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托班区角玩具:塑料瓶宝宝找妈妈
幼儿园托班亲子游戏——走的游戏

幼儿园托班亲子游戏——走的游戏【第一种活动:大脚小脚】主要目标:训练宝宝如何迈步,体会走路的动作感觉。
指导要点:①家长和宝宝面对面地站好,用双手拉着宝宝的手,宝宝的小脚踩在家长的大脚上。
②家长边说儿歌边走着,带动宝宝向前迈步。
建议:这个游戏适合学步儿,帮助他们体会走路的动作感觉。
儿歌一二一,走呀走,妈妈宝宝手拉手,小脚踩在大脚上,迈开大步向前走。
【第二种活动:找妈妈】主要目标:训练宝宝朝着一定的方向独立行走。
指导要点:宝宝和妈妈分别站在场地两端,妈妈叫宝宝的名字,宝宝从场地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去找妈妈。
注意:宝宝和妈妈的距离不要太远,以免宝宝感到困难,失去信心。
【第三种活动:踩尾巴】主要目标:①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
②引导孩子大胆地行走。
活动材料:音乐磁带,自制拖地纸条当做尾巴。
嘉导要点:①在家长的后腰上系着‘‘尾巴’’行走。
随着音乐节奏的快慢调整行进速度。
宝宝用手抓或用脚踩‘‘尾巴”。
②教师引导孩子们相互追踩“尾巴”,注意按音乐节奏的快慢行走。
建议:在晴天时,父母可带着孩子到户外,玩踩人影子游戏,看谁先踩到别人的影子,先踩到者为胜。
【第四种活动:捉蝴蝶】主要目标:①训练孩子视觉追逐能力。
②练习孩子四散行走,转换蹲下、站起动作。
活动材料:彩色纸蝴蝶、软电线。
’指导要点:①家长拿着纸蝴蝶逗引孩子,让孩子的视线追逐蝴蝶的落点。
②家长逗引孩子追着蝴蝶走动,当蝴蝶落地时,让孩子蹲下捉住它。
③为增加孩子游戏兴趣,家长可以让孩子拿着蝴蝶,家长反过来追逐孩子。
家庭小游戏推荐:①抱气球。
家长手拿气球上下左右飞动,引逗孩子去追、抱气球。
②追光游戏。
晚上利用手电筒的光线,引逗孩子追光游戏。
【第五种活动:送小动物回家】主要目标:训练宝宝能独立稳步行走。
活动材料:小推车,小鸡、小猫、小兔、小狗等常见毛绒玩具(用积木搭四间小房子,房子的上面贴有以上小动物图片,作为每个小动物的家)。
指导要点:①宝宝围坐在一位教师的周围,另一名教师模仿哭声,这位教师拿起身边一样小动物,放在自己耳边,轻声问:“你为什么哭呀?”答:“我们没听妈妈的话,走远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幼儿园好玩的瓶子教案

幼儿园好玩的瓶子教案幼儿园好玩的瓶子教案1设计意图: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各式各样的瓶子。
瓶子可以说是孩子非常喜爱的东西,摇一摇、滚一滚、踢一踢、盖一盖、敲一敲、装一装等,孩子们对瓶子有着一份非常的感情。
于是,我们从孩子的爱好需要出发,设计了《有趣的瓶子》这一主题活动。
在这一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将瓶子作为幼儿活动的主线,贯穿于幼儿的整个半日活动中,创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家园互动,与幼儿、与家长共同创设温馨、美妙、开心、轻松的瓶子的环境,给以幼儿美的感受,并关注幼儿的爱好点和需要,给以适时的引导,挖掘了瓶子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功能,让孩子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表达、用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受,上心灵去感悟,不断的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玩中学、在欢乐中学。
本次活动《好玩的瓶子》我们主要表达《纲要》中所提倡的"在生活中整合"这一精神,力图实现"生活化"和"整合性"。
着重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习,以瓶子为主线,以找一找、配一配、对一对、做一做等动手操做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敏捷的整合各领域的知识,如音乐领域中的打击乐与歌颂表演;数学领域中的外形点数,配对;科学领域中的声音大小与用力大小的关系;语言领域的语词丰富及识字练习;社会领域的环保教育等等,表达整合的敏捷性,而不是牵强的`附和。
活动目的:1、引导幼儿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阅历,感受玩瓶子所带来的乐趣。
2、让幼儿乐于参加操作、游戏等活动,能大方的与同伴和老师交往,激发幼儿喜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预备:1、音乐:《大雨和小雨》及游戏配乐磁带。
2、贴有各种点数、外形、图形的瓶子假设干。
3、酸奶瓶、绿豆、漏斗、汤匙假设干。
活动过程:〔一〕盖瓶盖1、出示"瓶娃娃"以帮"瓶娃娃"找伙伴的形式请幼儿依据瓶身标识找合适的盖子。
2、提问幼儿是如何找到瓶盖的。
〔二〕瓶乐会1、瓶子会唱歌:尝试用调羹、漏斗、纸条等自然物制作瓶子乐器,引导幼儿发觉最相宜的制作方法。
幼儿园托班语言活动《找妈妈》教案

幼儿园托班语言活动《找妈妈》教案一、活动目标:1. 帮助幼儿认知动物的形象和特征,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通过故事《找妈妈》,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幼儿体验亲情,培养幼儿的感恩之心。
二、活动准备:1. 故事课件《找妈妈》2. 动物手偶3. 画纸、画笔、彩泥等创作材料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动物手偶,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动物的名字,引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2. 讲述故事:教师使用课件讲述故事《找妈妈》,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动物的形象和特征,以及它们找妈妈的过程。
3. 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谈论故事中自己喜欢的动物,以及它们为什么能找到妈妈。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
4. 创作环节:教师分发创作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创作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形象。
5. 展示与分享:教师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趣事。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家中的亲人,体验亲情。
2. 环境创设:教师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在教室环境中,供全体幼儿欣赏。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听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挥。
2. 关注幼儿在创作环节的表现,评价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 搜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寻亲活动的开展情况。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帮助幼儿认知不同动物的形象和特征。
2. 培养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难点:1. 引导幼儿在创作环节中发挥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2. 帮助幼儿体验亲情,培养感恩之心。
七、活动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动物手偶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动物的名字。
2. 讲述故事:教师使用课件讲述故事《找妈妈》,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动物的形象和特征,以及它们找妈妈的过程。
3. 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谈论故事中自己喜欢的动物,以及它们为什么能找到妈妈。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
幼儿园托班综合活动《找妈妈》教案

幼儿园托班综合活动《找妈妈》教案
1、能辨识妈妈眼镜、头发、衣服等特征。
2、尝试抛接球,体验亲子游戏的快乐。
能辨识妈妈眼镜、头发、衣服等特征,体验亲子游戏的快乐。
1、各种小球、小围裙。
2、歌曲如《我的好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等。
3、请妈妈自带围裙和能遮住面部的物品,如面具、纱巾等。
1、玩“找妈妈”的游戏。
——请妈妈用遮挡物遮住眼镜一下的部位,提醒宝宝根据妈妈的眼镜、衣服和发型等特征去找妈妈。
——引导宝宝找到妈妈后,搬椅子请妈妈坐或和妈妈坐在一起。
2、请宝宝和妈妈一起玩一玩“打麦”的游戏,感受热闹的气氛。
3、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等背景音乐,请宝宝和妈妈穿上围裙,玩“袋鼠抛接球”的游戏。
——引导宝宝把球抛给妈妈,妈妈拎起围裙接球,再把球抛给宝宝,宝宝用小围裙接住。
——请妈妈控制好间隔的远近,尽量配合宝宝玩游戏。
幼儿园托班游戏活动 小圆宝宝找妈妈

幼儿园托班游戏活动小圆宝宝找妈妈目标:1. 认识红黄绿,感受色彩美.2.能在活动中找到与之对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重点:目标1难点:能找到对应颜色一.引出活动教师出示三张大圆,提问是什么颜色?重点认识红黄绿三种颜色。
二.寻找相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1.游戏“小圆宝宝找妈妈”。
先请幼儿说说身上小圆的颜色,然后根据教师出示的大圆颜色按照教师口令如:“红颜色小圆宝宝学小兔跳到妈妈身边”,“蓝颜色宝宝学小鸟飞到妈妈身边”等,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2.游戏“大灰狼来了”1.(先在地上铺上与幼儿人数相等的报纸,报纸上分别画有三种颜色的大圆圈),小圆宝宝听音乐在场地四周散步,音乐一停大灰狼就来了,小圆宝宝得马上找到一个家躲起来,否则就要被大灰狼捉住了。
(幼儿游戏两边)2.提出新的游戏要求,引导小圆宝宝找相应颜色的大圆妈妈。
小圆宝宝等音乐一停得找到和自己颜色一样的家躲起来,否则还是要被大灰狼捉住。
(幼儿游戏两边)三.大灰狼被赶走了,幼儿听音乐跳舞庆祝结束。
1.5-2岁亲子活动揉纸球(3)主要目标:(1)训练宝宝手部肌肉的协调配合与控制能力。
(2)体验自制玩具的乐趣。
活动材料:旧报纸,包装用的网兜。
指导要点:教师出示旧报纸和做好的纸球,家长和孩子一起把报纸揉成圆球。
妈妈说:“宝宝的小手真能干,能和妈妈做大纸球”,边说边带宝宝找一张报纸,边做示范动作边带领宝宝把报纸揉成团,塞进网兜。
建议:家长与宝宝一起合作完成,活动材料要安全卫生。
易于索取。
揉纸球的目的主要是让宝宝体会到,身边的物品具有可以变化的特点。
因此,在制作过程中,要将培养宝宝的观察习惯作为重要任务:”报纸变小了吗?”怎样放进小兜里呢?”“用力压压,”……通过有目的的指导,诱发宝宝尝试解决问题的兴趣。
幼儿园托班综合活动《找妈妈》教案

幼儿园托班综合活动《找妈妈》教案一、活动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家庭成员,增进对家庭成员的了解。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想象力。
3. 提高幼儿的社交技能,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合作。
4.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二、活动准备:1. 准备一幅家庭成员的图片,包括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
2. 准备一些小玩具,如娃娃、小熊等,作为幼儿的“妈妈”。
3. 准备一个家庭场景的布置,包括沙发、桌子、椅子等。
三、活动过程:1. 引入活动:向幼儿介绍家庭成员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家庭成员的名称。
2. 游戏1:家庭角色扮演。
让幼儿扮演家庭成员,进行家庭角色扮演游戏,如模拟做饭、打扫卫生等。
3. 游戏2:找妈妈。
将小玩具作为幼儿的“妈妈”,放在家庭场景中。
让幼儿闭上眼睛,将“妈妈”藏起来。
让幼儿睁开眼睛,寻找“妈妈”。
4. 分享和交流:让幼儿分享他们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家庭角色扮演游戏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对家庭成员的了解和认识。
2. 观察幼儿在找“妈妈”游戏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想象力。
五、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向家人介绍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职责。
2. 主题活动:组织一次家庭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增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亲子关系。
3. 作品展示:让幼儿绘制一幅家庭成员的画作,展示幼儿对家庭成员的认识和理解。
六、活动内容:1. 复习家庭成员的认识,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幼儿确认家庭成员,如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
2. 进行“模仿妈妈”的小游戏,通过幼儿模仿妈妈的行为,如做饭、洗衣、照顾孩子等,增强幼儿对家庭成员角色的理解。
七、活动过程:1. 游戏3:模仿大赛。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场景的图片,如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让幼儿选择一个场景并进行模仿。
2. 游戏4:家庭接力赛。
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成员扮演一个家庭成员,进行接力比赛,如爸爸传球给妈妈,妈妈传球给哥哥等。
幼儿园托班语言活动《找妈妈》教案

幼儿园托班语言活动《找妈妈》教案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情感。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简单地描述事物的特征。
4. 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互动意识。
二、活动准备:1. 故事课件:《找妈妈》2. 动物手偶:小鸟、小狗、小猫等3. 画纸、彩笔等绘画材料4. 音乐CD:《找妈妈》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手偶,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动物的名字。
2. 讲述故事:教师用课件讲述《找妈妈》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情节和角色。
3. 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的动物是如何找到妈妈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 绘画活动:教师引导幼儿用彩笔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涂上颜色。
5. 音乐欣赏:教师播放《找妈妈》的音乐,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节奏做动作。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绘画活动。
2. 环境创设:教师将幼儿的绘画作品展示在主题墙上,让其他幼儿欣赏。
3. 区角活动:教师在阅读区放置相关动物的图画书,引导幼儿自主阅读。
五、活动反思:1.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引导和鼓励幼儿参与。
2.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绘画技巧,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特征。
3.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节奏感,引导幼儿积极参与。
4. 教师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提高家园共育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绘画活动。
2. 评价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表现出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3. 评价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节奏感和合作意识。
4.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参与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故事课件:《找妈妈》2. 动物手偶:小鸟、小狗、小猫等3. 画纸、彩笔等绘画材料4. 音乐CD:《找妈妈》5. 相关图画书八、安全注意:1.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要确保幼儿使用彩笔的安全,避免误食或弄脏衣物。
幼儿园托班语言活动《找妈妈》教案

幼儿园托班语言活动《找妈妈》教案一、活动目标:1. 通过故事《找妈妈》,培养幼儿对动物特征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 帮助幼儿理解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和表达对妈妈的爱。
3. 培养幼儿的倾听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
二、活动准备:1. 故事课件《找妈妈》2. 动物手偶(小鸟、小狗、小猫等)3. 画纸、彩笔等绘画材料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动物手偶,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动物的名字。
2. 故事分享:教师播放故事课件《找妈妈》,引导幼儿倾听故事内容,并在故事过程中互动提问,如“小动物们为什么找不到妈妈?”“它们找到了妈妈吗?”等。
3. 故事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的小动物们是如何找到妈妈的,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4. 绘画环节:教师发放画纸和彩笔,引导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涂上颜色。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鼓励幼儿回家后,向妈妈讲述故事《找妈妈》,表达对妈妈的爱。
2. 环境创设:教师将幼儿画的动物作品布置在教室环境中,供大家欣赏。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故事分享过程中的倾听和表达能力,评价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
2. 观察幼儿在绘画环节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课后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妈妈表达爱的行为,评价活动效果。
六、活动注意事项:1.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情感波动,确保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2. 教师应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3. 在绘画环节,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象力,不限制他们的创作空间。
4. 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以便更好地指导幼儿的成长。
七、活动步骤: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动物手偶,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动物的名字。
2. 故事分享:教师播放故事课件《找妈妈》,引导幼儿倾听故事内容,并在故事过程中互动提问。
3. 故事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的小动物们是如何找到妈妈的,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