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个 人 简 历
杨宪益:做个堂堂正正人

每期印 8 0 0 份 ,在伦 敦东 区散发 。1 9 3 8 年 ,杨 宪益又
办了一份杂志 《 再生 》, 谴 责 日本侵略 , 分析战争形势。
杨 宪益把这份 杂志分送给 英国各大机构 ,甚至 寄了一 份给 日本驻天津卫戍司令部 , 可谓 以笔代剑 , 直插黄龙 。
红杏 雨 ,流莺啼断 绿杨 烟 ,受到老 师的激赏 。后 来回 忆这段 生活 ,杨宪益说 : “ 塾 师认为 我是他教过 的学 生 中最优 秀的一个 ,他期盼 我有远 大的前程 。” 杨 宪益十三岁那年 ,塾师 自觉再 没本领教这个 天 资非凡 的孩子了 ,家人便将 他送人法租 界内一家教会
终 古 光 不灭 ? 安得雪长存 , 愿得身化雪, 为世掩 阴霾。
杨宪益淡 泊宁静 ,与世无争 ,又充 满正义 ,坚守
原则 。壁 立干仞 ,无欲 则刚 ;海纳百 川 ,有容 乃大 。 杨宪益腰杆 硬 ,从不摧 眉折 腰事权贵 ;心胸 宽 ,化解 了多少屈辱与辛酸 。 1 9 9 3 年 ,杨宪益写下了一首题为 《 自勉 》的诗 :
杨 宪益 :做 个堂 堂正 正人
魏邦良 ( 安徽 工业大学 )
杨宪益 出生于膏 粱锦绣之家 ,父 亲贵为天津市银 行行长 , 家产 丰厚 ,婢仆 众 多。杨 宪益五 岁那年父 亲
因病去 世 ,但 这位行长为家庭 留下大笔财产 。只要 杨
作为牛津大学 的高材生 ,杨宪益 本可以在 国外过
学校——天津 新学书院 。杨 宪益在这所 学校攻读 了七
年。
人在 中国所犯 下的滔天 罪行 ,让 更多的 当地 居民了解
日本 的侵略行径 , 杨宪益还办了—份简报 《 抗 日时报 》 ,
那时 的中国积贫积 弱 ,日本 已占领 沈阳。杨宪益 母亲送几个孩子上学时总会嘱咐一 句: “ 好好念 书啊 , 日本人都欺 负到头 上来了 。”从那时 开始 ,杨宪益就
写冠军的扬华简历

写冠军的扬华简历
(实用版)
目录
1.冠军扬华的简介
2.冠军扬华的生平经历
3.冠军扬华的主要成就
4.冠军扬华的社会影响
5.冠军扬华的个人品质
正文
冠军扬华,全名扬华冠军,是我国著名的体育冠军,曾经多次在国际大赛上为我国赢得荣誉。
他不仅在体育领域有着出色的表现,而且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也有着积极的参与。
扬华冠军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运动天赋。
他在学校期间就多次参加各类体育比赛,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他的努力和天赋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被选拔进入了国家队,开始了他的职业体育生涯。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扬华冠军多次代表我国参加国际大赛,并多次获得冠军。
他的出色表现,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喝彩,也为我国赢得了尊重和荣誉。
他的成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成就。
扬华冠军的社会影响是深远的。
他的成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体育事业,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他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扬华冠军的个人品质是他成功的关键。
他勤奋努力,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始终保持着对体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他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总的来说,扬华冠军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骄傲,他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社会影响和个人品质,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中华奇人”杨光合

一个身高不到1.56米的苗族青年,迫于家庭的极度贫困,初中毕业后就踏上了漫长的打工路。
由于从小营养不良,使他非常单薄的身体,不能像许许多多的普通打工者一样靠出卖苦力为生,最后,他选择了一条充满艰辛和磨难的绝技表演之路。
8年“炼狱”般的苦练,他以超乎常人想像的毅力和磨难,终于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炼”成了能眼皮拉车、钢筋锁喉、电钻钻鼻孔等十几种独门绝技的“苗族绝技王子”,走入了民族民间演艺行业,被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广东卫视等强势媒体竞相报道,成为贵州一颗耀眼的民间绝技之星。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十大奇人”之一的杨光合。
一打工磨难多今年34岁的杨光合,出生在贵州省安龙县戈塘镇纳利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出生时因为生活困难,母亲没有奶水,营养不良的杨光合始终比同龄人矮一大截,被人们戏称为长不大的“铁疙瘩”。
杨光合的童年和少年都一直在自卑和压抑中度过。
长大懂事以后,他便拼命读书,希望将来考上大学,去城里谋到一份职业,扬眉吐气一回。
但由于家里太穷,刚考上州里的重点高中就被迫辍学回家。
1992年,杨光合18岁,捂着半饱的肚子,看着因交不起学费即将失学的弟弟,看着病榻上积劳成疾无钱治病的母亲,身为长子的他决定外出打工。
为了让弟弟能继续上学,为了辛劳了大半辈子的父母能吃上饱饭,能有钱看病,我必须出去挣钱。
因为我是长子,有责任撑起这个家!离开家时,杨光合心里只有这个淳朴的想法。
在广州下了车,走出车站,杨光合一下子懵了,偌大的城市里,到处是匆匆的行人,举目无亲,连个引路的熟人都没有,到哪里找工作?接连几天晚上,他在公园的椅子上露宿,白天他沿街向店铺和饭馆打听需不需要招帮手,得到的答复都是不要。
眼看身上仅有的几十元就要花光了,再找不到事做就要饿肚子了,他决定到建筑工地碰碰运气,看能否找份搬运水泥的工做做。
在广州这个外来工云集的城市里,靠体力挣钱吃饭的农民工是最普遍的,可是老天连这个机会都没有给他。
身高只有1.56米的杨光合面对工地上堆积如山的水泥包,每包100斤的分量与他42公斤的体重太悬殊了。
清河抗战虎将杨国夫

清河抗战虎将杨国夫作者:史宣来源:《党史纵览》2015年第09期抗日战争时期,杨国夫这个名字在清河、渤海军区老幼皆知,他带领八路军战士打鬼子,促生产,巩固了清河渤海平原抗日根据地,是我军一位身经百战、英勇顽强、屡建奇功的将领。
挺进山东清河,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杨国夫于1937年12月被选送抗大学习。
1938年5月初,抗大学习结束后,杨国夫与50多名干部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延安,向山东敌后进发。
5月16日,杨国夫等经过艰苦的行军,来到了山东靠近泰安县东南的南尚庄,后被山东省委派往鲁北的清河平原,任务是以淄川、博山山区作依托,发动群众,开展平原游击战,建立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
那时,党在这个地区发动组织的抗日武装已达万人,但是成分比较复杂,一部分政治基础较强的部队又调给了山东省委直接指挥的第四支队。
省委指示将留在清河区的部队整编为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同年12月改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
马耀南任司令员,霍士廉任政治委员,杨国夫任副司令员,鲍辉任政治部主任,郑兴任参谋长。
作为一名军事经验丰富的红军干部,杨国夫与马耀南、霍士廉等并肩战斗,整编扩充革命队伍,先将一部分政治基础较好的队伍编成一个营,继又扩大为一个团。
然后又编成了第七、第八、第十团和寿光独立团。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日军暂时停止了正面进攻,将八路军作为主要打击目标,对抗日根据地的“清剿”和“扫荡”越来越频繁,平原地区和交通要道更是“扫荡”的重点。
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动也日益严重,不断与八路军搞摩擦。
在山东,以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秉承蒋介石的旨意,极力打击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等抗日力量。
1939年6月初,根据山东省委关于开辟章丘、齐东地区,沟通与冀鲁边区的联系的指示精神。
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副司令员杨国夫、清河特委书记景晓村等率七团、十团、特务团一部和警卫营,集结于桓台县刘家井子一带,直逼章丘、齐东。
杨宪益自传内容

杨宪益自传内容
杨宪益的自传内容涵盖了他的个人经历和心路历程,包括他的出生、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婚姻生活以及他在中国文学翻译领域的成就和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在杨宪益自传中的内容:
1. 出生和家庭背景:杨宪益出生于1915年,是家里的长子。
他的父亲是清朝末年的官员,母亲则出身于名门望族。
在自传中,他可能会描述自己对家庭的期望和责任,以及他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的影响。
2. 求学经历:杨宪益的求学经历丰富。
他曾在天津私立育青中学、私立育才中学以及国立青岛大学就读。
在自传中,他可能会提到自己对学习的热情和天赋,以及他在学校中遇到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3. 翻译事业:杨宪益是中国文学翻译领域的杰出代表。
他和夫人戴乃迭一起翻译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包括《红楼梦》、《水浒传》、《西厢记》等经典名著。
在自传中,他可能会详细描述自己的翻译理念和方法,以及他和戴乃迭的合作经历。
4. 文化大革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杨宪益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关进监狱多年。
在自传中,他可能会坦诚地描述自己在那个时期的遭遇和心路历程,以及他对那段历史的反思和看法。
5. 婚姻生活:杨宪益和戴乃迭的婚姻生活是他自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风雨,但始终相互支持。
在自传中,他可能会详细描述他们的相识、相知和相守的过程,以及他们对彼此的影响和贡献。
总的来说,杨宪益的自传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他的个人经历、心路历程以及他在文学翻译领域的成就和影响。
通过阅读他的自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和文化背景。
被誉为“清河三杰”之一的杨国夫中将

│202105“我相信党中央,党中央指向哪里我就去哪里!”杨国夫原名杨国富,1905年出生于安徽霍邱县一个贫困家庭,自幼父母双亡,与祖母和弟妹相依为命。
他种过地,放过牛,做过学徒,尝遍了人世艰辛,盼望着出现改变命运的时刻。
20岁那年,他跑去当兵,却发现照样挨打受骂,原来那是国民党的军队。
他不愿意这么不明不白地为人扛枪,便逃回老家给地主做了长工。
有个长工和其他人不一样,他见多识广,经常给大家讲些新鲜事儿,这让杨国夫的心里渐渐亮堂起来,并明白了一个道理:穷人要过上好日子,必须团结一心闹革命。
后来他才知道,那名长工是一名在暗中发动群众的共产党员。
1929年1月,红31师在他家乡一带活动。
杨国夫闻讯后联络5名长工,带着从地主那里搞来的4支枪参加了红军。
由于工作能力强,打仗勇敢,他进步很快,先后被任命为师直属特务队分队长、队长,后来又升为连长,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1月,红15军和在红31师基础上改编的红1军在麻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杨国夫被任命为红4军第10师的一名副营长。
此时,正值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
杨国夫随部队由商南向东开进,他在作战时负伤,但仍顽强坚持战斗,受到师通报表扬。
11月7日,红4军和红25军在黄安县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不久,蒋介石对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
红四方面军发起主动作战,已. All Rights Reserved.│2021升任营长的杨国夫率部参战,四战四捷,取得反“围剿”作战的胜利。
他再次负伤,右肺被子弹打穿,落下终身残疾。
1932年8月,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发动更大规模的第四次“围剿”。
由于红四方面军领导人战略指挥错误,致使红军作战失利,不得不向西突围。
西进途中,杨国夫率全营在第10师编成内经历了新集反击战、土桥铺战斗、漫川关突围等一系列恶仗,越秦岭、渡汉水,最终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进入川陕一带。
蒋介石恼羞成怒,调集38个团6万大军对立足未稳的红军发起“三路围攻”。
约翰 沃茨 杨

个人经历
年轻时的杨 约翰·杨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出生,在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长大。1952年,杨以优异的成绩 在佐治亚理工学院获得了航天工程的学士学位。
去世
2006年照片 2018年1月5日,约翰·扬因肺炎引发的并发症,在休斯敦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
影视剧中的约翰·杨
在1995年的电影阿波罗13号中,杨由Ben Marley扮演。在1998年的短剧《从地球到月球》中,杨由约 翰·博西 (John Posey)扮演。
杨于1981年被授予国会太空勋章。 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约翰·杨车道以他命名。 参考资料 1 宇航员约翰·杨去世 .新浪[引用日期2018-05-03]
约翰 沃茨 杨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宇航员
01 个人经历
03 去世
目录
02 宇航员生涯 04 影视剧中的约翰·杨
约翰·沃茨·杨(John Watts Young,1930年9月24日—2018年1月5日)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的宇航员,曾于1972年4月21日执行阿波罗16号任务时登月,成为了第九个踏上月球的人。
毕业后,杨参加了美国海军,在劳斯号驱逐舰(DD-558)上担任火控指挥。1953年6月,杨随舰访问韩国海 域。后来,杨开始担任战斗机飞行员,又在1959年成为试飞员。
宇航员生涯
双子星计划 阿波罗计划
航天飞机 宣布退休
双子星座计划中的杨 1962年,杨作为第二组宇航员的成员进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双子星座3号原来 的指令飞行员艾伦·谢泼德被禁飞后,他的搭档托马斯·斯塔福德也随之被杨替换。杨因此成为了第二组宇航员第 一个获得太空任务的成员。与维吉尔·格里森一道执行双子星计划第一次载人任务时,杨还创下了美国航天史上的 另一个“第一”:将一个咸牛肉三明治悄悄带上了航天飞船,但被发现后还是被训了一顿。
杨百万简介

1简介原名:杨怀定,人称“杨百万”、“中国第一股民”,原上海铁合金厂职工,在1988年从事被市场忽略的国库券买卖赚取其人生第一桶金而成名,随后成为上海滩第一批证券投资大户,股票市场上炽手可热风云人物,当时与其同时代的那批大户们现在只剩下杨百万一人还活跃于证券市场。
杨百万具有江浙上海人特有的精明与金融意识,从而成为中国证券历史上不可不提的一个人物,后来其故事被包括美国《时代杂志》、《新闻周刊》在内的世界各地媒体广为报道。
并在1998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风云人物”。
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最早参与者,实践者和见证者,杨百万在证券市场拥有许多“第一”:第一个从事大宗国库券异地交易的个人,第一个到中国人民银行咨询证券的个人,第一个个人从保安公司聘请保镖,第一个主动到税务部门咨询交税政策,第一个聘请私人律师,第一个与证券公司对簿公堂,也是第一个作为个人投资者被大学聘为教授。
2个人策略杨百万能够笑傲风云变幻的中国股市数十年不倒,不仅源于他对政策的正确把握,他面对风险时平和的心态,更源于他过人的智慧和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
这些宝贵的实战经验与技巧无疑是值得现在投资者借鉴的。
开发一套体现自己十几年炒股心得的独特软件,以服务更多的散户投资者,帮助他们实现财富之梦,这一直是杨百万的宿愿。
现在,在杭州及时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紧密合作下,杨百万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杨百万证券决策系统”在广大股民的企盼中诞生了!3特殊经历在工厂祖籍江苏镇江的杨怀定是"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初中毕业生,曾在上海铁合金厂当过工人,后来又当了仓库保管员。
当时由于生活不富裕,他就和妻子悄悄地干起了第二职业,妻子承包了浙江上虞一家乡镇企业的销售业务,他自己也在业余干点推销活儿。
由于第二职业收入不错,慢慢竟有了2.9万元余款,这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可是个不小的数字,于是老杨便出手大方起来,有时也买上几条外烟请厂里的工友们抽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简历
杨少根,男,中共党员,中专学历,1968年8月出于槐店乡杨大湾村,现住司马光东路23号。
1985年7月至2000年4月在城关兽医站工作,其中1998年至1999年任兽医站副站长。
主要工作任务:畜禽防疫、治疗、动物检疫。
2000年4月至2007年在光山县动检站工作,任屠宰场队、稽查队队长。
主要工作任务: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监督。
2007年至今在光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工作,任屠宰队队长。
主要工作任务:负责屠宰场的生猪屠宰检疫、“瘦肉精”检测病害肉的无害化处理、监督。
工作中,连续多年被评为县畜牧局先进工作者。
2003年9月代表县动检站参加了信阳市动物检疫技术大比武;2012年9月代表信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参加全省动物检疫技术大比武,取得一定的成绩,获得县、市所领导的好评与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