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中的一个错字-word文档

合集下载

《促织》检测题带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促织》检测题带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促织》检测题带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促织,。

②【宣德】(1426—1435)。

③【尚】。

④【促织之戏】。

⑤【征】。

⑥【西】。

⑦【华阴令】。

华阴县,明代属西安府,治所在今陕西华阴。

⑧【进】。

⑨【才】。

⑩【责】。

⑪【里正】。

里,。

⑫【游侠儿】。

⑬【昂其直】。

直,。

⑭【居为奇货】。

居,。

⑮【里胥】。

胥,。

⑯【假此科敛丁口】。

假,。

科敛。

丁口,。

⑰【操童子业】。

操,。

童子,。

⑱【售】。

⑲【迂讷(nè)】。

⑳【薄产累尽】。

累,。

㉑【裨(bì)益】。

㉒【败堵】。

㉓【靡计不施,迄无济】。

靡,。

迄,。

济,。

㉔【款】。

㉕【宰严限追比】。

追比,。

㉖【流离】。

㉗【行】。

㉘【能以神卜】。

㉙【具资诣问】。

具,。

诣,。

㉚【红女白婆】。

㉛【爇(ruò)香】。

㉜【祝】。

㉝【翕(xī)辟】。

翕,。

辟,。

㉞【竦(sǒng)立】。

㉟【无毫发爽】。

爽,。

㊱【纳】。

㊲【食顷】。

㊳【兰若(rě)】。

㊴【青麻头】。

下文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也都是上品蟋蟀的名称。

㊵【得无】。

㊶【所】。

㊷【逼似】。

逼,。

㊸【有古陵蔚起】。

蔚,。

㊹【蹲石鳞鳞】。

㊺【冥搜】。

㊻【趁】。

㊼【蹑迹披求】。

蹑,。

披,。

㊽【掭(tiàn)】。

㊾【审视】。

㊿【虽连城拱璧不啻(chì)也】。

拱璧,。

啻,。

①【土于盆而养之】。

②【蟹白栗黄】。

③【塞】。

④【发】。

⑤【斯须】。

⑥【业根】。

业,。

⑦【而翁】。

而,。

⑧【算】。

⑨【被】。

⑩【抢(qiāng)呼欲绝】。

⑪【向隅】。

⑫【不复聊赖】。

《促织》小测验

《促织》小测验

《促织》小测验一、填空(16分,2*8)1、《促织》选自《聊斋志异》。

这本书体裁上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内容上主要是通过谈狐说鬼来隐射社会现实。

郭沫若称赞他的这部书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2、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是清代文学家。

二、选择题(10分,2*5)1、下列加黑词语的注音或注释有误的一组是:(D)A、猾黠(xiá狡诈)跬步(kuǐ半步)迂讷(nâ不善于说话)裨益(bì补助)B、冀有万一之得(jì希望)靡计不施(mǐ无)薄产累尽(lěi受牵连)迄无济(qì终究)C、掭以尖草(tiàn撩拨)不啻(chì止,不啻,比不上)觇视(chān窥看)惭怍(zuò惭愧)D、猪鬣(liâ鬃毛)俾入邑庠(bǐ使,yáng学校)应读:xiáng 直龁敌领(hã咬)蹄躈(qiào脚)2、与“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C)但A、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

B、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

AB看C、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D、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关心-顾念E、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D)A、操童子业,久不售.考中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买B、探石发.穴,靡计不施挖掘窥父不在,窃发.盆打开C、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好像土地平旷,屋室俨然..整齐D、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看惟徬徨瞻顾.,寻所逐者4、与“青麻头伏焉”的“焉”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C)兼词,于之,在那里A、且焉置土石哪里B.、裘马过世家焉句末语气词C、“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D、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代词,之,他们5、与“举家庆贺”中的“举”字含义相同的一句是(A)全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B、举天下所贡蝴蝶、……遍试之拿C、举头望明月抬起D、得人在审举推荐6、“靡”字用法、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B D)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无]B.试与它虫斗,虫尽靡 [倒下]C.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浪费]D.靡靡之音[倒下]7、下面句中“过”字含义相同的两句是:( A F)A.折过墙隅,迷其所在[经过]B.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超过]C.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望。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讲解学习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讲解学习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及其规律通假字,简言之,就是古文中通用的错别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很多,如果缺乏辨析能力,望文生义,就会导致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

如在“韩信将兵”这个故事中,“何为为我禽”,就有人因为不知道“禽”是“擒”的通假字,就错误翻译成了“为什么做了我的家禽”,岂不贻笑大方。

通假字的基本规律就是同音代替,可分为三种情况:一.完全同音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译文:太过分了,你的不聪明!)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们宴》)(“蚤”通“早”。

译文:明天清早,你不可不早早地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二.声母相同。

如:①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晁错《论贵粟疏》)(“亡”通“无”。

译文:一年四季,没有一天能够休息。

)②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胡”通“何”。

译文:怎么不引见我去见楚王?)三.韵母相同如: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信”通“伸”。

译文:我没有估计道自己的德行与能力,只想在天下伸张正义。

)②置之河之干兮。

(《诗经·魏风·伐檀》)(“干”通“岸”。

译文:把它放在河岸边啊。

)四.同音代替由于语言的演变,古时候的许多同音字,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如:①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趣”通“促”;因为“趣”与“促”,古时候是同音字,但现在已经不同音了。

)②填国家,吾不如萧何。

(《汉书·高帝记》)(“填”通“镇”;因为在古代“填”与“镇”也是同音字。

)常见通假字100例(1)反通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2)县通悬: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诗经·魏风·伐檀》)(3)女通汝:逝将去女。

(《诗经·魏风·硕鼠》)(4)孰通熟: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蔺列传》)(5)禽通擒: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赤壁之战》)(6)卒通猝:五万兵难卒合。

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必修下册《促织》课后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必修下册《促织》课后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必修下册《促织》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均为词类活用,试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①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③虫集冠上,力.叮不释④旬余,杖.至百⑤成以其小,劣.之⑥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⑦而高.其直,亦无售者⑧日将暮,取儿藁.葬A.①②③⑧/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①③/②⑧/④⑦/⑤⑥D.①③⑧/②⑥/⑤⑦/④【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①岁,名作状,每年。

②笼,名作状,用笼子。

③力,名作状,用力。

④杖,名作动,用杖打。

⑤劣,形容词作意动,以……为低劣。

⑥倾,形容词作使动,使……用光。

⑦高,形容词用作动词,抬高。

⑧藁,名作状,用席子裹着。

故选A。

二、小阅读-课内2.以下关于《促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围绕“促织”展开,通过“征虫、觅虫、卜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写出人的命运,故事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B.小说描写一个少年看见成名的促织后“三笑”,一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其讥笑与他的“蟹壳青”最终战败形成反差。

C.小说虽凭空虚构,但读之令人唏嘘悲伤,儿子投井自尽,成名一夜未眠,不忧儿子的生死,焦虑的是促织的有无。

人不如虫的深刻思想充分凸显。

D.小说喜剧的结局,掩盖不住现实生活中的悲剧。

所谓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也是对那个畸形社会的莫大讽刺。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凭空虚构”错误,文中所反映的并非是蒲松龄的面壁虚构,小说以“宜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为故事时代、事件背景,显然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关照,是对历史某些类似事件进行艺术提炼和典型概括的结果:“不忧儿子的生死”错,由“心稍慰”“亦不敢复究儿”可见。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检测试题附答案(共4套)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检测试题附答案(共4套)

统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一)(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一、正确、工整地抄写句子,力求匀称、美观。

(2分) 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

二、看拼音,写词语。

(10分)h án sh ān sh í j ìn ɡ q īn ɡ xi é shu ān ɡ d òn ɡ z èn ɡ y ánp ū m ǎn n í b ā ɡǎn j ǐn t ín ɡ yu àn y ìn zh ān ɡ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打“√”。

(3分) 钥匙.(sh ǐ shi ) 五彩缤.纷(bīn b īn ɡ)一枚.(méi m ěi ) 印.着(y ìn y ìn ɡ) 熨.帖(y ù y ùn ) 增.添(z ēn ɡ zh ēn ɡ) 四、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5分)1.《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不都是描绘的秋天景色。

( )2.《秋天的雨》是一篇洋溢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

( )3.《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主要写“我”在一场秋雨后上学,看到水泥道上铺满了金黄的落叶,觉得很美。

( )4.写日记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

( )5.《听听,秋的声音》的作者是毕国瑛。

( ) 五、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

(10分) 1.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2分)A. 寒山石径倾斜霜叶B. 增送瓶盖菊花调残C. 君子甜橙挑战铺满D. 水泥水晶加紧院墙2.下列词语与意思不对应的一项是()。

A.各种各样的图画。

(图案)B.不整齐,没有秩序。

(凌乱)C.把人的身心捆住。

(捆绑)D.反复地嘱咐。

(叮咛)3.下列对《山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春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春色图。

课本《促织》的版本谬误

课本《促织》的版本谬误
柯 亭 本 ( 下 简 称 “ 本 ” 为 版 本 依 据 ,这 是 对 以 青 ) 古 典 名 著 — — 肯 定 是 无 意 中 或 出 于 粗 疏 的 — — 歪
《 织 》 稿 存 世 情 况 下 , 国 统 用 高 三 语 文 教 科 书 促 手 全
竟 一 直采用 刻 印者擅 改 、 诸 多谬 误 、 反作 者 主 旨 有 违
故 事 由 悲 向 喜 的 发 展 。 故 事 的 结 局 , 悲 剧 变 成 喜
的青柯 亭刻 本 , 按 刻 印者擅 改 内容做 导 向性 剖析 , 且
实在 有违学 术规 范 。 深切地 认识 到教 科 书 《 织》 更 促
版 本 谬 误 必 须 尽 早 、彻 底 纠 正 。
《 斋 志 异 》 创 作 历 时 数 十 年 ,作 者 在 世 时 无 聊 力 刊 行 , 手 稿 本 藏 于 家 中 ,后 由 蒲 氏 嫡 系 后 裔 带 往 东 北 。 蒲 松 龄 生 前 及 身 后 《 斋 志 异 》 已 有 多 种 手 聊
剧 ,并 没 有 削 弱 对 封 建 统 治 者 的 谴 责 力 量 。 因 为 尽 人 所 知 ,魂 化 促 织 是 不 可 能 的 。 这 个 喜 剧 结 局 蕴 含
着 深 沉 的 悲 哀 。 ”
抄 本 流传 。 乾隆 3 年 (7 6 ,赵起 呆 、鲍廷 博 编 1 16 )
刻 的 青 柯 亭 本 问 世 ,对 《 斋 志 异 》 广 泛 传 播 起 了 聊 很 大 推动作 用 。但 刻 印 者根 据 自己 的喜好 或 需 要 ,
这 段 分 析 文 字 源 于 教 科 书 正 文 的 “ 化 促 织 ” 魂 。 为 给 成 子 魂 化 促 织 预 做 铺 垫 , 教 科 书 所 据 青 本 还 将 促 织 死后 成子 投井 、 而 复苏 的描 写加 以擅 改 。 将 死 现 青本擅 改 的“ 化 促织 ” 蒲 松龄 手稿 对照 如下 : 魂 与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仿真模拟卷2(原卷)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仿真模拟卷2(原卷)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仿真模拟试卷2(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惬意(qiè)玷污(diàn )氛围(fēn )猥琐(wěisuǒ)B、思忖(cǔn)聒噪(guō)干涸(hé)污秽(huì)C.豁达(huò)畸形(jī)草菅人命(jiān)拮据(jié)D.既往不咎(jiù)镌刻(jūn )猖獗(jué)恪守(kè)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入不敷出黯然销魂披星戴月计日程功B.书写潦草以逸待劳感人肺腑殚精竭虑C.言简意该纵横捭阖稗官野史卑躬屈膝D.班门弄斧称心如意墨守成规物阜民丰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_______找到“桃花源。

”不同的“桃花源,”________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A.钟灵毓秀按图索骥映射B.海市蜃楼按图索骥折射C.海市蜃楼顺藤摸瓜折射D.钟灵毓秀顺藤摸瓜映射4.下列诗句中,与其他三项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B.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元稹《使东川•南秦雪》)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D.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曹雪芹《红楼梦〈咏白海棠〉》)5.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________。

促织疑难词语解析

促织疑难词语解析

悲剧根源分析
• 2、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 的结局?要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
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
出现。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 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 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 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 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 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 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 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 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 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4.俨然类画
(形容很像) 5.蹑迹披求(追随)(拨开)
6.既而得其尸于井(不久) 7.自增惭怍 (惭愧)
8.掇置笼中
(捉)
11.细疏其能 (陈述) 12.无出右者 (以右为尊)
13.宰以卓异闻 (才能优异)
14.抚军亦厚赉成 (赏赐)
15.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侵耗,因侵耗而贫穷)
16.并受促织恩荫 (得到恩惠荫庇)
艺术魅力:
一、情节曲折,构思严谨。中国小说起源 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因此形成的艺术传统 是,非常注重故事的情节,善于营造跌宕 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转合的完整性。
思考:情节的曲折性
促织是整篇小说的聚焦点,也是情节展开的中 心线索,试分析促织的活动与情节发展的关系 。
促织是整篇小说的聚焦点。小说中主人公成名 全部活动的宗旨,归结为一点,就是想方设法为 皇帝捕到一只善斗的蟋蟀,以塞官责。成名的命 运与促织的命运紧密相连。促织的有无、得失、 优劣,决定着他的悲喜和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织》中的一个错字
《促织》是高中文言文传统篇目。

文中有“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一句,其中“上于盆而养之”历来不好解释。

《教参》一直译为“养在盆子里”,《文言文的普通话翻译》(于在春译)译作“把它供养在盆子里”,“上”字均无着落。

《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教学指导书》释“上”为“安放”,亦觉不妥。

于是多方搜求资料做个小小的研究,力求找到正确答案。

后来终于在《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看到此句为“土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

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一句断为两句,“上”作“土”。

原来,“上于盆”是“土于盆”之误。

又查到《燕京岁时记》(清·富察敦崇著)“蛐蛐儿·聒聒儿·油壶卢”条:“谨按日下旧闻考:永定门外五里胡家村产促织,善斗,胜他产。

促织者,感秋而生,其音商,其性胜。

今都人能种之,留其鸣深冬。

其法实土于盆而养之,虫生子土中,入冬,以其土置暖炕,日水洒,绵覆之。

伏五六日上蠕蠕动,又伏七八日如蚓然。

置子蔬菜,仍洒覆之,足翅戚,渐以黑,匝月则鸣,细于秋,入春反僵也。

”促织生于土中,在盆子里放些士是让它适应新的环境。

所谓“蟹白栗黄”是因为“蟋蟀一经到了深秋,就进入衰老时期,容易死亡。

养蟋蟀的人,为了增加它的营养,延长它的寿命,这时就用煮酥的栗子和熟蟹腿
肉喂它。

‘蟹白栗黄’就是这一类的饲料”。

(《聊斋志异选·促织》注21)可见在盆子里放土饲养和用“蟹白栗黄”精饲料喂养一样,都可以延长促织的寿命,都是“备极护爱”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虽有《聊斋志异选》的版本和《燕京岁时记》上的资料,但仍嫌证据不足。

一次偶然翻阅语文杂志,才知楚天舒和张伟两位老师早已在《关于“上于盆”》(载《语文学习》1979.5)一文中就指出,“上于盆”是“土于盆”(解作“用土装在盆子里”)传抄之误。

并引《帝京景物略》中卷三《胡家村》所述“其法土于盆而养之”作为佐证。

他们还查阅了东北图书馆《聊斋志异》原稿(蒲氏手写本),“发现句中的‘土’字,其上一横,竖左部分笔锋微露,细若蚊足;若不细心审辨,很容易看成是‘上’字。

”两年后他们又以齐鲁书社1981年1月影印出版的《聊斋志异》24卷手抄本中的“土于盆而养之”(《“土于盆而养之”的又一旁证》,载《语文学习》1982.1l)作为旁证。

至此问题已圆满解决。

楚天舒和张伟两位老师这样反复查考、认真审辨得出的正确结论,解决了课本上的疑难,为学生阅读和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

欣喜之余,我写成短文《以讹传讹数十年》在1993
年11月《语文知识》上刊出。

大概是人微言轻吧,语文组诸君不以为然。

他们说“你的文章我们看了,成一家之言。

但这毕竟不是法定的,没有法律效用,我们不敢采用。

”在课堂上,我把楚、张二位老师的结论告诉学生,让他们纠正“上于盆”的错误。

学生也怀疑,课本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呢?
后来我退休了。

最近我去一所示范高中听课,翻开全日制普遍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四册语文,看到《促织》一课,“上于盆而养之”赫然在目。

我问:“土”字错成“上”字,为什么不纠正?学生说:“‘上
’字没错。

班主任说了,要以大纲为纲,以课本为本;大纲不能改,课本不能动。

”纠正课本上一个错字为何这么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