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是心肝脾肺肾五脏经络交汇处 中医角度 如何分析甲状腺

合集下载

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关系

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关系

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关系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和肾,六腑则包括胃、小肠、大肠、膀胱、胆和三焦。

这些脏腑在中医理论中与人体的生理和疾病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独到之处。

1. 心与疾病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是情志的主要器官。

心脏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并通过心脉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因此,心病常表现为胸闷、心悸等症状。

情志郁结也可导致心病发作。

中医治疗心病通常采用调整情志、舒缓心气的方法,如静坐冥想、适当的运动等。

2. 肝与疾病肝主疏泄,调节情绪,储藏血液。

中医认为,肝与情绪紧密相关,过度愤怒、抑郁等情绪可影响肝脏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常表现为胸闷、胁肋疼痛等症状。

中医治疗肝病通常以调理情绪、舒解肝气为主,如饮食调理、针灸等。

3. 脾与疾病脾主运化,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产生营养。

中医认为,脾虚会导致消化不良、乏力等症状。

脾病也与湿邪有关,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中医治疗脾病通常以调理饮食、增强脾胃功能为主,如食疗、草药等。

4. 肺与疾病肺主气,主要功能是吸取空气并将氧气传递到全身。

中医认为,肺主气,但又与肝脏密切相关。

因此,肺病与情绪有关,如忧郁、悲伤等情绪可导致肺气不畅,进而导致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中医治疗肺病通常以调理情绪、增强肺气为主,如辟邪、运动等。

5. 肾与疾病肾是人体的主要器官之一,主要负责排泄废物、调节水液平衡和生殖等功能。

中医认为,肾虚会导致阴阳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肾病常表现为腰酸、耳聋等症状。

中医治疗肾病通常以补肾为主,如补肾药物、运动等。

除了五脏,中医还有六腑,它们与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紧密相关。

疾病与腑的关系相对较少研究,但在中医治疗中仍然起到一定的作用。

六腑的病症可通过中医药、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极其丰富和独特。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五脏六腑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脏六腑理论是指人体内部的五脏和六腑,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功能和相应的平衡调节方法。

一、五脏的功能与平衡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这五个重要脏器。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每个脏器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 心:心主神明,掌管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活动。

它的平衡与人的情绪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愉快的情绪可以调节心脏功能,而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可能导致心脏功能紊乱。

2. 肝:肝主疏泄,掌管人体的气机运行。

肝的平衡与人体血液循环、情绪稳定有关。

当肝气不畅,容易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

情绪不稳定也会影响肝的平衡。

3. 脾:脾主运化,参与消化吸收和水液平衡。

中医认为,脾的平衡与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运用有关,它的虚弱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

饮食习惯、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以影响脾的平衡。

4. 肺:肺主呼吸,掌管人体的气息和卫气的运行。

肺的平衡与人体的呼吸功效、皮肤的健康等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肺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的脏器,如湿邪、热邪等,都可能导致肺功能失调。

5. 肾:肾主藏精,与人的生殖、生长和激素分泌有关。

肾的平衡与人体的生殖能力、骨骼健康等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肾虚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等问题。

五脏的平衡是中医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中医通常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来保持五脏的平衡,并预防、治疗相关的疾病。

二、六腑的功能与平衡六腑是指胆、膀胱、胃、小肠、大肠、三焦这六个腑器。

它们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排泄等功能有关,同时也与五脏密切配合,维护人体的平衡状态。

1. 胆:胆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脂肪和排泄胆汁。

胆的平衡与消化能力和情绪稳定有关。

中医认为,胆虚易导致消化不良和情绪烦躁等问题。

2. 膀胱:膀胱主要负责排泄尿液。

中医五脏六腑脏腑功能与疾病关系的认识

中医五脏六腑脏腑功能与疾病关系的认识

中医五脏六腑脏腑功能与疾病关系的认识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并且与特定的疾病关系密切。

下面将介绍五脏六腑各自的功能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常见疾病。

一、心脏心脏是五脏之首,主要功能是主持血液的循环运行。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控制着人的意识、记忆和思维活动。

心脏疾病多与心脏的功能异常有关,如心悸、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

二、肝脏肝脏在中医中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储藏血液、调节血液的量和流向。

肝脏还参与新陈代谢、产生胆汁等。

当肝脏功能受损时,可能出现肝气郁结、肝火旺盛等症状,与多种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有关。

三、脾脏脾脏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运输和转化营养成分。

脾脏还参与免疫调节和血液的生成。

当脾脏功能失调时,可能引发脾虚、湿热等疾病,如脾功能不全、脾胃湿热等。

四、肺脏肺脏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交换。

肺脏还参与水液代谢和排泄。

肺脏疾病多表现为咳嗽、气喘、咳痰等症状,如感冒、支气管炎等。

五、肾脏肾脏在中医中被认为是生命之源,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和调节体液平衡。

肾脏还参与生殖、生长发育等过程。

肾脏功能失调与多种疾病有关,如肾炎、肾结石等。

六、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六腑在中医中被视为辅助五脏的器官,各自有其特定的功能。

胆脏主要功能是储存和分泌胆汁,参与消化和排泄过程;胃脏主要功能是接受和消化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小肠和大肠分别参与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泄;膀胱主要功能是储存尿液,并将其排出;三焦主要功能是气的运行和代谢。

当这些腑脏功能异常时,可能引发胆囊炎、胃炎、腹泻、便秘、尿路感染等疾病。

综上所述,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不同的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了解和维护五脏六腑的健康,对人体的整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中医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维护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健康,其中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五脏六腑的概念中国古代医学将人体内脏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和肾,而六腑则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中医理论认为,五脏六腑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一个脏腑的失调都会影响整体健康。

二、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1. 心脏:中医视心脏为主宰血脉、调节情志的重要脏器。

中医强调心脏的活动与情绪的关联,认为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会影响心脏功能。

调养心脏的方法包括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运动等。

2. 肝脏:中医将肝脏视为整个人体的“将军”,主要参与气血的调节和储存。

肝脏失调常表现为情绪不稳、胸闷、头晕等症状。

中医调养肝脏的方法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调理、适当活动等。

3. 脾脏:中医将脾脏认为是消化吸收的主要脏器,也是体内气血生化的基础。

脾脏失调常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问题。

中医调养脾脏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定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4. 肺脏:中医将肺脏视为人体的“将军”,主要负责呼吸和体内气血的循环。

肺脏失调常表现为咳嗽、气短、容易感冒等症状。

中医调养肺脏的方法包括多呼吸新鲜空气、保持室内湿度、适当锻炼等。

5. 肾脏:中医将肾脏视为生命的根基,主要负责水液代谢和生殖系统的调节。

肾脏失调常表现为腰痛、遗尿、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中医调养肾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补肾食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三、五脏六腑的调养方法中医强调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等方式来调养五脏六腑,以达到平衡人体阴阳和谐的状态。

1. 饮食调养: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平衡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饮食调养的原则包括避免偏食、注意荤素搭配、适时进食、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调护甲状腺,中医有5妙方

调护甲状腺,中医有5妙方

调护甲状腺,中医有5妙方中医讲求“治未病”,“三分治七分养”,调理养护很重要。

甲状腺疾病是常见的慢性病,甲状腺病治疗是关键,自我调养是保障,二者缺一不可。

这里为你开出中医5方调理甲状腺。

一、养精神所谓“气生百病”。

当患者一郁结、紧张时,脖子就会憋闷、眼睛胀痛等。

调查发现,75%以上的甲亢患者发病前都有情绪方面的诱因。

所以,要战胜甲状腺病,关键是减少不良情绪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保持心境的清澈明净,少受外界事物的纷扰,对调养心性还是非常有好处的,日常可通过习字书法、古筝等怡悦情志。

相对于其他许多疾病,甲状腺病的治疗效果通常是比较显著的,即使是甲状腺癌,绝大多数治疗后也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二、养体质研究发现,甲亢患者大多为阴虚体质和气郁体质,甲减多发于气虚和阳虚体质者。

阴虚体质者平时怕热、手足心发热、喜吃凉食、肝火偏盛;气郁体质者爱着急、生闷气,郁则不通,身体就容易长肿块或结节;气虚体质者不耐疲劳;阳虚体质者总是手足不温、怕冷,体内气血运行容易瘀滞受阻。

所以,中医治疗甲状腺病多用活血、化痰、散结的方法。

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药物、饮食、运动等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有针对性地解决甲状腺问题。

三、养经络经络是连接五脏六腑的网络桥梁,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人体气血聚积的交点。

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就会异常,甲状腺就会出现肿大和结节。

经络和穴位就如同脏器在体表的反射部位,不同的甲状腺病反应的敏感区域也不同。

在疾病对应的穴位点上进行自我指压按摩,有助于疏通气血经络,有利甲状腺疾病的康复。

如肝火旺急躁可选择足背肝经的太冲穴,心慌可按摩手臂部的内关穴和耳部的内分泌、神门、交感穴位等,甲亢选择补阴的重要穴位三阴交,甲减可按摩和艾灸强壮穴位足三里和昆仑、照海、关元穴等等。

甲亢突眼是顽疾,一些患者通过放射线照射、眼球后药物注射、大剂量激素治疗等仍不好转,这时自我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研究进展陈舒雅;孙伯菊;郑慧娟;魏军平【摘要】甲状腺结节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良性结节较为多见.目前西医对于甲状腺结节尚无特效疗法,多采用定期随诊.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予手术及药物等治疗,但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局部组织破坏等风险.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结节方法独特而多样,不良反应少,对缩小结节体积、改善患者症状方面疗效显著,并且可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主要方法有中药、中成药、针灸、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耳穴贴压磁珠等,并且可多种方法联合使用,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疗效.%Thyroid nodules are common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of the endocrine system ,and there is no specific therapy.Most thyroid nodules are benign .Western medicine usually adopts regular follow-up.In some special circum-stances,measures like surgery and drugs and other treatment can be adopted ,but there are hypothyroidism,local tissue damage and other risk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treatment of thyroid nodules has diverse metho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 acupuncture ,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ontophoresis ,auricular acupressure beads , etc.) to reduce the nodule volume ,relieve the uncomfortable symptoms and pressure of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effect .And different TCM therapies can be combined to achieve the optimal effect.【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7(023)019【总页数】5页(P3903-3906,3911)【关键词】甲状腺结节;中医药;针灸;内治法;外治法【作者】陈舒雅;孙伯菊;郑慧娟;魏军平【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9;R259甲状腺结节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脏腑辨证口诀总结

中医脏腑辨证口诀总结

中医脏腑辨证口诀总结中医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口诀是中医学习和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通过口诀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鉴别病因,确立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下面我们将对中医脏腑辨证口诀进行总结。

一、五脏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

1. 心:开窍于舌,主血脉,藏神气。

心象征着人的神志和精神状态,主要表现在心悸、失眠、健忘等方面。

心脏也是血液循环的主要器官,具有调节血液循环的重要作用。

2. 肝:开窍于目,主疏泄,藏魂魄。

肝主要负责人体的新陈代谢,涉及到血液的调节、气血的运行等。

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烦躁、失眠、胸闷等症状。

3. 脾:开窍于口,主运化,藏思维。

脾主要负责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具有提升免疫力、增强体质的作用。

脾气不足可以引起食欲不振、腹泻、体力疲乏等症状。

4. 肺:开窍于鼻,主气呼吸,藏精神。

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部位,负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同时也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肺气虚弱会导致呼吸短促、气促等症状。

5. 肾:开窍于耳,主生殖,藏精气。

肾脏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关键部位,是男性生殖能力和女性生育能力的保证。

肾气不足会导致腰酸背痛、头晕眼花等症状。

二、六腑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1. 胆:主疏泄,出现瘀血。

胆脏主要与肝脏共同协作,涉及消化、代谢、排泄等方面。

胆汁分泌过少或分泌异常会导致黄疸等症状。

2. 胃:腐熟化受,变化味觉、口感,下行输化。

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消化功能的实现。

胃寒、胃热等症状会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3. 大肠:输泌下行,宿便积滞。

大肠主要负责人体的废物排泄,以及水分的吸收。

大肠炎、便秘等症状会引起腹泻、腹痛等问题。

4. 小肠:化生吸收,输泌上行。

小肠负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小肠过敏、幽门炎等症状会导致腹泻、腹痛等问题。

5. 膀胱:主受藏,转输精液。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中医学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包括诸多方面,其中重要的部分就是对五脏六腑的理解。

五脏指的是心、肺、肝、脾、肾,六腑则包括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种分类并不是以解剖学的角度展开,而是根据中医的观点,将人体的内脏按照其在人体内部的定位及其功能进行归纳分类。

下面,我将对五脏六腑的理解进行详细阐述。

心脏是五脏之一,中医认为心脏是人体的主宰之官,是血脉之源,也是情感思维的本源。

心主循环,其不仅掌管着人体的血液循环,而且也与人的情感体验、记忆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

心主火,因此当心脏功能失常时,会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出现气喘、心悸等症状。

肺脏是五脏之一,主司呼吸。

肺与呼吸功能有着紧密的关系,是气机运行的要害之处。

肺主皮毛,肺的健康与人体的皮肤、毛发等有关。

如果肺脏功能失调,往往会导致呼吸不畅,咳嗽、喘息等症状出现。

肝脏是五脏之一,中医将肝视为人体的将军之官,主管着人体的血液储藏、疏泄和血的调节功能。

肝主筋络脉管,肝的健康与人体的运动功能、眼睛的健康等相关。

当肝脏功能不正常时,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血瘀等问题,并引发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

脾脏是五脏之一,是人体消化的重要器官。

中医将脾脏视为人体的根本之官,掌管着脏腑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的功能。

脾主肌肉四肢,与人体的运动功能紧密相关。

当脾脏功能不正常时,会导致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不振等问题。

肾脏是五脏之一,中医将肾视为生命之本,是人体的重要储藏器官。

肾主藏精、生发、生长,肾阳主体形寒冷,肾阴主体形热燥。

肾脏与骨髓、脑髓、髓液等有关,当肾脏功能不正常时,会导致精神不振、阳痿、遗精等问题。

除了五脏,中医还有六腑的概念,这是与五脏相对应的一组器官。

胃脏是六腑之一,主要负责摄取、运化和排泄食物。

胆腑是六腑之一,与肝脏密切相关,主要发挥胆汁的分泌功能。

小肠和大肠分别是消化和吸收食物以及排泄的重要器官。

膀胱则与排尿功能有关,三焦则是一个比较虚幻的概念,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及气机运行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状腺是心肝脾肺肾五脏经络交汇处中医角
度如何分析甲状腺
中医对甲状腺的解剖
中医认为甲状腺在颈部,喉下,如《外台秘要》引《小品方》说:“其病当颈下,当中央不偏两侧也,乃不急然,则是瘿也。

”颈前正中甲状腺部位是群经交会的部位之一。

如手太阴肺经,属肺,至喉部;足阳明胃经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足太阴脾经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心经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手太阳小肠之脉络心,循咽,下膈;肾足少阴之脉,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肝足厥阴之脉,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任脉起于中极穴,沿腹和胸部正中线直上达咽喉至颈部;冲脉夹脐上行,经喉,环绕口唇;督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等。

可见心、肝、脾、肺、肾五脏之经脉均至该部,督、任等脉亦至此处。

所以瘿病与这些脏腑经络
的关系就十分密切。

中医分析甲状腺的生理作用
根据经络所属和临床上反复验证可得知:甲状腺的生理作用十分重要,它能辅助五脏,协同督任二脉,促进气化,维持形神正常发育,协调全身阴阳平衡。

1.促进气化
气化就是指精、气、血、津液等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甲状腺能促进脾胃消化水谷之精微,变化为精气,再变化为人身的精、气、血、津液,如果甲状腺功能太过则善食易饥,但所食之五谷却不能转化为精血,反而耗血,消耗太甚,引起人体消瘦,精、气、血都为不足。

甲状腺对水液代谢的影响更为明显,它影响脾、肺、肾三脏功能,保持水液平衡,如果甲状腺功能太过,则水液流失过多;如果甲状腺功能不及,则水液潴留,形成水肿、痰饮。

2.维持形神正常发育
形即形体,神即指精神意识的活动。

形体的生、长、壮、老、已的发展过程,主要由肾所主。

因肾藏精,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这个精既来源于先天,又有赖后天不断补充。

甲状腺功能正常则肾藏之精能正常发挥作用,保证人体正常发育,如果在胎儿和婴儿期甲状腺功能不足则可出现牙齿、骨骼等生长迟缓,即五迟之证,形成身体矮小的呆小
病。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正常与否,由心所主,“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虑敏捷;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则出现失眠、神昏、谵语,或者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顿等。

甲状腺功能太过或不及均表现为心失神的现象:太过则失眠、情绪激动、易怒;不足则反应迟钝,智力低下,甚至呆傻。

3.协调全身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阴平阳秘”,则人体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阴阳失调,则出现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

甲状腺的功能正常则能通过督脉、任脉统帅全身阴阳,协助五脏六腑保持“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

甲状腺的功能失调则出现阴阳失调。

如甲状腺功能过亢则表现为阴虚火旺的现象:头晕眼花、面颊潮红、消谷善饥,畏热汗出,口干喜饮,心悸、失眠等;或者阴损及阳则脾失运化,便溏消瘦,疲乏无力,阳痿滑精。

甲状腺功能不足则出现阳虚的现象:食欲不振,体温偏低,四肢厥冷,脉搏迟缓,呼吸缓慢,毛发稀疏,黏液性水肿,骨骼不坚,性器官发育迟延,甚则阳痿早泄,毛发脱落,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