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经济史比较的新探索——兼谈加州学派在研究范式上的创新
新古典综合派

政策主张
两个方面的创 新
两个基本主张
两个方面的创新
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和扩张性财政政策思想的基础上,新古典综合派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主张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减少经济周期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20世纪50年代,汉森提出了以“反经济周期”为目的的“补偿性财政政策”(compensatory fiscalp olicy)和“补偿性货币政策”。“补偿性财政政策”不追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只求在经济周期的整个期 间实现收支平衡。在经济萧条时,主张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同时中央银行放宽信用,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 息率,可以变萧条为繁荣;在达到充分就业、出现通货膨胀时,实施相反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同时紧缩信用,减 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以求得萧条与繁荣时期的相互补偿,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
2、新古典综合派是从实证经济学的手段和目标的统一角度考虑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结合的。该学派的重 要代表人物萨缪尔森认为,现代混合经济制度仍然面临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生活质量,贫穷与不平等,生 态与生长等问题。这些问题全都涉及到价值判断,超出了狭义经济分析的范围。但是萨缪尔森认为可以通过实证 经济学对其做出实证分析。萨缪尔森认为可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在经济学这样复杂的学科中,怎么能保证经济手 段不会造成恰恰与想达到的目标相反的结果呢?萨缪尔森是从实证经济学手段与目标的统一角度考虑这些原来属 于规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他扩展了实证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范围,表现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在研究课题 上的交叉和结合的取向。这为我们进行经济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可以通过各种方法的综合达到解决经济问 题的目的。
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及历史

•
1935年,汤象龙在《食货》(半月刊) 上发表论文,对于研究中国经济史的认识 ,认为“研究经济史不能图急功近效,因为 这种研究的第一步仍然是一种开荒的工作 。……经济史的范围太广了,同时资料的收 集是异常困难的。就拿外国比,他们研究 经济史的人曾经有过几人写过大部的有系 统的经济史?
• 学术团体的出现;汤象龙是中国第一个史 学学术团队“史学研究会”的倡导者。 • 在较多的高等学校开设经济史课程。
• 1986年成立中国经济史学会。1982年厦门大 学创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中 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创刊《中国经济史 研究》。
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史无定法 经济Hale Waihona Puke 的方法经济史研究的理 论与方法
历史学的方法
社会学的方法 计量分析的方法
区域研究与比较研究
•
史无定法。理论与方法都是工具。因此,其基本原则 是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来选择 和确定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 历史学和经济学双方的变化,促成了当代西 方三大经济史学派的出现。 • 1、以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大师布罗代尔于 20世纪40年代完成的结构主义整体观经济史 学; • 2、以美国福格尔为代表的20世纪60年代出 现的计量史学; • 3、美国诺斯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新制度 经济学派经济史学。
历史学派

历史学派古史辨派古史辨派,又称古史辩派、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
顾颉刚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自1923年顾颉刚发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到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问世,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
以后,《古史辨》又持续出到七册,当时有不少知名学者参与了这项活动,在学术界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古史辨派在其研究中,推翻了传统所谓的“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等概念构成的中国古史系统。
其中,顾颉刚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
食货学派《食货》半月刊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份研究社会经济史的专门刊物,是由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陶希圣主编的一份学术性半月刊。
食货学派的主要特征是:其成员以陶希圣为中心,具有稳定的师承关系,并形成了紧密的学术联系;他们大都接近或倾向于唯物史观,在一些重要历史问题上已形成较为相似的学术观点;其治学风格以理论与史料并重见长。
陶希圣食货学派成员在中国经济社会史的诸多领域内颇有建树,尤精研于魏晋至唐宋社会经济史,他们在倡言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强调理论的重要,在治史风格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范式的建立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进而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史学科的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食货学派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思想和治学方法,在今天仍不失其意义。
食货学派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禹贡学派禹贡学派的形成,要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鼻祖顾颉刚先生谈起。
由于在研究上古史和上古史文献特别是《尚书·禹贡》时,遇到很多古代地理问题,需要解决,同时也痛感当时历史学界对于历史地理知识的匮乏与需要,从而引发了顾颉刚研究古代地理的志趣。
当时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沿承古代的传统,是以疆域政区沿革为主,学科的名称也是沿用古代的“沿革地理”一词。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流思潮及学派

导言
一、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研究对象 二、为什么学习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三、对待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态度与研
究方法
一、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研究对象
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 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
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并且一直延续到现 在的经济学说。 Ⅰ: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学说——前古典经济学时代—— 15世纪之前 Ⅱ:近代西方经济学说——古典经济学时代——16世纪至 19世纪60年代 Ⅲ:现代经济学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新古典经济学时代 ——19世纪70年代至 20世纪30年代 Ⅳ:当代经济学体系与流派——20世纪30年代至今
(3)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各流派,也不同于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各流 派的非主流经济学派。这包括:瑞典学派,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体系,罗斯托 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新制度学派,激进经济学派。
(二)流派概况
1、凯恩斯主义主要流派(国家干预主义流派) (1)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2)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3)新凯恩斯主义Ⅰ(1960’):凯主义非均衡学派 (4)新凯恩斯主义Ⅱ(1980’中期以来):凯主义主流经济学 (5)新兴的新古典综合——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的新综合(世纪之交
(1)由于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说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和补充而形 成了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包括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剑 桥学派,非均衡学派(新凯恩斯学派),希克斯的经济学体系,新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
中国近代经济史著作

中国近代经济史著作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滨下武志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滨下武志
《江南的早期工业化》——李伯重
《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李伯重
《理论、发现、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李伯重《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1368~1988》——黄宗智《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彭慕兰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贡德.弗兰克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许涤新、吴承明
《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史》——范金民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严中平
《中国经济史新论》——杨德才。
“大分流”之后:“加州学派”的二十年

“大分流”之后:“加州学派”的二十年作者:李伯重来源:《读书》2019年第01期二十年前,一批在美国加州不同大学中讲授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中年学者,先后出版了几本专著,对当时国际经济史坛的主流理论和观点进行了质疑和批判,并提出了新的见解。
这些学者后来被称为“加州学派”,他们的见解集中体现在彭慕然(Kenneth Pomeranz)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书中,因此“大分流”理论也就成为“加州学派”的新见的代表。
这些新见提出后,迅速引起国际学坛的注意,在赞同和反对这些看法的学者之间出现了热烈的争论。
这个持续至今的大争论,从开始时主要针对中国和西欧的比较经济史的讨论,演变为题材广泛、涉及全球的跨地区、跨时代、跨学科的国际大论争,在国际学术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二0一0年,在关于大分流的论争开展十周年之际,著名经济史学家欧布莱恩(Patrick O’Brien)发表长文“Ten Years of Debate on the Origins of the Great Divergence between the Economies of Europe and China during the Era of Mercantilism and Industrialization”,随后经济学家罗斯基(Thomas G.Rawsk)、布兰特(Loren Brandt)和马德斌(Debin Ma)也撰文“From Divergence to Convergence:Reevaluating the History Behind China’s Economic Boom”(二0一二年提交国际会议,二0一四年正式发表),对过去十年的论争进行了总结,并对以“大分流”为代表的“加州学派”的观点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评论。
到了今天,又是八年过去了。
在经历了多年的争论之后,“加州学派”的学者们近来在“大分流”的研究方面有什么进展呢?这是诸多学者都关心的问题。
加州学派的“大分流”理论:19世纪中国与欧洲为何走上不同道路?

加州学派的“大分流”理论:19世纪中国与欧洲为何走上不同道路?展开全文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欧洲为什么在19世纪中叶达到绝无仅有的富裕?为什么这些不是发生在世界上其他地区和国家呢?这些问题虽然尚无共识,但是欧洲人的广泛共识似乎是这样:欧洲人早在工业化之前就已经独一无二的富有。
一方面是因为欧洲人口较少,另一方面是欧洲人拥有更多资本,特别是牲畜。
其他的看法还有例如艾瑞克尤斯在《欧洲奇迹》中认为,欧洲较早开始使用防火砖石,使得欧洲资本较不容易贬值,因此欧洲人只需要较少的年度盈余就能够使资本存量优势与日俱增。
类似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默认欧洲与东方有本质上的不同,近代东方的衰落和西方的崛起,只是一种既定的长期变化的结果。
于是,更进一步,欧洲在19世纪中叶的崛起是由于欧洲在制度、文化、历史等民族性根源上天然不同于东方。
也就是说西方天然优于东方的最终结果。
关于“欧洲中心论”可以说是历史学的核心,不是曾一度是,而是从来就是现在还是。
我们压根就不知道“非欧洲中心论”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因为每一个人,每一个时刻,我们听到的每一句话都有“欧洲中心论”的影子,即便是那些反西方最卖力的人,他认知历史的方式还是“欧洲中心论”式的。
当这种认知方式——“欧洲中心论”——旷日持久根深蒂固,它所衍生的所有事物,与它有关联的所有事物,建基它之上的所有事物,都是“欧洲中心论”的。
无法逃避无可避免。
二十年前,一批在美国加州不同大学中讲授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中年学者,先后出版了几本专著,对当时国际经济史坛的主流理论和观点进行了质疑和批判,并提出了新的见解。
这些学者后来被称为“加州学派”。
以王国斌、彭慕兰、黄宗智、贡德·弗兰克等人为代表。
加州学派首先的鲜明特色是反对“欧洲中心论”。
反对欧洲中心论并不稀奇,问题是加州学派在运用新经济史学的理论和分析框架研究中国经济史的时候认为,“欧洲中心论”的影响要比人们以前想象的大得多,所以必须要从根源上彻底理清与其决裂。
场景理论与城市发展——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新理论范式

场景理论与城市发 展
芝 加哥 学派 城 市 研 究 新 理 论 范 式
吴军
夏建 中 特里 ・ 克 拉 克
摘 要 : 以芝 加哥 大 学 终 身教 授 特 里 ・ 克拉 克 ( T e r r y Cl a r k)为 代 表 的 研 究 团 队提 出城 市 研 究 新 范 式 “ 场 景 理 论 ” 。该 理 论 把 对 城 市 空 间 的研 究 从 自然 与社 会 属 性 层 面 拓 展 到 区位 文 化 的 消 费 实践 层 面 。 他 们 对 纽 约 、 洛 杉 矶 、 芝加 哥 、 巴 黎 、 东 京 和 首 尔 等 国 际 大 都 市研 究后 发 现 , 都 市 娱 乐休 闲设 施 的 不 同 组 合 ,会 形 成 不 同 的 都 市 “ 场 景 ” , 不 同 的 都 市场 景 蕴 含 着 特 定 的 文 化 价 值 取 向 ,这 种文化价值取 向又吸 引着不 同的群体前 来进行 文化消 费实 践 ,从 而 推 动 着 区域 经 济社 会 的 发 展 。这 是后 工 业 化 城 市 发 展 的典 型 特 点 。该 理 论 为 我 国城 市发 展 和公 共 政 策 制 定
提 供 了一 种 全 新 的 理 论视 角 。
都 市 空 间结 构 的研 究 一 直 是 西 方 学 术 界城 市研 究 的 重 要领 域 之一 ,而 芝 加 哥 学 派 则 是 众 多研 究 中 的典 型 代表 ,其 中 比较 著 名 的有 帕 克 ( P a r k ,R. E )生 态
c ul t ur a l va l ue or i e nt a t i on. t he n t hi s c u l t ur a l v a l ue o r i e nt a t i on c oul d a t t r a c t di f f e r e nt g r oups w ho ca l l p r ac t i c e t he C t l l t ur a l c ons u mp t i on. The r ef or e,i t pr om ot e s r e g i o na l e c ono mi c a nd s oc i a l de v e l o pm e nt Thi s c onc l us i on i S ba s e d o n t he s ur ve y of i n t e r na t i o na l me t r opo l i s ,N e w Yo r k,L os A ng e l e s ,Chi c a g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比较研究,一直是海内外学者为之如痴如醉重大课题。
被称为“加州学派”(california school)的新一代经济史学家再次带给国际学坛的震撼。
李中清、王丰《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弗兰克的《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彭慕兰的《大分流:中国、欧洲与近代世界经济的形成》等[1] ,都以其全新的视角、方法与成果产生了很大影响,大多获得美国学术奖项[2] 。
以上述学者为代表,构成了迅速崛起的“加州学派”[3] ,该学派因其代表人物集中于美国加州而得名,其实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地域性学派,更重学术理念。
加州学派以一批活跃的少壮派社会经济史学者为主,他们研究领域相互交叉渗透,彼此交游密切,不断切磋论辩,相互呼应,已经在国际经济史学界形成强大冲击波。
大致简单说来,加州学派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从研究范式的高度反思西方中心主义下的学术理论与方法。
第二,世界经济体系与全球化不是欧洲最初建立和推动的。
第三,注重中国研究,并将中国置入世界历史的范围之中探究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以突显中国历史的重要性,进而由此检验基于西方历史的观点与理论。
第三,注重比较研究,比较视野从以往的文化差异角度转向中西社会经济发展道路并检讨传统学术。
本文结合加州学派及相关学者的成果,评述其主要观点与创新,并探讨研究范式方面的突破。
一、大分流
李中清与王丰、王国斌、弗兰克的新著都已有中译本出版,在国内产生相当大的影响,黄宗智的著作[5] 在中国流传更早,本文不作专门评论。
彭慕兰新著中译本尚未付梓,本文作一简单评述,并介绍围绕该书的学术争论。
与王国斌、李伯重一样,彭慕兰也主张18世纪以前江南与英国之间的经济成长方式大体类似,同属于“斯密型成长”模式,他还认为中国岭南、日本、印度、东南亚也不例外。
彭氏极具原创性的观点是,整个18世纪传统世界各核心区都相对面临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地区性短缺,中国与日本的核心区生态环境并不比西欧糟糕,唯欧洲因海外殖民地与新能源的开发而成功地避免了本土的生态制约与马尔萨斯制约,中国内地与其他亚洲外围区则不能。
如果欧洲不能从地下和海外的资源中获利,欧洲也只能沿着既往道路继续走下去。
结合经济史与生态史的比较,他还试图评价世界几个区域不同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道路的价值,并反思这些区域间联系的意义,他强调世界经济起源于各地经济相互影响,而不是“发达”的欧洲简单强加于世界其他地区的,这一论调显然受到弗兰克的启发:不是欧洲造就了世界,而是世界造就了欧洲。
工业化进程与中西分异,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心理等各个层面广为探讨。
以往的主流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前欧洲经济迅速变化发展,而中国经济停滞衰退,两地经济成长方式具有很大的差异。
彭氏则反驳了西方学者关于欧洲相对中国的差异论与优越论,认为在生活水平、消费能力、农业与工业发展、要素市场等方面中西颇多相似之处,直至1750年欧洲至少并不比中国先进,实际上中国江南还要更发达一些,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等方面欧洲也并不比中国更有效率。
两相对照,工业革命前的中国与西欧,既不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也不存在经济成长模式的优劣,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成长模式不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既然如此,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中西经济发展的分异?这意味着中西比较必须加以重新审视,不仅从观点上,而且从研究范式上。
为了便于深化比较研究,他聚焦于江南与英格兰。
传统主流观点认为,英国模式在经济发展道路与社会形态的演进必然导向工业革命,具有普遍性,但欧洲经济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却论证了工业革命并非英国传统经济演进的必然结果。
而荷兰模式、江南模式在早期工业化中更具典型性,英国道路实际上具有特殊性。
中国的江南地区与英国以及欧洲最具可比性。
江南与英格兰的经济成长方式,同属斯密型动力,即通过市场实现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优势
和利益,市场扩大,经济成长的空间越大。
传统主流观点认为,市场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所带动的专业化与分工的扩大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根本性因素,庞大的殖民地市场是其强大刺激。
在此之上又顺理成章地推导出,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就是因为市场不发达,缺乏英国一样的海外市场。
李伯重有力挑战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明清时期形成了全国市场[6] ,它为全国经济中心江南所提供的广阔市场,即使拥有广大殖民地的英国也不能与之媲美,如此,江南与英国的市场差异说也就不攻自破,因为,无论是英国的殖民地市场,还是江南所依托的外部市场,在本质上都没有任何区别。
不仅如此,作为东亚经济中心的江南所拥有的海外市场也相当广阔。
彭氏认为殖民地的作用主要不是传统观点所揭示的为英国提供了工业品市场,而且单就市场本身而言,中国的市场更接近于斯密型的自由竞争模式,生产要素包括土地与劳动力的流动都是西欧无从比拟的。
彭氏此论,其他欧美学者亦早有类似的观点,伊懋可、罗友枝甚至认为,明清中国市场是一种过度竞争的市场。
[7] 这样一来,市场推动工业革命论自然难以立足。
由于江南所依托的国内市场比英国及其殖民地市场更为广大,并更具自由竞争意义,如果斯密型动力能够导致工业革命的话,江南应该比英国更具优势。
市场因素不仅不是双方的差异,相反是其共同基点,那么,差异在哪里?
彭氏认为西欧在各项经济指标上几乎不具备独有的内生优势,唯一的优势是煤。
英国的煤矿位于经济核心区,不像中国一样远离最发达的江南,而且其地质状况与中国主要煤区山西也不同,英国煤矿含水量大,蒸汽机发明最初就是为了开采时不断抽水,进而演进为最重要的动力机。
山西煤则干燥,与之相伴的技术进步主要是通风技术,不能造就蒸汽机的伟大发明与应用。
像英国一样通过煤刺激工业化,在中国没有发生,缺煤的印度也没有,荷兰也没有。
近代经济体系,实际上是从传统“发达的有机经济”转变为“以矿物能源为基础的经济”,英国通过煤铁等矿物能源的大开发,催生出工业革命。
不是市场,而是煤铁等物质条件及在此基础上工业结构的差异与趋势,导致江南与英国的分野。
这种观点粗看起来让人心存疑虑。
事实上,这是合乎逻辑的,在现代化交通运输问世以前,物质资源与地理条件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制约是至关重要的。
欧洲很幸运,煤矿丰富,新型的能源密集型工业得以发展,另一关键因素则是欧洲与新大陆的贸易。
传统观点认为殖民地的作用在于开辟了工业品市场,彭氏认为更主要地是为英国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与资源,因而广大的殖民地虽然不是从市场来推动工业革命,却从另一个层面产生诱因。
来自殖民地丰富而廉价的棉、麦、肉、木等土地密集型产品,使欧洲节省了土地和森林,能够集中从事能源开发与其他生产,成功地缓解了生态制约,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
同时殖民地吸纳了6000万欧洲剩余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海外殖民地。
这使得西北欧人口急剧增加,并脱离土地,专门致力于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是朝着传统有机经济产出最大化的方向继续努力。
煤和新大陆使得欧洲走上了资源密集型与劳力节省型的道路。
全球化联系使欧洲从美洲获得丰富的初级产品,与此形成对照,亚洲外围区无一能与之相比。
1750年后,东亚内陆尽管人口大增,工业繁荣,但这种增长阻碍了这些外围区向长江三角洲核心工业区输出重要资源。
中国内陆外围区能够寻求进口替代品,相对缩小了中国工业中心区的商品市场,提高了核心区从内陆外围区进口原材料的价格。
[8] 核心区土地密集型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只能被迫沿着劳动密集型与资源节省型道路继续增长。
如果欧洲不能从地下和海外的资源中获利,欧洲也只能沿此道路继续走下去。
二、大辩论
加州学派挑战主流的创新,使其每一部重量级著作的问世都带来国际学坛的热烈讨论,李中清、弗兰克各自的著作就是如此,彭氏新著为加州学派带来新的大争辩。
彭氏新著在西方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中国研究、欧洲研究、生态史研究等领域的学者纷纷撰文介绍、评论或商榷[9] 。
围绕彭氏新著的争论,实际上远远超出该书本身,而涉及到彭氏所引用的众多其他
学者的成果与材料分析,特别是李伯重与李中清的研究,更牵涉到中西比较尤其是英国与江南比较的诸多重大问题。
李中清的著作,虽然在此之前已有不少评论和商榷,但其震撼仍在延续,此次争论中仍成为热点。
因此,这次大辩论可以说是加州学派中西比较研究的一次大检阅。
2002年6月3日,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社会理论与比较历史”中心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研讨会:题为“大分流?:中国与欧洲经济发展与不发展的根源”。
围绕彭慕兰与李中清各自的新著展开针锋相对的论辩,与会者达百余人,而论辩的双方是清一色的加州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