑物的结构体系中设置隔震装置,可以减少地震波传播到建筑物的能量,从而降低建筑物受到的地震作用力,减少结构的变形和破坏。
这不仅可以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降低修复和重建的成本,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延长其使用时间。
隔震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地震或其他振动事件中,通过隔震技术减少建筑物的振动幅度和加速度,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倒塌的风险,保护建筑物内部的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这对于重要的公共建筑、生命线工程和关键设施来说尤为重要,可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隔震技术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适应能力和韧性,增强建筑物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物能够更好地适应地震环境,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
同时,隔震技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建筑物对地基土壤的损害,减少地基沉降和地基液化的风险,保护周围环境的生态平衡。
总的来说,隔震技术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可以在地震或其他振动事件中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减少灾害对社会的影响,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应该加强对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促进其在建筑工程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摘要:地震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为降低这种损失,人们开始大力研究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
因此,本文分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应用的意义,然后阐述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方法,最后探讨未来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希望能给相关工作者一些借鉴。
关键词:建筑结构;减隔震;应用地震是由于地面的运动,使地面上原来处于静止的建筑物受到动力作用而产生强迫振动,因而在结构中产生内力、变形和位移。
一旦出现地震,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危及生命与财产安全,为尽可能地减少财产损失,人们加大了在建筑减隔震方面的探究。
经过简化模型的动力学分析进行修正、补充,得到一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机理及破坏形式,提出了一些建筑物抗震的设计方法。
1建筑结构减隔震技术的应用意义从以往数据来看,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建筑与未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在抗震能力方面具有明显差异。
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在遇到地震时,只会发生轻微的倾斜,建筑物内部的设施、器具等物品都不会造成太大损伤;而未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在遇到地震时,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建筑物内部也不能幸免。
建筑物容易遭受地震损害的原因,是因为地震能量来自于地层面,地面剧烈振动的时候,会同时引发建筑物的剧烈抖动,破坏也随之出现。
应用减隔震技术,能将地震速度反应降低到60%左右,通过增强结构件整体的变形能力和强度来制衡地震反应,可在较大程度上削弱地震,但这远远不够,还应探究减隔震装置,一旦出现地震,可让构件剥离于地震地面运动,以免有过多的能量传送至建筑物,借此来实现对主体结构的有效保护,以极大程度上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对室内设施、对人员的损害与威胁,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也是其意义所在。
2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基本概念与原理2.1建筑结构减隔震的基本概念通过增强结构件自身变形力与强度来抵御地震的反应力,虽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减隔震目的,但却无法完全减少与规避损失。
浅谈桥梁减隔震技术

浅谈桥梁减隔震技术桥梁减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桥梁结构或设置隔震装置的手段,来减少地震对桥梁的影响和损害的技术。
它是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并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桥梁减隔震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采用隔震支座来减少地震震动对桥梁的传递。
隔震支座是一种特殊设计的支座,它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对桥梁的冲击。
采用隔震支座的桥梁,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减少地震震动对桥梁的影响,保护桥梁结构的安全性。
二是通过改变桥梁的结构形式来提高抗震能力。
桥梁的结构形式对地震的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选择桥梁的结构形式可以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
采用悬索桥的结构形式可以使桥梁在地震中产生更少的变形和应力,提高抗震性能。
三是采用减振器来降低桥梁的振动。
减振器是一种能够吸收振动能量的装置,可以将桥梁的振动降低到合理的范围,减少地震对桥梁的损害。
减振器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阻尼器、液压缓冲器、摆式减振器等。
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和地震安全性,减少桥梁工程的损失和灾害。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采用减隔震技术的桥梁能够有效减小地震对桥梁的影响,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为人们出行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保障。
桥梁减隔震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隔震支座和减振器等专用装置的成本较高,增加了工程的投资。
这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来说,可能很难承担。
桥梁减隔震技术需要精确的设计和施工,对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
如果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可能会导致减隔震装置不起作用或者出现其他安全隐患,适得其反。
减隔震技术的长期性能和维护管理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西藏隔震减震设计标准(一)

西藏隔震减震设计标准(一)西藏隔震减震设计标准概述西藏作为我国地震频发区之一,其地震震级和震中深度较大,建筑物对地震的抗震要求非常高。
隔震减震技术是目前抗震设计中较为先进的一种技术手段,其能够有效地减小建筑物对地震的响应,降低地震破坏。
隔震减震技术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一种将建筑物与地基分离的抗震设计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利用隔震装置,隔离建筑物从地震中的能量,降低结构的响应。
减震技术减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添加减震装置,能够吸收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振动幅度,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设计要求建筑物分类根据西藏地震特点及建筑物结构形式,将建筑物分为以下三类: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主体结构采用抗震墙、框架等结构形式;2.钢结构建筑:主体结构采用钢框架结构;3.砖木结构建筑:主体结构采用砖木混合结构。
设计参数1.设计地震烈度及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2.建筑物结构抗震性能等级;3.结构自重及建筑地下室、桥梁等静载荷;4.设计震中距、场址分类及设计地震动输入方向。
设计方法隔震结构设计1.选择合适的隔震装置,采用合理的隔震方案;2.隔震结构的布置应合理,隔震技术应与建筑物整体设计相衔接,考虑其施工和维护;3.考虑隔震装置的阻尼控制问题,以减小地震响应。
减震结构设计1.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选择合适的减震装置;2.减震器的位置、数量、刚度应考虑灵活性,以便达到最佳阻尼控制;3.应对减震器的设计、制造、安装和维护进行全面的考虑。
整体结构设计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隔震减震设计和整体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确保隔震减震设计与建筑物结构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结语隔震减震技术已经在西藏地区进行了多年的实践,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未来,该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西藏地震抗震减灾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安全性评估经过隔震减震设计的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能够有效地减小建筑物的受力,降低结构变形和破坏,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维护与管理为了保障隔震减震结构的性能,对于隔震减震装置应进行定期检测、维护和更换,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减震-隔震原理及在抗震技术中的研究与应用

减震\隔震原理及在抗震技术中的研究与应用【摘要】:传统的抗震技术主要依靠提高结构自身的承载能力及变形能力抵抗、消耗地震能量,立足于“抗”,其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减震、隔震的研究,可实现由“抗”到“控”这一减震防灾观念的重大转变,更可以发挥设计者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调整结构的刚度、阻尼、质量分布或对结构施加外力,可以控制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保护结构安全及建筑功能,避免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关键词】:主动控制被动控制减震隔震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earthquake-proof techniques mainly rely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elf bearing capacity and deformation capacity to resist and consume the earthquake energy, based on “resistance”, with the goal of “in the minor can not be destroyed, in the medium can be repaired, in the large should not collapse”. The study of the earthquake alleviation and separation can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septs from “resistance” to “control”, and a access for the designers to play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Through the adjustment of the stiffness, damping, mass distribution of the structure or the external forces imposed on the structure, the earthquake reaction of the structure can be controlled, so as to protect the security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building functions to avoid the significant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es.Key words: active control; passive control; earthquake alleviation; earthquake separation一、研究起因在目前所知的所有振动中,地震产生的振动从力度、能量来说是最大的,从破坏后果、产生灾害等方面来说是最严重的。
西藏隔震减震设计标准

西藏隔震减震设计标准本标准规定了西藏地区隔震减震设计的标准,旨在降低地震对建筑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 确定地震烈度要素在进行隔震减震设计之前,首先要确定地震烈度要素,包括震感参数和地震波参数。
这些参数是评估地震对建筑影响的重要依据,可以帮助设计师了解地震对建筑可能造成的影响。
2. 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结构特点选择隔震减震技术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结构特点,采用适当的隔震减震技术,如基础隔震、剪力墙、阻尼器等,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基础隔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物基础与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如橡胶隔震支座、阻尼器等,以减小地震时地面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剪力墙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物内部或外部设置专门的剪力墙,以吸收地震产生的水平荷载。
阻尼器则可以吸收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震动响应。
3. 确定建筑物设计参考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限值、变形限值和破坏限值确定建筑物设计参考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限值、变形限值和破坏限值,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能。
位移限值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允许的最大位移;变形限值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允许的最大变形;破坏限值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达到的最大承载能力。
设计师应根据这些限值进行结构设计,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4. 选择合适的隔震装置,采用合理的隔震方案选择合适的隔震装置,采用合理的隔震方案,并考虑隔震结构的布置和施工维护。
隔震装置的选择应考虑其性能、适用性和耐久性等因素;隔震方案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场地条件和地震风险等因素;同时还需要考虑隔震结构的布置和施工维护等问题,以确保隔震效果和结构的安全性。
5. 考虑隔震装置的阻尼控制问题以减小地震响应考虑隔震装置的阻尼控制问题,以减小地震响应。
阻尼控制可以通过调整隔震装置的阻尼系数来实现,使得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震动响应得到有效抑制,从而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同时,阻尼控制还可以提高结构的自振频率,使结构在地震中的反应更加稳定可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减隔震技术在西藏地区的应用和发展
摘要:西藏地区是地处地震多发区,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防御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减隔震技术及产品、西藏地区地震区划及所发生主要地震、减震技术
在西藏地区的应用情况阐述,展示减隔震技术在西藏地区的应用状况。
介绍减隔
震技术的概念、产品种类、相关政策法规,现已采用的减隔震技术的建筑、桥梁、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将来减隔震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
表明了
减隔震技术的应用对于减小地震作用所带来的损失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减隔震技术;西藏地区;应用;发展;
引言
减隔震技术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中,在国内最早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在2008年5.12汶川8.0级地震灾后重建中应用较多,之后在四川、
云南、新疆、甘肃等地区逐年增多。
在国外如日本、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地区也
有着较多的应用。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4年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
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建质[2014]25号[1]
以来,各省(市、区)相继转发了相关文件,部分省(市、区)如云南、新疆、
甘肃等出台了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地方法规和标准,进一步推动了减隔震技术
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减隔震技术相关技术、产品标准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以更利于减隔震技术
的推广应用及提高产品的质量可靠性,保障建设工程的安全性。
减隔震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的抗震性能、改善建筑功能,降低综合造价
成本,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长期的社会效益。
通过4.20芦山地震等多次强的检验,效果非常明显。
西藏地区属于我国地震高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老旧建筑较多,工程建设
抗震防御灾害的能力较弱。
1 减隔震技术简介
1.1减隔震技术
即建筑隔震技术和建筑减震(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的简称。
建筑隔震:即在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叠层橡胶
隔震支座组成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
小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建筑减震是在结构物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连接缝或连接件)设置耗
能装置,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或黏弹性)滞
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
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
1.2减隔震产品
隔震产品包括:天然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弹性滑板
支座、摩擦摆隔震支座、滑轨支座等。
减震产品包括:屈曲约束支撑、金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粘滞阻尼器、粘
弹性阻尼器等。
1.3减隔震技术国内应用情况
截止目前有超万橦建筑采用减震隔震技术,居全世界首位。
国内减隔震技术应用最多的省份是云南、四川、新疆、甘肃等,较典型的减
隔震项目有北京新机场、昆明长水机场、成都凯德风尚商住楼、唐山新华文化广
场等项目。
诸多桥梁连续梁跨已采用隔震橡胶支座及阻尼器等减隔震产品,成都二环高
架全部采用铅芯隔震橡胶支座。
2西藏地区地震区划及历史地震发生情况
西藏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带,是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的重要
组成部分,地质构造复杂,差异运动强烈,地壳活动频繁。
在全国第五代地震区划图中,西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7市、区74县(区)中,地震设防烈度9度0.40g有当雄县、墨脱县2个县,占比2.7%;8度有26个县(区),占比35.1%;7度有46个县(区),占比62.2%;无6度以下设防地区。
西藏地震呈现出几大特点:
一是地震强度大。
仅上世纪50年代以来,西藏境内就发生8级以上大震2次,其中1950年察隅-墨脱8.6级地震是迄今为止我国有记载的最大内陆地震。
二是地震频度高。
据统计,西藏境内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5次,6级
以上地震1次。
三是地震分布广。
全区各地市均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全区国土面积均处于
Ⅶ度(7度)及以上高烈度区。
四是在世界地球科学研究中具有特殊地位。
[2]
2013年“8•12”芒康-左贡6.1级地震、2015年“4•25”尼泊尔8.1级地震西藏灾区、2017年“11•18”米林6.9级地震等破坏性地震。
3西藏地区减隔震技术应用的现状
3.1建筑工程减隔震技术的应用
现已采用减隔震技术的项目有:
(1)2012年拉萨柳梧新区君泰国际商业综合体项目采用隔震技术,创西藏
地区首个建筑隔震技术应用项目;
(2)2018年墨脱县三峡集团项目办公楼采用隔震技术,开启了林芝地区隔
震技术的推广应用;
(3)2019年中国科学院地墨脱地球景观与地球系统综合观测研究中心建设
项目;
(4)2020年西藏美术馆项目;
(5)2020年拉林站房工程项目;等。
3.2桥梁工程减隔震技术的应用
现已采用减隔震技术的桥梁工程有:
(1)拉萨柳梧大桥采用隔震技术;
(2)西藏林芝大桥;
(3)拉林铁路全线桥梁项目;等。
3.3电力建设隔震技术的应用
国网超高压变电站建设项目,等。
3.3现国家及西藏地区地方相关减隔震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文件
(1)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建质[2014]25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关于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2020年
(3)2017年11月14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原装配式
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二、重点任务(九)发展装配化施工技术。
引导企业研
发应用高原装配式建筑施工安装成套技术、安全防护和质量检验技术,推广预制
构件吊装、支撑、校正等施工设备机具,提高技术工艺和组织管理水平。
大力发
展减隔震技术,推进减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
”[3]
(4)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行政权力和责任清单项目事项行政处罚
中 99对擅自变动或者破坏房屋建筑抗震构件、隔震装置、减震部件或者地震反
应观测系统等抗震设施的处罚。
西藏地区暂无其他相应的技术标准。
4西藏地区减隔震技术应用发展前瞻
近几年,全区加大了对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
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和服务,提高了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抗震设
防标准,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抗震设防能力。
人们对各类建设工程项目对质量安全、抗震防灾抵御能力也越来越重视,装配式建筑、减隔震技术应用项目的数量也随
之在逐步增长。
采用减隔震技术后,上部结构可以降低半度、一度、一度半三个档次[4],建
筑的功能得到改善,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后期发生地震后,结构及室内设施不会
遭受破坏,人员工作不会被中断,生活秩序正常,有一定的长期社会效益。
但,纵观现有相关减隔震技术的政策法规来看,西藏地区还无健全的这方面
的政策出台,缺乏市场指导引领作用。
亦无地方相关标准规范监管减隔震技术应
用中产品质量,缺乏约束制约条件。
目前,极少设计院和减隔震技术研发、减隔震产品生产厂家在推动西藏地区
的重点项目的应用。
西藏地区全域地震设防烈度7度以上,需要加强建设工程的抗震防御能力。
西藏地区性于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等极端恶烈气候环境,在这种
环境中,对减隔震产品的性能、质量、寿命等因素要求相对较高,一些技术还需
要进一步攻关,一些产品还需要更新。
5结语
综上,西藏地区是全国极少拥有2个9度地震设防的地区之一,全域7度以
上设防,8度以上占比40%,政府应当在加强应急设施、预测预警体系建设,实
施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重点工程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严格按照抗震设防
标准加固和建设民房、位于高烈度区的重要建设工程和学校、医院、影剧院、体
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当采用减隔震技术和新型抗震建筑材料。
西藏地区减隔震技术应用时间较晚、推广力度不大、已应用项目非常少,可
以借鉴云南、新疆、甘肃等地区减隔震技术推广应用的方法,由政府引导、企业
推动推进减隔震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不断提升西藏全域抗
震防灾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建质[2014]25号.
[2]西藏举行防震减灾工作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2020年4月26日.
[3]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原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
见》.2017年11月14日.
作者简介:陶启培(出生1974-2),建造师,本科,主要从事工程减隔震技
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