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文中信息学生

合集下载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之讲练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之讲练
阅读 指 津
g y0 1. 编 9小 c s2 郑2 o 责0 @ 6 m z 宁
‘ ‘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 ’之讲练
朱 东辉
★考 点 例 析
直 接摘取法 , 把文 中重要 的词语或短语摘取 出来 即可 。 如题 目涉及 的范围比较大 , 干扰信息 比较多 , 联系时 要
在 以新 鲜 、 乐观 例2(09 . 0 年高考 江苏卷 ) 2 《 上善若水 》 1题 : 中 新 芽萌 生 。它在 一 端 生根 , 另 一 端挺 立 , 第 2 文
说 都江堰 “ 真正是人 类智慧 的结 晶” 作者 这样评 价 的 姿 态 , 出地 面 。作 为早 春 的 象征 . 向 太 阳 伸 出双 才 , 冒 它
和相关材料 ;. 3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 旨的语 制 , 以多答一些 。要设①②③④等序数号来 回答 , 可 这
句等 。 这 类 题 常 从 对 某 一 现 象 的 揭 示 、某 一 特 点 的 分 析
样可 以让阅卷老师一 目了然 。现 以下命题规律 : 抓住原文
的理 由是 什 么 ?
臂 , 开 绿 色 的旗 帜 。 于是 , 前 大地 上 的 一 朵 一 朵 的 展 先
【 解析 】 审题时重点 要落在 “ 由”即把 原题转 换 蓟 , 今 变成 了一 簇一 簇 。 理 , 如
成 “ 者认 为都 江堰 是人 类智 慧 的结 晶 的理 由有 哪 作
【 点聚焦】 考
“ 筛选并整合 文中的信息 ” 阅读基本 能力 , 是 能力 代 背景 、 上下文 , 抓明确信 息 、 修辞方法和表达方法等 , 层级 为C 这一 考点 就是要求 考生能够筛选文 中的主 体会捕 捉隐含信 息 , 。 对筛选 出的信息作分类集 中、 重新

3-2-5第五节 筛选文中的信息课堂练习

3-2-5第五节    筛选文中的信息课堂练习

第3篇第2章第5节实词广场(五)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

81.素①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________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________③秦伯素服..郊次________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________⑤彼君子兮,不素.餐兮________⑥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________82.汤tānɡ①媵人持汤.沃灌,以被拥覆________tànɡ②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________83.涕①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________②儿涕.而去________84.徒①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________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________③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________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________⑤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________85.亡wánɡ①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________②暮而果大亡.其财________③寡人虽亡.国之余________wú④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________86.王wánɡ①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________wànɡ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________87.望①夜雪初霁,荠麦弥望.________②先达德隆望.尊________③敢用是为怨望.________④此七月望.日事也________88.恶è①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________②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________③岁恶.不入,请卖爵子________wù④死亦我所恶.________⑤此百世之急,而赵之所恶.________⑥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________89.微①微.行入古寺________②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________③其文约,其辞微.________④味苦而微.辛________⑤高祖起细微.________90.悉①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________②丞相亮其悉.朕意________③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________ 91.相①伯乐学相.马________②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________③孙叔敖相.楚庄王________④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________ 92.谢①阿母谢.媒人________②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________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____④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________⑤及花之既谢.________93.信①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________②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________③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________④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________⑤低眉信.手续续弹________94.兴xīnɡ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________②怀王怒,大兴.师伐秦________xìnɡ③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________95.行xínɡ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②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________③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________hánɡ④汉天子,我丈人行.也________96.幸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________②而君幸.于赵王________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________④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________97.修xiū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________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________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________④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________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________⑥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________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_98.徐①入而徐.趋,至而自谢②徐.以勺酌油沥之③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④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________99.许①秦王怒,不许.________②时人莫之许.也________③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________④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⑤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________100.阳①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________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________③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________④皆阳.应曰:“诺”________答案:81.①白色的绸绢②白色的③丧服④朴素⑤副词,白白地⑥副词,平素,向来82.①热水,开水②通“烫”,用热水焐83.①眼泪②流泪84.①步行②同一类人③门徒,徒弟④副词,白白地⑤副词,只是,仅仅85.①逃亡,逃跑②失掉,丢失③灭亡④通“无”,没有86.①君主,帝王②做王,称王87.①视野②声望,名望③埋怨,怨恨④农历每月十五88.①罪恶,邪恶②丑陋③收成不好④憎恶,讨厌⑤耻辱,羞耻⑥嫉妒89.①隐蔽,不显露②副词,偷偷地,暗暗地③微妙,深奥④副词,略微⑤低微,卑贱90.①详尽,周全②了解,熟悉③副词,全,都91.①审视,观察②相貌,容貌③帮助,辅助④丞相,宰相92.①辞却,谢绝②辞别,告别③谢罪,道歉④告诫⑤凋谢,衰落93.①讲信用②副词,的确,实在③信物,凭证④使者,送信的人⑤任意,随便94.①兴起,发生②发动③兴致,兴趣95.①运行②实行,执行③副词,即将④辈96.①幸亏②宠爱③皇帝到某处叫“幸”④副词,表示希望97.①修理,修造,修建②修订,修改③修饰,表示④整饬,治理⑤修养⑥效法,学习⑦高,长98.慢慢地走,引申为慢,缓慢99.①答应,允许②赞成,同意③处所,地方④表示大约的数量⑤代词,这样,这么100.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②太阳,阳光③温暖④表面上,假装。

如何辨别筛选文中的信息

如何辨别筛选文中的信息

如何辨别筛选文中的信息作者:王帆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7期所谓信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重要内容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

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根据各种信息的指向性及其功用,我们可以将信息分为指令性信息、干扰性信息、隐含性信息等。

今天我们主要探讨现代文阅读中指令性信息设题技巧和答题方法。

指令性信息指向明确,其信息直指目标。

其设题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代词指代明义式。

这类题目设题重在对代词的理解。

如:品酒是一门学问,品茶则是一种风雅,都不是俗人做得来的事情。

那滋味显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胡喝狂饮之辈也就只能用舌头舔舔嘴唇,随便说一声:好!古人说:“百般滋味,要在心中滋味。

”表面看来,舌头对此鞭长莫及。

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调和出心中的百味。

岂不闻“甜言美语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舌头的功用比马尾巴的功能要强得多,切不可等闲视之。

(《滋味》王开林)“舌头对此鞭长莫及”的含义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

此题考点在于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而对此句的理解,突破点在于对“此”指代含义的理解。

根据文意,找出“此”的最近属的关系,应为“在心中滋味”,又根据“其实不然”可知,“心中滋味”即为“调和人的思想感情”,可见此句的含义为“从生理机制看,舌头只能品尝食物,不能调和人的思想感情。

”再如:当客车在兵站短暂地小憩时,我终于将双足立于高原之上,高原却在刹那间击溃了我,我成了这一行“高原反应”最严重者之一,心跳过速,头痛欲裂,呼吸困难,简直到了需人搀扶才能站稳的地步。

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在这无限广博之中,你逃不掉、跑不开,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

(《拜谒高原》庞天舒)作者写道“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为什么说“这种痛苦无法躲藏”?答: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甲卷试卷题型分布

高考语文甲卷试卷题型分布

一、现代文阅读(30分)现代文阅读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类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

题型包括:1. 阅读理解题(25分):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2. 简答题(5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结构的分析等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类实用文本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

题型包括:1. 阅读理解题(20分):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2. 简答题(5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结构的分析等能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30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类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

题型包括:1. 阅读理解题(20分):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2. 简答题(10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文章结构的分析等能力。

四、文言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

题型包括:1. 阅读理解题(25分):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2. 翻译题(10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五、古诗文默写(15分)古诗文默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背诵和默写能力。

题型包括:1. 默写题(15分):要求学生默写指定的古诗文。

六、作文(60分)作文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立意、构思、语言表达等。

题型包括:1. 作文题(60分):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总体来看,2024年高考语文甲卷试卷题型分布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对各类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

学案7:.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学案7:.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穿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包含两层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整合文中的信息。

按照思维的一般规律,应是先筛选,然后整合。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次留主,通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所谓“整合”是指把筛选出来的有用的语言材料按题干要求进行分类,用准确的语言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描述或总结概述。

“信息”是指作者通过阅读得到的知识、内容、事实、理论、观点或设想等。

“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中介绍的最新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的观点等。

可以是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也可以是能够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形式和手法,如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和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等。

主要是指: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有力反映作者的观点、集中表现文章主旨的内容。

往往表现为文中现成的词语、句子,或者是隐藏在语句里面的深层含义,闪烁在字里行间的隐含的意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

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

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有些是简答。

论述中的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就是新信息。

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整合的过程。

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理清关系,如同一、包容、从属、并列关系等等。

特别要注意隐含的信息的辨识,并能将其明示化。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作者:尹桂玲来源:《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2013年第02期【考点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陈述为“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论述类文本虽然看起来篇幅较短,但实际上文本所包含的信息量却很多,逻辑性、理论性均要比文学类文本高出一筹。

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就更要积极应对,只有做到胸有良策,才会不畏浮云遮望眼。

【知识汇总】“筛选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一步。

就是根据题干要求,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对信息载体进行分析、判断、提取,去粗取精,去次留主,说到底,就是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挑选出来。

“整合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二步。

就是对所筛选信息用准确语言进行归纳概括、优化组合、加工改造形成答案,使之符合检测的目的要求。

而“重要信息”一般包括:①文章中作者所传达的基本观点;②对基本观点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③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重要信息”往往因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和全方位的复杂性的特点,而让同学们摸不着头脑。

【考查方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基础性考点。

具体而言,“筛选信息”以两种考查方式出现:①小筛选。

小筛选是就近筛选,答案一般就在本段,或者在附近一两段中。

显性命题题干中明确指明小筛选的范围,隐性命题同学们可以通过关键句提示找到答题区间。

②大筛选。

大筛选考查同学们对全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要求相对高得多。

答案一般分散于全文中。

而“整合信息”则是建立在“筛选信息”基础之上的。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个考点常从对某一现象的揭示、某一特点的分析以及原因的探究上命题,常以下列题型出现:1. 抓住文本中提示的某一特点,要求同学们说出具体内容;2. 指出文本中论述的某一现象,要求同学们阐述这一现象的具体表现或成因;3. 针对文本中提出的某一观点,要求同学们找出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

考点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备战2019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考点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备战2019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传记类文章中传主的品格、情操和主要事迹等信息以及筛选写景抒情类、议论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信息的能力。

中考中这一考点常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要求考生文中某些信息;有时也会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阅读概括能力。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战国策》)(乙)上①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②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③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④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上曰:善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有苗:古部落名。

③共、鲧、欢兜:指上古传说中的共工、姒鲧、欢兜,均为劣臣。

④望夷:秦朝宫名。

(甲)文中的齐威王和(乙)文中的唐太宗在性格上有什么共同点?邹忌和魏徵的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答案】都是善于纳谏、虚心纳谏的明君。

邹忌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事类比国事,含蓄委婉地劝谏齐威王要广开言路;魏徵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列举正反事例劝谏唐太宗要兼听广纳。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阅读专项】专题03 筛选文章相关信息(试题) 五年级语文 部编版_学生版

【阅读专项】专题03 筛选文章相关信息(试题) 五年级语文 部编版_学生版

专题03 筛选文章相关信息【典型例题】天下银杏第一树山东省日照市莒(jǔ)县有一棵中国最长寿的银杏树,已有3800岁高龄,传说为西周初期周公东征时所栽,经国家林业部门鉴定,确定为“天下银杏第一树”。

这棵奇树长在莒县浮来山,山不算高,但气势非凡,在远处眺望此山,大有从海洋浮来之感。

山上奇峰秀丽,主峰朝南向阳,左右两峰鼎立,山坳古木参天,奇鸟林间争鸣。

古银杏就矗立于主峰山脚定林寺院内。

苏东坡早有诗赞曰:“四壁峰山,满目清秀如画。

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

”我们站在银杏树前,顿生敬爱之情。

这棵商周老树,高26米多,历经3800多年风吹日晒,苍老的树干仍如山石般坚挺,树杈撑开巨伞般的枝叶。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莒国国君和鲁国国君就是在这颗树下结成联盟,永世修好,经贸往来,共促繁荣。

当时诸侯国之间相互攻杀,生灵涂炭。

莒、鲁两国结盟开创和谐之风,是民心所盼。

清朝莒州太守陈全国于是在树前立石碑并题诗:“大树龙蟠会鲁侯,烟云如盖笼浮丘。

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

史载皇王已廿(niàn)代,人经仙释几多流。

看来古今皆成幻,独子长生伴客游。

”眼观银杏,不禁想起许多有关它的传奇故事。

宋代时,中国的银杏传入日本,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

当日本广岛受到原子弹袭击时,爆炸中心数年内寸草不生,唯有银杏树第二年又发新芽,其抗辐射之功能,令人惊叹。

溯至远古冰川时期,地球上许多动植物灭绝了,银杏却坚强地存活了下来。

它在地球上已经繁衍已经繁衍了3亿年之久,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亿岁银杏一直在大自然中庇护着人类的成长。

它的果实也称白果,是味名贵中药,果仁清香,为餐中佳肴。

银杏果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等功效。

现代医学已研究出白果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机理。

眼前的这棵古树,仿佛可以与之心灵相通,情缘相融。

它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天旱少雨仍然枝繁叶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学习目标:1.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

2.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例题分析:
例1: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6分)
总结:
例2: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

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问题:1,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4分)
总结:
例3: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

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

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

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

(4分)
总结:
二、巩固练习:
1.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

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6分)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朵早醒的桃花
(1)残冬季节,世界颓败了,天地间亮丽的色彩全都熄灭。

(2)小院里那株矮小的桃树落尽了叶子,苍黑的裸枝守着它丑陋的疤痕,伛偻在荒秽的角落,卑怯而孤寂。

(3)我想念一朵小花。

(4)这是一朵早醒的桃花,它曾经开放在这株树的一根枝条上,灼灼的颜色将我照亮。

至今它那轻柔的枝条还拂动我的记忆,使我舒畅难禁。

(5)那时天空正阴郁。

这座被世界遗忘的小院,守着一隅冻土冬眠,白昼和夜晚同样的寂寥,没有色彩,没有生命的消息。

(6)而这朵花却骤然开放了,它独自立在枝头,大胆地舒展那娇小的花瓣,畅舒生命中全部的芳香和颜色,露出新鲜的浅笑,这死寂的世界顿时洋溢着生气。

它张开纯真的眼睛,看这寥落的小院,看满院的秽土和残枝败叶,看那白寂的墙和苍灰的楼房,它的眼色越过萧索的棚栏,投向那冥漠的茫茫天宇。

(7)高邈的天空连同它覆盖下的万物冰冷地斜睨它,这朵早开的小花,它太小了,太轻、太微弱了。

(8)但它毫不羞怯地染红自己,红得那么深,那么浓艳,那么沉醉,无忌无讳地红,不掩不遮地红,在天边灰暗的背景上孤独地灿烂。

(9)它就在这一根丑陋的枝条上,独自营造着春天,充实它绚烂的年华,享受它美丽的生命。

(10)它控制不住生命的喜悦,笑出声来,声音是那么甜柔新鲜,昏梦的枝条和上下的根须都听到它这无所不在的声音。

于是生命在粗糙的皮下波动、流淌,聚成苞蕾,又有一朵开了,又一朵……一簇簇一团团的花,占领了所有的枝条。

这些追随者,摹仿它的颜色和姿态,拥有和分享着春天。

(11)于是引来一阵阵和暖的风,在它们的花瓣上亲昵地抚摸,把它们美艳的故事,四处张扬。

于招来一滴滴露珠,依偎着它们的娇靥旋舞虹彩,于是引来一群群异乡的蜜蜂,围绕它们嘤嘤飞鸣,倾听那些甜密的销魂的诉说。

(12)观赏者们群集而至,他们从灰袍中伸出头来,赞美说:这些春的使者,生命的先觉者,领风骚的佳丽,真是三春第一红,百卉第一香啊!
(13)但那朵最早开放的小花此刻却隐没了,人们不认识它,不知它寄托在那个位置。

那朵站得最高的花不是它,那朵开得最煊赫的花不是它,那颗曾经被它染红的露珠,那只曾经被它迷醉的蜜蜂,都不记得它。

(14)在这世界的一个季节里,它开放过一阵,最先孤独地红过、香过、美丽过,它自己也没留下记忆,就消逝了。

(15)为此,我悼念它,这朵早醒的小花。

1.用简要的词语概括“早醒的桃花”的生命历程。

(4分)
2、从全篇来看,本文运用了什么手法?“一朵早醒的桃花”有什么含义?(4分)
3、请赏析划线句子:“但它毫不羞怯地染红自己,红得那么深,那么浓艳,那么沉醉,无忌无讳地红,不掩不遮地红,在天边灰暗的背景上孤独地灿烂。

”(4分)
4、“早醒的桃花”的“早醒”有什么价值意义,请从几个方面来回答。

(6分)
5、概括作者对“早醒的桃花”的情感态度。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