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案)-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案)-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李凭箜篌引》教案【文本解读】供奉朝廷的梨园弟子李凭善于弹奏箜篌,蜚声朝野。

此诗描摹李凭九月暮秋的箜篌演奏,以凤鸣玉碎、芙蓉泣露、香兰欢笑形容箜篌的声音,以行云为之静止、江娥为之啼哭、神女为之悲秋、月亮寒光因之融化、紫皇为之感动、石为之破、天为之惊、雨为之降、老鱼为之跳跃、瘦蛟为之起舞、吴刚为之不眠等众多神话意象,来表现李凭弹箜篌的超凡技艺与神奇魅力。

诗人以惊人的想象贯穿神仙世界和人间世界,并把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熔铸于一炉,营造出一种神出鬼没、石破天惊的独特意境。

诵读此诗,想一想它为何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

【素养目标】1.了解李贺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了解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和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琵琶行并序》《听颖师弹琴》两首诗与《李凭箜篌引》。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和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李贺,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

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

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

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2.相关背景《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3.解题①“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颂。

②“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引言李凭箜篌引是一首古代音乐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教案旨在深入探讨《李凭箜篌引》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音乐特点、演奏技巧以及艺术价值,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音乐作品。

背景音乐作品的起源•《李凭箜篌引》所述情节源于《曲礼》中的《乐记》。

•曹操与杨修的一次对话中提到了李凭箜篌引这首音乐作品。

李凭箜篌•箜篌是古代一种有弦乐器,起源于西周时期,形状似古琴。

•李凭箜篌是古代箜篌演奏家,据传他在演奏箜篌时能引来渔船唱曲,惊动白鹭成双。

音乐特点曲式结构•《李凭箜篌引》采用了古典音乐中常见的对称曲式结构,分为A、B、A、B’四个部分。

•每个部分都由一段独立的旋律构成,呈现出富有变化的音乐形态。

调性和音阶•《李凭箜篌引》使用了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五音阶,营造出古典而庄重的音乐氛围。

•调性上以宫音为基调,强调了旋律的稳定性和整体统一感。

节奏和速度•音乐的节奏相对稳定,速度较缓慢,如同风吹鹭起的画面。

•节奏上注重对旋律的自由及情感的表达,突出了音乐的动感和韵律感。

和声•《李凭箜篌引》的和声简洁明了,没有复杂的和弦进行。

•和声上注重与旋律的协调,营造出舒适的听觉效果。

演奏技巧箜篌演奏技巧1.指法训练–熟练掌握指法,保证准确演奏每一个音符。

–注意指力的调整和控制,保持音乐的情感表达。

2.弹奏技巧–熟悉箜篌的弹奏方式,掌握良好的演奏姿势,保证演奏的舒适性和准确性。

–通过练习,培养演奏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3.表情表达–箭为木弓为弦,箜为音乐,演奏者需通过箜篌表达音乐的情感。

–注意音符的音量与变化,突出音乐的情感层次和表现力。

《李凭箜篌引》的演奏要点1.气息控制–演奏时需注意呼吸的控制,使音乐的起伏和韵律更加自然流畅。

2.速度和节奏的把握–在演奏过程中,准确把握曲速和音符的节奏变化,保持音乐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表现音乐的情感–通过细腻的演奏技巧和音色的变化,表达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艺术价值文化传承•《李凭箜篌引》作为古代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 20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xx 市实验学校《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教学时数:2 课时主备人郭振凤一、内容与解析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乐曲诗” ,理解它的关键就是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对于乐曲诗的写作理解,我们可以结合本学期学习过的《琵琶行》来分析力和的创作风格。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掌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

2.掌握重点字词,会翻译全诗,理解诗意3.鉴赏评价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4.背诵全诗。

目标解析:1、了解创作背景,体会写作情感,并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2、理解诗歌内容。

3、学习和分析鉴赏文章,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方法。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在鉴赏诗的艺术手法和感受诗的意境方面,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对诗人的创作风格缺乏了解,学生的想象力没有被激发出来。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向学生介绍诗人的创作风格,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其中关键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诗歌语言跳跃、想象丰富、意境深远,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音乐、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很好地进入诗人构建的审美想象空间。

五、教学过程第1 课时问题一、新课导入,作者简介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 3篇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 3篇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8教学目的:1、了解李贺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赏析该诗的内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一、导入:在语文必修三中,我们曾享受过一次听觉盛宴,因为我们听了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弹奏的琵琶。

今天我们随同李贺去参加一场唐朝的箜篌演奏会。

二、海报设计:1、编剧兼导演:李贺李贺,字长吉,陇西成纪人。

李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

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避讳父亲的名字而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这样就堵塞了仕进之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

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心情抑郁,再加上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去世了。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他被人称为“诗鬼”。

2、主演:李凭唐代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3、乐器:箜篌“引”乐府诗题的一种,与“歌”“行”相近。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4、时间:晚唐的某个“高秋”“高秋”一语,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美妙的乐曲所表达的一种高远饱满,直上云天境界。

5、地点:长安(唐朝的都城)三、大明星的演奏会一定有很多粉丝参加,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同学们依次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1、云:优美悦耳箜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张”显得饱满,“颓”显得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2、江娥:就是湘夫人,传说中的湘水女神。

因为丈夫舜的去世,她伤心欲绝,泪水落在竹子上化为斑竹,听了李凭弹奏的箜篌,她又泪洒斑竹。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共3篇《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1《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引言《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篇长诗,讲述了一名箜篌手在岳阳楼为友人吹奏箜篌时所引发的思考和情感。

此篇诗以其创新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描写,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教学素材。

本文将从《李凭箜篌引》的教学设计入手,探讨如何通过这篇诗歌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作品体验、感受和表达人类情感,提高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洞察力;3.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4. 提高学生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综合素质培养。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了解唐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发展历程,学习《李凭箜篌引》的文本,分析诗歌的使命、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2)了解文化背景、历史时代和社会关系,揭示诗歌作品中的文化元素、社会内涵和人文价值。

(3)探究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表现手法,分析诗歌中所展现的情感特点和情感交流模式。

(4)运用生活实例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认真体验、感受和表达情感,开发学生的审美和情感能力。

2. 教学方法(1)导读法:通过导读和讲解,引导学生快速认识文本,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本特点。

(2)案例研究法:通过选取文本中的典型案例,学习诗歌的文化背景、历史时代和社会内涵。

(3)对话互动法:通过课堂对话和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表现手法。

(4)实践体验法:通过生活实例和课堂互动,开发学生的审美和情感能力,提高学生文学表达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读环节通过导读和讲解,引导学生快速认识文本,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本特点。

教师可以采用问答法和观察法,引导学生快速认识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和情感。

2. 案例研究环节通过选取文本中的典型案例,学习诗歌的文化背景、历史时代和社会内涵。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以音乐为主题,通过描绘箜篌的音色和演 奏场景,表达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李贺的生平简介及文学成就
2024/1/28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了解李贺的生平及文学地 位,掌握《李凭箜篌引》 的主题、意象和艺术手法
2024/1/28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 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诗歌内涵,提高学生的诗
讲述了李凭作为唐代著名箜篌演奏家的生平和艺术成就,以及他对箜篌
艺术的贡献。
2024/1/28
03
《李凭箜篌引》的诗意和内涵
分析了《李凭箜篌引》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内涵,以及诗中所表现的
李凭的高超演奏技艺和诗人的深厚艺术造诣。
24
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深入了解古代音乐文化
通过学习《李凭箜篌引》,我对古代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古代音乐的
阐述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如祭祀、娱乐、教育等。
古代乐器简介
列举古代主要乐器,如琴、瑟、鼓、 箫等,并简要说明其演奏方法及音色 特点。
2024/1/28
12
箜篌演奏技巧简介
2024/1/28
箜篌的基本构造
介绍箜篌的外形、结构及各部分名称。
演奏姿势与基本手法
讲解演奏箜篌时的正确姿势及基本手法, 如拨弦、按弦等。
6
2024/1/28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7
原文朗读及录音欣赏
教师播放《李凭箜篌引》 的朗读录音,学生跟读, 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024/1/28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 的韵律和意境。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 点评,教师指导。
8
逐句解读,理解诗意
2024/1/28

《李凭箜篌引》教案(精选8篇)

《李凭箜篌引》教案(精选8篇)

《李凭箜篌引》教案《李凭箜篌引》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凭箜篌引》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凭箜篌引》教案篇1一、情境导入:二、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作者,积累本课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合作学习目标:1、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

三、自主学习:(我能行)作者简介及题解:1、李贺(790—816):字。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 ”。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箜篌”,古代的一种,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

它一般有根弦。

李凭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

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啼竹()箜篌()()神妪()()蛟舞()3、解释下列词语。

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秋雨:4、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李贺在诗歌中为我们展现了什么?四、合作探究:(我最棒)1、诗歌中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2、“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中的“老”“瘦”是否妥当,试分析。

3、诗中有一句起过渡作用,找出来,加以分析。

4、最后一句诗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乐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五、展示反馈:六、总结拓展:清代人方扶南把《李凭箜篌引》和白居易的《XXXX》、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李凭箜篌引》教案篇2〖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李凭箜篌引》。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通过诗歌分析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理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解释和运用。

(2)诗歌意象的分析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简要介绍李凭箜篌引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李凭箜篌引》,理解诗歌的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一个重要的诗句进行分析和解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以及对诗歌韵律的把握。

五、教学延伸1. 创作练习:邀请学生根据《李凭箜篌引》的主题和意象,创作自己的诗歌。

2. 文学鉴赏: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

3. 演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演出,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李凭箜篌引》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李白的生平介绍、诗歌鉴赏相关书籍。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诗歌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r \・
第二单元:
课题:《李凭箜篌引》(第1 课时)
【学习目标】
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

3.赏析诗的内容和化无形为有形、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

【预习】
教材助读
1.走近作者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 年奉礼郎,卒时仅27 岁,后人称其为“诗鬼” 文学史上有句话“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意境扑朔迷离,因此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
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
2.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这首诗歌正是作者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举为“摹写声音至文”。

3.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 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

它一般有二十三(一说二十二)根弦。

李凭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

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颓不流()箜篌()()女娲()神妪()根蒂()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张高秋()颓不流()中国()啼竹()
泣露()融冷光()动紫皇()逗秋雨()
三神妪()露脚()
二次备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
质疑探究
(一)整体感知
1 、抄写文中描写箜篌乐声的诗句。

诗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 、这个诗句前面的四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两个方面)内容:(1)背景(2)弹奏效果
3 、这诗句后面的八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一个方面)内容:弹奏效果(听
者感受)
(二)局部赏析:
1. 再将描写箜篌乐声的句子默写一遍
2. 运用了什么手法?
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借用比喻和通感
3. 你感到哪些事物是有形的东西?用诗句中的意象回答。

听觉方面(描绘): 昆山玉碎,凤凰叫
视觉方面:芙蓉泣露,香兰笑
4. 读这诗句之前的四句诗,思考:
(1)前四句应该如何调整局序,意思才能更连贯:
调整后的诗句是:李凭中国弹箜篌,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2)吴丝蜀桐指什么?你可以想象到什么?
代指::箜篌
想象:箜篌制作精良,演技高超
(3)弹奏的环境是什么?(用诗中的一词概括)
环境:高秋
(4)能表达乐声基调的是哪一个词(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基调:愁
5. 赏析最后八句,演奏效果也是无形的,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无形的音乐的
(1)诗人借助了哪些事物来写演奏的效果?
十二门前,冷光,动紫皇,女娲补天处,石破天惊,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鲛,吴
刚,露脚,寒兔
(2)通过这些事物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用两个词语来概括这种情感凄楚,酸痛,悲愁
(3)带着这种情感来朗读这八句
知识网络
中国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与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
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3、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二次备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训练】
比较鉴赏
回顾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
,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1. 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主要通过比
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
“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 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
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二次备课: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