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白居易的主张是什么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及赏析

【导语】⽩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的⼤诗⼈,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表现,在中国诗占有重要的地位。
⽩居易⾃⼰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类体现着他 “奉⽽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重视。
同时提出了⾃⼰的⽂学主张:“⽂章合为时⽽著,歌诗合为事⽽作。
”⽽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发。
下⾯是为⼤家带来的⽩居易《⼤林寺桃花》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林寺桃花唐代:⽩居易⼈间四⽉芳菲尽,⼭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觅处,不知转⼊此中来。
译⽂在⼈间四⽉⾥百花凋零已尽,⾼⼭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处寻觅⽽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来。
注释⼤林寺:在庐⼭⼤林峰,相传为晋代僧⼈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
⼈间:指庐⼭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
尽:指花凋谢了。
⼭寺:指⼤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的寺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年(817年)四⽉。
⽩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六。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只不过是把“⼭⾼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平淡⾃然的⼩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间四⽉芳菲尽,⼭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登⼭时已届孟夏,正属⼤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古寺之中,⼜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的“长恨春归⽆觅处”⼀句可以得知,诗⼈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怨恨,⽽恼怒,⽽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春景冲⼊眼帘时,该是使⼈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句的“芳菲尽”,与第⼆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中遥相呼应的。
语文八上1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简介诗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 居士,唐代诗人。著有 《白氏长庆集》。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 运动的倡导者。与元稹合 称“元白”。诗歌崇尚简 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 事诗《长恨歌》、《琵琶 行》。
写作背景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 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 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 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 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 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抒发了对西湖春天美景的赞美和热爱 的感情。
(2)从炼字或修辞的角度来赏析: 一个“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 法,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让人感到 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 生动地描绘出小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 神情,把小燕子写得活灵活现。这两 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美,使全 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也表现出 诗人的欣喜之情。
赏析: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3、按照节奏集体朗读。 4、请个别同学作示范性朗读。 5、请你说出标题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
地点:钱塘湖。
时间:春季。
事件:出游。
6、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律诗,分几联? 韵脚是?押的是啥韵? 韵脚是:西xi 、低di、泥ni、蹄ti、堤di。 押的是( i )韵。 7、诗题说“春行”,作者的行踪: 孤山寺北—贾亭以西—白沙堤
四、品读诗,赏妙笔
1.“水面初平”写,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 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这句诗写了湖上春水初涨,天上白云重重,水色 天光,一片迷茫的景象,勾勒出西湖早春的大致 轮廓。
2.赏析:
• 三、再读诗,赏美景 1、自读后讨论: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找理 由说明。 早春时节。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唐代白居易是什么主义诗人

20XX年唐代白居易是什么主义诗人相信大家对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的白居易都诗人熟悉吧!那么读过关于这位诗人不少作品的人你知道这位诗人是一位什么主义的诗人呢?如果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诗人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文学成就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
……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
”(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
唐代诗人白居易介绍PPT模板

感知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下邽 (今陕西渭南)人。他是继杜甫以后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 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所写的作品,敢于针 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
本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 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 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1.背诵《轻肥》;
2.对比阅读:白居易的《轻肥》 与《卖碳翁》一样,都是对上层 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请分析两 诗在语言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卖炭翁 作者: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用了铺张和渲染 来描绘“军中宴” 的豪华场面。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用了铺张和渲染 来描绘“军中宴” 的豪华场面。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2020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课件:第六单元 24唐诗三首(第三课时)

2.我们知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 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 的社会现实?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
骑马的人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
轻快的样子
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 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拿
指皇帝的命令 吆喝
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长安城宫廷在北 面,集市在南面
助词,用于 动词之后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
吝惜不得
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 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第三课时
新课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 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 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 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 炭翁》。
学习目标
▪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 比较分析,分析卖炭翁形象。 ▪ 综合鉴赏,感悟文章主旨与诗人情怀。
伐薪(xīn ) 碾(niǎn)冰辙( zhé) 翩(piān)翩两骑(jì ) 手把 (bǎ )文书口称敕(chì ) 叱(chì )牛 一丈绫(líng) 系( jì )向牛头充炭直 2.通假释义 系向牛头充炭直( “直”同“值”,价钱 )
整体感知
卖炭翁
砍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
烟熏色的脸
课堂小结
我们读诗,是为了遇见一个生命、一 种生活、一份情怀。在这首诗中,我们同 情卖炭翁的遭遇,我们控诉当时社会的黑 暗,我们也由衷敬佩白居易悲天悯人的情 怀。希望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都做一个 善良的、正直的、有情怀的人。
试论白居易《与元九书》的诗论主张

试论白居易《与元九书》的诗论主张,作者简介:朱彩霞、宋佳,扬州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
,, 摘要:白居易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诗人,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理论家,他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与元九书》一文中。
文中他首倡“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注重诗歌“补察时政”、“,导人情”的讽谕作用;强调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白居易秉承传统儒家诗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发,在中国诗歌理论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白居易;《与元九书》;为时事而作;讽谕作用;文质并重,白居易不仅是我国诗歌史上一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批评家,他的诗歌理论主要为其讽谕诗理论,散见于《新乐府序》、《读张籍古乐府》、《寄唐生》、《策林》与《与元九书》中,其中《与元九书》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与元九书》是白居易于元和十年被贬江州司马时写给好友元稹的信,写信旨在粗略陈述诗歌大端并结合自身诗歌创作经验来表明自己写文章的意图。
信中白居易对传统儒家诗论进行深一步的阐发,进而提出了自己独特而鲜明的诗论主张。
,一、“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结合自身诗歌创作经验,首次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
这句话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阐发。
第一,白居易认为社会的“时”和“事”可以感发诗人进行诗歌创作。
在白居易以前,传统的儒家诗论也注重现实对人的感发,但大都侧重于自然生活,较少论及社会生活对人的感发作用,这是白居易的一个突破。
第二,白居易认为诗歌不应该是被动的反映现实,而应该主动的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在此之前,传统的儒家诗论只是在论及诗歌作用时提到一时之诗歌可以反映一时之盛衰,白居易则从创作论的角度提出诗歌应该反映时事。
,这种创作观念的提出与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有关。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一部分文人选择逃避现实,过隐居的生活,而另一部分文人则怀着浓厚的忧患意识准备重兴大唐盛世,白居易显然属于后者。
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歌主张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歌共同特点解析唐代诗坛“李杜”、“韩柳”、“元白”、“小李杜”……这些诗人“组合”中,最让我羡慕的当数元稹与白居易了。
他俩虽是列举“组合”中岁数相差最小的,而且交往最为密切的一对,看唐代《诗人年表》,我们能发现,元白之间许多相似的生活经历,诗歌有也共同点,那么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歌的具体共同特点是什么呢白居易和元稹都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二人有着非同一般的友谊,世称“元白”,其友情为后世留下一段“文人相亲”的'佳话。
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共患难的经历上,生活中相互鼓励与支持,文学创作上相互影响、借鉴,曾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为中唐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白居易曾在《赠元稹》一诗中表达了他与元稹心灵锲合的缘分:“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作为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元白共同发起了影响深远的新乐府运动,为中唐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白元文学中的相似性比较。
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在创作上观点一致,强调作品对时事的讽喻作用,富有现实主义色彩。
在诗歌体裁上,白元都擅长七言诗、长诗和新乐府等。
,而且他们在内容表达上也注重语言的通俗性。
(1)反映现实生活。
由于元白二人皆以“达则兼济天下”为为官志向,同时也因为二人都在童年经历坎坷,体验到了百姓的生活,因此二人在诗作题材的选择上的相似之处是都能够密切关注社会现象及社会生活。
例如,元白二人针对当时社会问题和矛盾而写下的“对策”,后被整理编辑为《策林》,揭露了诸多社会问题,形成独具特色的政治短论,体现了二人的政治态度。
又如,二人的创作都曾以百姓生活为题材。
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白居易的《新乐府》50 首、《秦中吟》等等,反映百姓的生活状态,揭露朝廷政治统治的弊端。
(2)抒发胸志。
由于仕途经历相似,二人寄情山水,以山水诗直抒胸臆,表现自己的胸怀,体现人格。
例如,元稹的《游云门》,意境高远,景物描写细腻,体现了广阔而清淡的胸怀;白居易的《咏意》《题浔阳楼》等,通过风景的描写,体现独到的审美眼光,抒发内心情感。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人生态度观察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人生态度观察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诗人白居易无疑是备受瞩目的一位文学巨擘。
白居易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官员,还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他的许多作品被广泛传诵和赞美。
但是,除了他的文学才华外,白居易的人生态度也是引人注目的。
本文将详细观察白居易的人生态度,并探讨他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明确人生目标白居易的人生态度可以说是积极向上的。
他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实现并追求此目标。
白居易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官员,他致力于改革和提升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
他深知自己的使命,尽其所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独立思考与勇于表达在白居易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立思考和勇于表达的一面。
他不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敢于对社会问题和不公正现象发表批评和建议。
他不畏强权,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种勇气和敢于挑战的精神在那个封建时代是非常罕见的。
乐观积极的心态白居易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挫折。
他相信人生短暂,要珍惜每一天,积极面对困境,并且从中寻找乐趣。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热情,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他认为人生苦短,要活得精彩和充实。
勤奋与努力白居易的人生态度也体现在他的勤奋和努力上。
他是一个非常有工作热情的人,他不断地努力工作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无论是在政治事务上,还是在创作诗歌上,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的努力和奉献精神为他赢得了许多成就和荣誉。
追求自由与快乐白居易追求自由与快乐的人生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
他反对约束和束缚,主张自由发展个性。
他喜欢欣赏自然风景,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的诗作中流露出对自然风光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他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享受创作带来的自由和快乐。
对人生无常的认识虽然白居易追求快乐和自由,但他也深刻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时光流转和生命短暂的思考。
他对人生的体验和感受使他更加珍惜每一天,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白居易的主张是什么
白居易是现代主义诗人,是著名的唐朝三大诗人之一,那么白居易主张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白居易主张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居易从小天资聪慧五岁就会写诗了,十五岁的他就已经在文坛领域里名声大作。
白居易写了那么多诗句的一直保留在现在,是历史文明里中宝贵的经典之作。
不仅写得一手好诗,长大之后的他进京考试成了进士,任职期间为官清廉,为民排忧解难,深受百姓爱戴。
写了那么多诗的白居易主张什么呢?就像他的诗句“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作”。
他将自己的诗歌结合了当时的朝政和百姓为中心。
用暗喻的手法讽刺当时的朝政昏庸无能,只顾自己的吃喝玩乐。
他用自己的诗词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当时的朝政不顾百姓的生死、只顾自己的利益。
当时的白居易没办法,只能用自己的诗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面对白居易的主张,他选用的题材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白居易淡泊名利,从来不参加党派之间的战争。
那时候百姓对他赞赏有加。
他的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他的主张就是想百姓不在受苦,没有战争的爆发,可能因为小时候经历过战争的白居易一直在为国家做实事。
即使被贬职了,白居易也没有自暴自弃,也在尽自己的所能做好江州的父母官。
白居易的主张就是这么简单。
白居易被称为什么白居易是我们国家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
一生淡泊名义,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写诗,他出生在唐朝最繁华的时期。
从小天资聪慧的他五岁就已经开始写诗了,十五岁的他在文学领域已经很有名气了,在之后他进京考试中了进士。
在职期间白居易一直任劳任怨,造福百姓,深受百姓爱戴。
他的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歌。
当时白居易被称为什么“诗魔”。
白居易在意外情况下被贬职成为了江州司马,那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之后的白居易大部分诗词都带着暗喻的手法讽刺了那是的朝政腐败无能和听谗言的昏君。
白居易曾经把自己的诗集分为三种,暗喻,闲适和伤感三大类。
白居易称号诗魔的由来正如他诗中所说“魔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息”,反复的诵读着自己的诗句,导致自己嘴巴里长满了口疮,诗魔的称号就是这样来的。
白居易写诗的题材一大部分都是从自己的身边提选的,他的诗歌让人通俗易懂,他的用词手法主要运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他从来都不参加党内的战争,淡泊名利。
一心只为造福百姓为己任。
他的情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诗歌是历史上的经典,是流传千年的中华文明。
白居易是什么主义诗人白居易诗歌的特点就是浅显易懂,连不识字的老妇人听了之后都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才思敏捷的白居易在盛唐时期创作了许多朗朗上口的佳作,广为流传。
纵观他的诗歌,既不像李白那样充满了浪漫情怀,也不像苏轼那样豪放不羁,平淡真实的白居易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诗人。
最典型的就是《卖炭翁》一诗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一位卖炭老人的
困苦形象,通过贫苦的卖炭老人被酷吏压迫剥削的事实,讽刺当权者的黑暗腐败,这些都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借由诗词批判当时的黑暗现象,表达了对穷苦大众的同情,从这首诗中最能体会白居易到底是什么主义诗人。
也有人说白居易是什么主义诗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诗歌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在繁盛的唐朝时期,一大批文豪涌现,各有各的优势,白居易在众多诗人中脱颖而出,他的诗词没有浮夸的辞藻,以真实的素材咏出千古名句,即使年过古稀被贬偏远地区依旧为民着想,这样的文采和高洁的品格使他流芳百世,而为官期间的清廉正直,更成为现今官员们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