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与救赎——张爱玲《小团圆》作品中内省式叙述分析
以小团圆为例浅析张爱玲人生的乱世创伤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以《小团圆》为例浅析X爱玲人生的乱世创伤以《小团圆》为例浅析X爱玲人生的乱世创伤摘要:《小团圆》是X爱玲创作后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用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诠释了人间冷暖,充盈着生命的悲怆情怀,集中体现了作者晚期小说的创作风格。
本文主要从多方面讨论了《小团圆》所反映晚期创作风格的转变。
文章根据“刺激一回应”的理论模式,解析X爱玲的乱世创伤的缘由,以及这些乱世创伤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具体影响与表现。
关键词:X爱玲小团圆乱世创伤家情感X爱玲研究自1980年代以来,跃变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X爱玲是一位天才式作家,这样的评价不算是过誉,因为她对人性阴暗面的暴露,女性婚恋的关注,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安排,语言的华丽优美,意象的精心构造,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等等,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她卓尔不凡的文学能力,令人赞叹不已。
众所周知,X爱玲的文学创作主要发生在1940年代。
对于生活在日伪占领的XX且不知革命为何物的X爱玲来说,她的文学创作没有纷飞的战火,没有愤怒的呼号,这是显而易见的,倘如为此横加指责,既是多余也没必要。
但我们不能据此判断X爱玲是一个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是一个“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城市隐者,她对1940年代的战乱现实是充耳不闻的。
因为X爱玲毕竟生活在那个年代,她不能摆脱也无法超越,更何况作家切切实实地经历过一次战争的体验,这次战争体验深深烙印在她的心胸里无法忘怀,并通过文学的形式予以展现和描述,因此字里行间仍然能够闻到一股没有战火的硝烟味,而这一硝烟味源自于自己的乱世创伤及其文学呈现。
一、X爱玲对乱世的恐惧和记忆X爱玲对“乱世”这一字眼似乎格外地偏爱,频繁地出现在她的文章中。
比如《小团圆》中,“乱世里的九莉”,“越是乱世,个性越是突出”,“现在的人起的都是下流的念头,只顾一时,这就是乱世”,“乱世里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
X对“乱世”字眼的偏爱,从她文章《小团圆》结尾处的一段文字可以知道其中的原委:“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
论张爱玲作品的悲剧意蕴

论张爱玲作品的悲剧意蕴摘要本文将联系《小团圆》一书,以主要角色“九莉”的遭遇同张爱玲本人的情感生活作为观照,通过分析张爱玲本身坎坷的生活经历,列举其作品当中主要角色的命运及其所表达的悲剧意蕴。
总结论述张爱玲作品中人物角色尤其是女性人物荒凉意味的根源。
关键词:张爱玲小团圆悲剧意蕴女性一、从《小团圆》看张爱玲(一)冷漠的家庭关系张爱玲的一生确实遭受过许多艰辛,每种痛苦的体验都催生出她性格当中的苍凉和绝望,她渴望爱的欲望十分强烈,却偏偏遭遇无数次来自心灵的创伤,心中充满对来自封建腐朽家庭的怨恨和敌视。
《小团圆》里,二叔二婶就是影射其父母,她作为一个“过继”了的孩子,不能直认自己的亲生父母,在小说中,九莉拒绝满足母亲临终相见的愿望,甚至以还钱去伤害她,彷佛就是要给母亲最后的报复。
张爱玲对母亲的愤怒是源于更深沉的爱,当这些爱被撕毁了,也就全部转化为霸道的恨。
由此,张爱玲也就慢慢积累了对母亲的怨恨。
也许如此冷漠的母女关系和报复心理,仅仅源于最单纯而浓烈的爱。
(二)坎坷的求学之路造成张爱玲悲苦人生的还有那段不堪回首的求学记忆,她家学渊源,一直顶着“天才”光环的她,不甘心葬送在没落的时代和禁锢的家庭中。
张爱玲原本在伦敦大学入学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却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不得不移居香港,后来又因战火将学校所有档案记录全都销毁,她三年的努力付之一炬。
她再次绝望了,她不再对虚无缥缈的未来过多幻想,而是执着眼前,只相信此刻手中所能把握的一切。
(三)绝望的爱情悲剧至于和胡兰成的一场倾世之恋,自然是张爱玲一生中刻骨铭心的痛,在爱情面前,她很低微,为了那个寡情薄幸的人一度低到尘埃里去;她很热烈,在烽火乱世中毅然跨越千山万水只为了见到那个倾心所爱的男人,在他冷酷可笑的背叛里,她选择决绝地转身,这种爱如同自我的毁灭。
在《小团圆》中,她也只是把和胡兰成的这段过往一一坦白,并没有丑化和过分渲染,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坦然姿态。
二、女性命运与个体生命的悲剧十八岁的年纪却已然写下: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虱子。
试论《小团圆》结构上的艺术得失

极 易造 成读者 思维混 乱 ,产生 《 小
团圆》 艰 涩难 懂 、结 构散 乱甚 至混
察张 爱玲如 此市 局 《 团 圆》 结 构 小 的深 意 ,也 才能 深刻体 察张 爱玲 何 以在 《 团圆》 中不惜 辞费 ,通 过 小
主人 公九 莉的 内心体 验和 所见 的战 时 景象 ,再现港 大大 考和港 战 前的 紧张 、惶 恐 ,以及港 战对大 学 时期 主人公九莉的心理影 响:
张爱玲 的心 中 ,其一 生 的伤痛 与凄 凉都 是港战造成 的:如果 没有港战 ,
她不会 中断学 业 ,也 会 早 删刨 上海 以卖文 为生 ,也 不会 有张爱 玲 二十 岁后所 有事件 的发 生 ,更 不 会 有造 成张爱 玲终 生锥心 之痫 的张胡 之恋 的发 生:所 以 ,理 解了 大学 即 港战对张爱玲未来 人生走向的改 变. 及其 一生 的转折 意义 ,才能 深刻 体
阐释。若再 首尾 呼应 ,则更 能强 化
秀
红
依 据 ,从 结 构 方 面剖 析 《 团 圆》 小
的艺术得失 。
开篇 的题意 ,彰显作者的创作意 图 , 并将 整 部小说 置于 由作者 的创 作意
图而产生 的或 欢快 、或悲惨 、或 轻 松 、或 紧张的 氛围之 中 ,同时也 为 全 文定 下了基调 ,并 对文 中内 容起 着 暗 示 、导 引 和解 释作 用 当然 , 上述作 用 ,不是体 现在形迹 上 ,而 是体现 在神 理上 如果剖 析小 说文 本而忽 略小 说 首尾 相互 呼应 所产乍 的上述 作用 ,则极 易导致 对小 兑文
战争 片中最 恐怖 的一幕 , 为完 伞
是等待 ” ,尾段 与首段一字 差 文 章首 尾两 段 内容 如此 的重复 ,结 掏
残酷冷漠背后的历史感匮缺 评张爱玲《小团圆》

同时,张爱玲对“妇人性”的书写带有一种神秘色彩,这种神秘的色彩既与 “破坏”相对,又包含着人生的安稳和“永恒”。这既是对封建传统的反叛,也 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回应。张爱玲以这种方式揭示了女性的困境,同时也传达了 对生活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小团圆》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张爱玲的文字所打动。她的文字既冷 艳又热烈,既忧郁又明亮。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女性的内心世 界,展现了女性的独立和坚韧。她的文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那个时代女性的 真实面貌,同时也启示着我们对于现代社会中女性地位和权利的深思。
此外,《小团圆》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张爱玲通过这部作 品,表达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的。她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 时又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矛盾。这使得《小团圆》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 品,更是一个社会写照。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族的变迁,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时代的更迭。
回归到张爱玲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她所代表的时代与文化特征。她的作品 既是对当时社会的描绘,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她的文字优美而富有诗 意,她的情节曲折而引人入胜。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得张爱玲的作品具有了 极高的文化价值。
在《小团圆》中,张爱玲表达了一种观点:在历史的碾压下,个体的爱情和 欲望往往变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种被忽视的个人情感,却构成了人们生活 的真实内核。九莉和邵之雍的爱情故事,正是这种观点的具体呈现。尽管他们在 历史的大潮中显得渺小无力,但他们的情感世界却真实而生动。
同时,张爱玲也在小说中表达了对历史的批判。她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冷漠, 以及这种冷漠背后的历史感匮缺。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个体情感常常被忽视、压 抑甚至践踏。然而,张爱玲通过《小团圆》表达了对这种历史感的质疑和批判, 她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观察,揭示了历史的冷酷与无情。
从《小团圆》透析张爱玲的爱情观

从《小团圆》透析张爱玲的爱情观作者:王润昌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10期摘要:《小团圆》主要描写的就是以张爱玲恋情为蓝本的故事,书中的盛九莉就是张爱玲本人,而邵之雍即是胡兰成。
通过张爱玲人生最后的作品《小团圆》来折射出张爱玲本人这一生坎坷爱情所让她形成的最终的爱情观。
关键词:《小团圆》;张爱玲;爱情观《小团圆》作为张爱玲变相的自传,里边重点描述的盛九莉和邵之雍之间的爱情,这段爱情就是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写照。
张胡之恋对张爱玲一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而对其爱情观的影响更是持久而有力。
《小团圆》将张爱玲的爱情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看过了这本小说,张爱玲对于爱情的一切态度也就清晰明了。
作为她代表性的小说之一,这部小说背后的出版也历经挣扎。
由于对曾经的爱人胡兰成的顾及,张爱玲终于是辞世之后才出版了这部小说,这也说明张胡之恋给她的一生都造成了改变。
一、张爱玲的爱情观(一)义无反顾,灿烂如花张爱玲虽然从小的生活环境使得她成为了一个淡漠、冷静的人,但是如同所有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年轻时候最炙热最美好的爱情是永生难忘的回忆。
张爱玲在创作《小团圆》的时候,内心的情感波折是可想而知的。
特别是几十年过去,身在异国他乡,曾经的挚爱成为如今老死不相往来的人,自己又经历了丈夫的离世,背井离乡,想必内心深处的感慨也是颇多的。
[1]如世人所知,张爱玲对自己曾经和胡兰成之间的感情从来就不逃避,任何时候她都能直面回忆。
在《小团圆》里,她毫不避讳的描写盛九莉对邵之雍的感情,这不得不说是对自己青春故事的一种缅怀。
那时候的她轻狂而又放浪,对待爱情可以说是飞蛾扑火,明明知道对方被冠以“汉奸”的帽子又是有妇之夫,还依然是义无反顾。
她对待爱情的执着和认真如同书中描述的盛九莉一样,是可以无视这段感情的客观条件的,无所谓你有没有家室,无所谓流言蜚语,她在意的只是两个人,只是“你、我”之间的那种最纯粹最本质上的相爱与否。
张爱玲在《小团圆》中将这种爱情观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种纯真、火热的感情即便是最后落得一败涂地的下场,但它曾经如烟花一般绽放过。
谈谈张爱玲的《小团圆》

21神州文化谈谈张爱玲的《小团圆》武子惠山西大学文学院摘要:作为样本自传式小说,张爱玲的《小团圆》直面创伤,大胆揭露自省,对人性进行了真实的展示,对自我进行了无情的剖析。
在文中主要就张爱玲的《小团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见解。
关键词:小团圆;张爱玲;自传式小说《小团圆》是一部自传式的小说。
张爱玲自己说过“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在“最深知上”,《小团圆》绝对无可厚非。
全书共十二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二章写九莉(女主)的,即张爱玲自己的学生少女时代,这是九莉一段很重要的人生。
第一章写明母女感情正式走到尽头,第二章写她亲历的沪港战争。
第三章和第六章主要写家族生活,有九莉父亲盛家,九莉母亲卞家,表大爷家竺家,后母家耿家。
第四五章写盛九莉和邵之雍两个人的感情发展,第七章到第十章是两人感情的破裂、邵之雍的逃亡和九莉的乡下探望,原型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情感往事。
第十一章和十二章,这最后两章,讲九莉与燕山的感情以及九莉的海外生活。
下面具体谈谈我对《小团圆》的一些感受。
第一,人物塑造。
人物很多,关系错综复杂,1976年4月28日宋淇给张的信里说“第一、二章太乱,有点像点名薄”。
人物可大致分为家人、亲朋、老师、同学、情人、佣人这几类。
小说中人物的名字都很奇怪,中英混杂。
人物形象蜻蜓点水,非常不立体,几乎没有对人的外貌描写,可能作者不想通过塑造具体而微的人物形象来表达,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
不是写个像,而是写群像。
当小说中的人物联系组合起来后,她所生存的那个时代环境反而立体生动起来了。
比如,同学间杂乱琐碎的交谈,沙龙聚会上的争奇斗艳。
出场人物多,没有确切统计过,但在一百人以上。
主要有:盛九莉——张爱玲(女主)、邵之雍——胡兰成(前夫)、蕊秋——黄素琼(生母)、楚娣——张茂渊(三姑)、盛乃得——张志浠(父亲)、盛九林——张子静(弟弟)、比比——炎樱(朋友)、燕山——桑弧(情人)、汝狄——赖雅(第二任丈夫)、韩妈——何干(用人)。
张爱玲作品《小团圆》读后感

张爱玲作品《小团圆》读后感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内部的矛盾和情感纠葛。
读完
这个作品后,我感觉到张爱玲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和深刻,她对家庭关系和人性
的理解也很独到。
在小说中,张爱玲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以
及他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尤其是在描述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转变上,作者表
现出了她对人性的深刻触及。
读完《小团圆》,我深刻感受到了家庭关系中的复杂性和纠葛,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
的微妙变化。
同时,也被张爱玲用文字展现出来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描绘所感动和启发。
这部小说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更加欣赏张爱玲这位作家的才
华和思想。
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创作心理分析

过去的文字。
、
就我 个人认 为,张 爱玲刨 作 《 团圆 》 小 的 动 机 , 至 少 包 含 了 以 下 三 方 面 。 一 是 心 理
令 人称 奇 本文依据 文 学心理 学的相 关理论 那 就 是基 于 她 人 生 中某 种 缺乏 和 痛 苦 。例 激后积淀起来 的一种创作心理 。 从 张 创 作 《 团 圆 》 的初 始 动 机 、 创 作 过 程 如 ,在 小 说 中 屡 次 写 到 了关 于 考 试 的 内容 : 小 二、张爱玲 创作 《 小团圆 》的心理流变
墨盈 瑟
基
堡△ 量△
文◎ 黄 昱 旗 ( 华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西 院 四 J南 充 ) l l
来 。她 后 来 半 真 半 假 地 称 :
叠
张 爱玲遗 作 小 团圆 的创 作 理 分 析 心
摘要 :作为一部 写就 于17 年 的小说 , 6 9 疏离 、最冷 酷、最 焦虑 、最低下 、最痴傻 、 张爱玲对 其进行 了长达二 十 多年 的修定 ,但 最可悲,亦是最纯挚的张爱玲 。” 张 干 使 我 很 早 地 想 到 男 女 平 等 的 问题 。 ’ ” [] 过 这 一 段 4通
石 。也 是 不 敢 动 ,怕 流 露 出 欣 喜 的 神情 。 ” 其 实 , 这 是 港 战 前 在 香 港 求 学 的 张 爱
文 学 理论 上 讲 :任 何 作 家创 作 过 程 都 是 在一定 的创 作动机驱 动下 ,通 过回忆 、想 象 、情 感等 心 理 活 动 , ~各 种 艺 术构 思 方 式 ,孕育 出完整 的 、呼之 欲 出的形象序 列和 中心意念 的艺术 思维过程 。这个 过程在 文学 理论上被 称之为,艺术构思 。[3 5 当然,张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
怨恨与救赎
——张爱玲《小团圆》作品中内省式叙述分析
龙小芳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摘 要:张爱玲属于海派作家,其作品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在她众多的作品中,多采用第三人称去进行描写刻画,其笔下有许多栩栩如生的悲苦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绘,可以反映当时的时代风貌,揭示主人公的处境和所反映的社会意义。
而在《小团圆》这部作品中,张爱玲一改往日做派,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内省式叙述方法,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张爱玲在这部小说中的叙述方法,以此来理解她这一改变的原因及用意。
关键词:张爱玲;小团圆;内省式叙述
作者简介:龙小芳(1995-),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30-02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张爱玲,现代作家,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人物,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但命运坎坷,在孤寂中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
坎坷的经验经受住了历史检验而赋予她的定位使得张爱玲的作品区别于当代的任何一个作家。
虽然张爱玲离我们而去已经有很多年,但是张爱玲独特的写作特色及作品的光辉依然在时代的长河中熠熠闪耀,她的作品的价值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而是不断随着时代的变化展现出了独特而长久的价值,这一现象也是对张爱玲作品价值的明证。
张爱玲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反讽意义,超脱了一般文学作品“小我”的浅吟低唱,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上,对现代文学的建构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金锁记》、《半生缘》、《色戒》、《倾城之恋》及本文的所探究的《小团圆》都是她众多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可以说没有大量地读过张爱玲的作品是不能深刻地理解张爱玲的,张爱玲的笔下对当时社会的各种现实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读张爱玲的作品时,她更多以第三人称去描写,没有夹杂太多的情感色彩。
但在《小团圆》中,则用了一种内省式叙述,与她其她的作品有一定的区别。
这一分析有助于更深地理解张爱玲的作品和当时的时代风貌。
张爱玲的《小团圆》之所以成为讨论的热点,主要是人们认为这部小说带有浓重的张爱玲自传色彩,里面的众多情节是张爱玲人生经历的映衬。
李昂曾说:“好看的在这小说如此‘自传’式地写到她的家族、生活、与胡兰成的一段情。
”在《小团圆》中通过主人公盛九莉孤寂生活,亲人间陌生、情人背叛等经历来揭露当时世态的炎凉及人情的冷薄。
读者可以从张爱玲字里行间的刻画中感受到主人公经历的怆楚以及时代彻骨的冰凉。
二、《小团圆》内省式叙述方法
内省式叙述使得《小团圆》的艺术表现力更强,无论情节设置是激烈还是平和,都在慢慢渗漏出亲情的冷漠及人性的自私。
从主人公九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形上可以反映出大的时代的背景和人物的格局。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她通过内省式叙述来完善自己的作品,打破沉默的惯例,使文章更具有说服性和表现力,这种内省式叙述提升了作品的张力。
比如在第一章中九莉和嬷嬷一起为母亲送行时,送了一段嬷嬷就先回去了,而九莉觉得自己应再多送一段,但看到不远处有辆汽车在等母亲,九莉不愿看到母亲的情人,母亲也不愿九莉看到,于是打发她走。
此时九莉遇到一个窘境就是快就会碰到嬷嬷又得打招呼,走得慢的话就会让亨利嬷嬷以为九莉在躲她。
这种内心视角其实也可以看到张爱玲独特的叙述视角。
通过人物环境的变化和情节上舒缓与紧张的变化,提升了作品的层次性和叙事的表现力,通过丰富的情节,开阔了作品写作的思想。
内省式叙述话语十分关键,以往张爱玲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充分表现人物的行为和内心变化。
而在《小团圆》中张爱玲用第一人称,则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我”往往是她作品中的人物。
九莉这个角色是善变的,随着情节设置而有较大的感情变化,这和现实中的张爱玲是相似的。
用内省式叙述方式增加了《小团圆》情节的真实感和带入性,让读者跟随文章里的九莉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沉寂到故事当中,深刻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心理变化。
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还可以更好地直接抒发感情,不像以往的第三人称,需要用情景设置和外部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在《小团圆》中,张爱玲融合进了“我”,用看似主观的情绪,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三、《小团圆》多重身份的叙事者
不可否认,张爱玲是个善于描写人物神态和语言、情节设置的大家,是个叙述的高手。
在《小团圆》中通过细致入微和非常准确的笔触,以多重身份的叙事者角度,描绘出不
30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
同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风貌。
正因为身份的代入,使《小团圆》各个情节描述是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张爱玲通过碎片化的片段,复杂的人物情节来描写人物复杂的情绪。
比如蕊秋去修道院看望九莉,亨利嬷嬷与蕊秋的对话中参杂了一段九莉的心理描写,这段描写似乎可以认为是从叙事者的角度出发的。
而但“她倒会装穷……”实质也可以看做是九莉羞愧的心理反应。
而在描写九莉执意要给蕊秋钱的时候,蕊秋只是低头拭泪不发一语。
张爱玲再次加入了大段的心理描写,同样以叙事者的角度去描绘:时间一分一秒在过去。
从前的事凝成了化石,把她们冻结在里面。
九莉可以觉得那灰白色大石头的筋脉,……作为一个身世凄凉的风流罪人,这种悲哀也还不坏……这段描绘能充分展示多重身份的叙事模式,字里行间透露了张爱玲、叙事者、盛九莉三者的身份游离。
《小团圆》中,张爱玲运用了大量对心理状态的细致的描绘,用大量的笔墨渲染主人公心理感触,以此反衬出了多重身份的叙事风格。
而以多重身份进行叙事不可避免地都会带着自己的情绪,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对心理的描写相当细腻到位,通过对主人公语言动作的描写,使文字与情感状态达到了水乳交融,一字一句引出了人物悲凉的命运。
四、“张氏”角度内省式叙述意义
“张氏”中根据创作一般都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而在《小团圆》的写作中,也许是源于自身的经历,多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既有“我”的故事,也有“我”的感想,从九莉的生活及情感经历透彻着张爱玲的生活遭遇、情感经历,也有自己的坎坷人生经历。
在她和胡兰成的爱情中,张爱玲可以说是爱的有点卑微,但她的感情还是失败的。
这部作品是张爱玲晚年创作,更多是一种怨恨投影,而期待自己能从文字描绘中寻求心灵的救赎。
因此采用内省式叙述,作品的代入感更强。
在《小团圆》的写作中,没有了青年时期创作的冲动与自傲,更多的是怨恨情感的直接流露。
而在小说中通过九莉来表达张爱玲思想意识,有曲折人生经验的感悟,有生活中破败感情的表达。
“张氏”内省式叙述看似寻常,脱胎于寻常白话,没有任何的刻意和造作,但是她的语言和人物高度吻合,为刻画丰满的人物形象做出了贡献。
张爱玲的性格是经历了人生的大苦难后的嬗变,即便是当时时代的多重批判也没有让她变成懦弱小心的文人,而是敢于直面人生、直面人性,重视审“丑”的斗士。
曲折的人生经历给张爱玲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使她的身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其同时也让她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张爱玲骨子里强硬的一面在面临重重的外界压力的时候,通过她笔下的作品反映了出来,也通过实际行动有了深刻生动地展示。
《小团圆》从1970年代开始创作至她去世前一直未能完成》。
而此刻步入晚年的张爱玲与其年轻时已截然不同,不只是身体外貌的变化,对人生、对社会也有了新的体验与感悟。
相比于张爱玲青年时期的创作高潮,《小团圆》中更增添了些许隐喻、悲愤、哀伤的情绪,这都源于她个性、思想上的变化。
所以整部作品的创作格调沉郁,对时代、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批判。
她希望在文字中寻求自我的解脱,用自省救赎的心态来安慰自己,获取心灵上的慰藉和平衡,对外界的事物也有了一些异于以前的看法。
就像一个人经过了长途跋涉的旅行后,会变得没有当初那么热血沸腾,而是学会慢下来看看沿途的风景,反思一下来时走过的路。
正是因为如此,张爱玲《小团圆》写作不再是刀光剑影、尖锐无比,而是学会了淡然和萧瑟。
结语:
张爱玲在文坛上堪称是一个颇具思想感召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作家。
在当时的那个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曲折困苦的人生经历后付出一生的心血奋笔疾书,并用锋锐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社会和残酷现实的批判。
张爱玲的文字影响了那一代人的思想,推动了时代的进步,她带着批判的眼光和敏锐的视角成为了当代著名的女性作家。
世态变迁,岁月流逝,人生冷暖,随着张爱玲坎坷的经历体会她内心的冲动、热忱以及晚年的冷静思索,使人感同身受。
在《小团圆》中诚然有着些许的遗憾,因为我们不能再欣赏到一贯做派洒脱的张爱玲,虽少了些青春灵动、华丽炫目而多了些沉静忧思,但却能深刻体验到经历困苦后仍充盈着叙事的力量,更加真实动容,这是文字背后生命力度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朱旭晨.郭小英.隐忍的阙失与痛快的宣泄——《对照记》与《小团圆》的互文性[J].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2]朱旭晨.也谈《小团圆》[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林莺.《小团圆》颜色语言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林幸谦.张爱玲“新作”《小团圆》的解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04期.
[5]汤惟杰.《小团圆》二题[J].枣庄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陈辽.《小团圆》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J].华文文学.2009年04期.
[7]袁勇麟.梦里客身——评张爱玲的《小团圆》[J].华文文学.2009年04期.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