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雕的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砖雕早期临夏县砖雕承袭秦汉遗风,粗犷平实,多单线平刻,变化少,画面单纯。

后来渐至刚劲、稚拙、朴素,以浮雕和浅圆雕为主,缺乏透视变化,强调对称,富有装饰趣味。

宋代砖雕以模拓为主,间以雕刻。

明清后以雕刻为主,间以捏雕,吸收了伊斯兰教构图繁缛、严谨缜密、清雅素洁的格调,藏传佛教构图繁缛宏博、庄严神秘的风格,及道教清静自然、玄妙高古的境界,具有一种缜密、繁复、细致、典雅的品格,形成了独特的砖雕艺术特色。

建国后,在“文革”期间一度冷落沉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再度复苏弘扬,进入振兴期,和木雕、彩绘等姊妹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临夏县古典建筑行业独一无二的特色品牌。

临夏县砖雕雕刻器具主要有折尺、据子、刨子、铲、錾、刻刀等。

铲、錾、刻刀又随工艺要求,分轻重、大小、长短、刃口宽窄、薄厚等类别。

雕刻材料以传统制作的土窑青砖为主,青砖经过打磨后,以切、勾、削、凿、剔等多种手法精雕细刻,拼接安装,全部用手工制作完成。

砖雕作为古建筑装饰艺术之一,主要以梅兰竹菊、福禧禄、八宝博古、翎毛花卉、名胜古迹、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为创作题材。

主要用于寺、庙、观、庵等宗教建筑、仿古楼馆等公共建筑和传统民居中,作为天井、山墙、影壁、廊心壁、丹墀、台阶、下槛、墀头、须张座、屋脊等部位的装饰材料。

既可与建筑工程同时安装,也可在工程完工后安装,也可在原有墙面不动的情况下作固定安装,与整体建筑浑然一体,显得古朴凝重,富丽堂皇,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和艺术特色。

砖雕造型技法主要有模拓、捏雕和刻雕三种。

模拓是用各种花纹的砖模把粘土拓制成砖坯入窑烧制而成,如大量的花纹砖;捏雕是用手和模具把粘土捏成各种造型入窑焙烧而成,古建筑中的脊兽、套兽、宝瓶等多用此法;刻雕是在青砖上按图纸用刻刀雕琢而成,随类赋形,深镂浅刻,异常精美,建筑物中的墙饰、台阶等常用此法。

砖雕图案取材丰富多样,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为自然类,如梅兰竹菊、牡丹荷花、山川河流、松柏垂柳、珍禽异兽等;二为社会生活类,包括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三为吉祥如意类,如八宝博古、福寿供品、二龙戏珠、五子图等;四为纹饰类,常见的有龙纹、莲纹、牡丹纹、几何纹等,各种纹饰又变化多端,名目繁多。

徽州砖雕的起源故事

徽州砖雕的起源故事

徽州砖雕的起源故事
徽州砖雕最初是由明代徽州窑匠鲍四首创。

相传鲍四跟父辈学会了烧窑活计,砖瓦生意虽好,但烧砖要花去不少时间和人力,赚不了几个钱。

他看那些徽商会做生意的往往都富了回来,大把大把的钱钿往外掏,眼馋得很,便买了砖窑到淮安去做生意。

鲍四几年生意一做,赚了无数的钱财,竟成了徽州首富。

此时他非常得意,就处处表现自己有钱,在淮安修了鲍四庙,塑了自己的全身像,又揭榜要造一条鲍四街,说自己钱财无数。

这时一个手抱长颈瓶,瓶插杨柳枝的中年妇女,来到鲍四面前一个嵇首说:“鲍老板,你别吹牛,世上只有技艺无尽头,哪有什么钱财无限。

”鲍四听了涨红了脸,说:“你会什么技艺!”中年妇女说:“我会做莲花”鲍四不信,凭借自已钱多,提出要打赌,自己一步放一个元宝,对方得跟着放一朵莲花,一决输赢。

那妇人满口答应,向前走一步,用手往地上一指,地上便现出一朵莲花,鲍四便跟在后面放上一只元宝。

这样一步一放,半里路下来,那妇人的莲花还有,但鲍四的元宝没有。

鲍四只好认输,淮安人使用地上的元宝在那放莲花的路面上盖了街房,起名叫“莲花街”。

鲍四一下身无分文,只得砸了庙中的自身像,凑了点盘缠,回到徽卅,只得又重操旧业——烧窑。

有人告诉他那以莲花赌元宝的妇女是观世音,鲍四领悟,“钱财有限,技艺无穷”是神仙教诲,从此一心归门烧砖,由于对莲花印象太深,便烧起莲花砖,渐渐又在砖上刻了花木、虫鱼、人物、楼阁。

三年后,鲍四技艺逐渐娴熟,收了几个门人一心研究砖雕。

其时,一些徽商发财致富后,纷纷回故乡大兴土木,修词堂,建宅第,往往不惜重金。

秀丽精美、清新淡雅的砖雕被广泛应用。

从此徽州砖雕发展起来,名扬全国。

建筑装饰艺术之砖雕的发展史

建筑装饰艺术之砖雕的发展史

建筑装饰艺术之砖雕的发展史砖雕是以砖作为雕刻对象的一种雕饰,它是模仿石雕而来,但比石雕更经济,省工,因而也较多被采用,特别是在民间建筑中。

在民居建筑中,砖雕多用于大门门楼,山墙墀头,照壁等处,表现风格力求生动,活泼。

在雕刻手法上,也与木,石雕饰相类,有剔地,隐雕,浮雕,透雕,圆雕,多层雕等。

砖雕既有石雕的刚毅质感又,有木雕的精致柔润与平滑,呈现出刚柔并济而又质朴清秀的风格。

古代的砖有方砖、条砖和空心砖三大类。

历史遗存的古砖往往镌刻制作年代、吉祥语或图案纹样,是研究砖雕发展脉络的重要资料。

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最早的砖产生于周代。

春秋战国时期,砖雕工艺初露端倪,河北易县燕下都等遗址发现的模印花砖,已出现米字纹、绳纹、回纹等装饰纹样。

秦砖在模压成型的基础上,以模具加印纹饰。

陕西咸阳秦都遗址出土的龙纹空心砖,雕刻精细,造型生动。

汉代兴起以画像砖、画像石装饰陵墓之风,尤以东汉为盛。

这一时期的画像砖承袭传统模压印花工艺,雕工更胜前朝;装饰题材包括劳动生活、自然风光、神话传说等;构图疏密有致、形象生动,风格质朴古拙。

南朝以彩绘画像砖为其特征,装饰题材包括竹林七贤、伎乐、武士、四神、羽人等神话及宗教题材。

据史料记载,北齐邺都的高阙用砖多有花纹,或镌刻文字。

随着佛教建筑的兴起,砖塔盛行,砖雕在这一领域中崭露头角。

唐代的砖雕,在模压印花后还要加工雕刻,因此作品更精细、更有立体感。

这一时期盛行花砖铺地,多以莲花、宝相花、忍冬等连续纹样装饰。

河南安阳修定寺塔砖雕,在多达3440余块的砖雕上,刻有侍女、童子、青龙、白虎、释道人物等共计72种图形,雕工精细,造型丰满,充分显示了唐代华美的艺术风格。

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首次将砖雕技法规范化。

这一时期仍流行模印花砖,多为中心对称的卷草纹饰,还出现了全雕凿的精细做法,以及在砖基上涂色的做法。

河南偃师出土的宋画像砖,记录了妇女日常生活的情景,人物刻画生动、传神,风格清新,雕工精湛,为北宋砖雕之佳作。

砖雕基础知识

砖雕基础知识

砖雕基础知识
砖雕是一种古老而艺术性极高的建筑装饰艺术形式。

它以砖块为材料,通过雕刻、塑造、拼贴等技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形象和图案。

砖雕作品在欣赏观赏之余,还可以起到装饰、表彰、纪念等作用。

以下是砖雕的基础知识:
1. 砖雕的历史
砖雕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中国就已经有了砖雕的文化遗产。

唐代时期的洛阳白马寺塔,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砖雕建筑。

到了明清时期,砖雕艺术达到了巅峰,砖雕作品遍布宫殿、庙宇、园林等地。

2. 砖雕的材料
砖雕的材料主要是砖块。

砖块材质以黏土为主,通过烧制、砂处理等工艺加工而成。

砖块有红砖、灰砖、黑砖、青砖等不同种类。

3. 砖雕的制作工艺
砖雕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设计、制模、雕刻等多个环节。

设计是砖雕制作的第一步,需要依据建筑的功能和风格进行设计。

制模是将设计好的图案制作成木板或石板,用于雕刻砖块。

雕刻是制作砖雕的核心环节,需要经过多次雕琢、润色等工序。

4. 砖雕的保护和修复
砖雕作品需要进行保护和修复,以保证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保护方面,要注意防止大气污染对其的腐蚀,定期进行清洗维护。

在修复方面,要根据砖雕的历史和原貌进行修复,尽量保留原有的材料和外观特征。

总之,砖雕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加强保护和传承。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欣赏砖雕作品,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砖雕的意义和用途

砖雕的意义和用途

砖雕的意义和用途标签:古建仿古砖雕2015-01-16 14:50 星期五砖雕是在特制的质地细密的土砖上雕刻物象或花纹的工艺。

主要用于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壁面装饰。

战国时已有花砖,汉代画像砖更是闻名遐迩。

但多为模印砖雕。

唐代花砖在经模印后还加雕刻。

宋时墓室砖雕盛行。

雕法从减地平(金及)法逐渐转为多层浮雕法。

明清砖雕表现内容丰富,技法更精湛,除单层浮雕外,还有多层浮雕、堆砖等技法。

民间砖雕的一般制作程序是修砖(以砖蘸水磨平)、上样(在砖面上贴上图样)、刻样(用小凿描刻出花纹轮廓)、打坯(先凿出四周线脚,再凿主纹、次凿底纹)、出细(进一步细雕)、磨光(用糙石细细磨光)。

如砖质有砂眼,还用猪血调砖灰修补最后完成。

在民间工艺美术品种中,砖雕是一种历史久远的建筑装饰艺术。

有关记载先见于《左传》“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

”实物自汉至清屡有发现,近代发展为一种民间工艺,南方当推苏州与嘉兴。

江南砖雕,由于苏州园林的兴起,促进了砖雕工艺水平的提高,苏州砖雕也因园林所具有的雅趣,而形成自己的特点,即常在作品中点缀书法、印章等与砖雕花卉构成诗、书、画一体,与苏州这一文化名城的气氛十分协调。

砖雕是从汉代画像石演变而来的一种艺术,苏州砖雕作为苏州的传统艺术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尤其明清两朝的苏州砖雕,在艺术处理的手法上克服砖的易碎、易断等不利因素,用夸张手法创造了一批批砖雕精品之作,达到了“空、飘、细”的效果,并作为贡品曾大批进入宫廷。

砖雕与石刻宋元时期都曾得到极大的兴盛,它们在明清以来的继续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戏曲木雕则在前代少见,或许是由于其材质不易久存的原因,使我们难以看到比较久远的历史遗物。

明清戏曲砖雕与石雕从宋元墓葬中走了出来,大量进入俗世的生活环境,木雕也不失时机地掺杂其中,构成明清雕刻艺术的一支劲旅。

明中业以后,全国的商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涌现出许多富商大贾,他们富比王侯、财力雄厚,在商场上叱咤风云,回归故里则大兴土木,建砌广厦巨宅,以便荣夸富贵,炫耀于市廛乡里。

砖雕艺术

砖雕艺术

的“萧墙”。

障壁多于室内或廓厦的开端。

临夏常见的影壁、障壁,一般由檐部、壁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

从总体来看它们的比例关系都是十分严谨的。

许多影壁都是按黄金分割比的关系进行整体布局的。

有的用其他几何形体关系作为构图规律。

为了使影壁求得依附于墙的统一效果,又能起到必要的装饰作用,使檐部这个主要落影区有丰富的光影变化,在基座上处理几条横向线脚,形成几条平行的落影以增加影壁的稳定感。

其他部分的雕饰都服从于这一总体布局,相对于檐下的斗拱、雀替或挂落,或是须弥座上的横向线脚,这些雕饰的突起都不能过大,借以形成影壁平整统一的效果。

壁身的墙心是影壁或障壁的主题所在之处。

其中有的将这部分只作四角的装饰点缀,配以大面积磨砖对缝的清水墙面,显得素雅、端庄,如临夏大拱北经堂院依两侧厢房山墙的影壁。

更为多见的是在壁身墙心部位嵌以有主题的独幅“砖雕画”。

影壁墙嵌心画的题材广泛,有壮丽山川、松岩秀色;有累累硕果、争艳百花,还有博古陈设、瑞气祥云等。

每一画面都极为生动。

从风格来看有的采用程式化、图案化手法,如云气和松柏的枝叶;有的则着意于写实,如一幅在清风中满枝果实的桃树和垂柳,被风吹动的枝叶十分逼真。

由此可以看出砖雕艺人的技艺是非常高超的。

临夏砖雕中常以石榴、葡萄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这不只是借用它们“多子多孙”的谐意,另一层含义,像石榴、葡萄的老家都在西域伊斯兰教国家中,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才带到中原来。

如石榴又称安石榴,西晋张华《博物志》中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所以,石榴、葡萄成为常见的回族装饰纹样。

在雕刻技法上,采用把主体处理为似圆雕或半圆雕,使其跃出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

而次要部分和衬景,则以浮雕形式来处理。

同时,在砖上,注意用不同的刀法,造成光影上下不同的效果,创造出不同对象的不同质感来,如山石的厚重、树干的粗壮,枝叶的茂密、花瓣的丰盈。

此外在刀法上还吸收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如雕石山则效法绘画中“披麻皴”、“折带皴”、。

徽州砖雕

徽州砖雕

三、饰特点
徽州砖雕装饰重点是门楼、门罩;作为古民居出入口标志的门楼、门罩、造 型多样。祠堂、书院、寺庙和窗户第装饰的门楼、八安墙:有垂花门楼,字匾门 楼、四柱牌楼等数种。有一间三楼,也有四柱三间五楼,还有的用石块和水磨砖 混合建成,下部还有鼓石,式样和牌坊很相似。门罩装饰起初比较简单,但到清 初就有较多装饰比较华丽的门罩。徽州民宅上门楼、门罩,即是在大门外框上方, 用水磨青砖砌成的向外凸出的线脚装饰,顶上附以瓦檐。除了具有一种装饰美外, 其实有功能,则是挡住墙面上方流下的雨水,避免门上方墙体受潮湿。使石灰剥 落出现不美的斑痕。 徽州砖雕一般用来装饰住宅大门的门罩,门楼和八字门。一些装饰比较华丽 的门罩在门框的两边上方,各嵌一根垂化莲柱,柱下方雕类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莲 花,两柱间用两层横枋相连接,枋上嵌饰各种精美的砖图案。瓦檐用砖雕的斗拱 或挑出的砖制飞椽支撑。门楼装饰则刻意求工,尤其是楼檐下部分横枋装饰华丽 的居多,一般有梁柁形的华板两到四个




目 录
一、简介 二、起源 三、装饰特点
四、图案题材 五、特制青灰砖制作
六、精品
一、简介
徽州砖雕是传统“徽 州四雕”之一。砖雕是徽 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 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 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 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 楣、屋檐、屋顶、柱础、 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 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 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 重要组成部份。
二、起源 徽州古时的营造组织有“徽州帮”,他与当时闻名全国 的“香山帮”同属与江南的园林建筑帮派,而且名列“香山 帮”之前。徽州砖雕的雏形来源于汉画像砖。徽州在宋以后 ,尤其是到了明清中期,商业经济勃兴,文化教育事业发达 ,各种人才崛起,为了适应达官显贵,大贾富室构筑宏丽精 致的祠宇庭院的需要,砖雕工艺精益求精。从早期的简单, 粗犷,朴素的纹样,逐渐演变到后期的细致华丽的图案,形 成了自己图特的艺术风格。

《徽州古建筑》徽州三雕之砖雕

《徽州古建筑》徽州三雕之砖雕

《徽州古建筑》徽州三雕之砖雕一.前言砖雕,是指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制作工艺与核心点是在于用金砖等级的成品青砖进行表面深度雕刻,这是我国几百年来传统意义上真正的砖雕,传统砖雕精致细腻、气韵生动、极富书卷气等特点。

早在商周时期,砖雕就已经成为皇室建筑的主要材料,但是这个时期的砖雕都是通过模印之后烧制而成,导致其形式千篇一律,基本以龙纹、凤纹等浮雕为主。

而砖雕在两宋时期的发展达到了巅峰,不同于前期的仿制,而是直接用砖或半圆形雕刻镶嵌在周围的墓墙上。

宋代以后,民族传统的砖雕在一般民间建筑中依旧十分发达,其中工艺最为考究的属明清两代的砖雕。

元代则继承了宋代传统,流行用砖雕来修饰砖制墓室。

明清两代砖雕已经发展成型,砖雕艺术遍布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广东,江西等地,并各自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而徽州砖雕作为中国砖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雕、石雕并称为“徽州三雕”,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继承了传统砖雕艺术基本特征的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以及艺术特征。

徽州砖雕民间素有“无刻不成屋,有刻斯为贵,无宅不雕花”的美誉。

徽州砖雕由于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内容,大小和层次,需要不同的雕刻技术手法,即使在雕刻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也需要不同的技法。

本文在阐述徽州砖雕发展历史的同时,分析了它的艺术特征以及现状,并探讨了徽州砖雕艺术在古建筑中的应用。

二.砖雕的发展历史2.1 砖雕的初期形态——商周方砖。

砖的历史追溯至约公元前1600年,商周已经运用到房屋建造的材料中。

其可以分为方砖、条砖(小砖)、空心砖三种主要类型,当时人们将方砖用于铺设建筑物的地面和基层;将小砖用在水系疏通和密实建设中;空心砖用于墙体的构造之中。

随着时间不断推移,砖雕技艺慢慢走上历史的舞台。

2.2 砖雕的一次飞跃——秦砖。

“秦砖汉瓦”在中国建筑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客观上推动着中国古典建筑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于大安二年(1210)的 山西侯马董玘坚墓室,砖雕布 满全室,雕刻有模仿木结构的 斗拱、拱眼、藻井、大门、隔 扇等,以及屏风、几凳、花卉、 鸟禽、人物、演戏场面等图案, 其中站立在戏台口的作品。元代,墓室砖 雕逐渐衰落。至明代,砖雕由 墓室砖雕发展为建筑装饰砖雕。
砖雕的历史沿革
砖雕产品中国砖雕是由东周瓦当、 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汉 代画像砖是墓室预制构件的大型空心 砖,它是在湿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各 种图像。北宋时形成砖雕,成为墓室 壁面的装饰品。在河南、山西、甘肃 等地发掘的北宋墓室,三面墙壁均以 砖雕贴砌而成。墓室内的砖雕数量、 质量以及所选用的题材,都取决于墓 室主人的社会地位。常见的题材有墓 室主人夫妇对坐、男仆托盘、侍女执 壶等,再现了墓室主人生前的生活情 景。金代,墓室砖雕的内容更加丰富, 技艺也有所提高。
清代,北京紫禁城宫 廷内墙面夹柱的通气孔也 都使用砖雕,镂雕花鸟图 案,牢固而美观,且利于 空气流通。慈禧太后陵寝 隆恩殿及其东西配殿的墙 面也用砖雕贴砌而成,有 的贴金,辉煌耀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