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教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高考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案 人教课标版(免费下载优秀版)

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掌握高考现代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以及解题思路。
、指导学生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
、训练学生具备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程序及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信息的整合及其表述。
教学策略:.进行课堂调查,调动学习积极性;.指导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指导解题方法;.反复训练,形成能力。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专题。
散文阅读是高考试卷中五大阅读之一,所占分值分,通过多次考试以及练习我们发现大家得分率较低。
而散文阅读中很重要的一个考点,即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每年每套高考卷都会涉及。
询问学生在筛选整合信息这个考点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几方面问题:()要点不全面;()答得太多,不会筛选;()答非所问。
针对此种情况,我们今天着重探讨散文阅读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个考点的规律技巧。
二.明确考点概念“筛选”就是根据题干要求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也就是区分信息的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次留主,挑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
“整合”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归纳、整理、概括,组合成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三、研读以下道题命题形式及答题策略:学生讨论分钟全国卷《彩色的荒漠》题北京卷《司马祠》题广东卷《耕作的诗人》题四、教师示范分析(一)全国卷彩色的荒漠.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石油公路。
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
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
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
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窿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
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
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
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 (高三)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高三)专题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教案(二)筛选与整合,归纳与概括教学目标1.掌握此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一般规律。
3.科学训练,掌握答题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此类试题的答题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一、考点探究突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新课标考试大纲分析综合这一能力层级的要求。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主要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弄清文章主要内容,根据文章内容总结中心。
在论述文章中这一考点也常常为必设试题,分值一般为3分。
所谓“信息”,就科学类文章而言,是指文章传达给读者的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新经验以及有关对它们的解释与阐述,它可以是事实、理论,也可以是观点、设想;或代表某些信息的符号、数据、图形等。
所谓“筛选”,即根据阅读要求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也即根据题目要求,区分信息的主次、轻重,去伪存真,进行比较、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挑选出符合考题要求的语言材料。
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综合、归纳,使之符合考题要求。
选择题的各个选项,已经对有关信息进行了整合,要求判断所作的整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二、答题方法技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可按照下列步骤进行:第一步,要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信息。
这是筛选信息的必要准备。
做题之前,要快速地通读全文,逐段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并明确以下问题:文章讲述了了一种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总的观点倾向怎样?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通过阅读原文,对全文作出整体感知判断,获得整体印象。
第二步,要审清题意,确定重要信息的范围。
学案7:.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穿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包含两层内容:筛选文中的信息;整合文中的信息。
按照思维的一般规律,应是先筛选,然后整合。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次留主,通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所谓“整合”是指把筛选出来的有用的语言材料按题干要求进行分类,用准确的语言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描述或总结概述。
“信息”是指作者通过阅读得到的知识、内容、事实、理论、观点或设想等。
“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中介绍的最新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的观点等。
可以是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也可以是能够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形式和手法,如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和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等。
主要是指: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有力反映作者的观点、集中表现文章主旨的内容。
往往表现为文中现成的词语、句子,或者是隐藏在语句里面的深层含义,闪烁在字里行间的隐含的意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
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
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有些是简答。
论述中的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就是新信息。
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整合的过程。
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理清关系,如同一、包容、从属、并列关系等等。
特别要注意隐含的信息的辨识,并能将其明示化。
高三语文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学案)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学案)一、典型高考例题:阅读柯灵《乡土情结》(节选)一文,完成1—2题。
①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②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
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③“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
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答:2.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4分)答:二、相关知识能力链接(考点):划分句子成分修改病句,社科文的阅读,文言文的阅读,压缩语段,提炼关键词(主题词)等,均要用到筛选并整合信息的相关知识。
贵州省铜仁一中2024届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设计: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高三语文组范溥佳【考纲分析】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留意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看法【学情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始终是学生做语文的一大难点,首先这篇阅读字数较多,一般在1000字左右,内容题材又侧重于学生较生疏的艺术、社科、文化等领域,读起来费时又伤脑,且又是语文试卷的第一篇阅读,一来就要啃这个“难啃的骨头”,很多同学选择随意蒙或者先放弃最终写完作文才匆忙返回胡乱做题,最终的正确率可想而知。
但事实上,只要娴熟驾驭解答的方法,那么增分并非难事。
【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4.驾驭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重难点】1.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2.驾驭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介绍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特征一、观点显明1、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洁概括(或论题)2、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3、结尾回扣中心论点二、结构清楚1、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2、分论点之间要留意过渡连接3、命题范围及考点(1)阅读文本的选择:题材侧重艺术、科学、文化、现实等等(2)阅读文本的篇幅:1000字左右的文本。
(3)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干脆转换。
部分选择题须要适度的迁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设题规律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微小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
高三复习教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网友来稿)

高三复习教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网友来稿)一、引言本文整合了网友提供的高三复习教案相关信息,旨在帮助高三学生系统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提高复习效果。
二、复习时间规划1.安排合理的复习时间表,根据各科目的重要程度和个人的学习状态进行合理安排。
2.分配每天的学习时间,保证每个科目都能得到充分的复习。
3.注意合理安排休息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复习方法与技巧1.预习:–在复习前预习新的知识点,提前了解内容,便于复习时的理解和记忆。
–注意预习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
2.总结:–对于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重点、难点、易错点等。
–制作复习提纲或思维导图,帮助整理思路,加深记忆。
3.练习:–多做各类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
–对于做错的题目,要及时查找原因,进行反思和纠正。
4.参考书籍与资料:–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的参考书籍和资料,留意高考的相关要求。
–多查阅各类资料,扩宽知识面。
四、各科目复习重点1. 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及常见题型分析•阅读理解攻略,提炼出关键信息•作文写作技巧与素材积累•常见名句的解读及应用2. 数学•高考数学考试大纲分析•常见题型解题技巧及操作方法•典型题目的分析和解答•偏重题型的针对性练习3. 英语•高考英语考试大纲分析•各个部分的解题技巧及注意事项•词汇、语法和阅读的系统复习•听力训练和口语表达的提高4. 物理•知识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常见题型解题方法和技巧•实验题的解答和分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解题能力5. 化学•各个章节的重点内容复习•常见题型解题技巧和方法•配平化学方程式和计算题的练习•实验题的分析和解答6. 生物•高考重点知识点的梳理和复习•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常见题型解题技巧及答题方法•科学实验与实践的应用五、备考要点1.特别关注高考大纲和命题方向,熟悉考试要求和答题技巧。
2.多做真题和模拟题,熟悉题型和调整答题速度。
3.注意各科的时间分配,合理安排答题时间。
高三语文“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教学设计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教学设计广州市培英中学林丽芳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筛选与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筛选与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筛选与整合信息的方法教学难点:整合信息教学方法:讲评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准备:1、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完成《备考指南》P165《流行音乐与岭南文化》第3题2、复印“城市文明”的文章给学生,要求着得完成第8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同学们做现代文阅读的主观题时,很多同学有这样一个习惯,喜欢去原文中照抄,而实际上,能够这样直接照抄过来的答案是非常少的,那么,我们到底要怎么才能把组织得完善而不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呢?就要靠筛选与整合信息。
今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巧妙之处。
二、评讲、讨论《流行音乐与岭南文化》第3题:1、理清文章思路:请学生标出自然段,划分段落层次第一段(1):广东流行音乐虽被忽视但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第二段(2—6)广东流行音乐的特点。
(标志:当然,广东流行音乐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2、锁定答题区域:让学生划出2——6段中表示广东流行音乐特点的句子。
•广东有很多个“最”,广东是最早涌现出填词队伍的一个省份——开拓性•广东流行音乐重视艺术的宣泄功能,这是平民性的一大体现——平民性•广东是娱乐性比较强的一个地方,广东流行音乐亦体现了这个特点——娱乐性•兼容性的另外一点是——兼容性3、师生共同总结此类筛选与整合信息的方法:满足要点即可,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向,问什么,答什么。
不要答非所问,也不要“多多益善”。
三、讲评、讨论“城市文明”的第8题:1、理清文章思路:先指出“城市文明”提出的背景以及什么是文明;接着阐述文明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最后点明城市文明的核心内涵。
2、锁定答题区域:答案应在原文的第二段3、细读原文,进行整合:要求学生紧扣“功能”(即作用)来回答原文:由此可知,“文明”的基本内涵决定了其功能相应有三:在“物质文明”层面,以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它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物质生产方式;在“政治文明”层面,以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创造与运用为标志,它表现为一种与野蛮时代或野蛮民族有着本质差异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精神文明”层面,以伦理、艺术等人文精神的创造为最高目标与理想,它是一种在大自然、动物界及野蛮社会中不可想象的艺术生活方式与审美精神境界。
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整合信息及推断和想像”教案 通用(免费下载优秀版)

第三、四课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学习目标.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掌握该知识点的命题规律及应试策略教学时间:课时学习过程一、阅读资料:《解读江苏新高考》~“考点诠释”。
二、考点解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重在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此项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并辨别筛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三、明确要旨:(..如何辨别、筛选重要信息(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
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
重要信息”在考题中一般表现为:.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
这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
.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资料)。
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
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
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
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联系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这方面的考查在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中是个重点。
(三)明晰出题陷阱高考论述文阅读题的考点内容非常明确,考生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还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才能很容易地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复习教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学习重点:所谓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
高考的《考试说明》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列为现代文阅读能力的一条要求。
阅读,一定要有信息观念。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因此在阅读中,就要特别注意阅读材料中提供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观点、新材料,要十分重视信息的获取,要十分重视对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归纳和吸收。
准确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辨清作品中的各种提法,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敏锐的语感的培养,要通过平时多读、多思考、多品味才能获得。
金题体悟:(2019年高考第9题)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方法指导:上面说过,准确地筛选文中的信息,需要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但仅凭语感也不行,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如在做题时,要仔细将题目的选项与阅读材料作比照,对所涉及到的概念的并列、属种、交叉等关系,肯定、否定的提法,有关增减、强弱、大小、升降、先后等的变化及其条件中的叙述,有关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多加注意。
对材料中使用的起修饰、限制和补充作用的词语,切切不可放过,材料的叙述有时故意“绕弯弯”,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化繁为简,把它读懂。
还有一点应注意的就是应该知道选项中的干扰项的种种干扰角度,在比照材料中去识破它,如有的干扰项故意朝意思相反的方向说,把程度重的说轻,把数量少的说多等等,有的干扰项故意说绝对,说片面,或者说过头,或者说不及,有的干扰项故意说与题目无关的内容,有的干扰项故意说材料中并不具有的内容,有的干扰项故意说似是而非的内容,有的失之于窄,有的失之于宽,凡此种种,不能尽举,都是辨析筛选时应小心在意的地方。
这道题围绕“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列出了四种表述,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要答好这道题,首先就要弄清楚原文中哪些因素导致了沙尘暴灾害的加剧。
文中多次提到“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在人为因素的干扰后……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等等,这些信息足以提示考生:“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肯定与人有关,与人的活动有关。
表述不正确的,显然应该是纯自然状态下造成的内容。
B、C、D 三项都与人的活动有关,应该说都是正确的,都可以排除。
只有A项“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只是地质史上的一种现象,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后的一种结果,因而不是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所以应该选A。
再如:(2019年高考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文化,一种意义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两千多年来,知音的故事一直在华夏子孙中间传诵,人们以追求像伯牙子期这样的崇高友谊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操。
从《吕氏春秋》《列子》《乐府解题》到唐代诗歌,诸多的典籍中都作为重要内容给以记载和传诵。
可以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深入到华夏子孙的心中,成为人们的一笔精神财富。
阅读这篇文章,对具有这样文化含量的内容是不可忽视的。
由于这些内容散见在这篇文章中,因此本题还具有对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的考查。
第一条以文章第一段为主要思考内容,需要的是加工概括,比较容易。
第二条首先要有敏感,在初读的过程中就要有这种敏感。
难点在于将文中几处提到的出处和引用进行概括。
《吕氏春秋》《列子》《乐府解题》是古代典籍,诗歌也在典籍之列,例如《全唐诗》,因此应该用古代典籍概括。
样题参考答案:(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2)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练习巩固: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满月的光与地球温度的变化据有关地球每日温度的调查报告称,满月的光能使地球的气温发生变化。
据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的3位学者共同撰写的报告说,卫星对低层大气温度测量的结果表明,满月时地球两极地区的温度比月缺时要高,但对热带地区的温度则影响不大。
气象学家早就试图找出月球与地球气候之间的关系。
两年前,这几位学者就声称,全球气温出现随月相变化略升高的现象,因为他们发现满月时地球的平均气温升高0.02℃。
随后他们又按纬度与卫星测得的数据进行核对,结果发现,满月时地球两极气温升高的幅度是地球平均气温升高的25倍。
但在中纬度地区,情况却截然相反,月缺时气温略高,满月时气温则略低。
科学家们认为,月球距热带地区比距地球两极近,因而对热带地区气温的影响应比对两极气温的影响更大些。
虽然他们尚不能对月运周期与两极温度变化的原因作出准确的解释,但他们推测,两极空气比其他地方的空气清洁,因而照进的月光更多些;满月时受潮汐力的作用,地球两极的空气比别处的空气受更多的压缩而发热,这可能是其中的原因。
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上述观点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证实。
1.下列不能说明“满月的光能使地球的气温发生变化”的一项是A.有关地球每日温度变化的统计报告B.卫星对地球低层大气温度测量的结果C.满月时两极地区与中纬度地区温差的比较D.满月和缺月时两极地区温差的比较2.根据第3段文字提供的信息,假如满月时地球的平均气温是15℃,那么两极地区的气温该是A.升高到15.2℃B.升高到15.5℃C.在原来基础上升高0.75℃D.在原来的温度上升高0.5℃3.文中结尾“上述观点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证实”的意思是A.科学家们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B.用两极空气比其他地方清洁和潮汐力作用来解释这一现象尚缺乏科学依据。
C.两极气温在满月时较其他地区气温高的说法还需进一步证实。
D.满月的月光能使地球两极的气温升高和使中纬度地区的气温下降的观点不完整,没有被证实。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满月时,中纬度地区的气温比两极地区还要低。
B.全球气温随月相变化略有升高的原因尚未证实。
C.月球距热带地区较距地球两极近,因而对热带地区气温影响应更大些,但实际并非如此。
D.月运周期与两极温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同空气的清洁度和潮汐力作用有关。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诗的境界朱光潜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
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
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边际的混整体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
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
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
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
诗与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
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
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
纯粹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
心与其所观如鱼戏水,忻合无间。
始任举二短诗为例: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这两首诗都俨然是戏景,是画境。
它们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断。
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神领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神领会。
本是一片段,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神领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
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
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5.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诗对人生世相的做法是□□□□(限4个字)(2)“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句中“丝缕”、“顽石”指的是□□□□,“锦绣”、“雕刻”指的是□□□□(各限4字以内)。
(3)“不即不离”概括了诗与人生世相的关系,“不即”在文中指诗□□□□,□□□□;“不离”在文中指诗□□□□,□□□□(用本段中原话作答)。
6.作者列举崔颢和王维的诗,在于说明诗的境界是有两个要素构成的,请概括说明有哪两个要素。
答:要素一:□□□□□□□□(限8个字以内)。
要素二:□□□□□□□□(限8个字以内)。
7.阅读第三自然段,概括出诗的意境的三个特点。
(均限10字以内)答:特点一:□□□□□□□□□□特点二:□□□□□□□□□□特点三:□□□□□□□□□□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A.诗不是像柏拉图所说的简单“模仿”人生世相,而是对人生世相的取舍、剪裁和创造。
B.诗的意境能让读者忘记喜怒哀乐。
C.诗的意境是穿越时空永恒存在的。
D.欣赏者在读诗时,自身的性格和情趣直接影响到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E.诗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塑造的。
:练习参考答案1.C2.D3.B(“上述观点”是指“但他们推测……的原因”)4.A(原文说:“在中纬度地区,情况却截然相反,月缺时气温略高,满月时气温则略低”,这里的“低”不是“比两极地区还要低”,而是比月缺时的温度低。
)5.(1)取舍、剪裁。
(2)自然(答“人生世相”亦可);艺术(或艺术作品、作品)。
(3)“不即”指诗必有所创,创为艺术;“不离”指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
6.要素一:生动的画境、戏景;要素二:钩摄神魂的情感。
7.特点一:刹那间成为终古;特点二:片断成为完整的形象;特点三:在无数心灵中复现。
8.BE(B项所说的“喜怒哀乐”所属对象不清,应该说是读者忘记了自身的喜怒哀乐;E项说法不准,作者和读者所塑造的形象有时是有差别的,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学习重点:由于平时人们常把“结构”和“层次”连在一起说成“结构层次”,便有人误解分析结构就是分析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