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指南与工程应用
建设工程中的建筑物减震与隔震设计技术

建设工程中的建筑物减震与隔震设计技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和大型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多,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减震与隔震技术成为了建设工程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建筑物减震与隔震设计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意义。
一、减震与隔震设计技术的原理减震与隔震设计技术是通过对建筑结构进行改良,使其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减少或者消除震动的传递,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其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 减震原理:减震设计基于筒型支座、液压减震器等原理,通过在结构下部设置阻尼器,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力。
2. 隔震原理:隔震设计基于隔震支座等原理,通过在建筑底部设置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震动分离,降低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物的能量。
二、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应用减震与隔震技术在建设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层建筑: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尤其是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应用成为了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
通过应用减震与隔震技术,高层建筑能够更好地抵御地震荷载。
2. 桥梁工程:桥梁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对人们的出行至关重要。
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对桥梁的破坏风险,提高桥梁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3. 历史建筑保护: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保护建筑本身的稳定性的同时,降低地震对其的损害,从而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三、减震与隔震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意义减震与隔震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1. 提高抗震能力: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建筑物对地震产生的动力响应减小,大大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2. 保护人员安全: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地震带来的震害,减少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保障居民生命安全。
3. 建筑物持久性: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和重建的频率。
土木工程中的减隔震结构设计原理与应用

土木工程中的减隔震结构设计原理与应用一、减隔震结构设计的原理减隔震结构设计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在结构中设置减隔震装置,减少地震能量向建筑物的传递,从而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保护主体结构和内部设施的安全。
1、减震原理减震技术主要是通过在结构中安装阻尼器来消耗地震能量。
阻尼器能够在结构受到地震作用时产生较大的阻尼力,将地震输入的能量转化为热能等形式耗散掉,从而减小结构的振动幅度。
常见的阻尼器包括粘滞阻尼器、金属阻尼器和摩擦阻尼器等。
粘滞阻尼器利用液体的粘性来产生阻尼力,其阻尼力与速度成正比,能够在结构振动时迅速消耗能量。
金属阻尼器则通过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来吸收能量,具有稳定的力学性能和较高的耗能能力。
摩擦阻尼器依靠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来消耗能量,其构造简单,可靠性高。
2、隔震原理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避开地震的卓越周期,从而减少地震能量的输入。
隔震层通常由隔震支座组成,如橡胶支座、滑动支座等。
橡胶支座具有良好的竖向承载能力和水平变形能力,能够在地震时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从而减小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响应。
滑动支座则通过接触面的滑动来实现隔震效果,其具有较低的水平刚度和较大的位移能力。
二、减隔震结构设计的应用1、桥梁工程在桥梁结构中,减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桥梁的破坏。
例如,在桥墩与梁体之间设置减隔震支座,能够减小桥梁的地震响应,防止桥墩的倒塌和梁体的落梁。
此外,在桥梁的连接部位安装阻尼器,可以消耗地震能量,提高桥梁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
2、高层建筑对于高层建筑,采用减隔震结构设计可以显著降低地震作用下的水平位移和加速度,提高居住和使用的舒适性。
在基础部位设置隔震层,能够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保护主体结构和非结构构件的安全。
3、工业厂房工业厂房中往往存在大型设备和精密仪器,对地震的敏感性较高。
通过采用减隔震技术,可以降低厂房结构的地震响应,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生产的连续性。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设计和结构改造手段,使建筑能够在发生地震等外部振动作用时,降低结构受力,减小地震损害,从而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现状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抗震结构新概念。
早期的隔震技术主要是基于减震和隔震理论,通过设置减震器、隔震支座等装置,来降低地震振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目前,隔震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防震设计理论和减震技术的改进:通过对地震波动的分析和理解,对隔震支座、减震器等装置的设计和制造进行改进,以提高其抗震性能和可靠性。
2. 多学科交叉研究:隔震技术的研究不仅需要结构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涉及土木工程、地震工程、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隔震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3. 隔震技术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隔震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为隔震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情况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日本、美国、中国等地,都建造了大量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
这些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减小结构受力,降低地震破坏,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中国,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北京大学陈天华教授的领衔的隔震技术团队为例,他们的隔震支座在北川汶川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降低了建筑结构的震害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成效。
中国还建造了一系列地震隔震示范工程,如北京全国地震科技示范工程、宁夏隔震建筑示范工程等,这些示范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推动了隔震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建筑减震隔震技术原理及应用

建筑减震隔震技术原理及应用
建筑减震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采用特定的结构设计和材料应用,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的技术手段。
它的原理是通过将建筑物与地面的接触减少或隔离,以减少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物的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一种常见的减震隔震技术是采用减震器。
减震器是一种能够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的装置,它通常由弹簧和阻尼器组成。
在地震发生时,弹簧可吸收地震波产生的能量,而阻尼器则可以通过摩擦或液体粘性来消散能量,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这种技术常用于高层建筑和桥梁等大型结构中。
另一种减震隔震技术是采用基础隔震。
基础隔震是一种将建筑物与地面直接接触的部分进行隔离的技术。
常见的基础隔震技术包括橡胶隔震垫、弹簧隔震器和液体隔震器等。
通过隔离建筑物与地面的直接接触,可以减少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物的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除了以上两种常见的减震隔震技术外,还有其他一些技术,如负荷减振技术和控制力减振技术等,它们在特定的建筑结构中有着不同的应用。
减震隔震技术在建筑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通过合理应用减震隔震技术,可以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减震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震多发地区的建筑设计中,对于提高抗震能力和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探析减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运用

探析减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运用发布时间:2022-10-23T07:56:55.542Z 来源:《建筑实践》2022年12期作者:韦佳妮[导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公民对于居住舒适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韦佳妮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518000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公民对于居住舒适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建筑工程当中,建筑的隔震技术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对于防止地震,提高安全系数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探究了减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减隔震技术;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应用引言: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工作,除了可以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使用,而且能够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降低各种问题的产生。
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带有抗震设计的建筑受到的损害也比较小,修复成本比较低。
因此,带有抗震结构的建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相关人员须不断深入这方面的研究,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更好发展。
一、减隔震技术概述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通过一些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隔开,通过隔震层的变形消耗和缓冲地震时地面的振动,以保护上部结构免于地震破坏的一种抗震手段。
根据地震工程学的研究,地震波荷载在短周期内的作用强烈,到长周期后作用将显著减弱。
大量中低建筑,自振周期都处于短周期。
通过隔震技术,可以将整体结构的自振周期延长,避开短周期强烈的地震荷载。
从隔震部位分,隔震结构可以分为基底隔震、层间隔震、高位隔震和局部隔震。
从隔震装置形式,隔震装置又可以划分为普通橡胶隔震支座、铅芯橡胶隔震支座、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滚珠隔震装置、摩擦摆隔震支座、悬挂隔震装置、摇摆隔震支座和滑动隔震支座等。
消能减震技术是将结构的一些非承重构件(如支撑、剪力墙、连接件等)设置成变形能力强的消能构件,或在结构某些部位(层间、节点处、连接缝等)装设消能装置。
这些变形耗能能力强的构件叫做消能器,通过规范约束和试验检测保证消能器具有比较高的耗能性能和大变形下承载力保证率。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现状与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指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或其他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结构及内部设施的安全。
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建筑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其应用范围涵盖了高层建筑、桥梁、核电站等多种场所。
本文将就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现状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建筑结构隔震技术是利用专门设计的隔震装置将建筑结构与地基隔离,使建筑在地震或其他振动时保持相对稳定,减少损坏和人员伤亡。
目前,建筑结构隔震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隔震装置的设计与制造:隔震装置作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核心装置,其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对于隔震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致力于隔震装置的设计与制造,推动了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
2. 隔震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隔震材料是隔震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隔震效果。
近年来,隔震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高性能橡胶、形状记忆合金等新型隔震材料的出现,不仅提高了隔震装置的性能,同时也为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 隔震技术的理论研究: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支撑。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对隔震技术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隔震设计方法和评价指标,为隔震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多个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是地震影响最严重的建筑类型之一,因此对高层建筑进行隔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个高层建筑项目采用了隔震技术,如日本的东京塔、美国的金门大桥等,都采用了隔震技术进行设计和施工。
2. 桥梁工程:桥梁工程是另一个常见的隔震应用领域。
地震对桥梁的破坏常常导致交通中断,因此对桥梁进行隔震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桥梁的破坏,确保交通运输的连续性。
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方法与应用

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方法与应用【摘要】隔震技术是近一、二十年来出现的新的建筑耐震技术,传统建筑主要依靠建筑结构本身的强度与韧性来抵抗地震力,而隔震建筑则是用隔震装置将地震时建筑物的摆动转换为建筑物对地面的横向位移,并吸收地震能量。
经过大量的上程实践证明,隔震技术是防震减灾的有效手段。
本文详细介绍了隔震建筑的概念以及隔震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具有哪些疑点,并说明了其适用范围,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关键词】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注意事项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前言建筑的立面及造型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生动和富有灵气的建筑造型将协调建筑与人的关系。
建筑造型不是一般的观赏性空间,而是为人们提供生产、工作和生活的空间,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进行造型设计时,大胆创新,激发灵感,创造出形态各异的建筑造型。
一、隔震建筑的概念隔震和消能是提高建筑物体耐震抗震的两大途径。
消能是利用形变或是可破坏的斜撑杆或是可恢复的阻尼器,将建筑物的震动周期拉长,阻尼比增加,最后达到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目的。
但是消能的方式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因地震造成的建筑物楼层间变位造成的墙面破裂、斜撑破坏等问题。
而隔震是利用隔震器将地震时所产生的建筑物摆动转换成建筑物对地面的横向位移,地震的能力由隔振器吸收。
这样的隔震建筑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因地震给建筑物带来的扭曲、弯曲变形,降低建筑物摇摆度,从而降低了地震对建筑物构造和设备的破坏。
隔震结构就是利用这样的原理,在建筑物基础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带有阻尼器和隔震支座等隔震装置的隔震层。
二、隔震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具有以下主要疑难点1、高层隔震是否具有隔震效果? 我国规范提出的设计反应谱长周期段下降很慢, 对于长周期的高层建筑, 隔震后虽然周期延长, 是否仍具有明显的减震效果值得探讨。
2、当结构阻尼比大于5% 时, 我国规范中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值过于保守, 这样势必会造成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不准确。
结构设计知识:减隔震系统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结构设计知识:减隔震系统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减隔震系统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减隔震系统是一种可以在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减少建筑物震动幅度,并保护建筑物和其内部设备、内容的系统。
它是通过降低建筑物与地基之间的互动来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
这个系统已经被广泛用于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的设计中,并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应对地震等灾害的技术。
减隔震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在建筑物的底部增加隔震层,将地震的能量消耗掉。
隔震层一般由减震器、橡胶承垫或导向架、吸振器、支座等组成。
减震器是隔震层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可以通过吸收地震能量来减轻地震对建筑的冲击。
隔震层的选择取决于建筑物和周围环境的情况,以确保它们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减隔震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它已经被广泛用于高层建筑、桥梁、水坝、大型设备等的设计和建设中。
这些结构的抗震能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评估,以确保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安全。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减隔震系统可以用于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如公寓、办公楼、酒店等。
随着建筑的高度增加,地震灾害的影响也变得更加显著。
因此,在设计高层建筑时,考虑到地震、风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减隔震系统可以提供更好的抗震性能,提高建筑物的可靠性,为人们提供更安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在大型水坝和桥梁设计中,减隔震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些结构需要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经历更大的压力和负荷,因此需要更高的安全性。
隔震技术可以显著减少水坝和桥梁的震动,从而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和耐冲击性。
应用减隔震系统的好处不仅在于提高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的耐灾性能,同时还可以节省维护和修理成本。
隔震层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灾害的影响,从而减轻结构的损坏程度。
这意味着修理和维护费用将减少,对于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的长期可持续性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减隔震系统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该技术将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安全要求和建设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隔震建筑结构设计指南与工程应用》教学大纲
总教学课时:60
一、教学目的
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建质[2014]25号)的工作要求,帮助结构工程师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减隔震技术的概念与发展历程、设计标准与研究现状、减隔震结构设计方法、减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二、教学要点
与结构工程师设计工作相关的减隔震技术概念与工作原理,减隔震建筑结构设计参考依据与设计关键要点、减隔震技术工程应用方法等。
三、重点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章减隔震技术概述(4学时):
减隔震技术的概念与原理(1学时)、减隔震技术发展历程(1学时)、减隔震技术设计标准(1学时)、减隔震技术研究现状(1学时)。
第二章减震结构设计指南(12学时):
减震结构概念设计(2学时)、减震结构性能设计的基本要求(2学时)、减震结构计算分析的基本要求(2学时)、
减震装置的基本要求(2学时)、减震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要点(2学时)、减震装置的施工、验收和维护(2学时)。
第三章隔震结构设计指南(12学时)
隔震结构概念设计(2学时)、隔震结构性能设计的基本要求(2学时)、隔震结构计算分析的基本要求(2学时)、隔震装置的基本要求(2学时)、隔震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要点(2学时)、隔震装置的施工、验收和维护(2学时)。
第四章减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16学时):
屈曲约束支撑应用案例(2学时)、黏滞阻尼支撑应用案例(3学时)、黏滞阻尼伸臂应用案例(3学时)、黏滞阻尼墙应用案例(4学时)、日本典型减震案例(4学时)。
第五章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16学时):
基础隔震案例(6学时)、层间隔震案例(4学时)、组合减隔震案例(2学时)、日本典型隔震案例(4学时)。
四、教学延伸阅读参考书目
1.周福霖.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7.
2.李爱群,瞿伟廉. 工程结构减振控制[M]. 北京:机械
工业出版社,2007.
3.丁洁民,吴宏磊. 黏滞阻尼技术工程设计与应用[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4.日本隔震构造协会. 隔震结构入门[M]. 东京:OHM出
版社,1995.
5.日本建筑学会,刘文光(译),冯德民(校). 隔震结
构设计[M]. 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