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详细讲解
逍遥游翻译及赏析

逍遥游翻译及赏析逍遥游翻译及赏析《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相信很多人都有读过吧,今天店铺就为大家带来逍遥游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
【原文】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
南冥者,天池也⑦。
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赏析《逍遥游》赏析《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逍遥游》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
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
《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
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这段选文共有三个段落,下面逐段讲解(此文的分段与课文的分段有出入──编者注)。
开头一段,从“北冥有鱼”起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止。
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
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
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
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
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
《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
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
”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
《逍遥游》逐句串讲翻译分析课件(字词超详细)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 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 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 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 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
5.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huìshuò) ,蟪 蛄(huì gū)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 古有大椿(chūn)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 闻,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6.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 千里,未有知 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 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且适南冥也。
①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 理的方法。
②了解庄子想像奇特、意境开阔、富 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③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④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 文言句式。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 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文 学家,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
《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有很 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 响极为深远。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 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世有“老庄” 之称。
且
译:在庭堂的低洼处倒杯水,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给它当 作船;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⑶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第一章逍遥游,详解

庄子·第一章逍遥游,详解恩师:高贞子,号:空谷山人。
叶喆,沐手谨题:逍遥游·注解【原文】: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注解】:北冥者,人身之首为南,腹为北,北方:为水,为坎。
下田,在人身小腹之位,阳精生时,采取收于下田,故称:北海。
修道者,神入下田,恍惚杳冥时,故又称:北冥。
鲲者:庄子以“鲲”喻:人身元精之微。
曰:鲲之大,即知是:积精累炁之谓。
阳生采取,由微而至著,非大而何者乎?盖,婴儿出生时,本属坤卦,由坤卦而至于乾卦,此时,六阳纯乾,应乎上德之大人也。
阳极而生阴,一阴生于底,渐渐消耗,慢慢磨损,六阳消耗无有,则应死之期。
阳生采取,即是:补回所失之精。
由阴而渐至于阳也,此可谓:筑基。
故曰:鲲之大也。
曰:不知其几千里者,是言:元炁之广大也,盖,此炁,大则包虚空,小则纳芥子。
六祖曰:柱天柱地。
【原文】: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注解】化而为鸟,即:炼精化炁也。
鹏者:左朋而右鸟,朋为双月,月有盈亏,朋则:双月合一,是:月上弦,月下弦,两弦合一之义。
以示:炁之圆满之义。
鸟属阴,以示其时神在炁中,神属阴之义。
鹏之背者:炼精化炁,须沿督脉而上升,以行小周天,故曰:鹏之背。
怒而飞者:小药之生,在下田中,前冲任脉,任脉不纳,再由督脉上升至于丹田,曰:怒而飞,是药之壮旺,合乎不老不嫩之中也。
盖,药微则不升,药老则炁散。
【原文】:其翼若垂天之云者:药生而行周天,须借风力,即我之呼吸。
【原文】:海运将徙于南冥者:海为北海,又名北冥。
南冥者,南为人首,即:上丹田。
药至于顶,须行沐浴之工,故称:天池,释迦曰:入池沐浴。
因其沐浴,不行火候,神须定静,故曰:南冥。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说课讲解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於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解读

庄子逍遥游解读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一部思想著作,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其中的《逍遥游》是其中的一篇章节,该篇章探讨了人们如何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境界。
本文以《庄子·逍遥游》为基础,解读其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深入探究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逍遥游的含义逍遥游是指人们在心灵独立自由的状态中,无拘无束地游弋于世间,不受外界束缚的一种境界。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逍遥游的境界,通过放弃追逐名利、执着欲望,以及彻底超越人世间的看法,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逍遥游的境界庄子认为,逍遥游的境界并非是逃避尘世的人为幻想,而是通过内心的调适得以实现的。
在逍遥游的境界中,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关注逐渐减少,对内心的追求逐渐增加,实现心境的清净与宁静。
这种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人们在修身养性上进行实践和修炼,通过内心的探索和思考,达到超越物质欲望的境地。
追求逍遥游的方法和技巧庄子对于追求逍遥游的方法和技巧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和观点:1.心灵的自由:庄子主张心灵的自由,认为人的内心应该独立自由地去判断和评价世界。
他提到了放弃自我限制和达到超然的境界,通过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相对性,人们可以摆脱尘世的烦恼和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
2.大自然的和谐:庄子认为,人们应该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不去强求或改变它,而是以观察者的角度去感受和欣赏大自然的美妙。
他倡导通过与自然相互融合,从而达到逍遥游的境地。
3.超越善恶:庄子主张超越善恶的对立,认为人们应该摆脱对善恶的执着追求,以达到心灵自由的境地。
他认为,善和恶是相对的,没有固定的绝对标准,而是由人们的主观认知所决定的,因此人们应该超越善恶的界限,超越人世间的看法,才能真正获得逍遥游的状态。
4.保持内心的宁静:庄子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困扰,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
他提到了观察万物的心境,不为外界的变化所动,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安宁,从而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庄子》与《圣经》比较研究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於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赏析《逍遥游》赏析《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
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
《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
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这段选文共有三个段落,下面逐段讲解(此文的分段与课文的分段有出入──编者注)。
开头一段,从“北冥有鱼”起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止。
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
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
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
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
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
《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
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
”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
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像,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了。
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有所待”与“无所待”、小与大的区别,以及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而连续打了一系列的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