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肝 脾 肺 肾 各主什么
五脏六腑各自的功能主治

五脏六腑各自的功能主治五脏的功能和主治心脏•功能:–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中心,负责将氧气富含的血液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同时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主治:–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等。
肺•功能:–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负责吸入氧气,将氧气通过肺泡和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并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
肝脏•功能:–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解毒、合成胆汁、储存和代谢营养物质等。
•主治:–肝脏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脾脏•功能:–脾脏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器官,具有过滤、存储和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参与免疫反应和修复组织损伤。
•主治:–脾脏疾病:脾功能亢进、脾虚等。
肾脏•功能:–肾脏是人体排泄系统的核心器官,负责排除体内代谢产物、调节体液平衡、维持酸碱平衡等。
•主治:–肾脏疾病:肾炎、肾结石、肾衰竭等。
六腑的功能和主治胃•功能:–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负责接受和消化食物,将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并将其输送到肠道进行吸收。
•主治:–胃病:胃炎、胃溃疡、胃癌等。
大肠•功能:–大肠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同时将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转变成粪便,通过直肠排出体外。
•主治:–大肠疾病:肠炎、结肠炎、结肠癌等。
小肠•功能:–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吸收部位,负责将胃中消化好的食物转化为对身体有营养的物质,并吸收到血液中。
•主治:–小肠疾病:小肠炎、吸收不良等。
膀胱•功能:–膀胱是人体排尿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储存尿液,并在适当的时候将其排出体外。
•主治:–膀胱疾病:膀胱炎、膀胱结石等。
胆囊•功能:–胆囊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储存胰腺分泌的胆汁,胆汁在食物进入小肠时被释放,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主治:–胆囊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等。
三焦•功能:–三焦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上、中、下三个腔隔。
上焦转输水液,上达于肺;中焦运化水谷,脾为主;下焦接受和排泄废物,主于肾和膀胱。
中医理论中心脏脏主司全身之代谢调节

中医理论中心脏脏主司全身之代谢调节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脏器官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调节身体各个方面的责任。
其中,中医理论中心脏被视为人体的总调度中心,主要负责调节全身的代谢功能。
通过调节中脏,可以达到平衡人体的代谢水平,维持身体健康。
中医学中的“脏脏主司全身之代谢调节”可以理解为,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协调功能对全身代谢水平的维持和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心脏作为中医理论中的“君主”,主管血液循环。
根据中医学说,心脏主司血脉,掌管心血脉络的运行,调控全身血液的产生和运行。
心脏的代谢调节功能主要包括保持血液循环的顺畅,调节心脏能量供应和消耗平衡。
心脏功能不足或紊乱会导致体内血液供应不均,影响全身的代谢调节。
其次,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将军”,主管气血运行。
肝脏主要负责气血的储存和流通,同时也能排毒和解毒。
肝脏的代谢调节功能包括维持血液中养分的平衡,调节全身能量代谢,促进物质的代谢转化。
肝脏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能量代谢紊乱等全身的代谢问题。
第三,脾胃作为中医理论中的“中央”,主管水液代谢。
脾脏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水液代谢,是人体的能量和物质转化中心。
脾脏的代谢调节功能包括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维持水液平衡,调节全身的代谢水平。
脾胃功能紊乱可能导致消化不良、水肿等全身的代谢问题。
第四,肺脏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宰相”,主管呼吸和气机活动。
肺脏主要负责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同时也涉及体液的代谢。
肺脏的代谢调节功能包括调节呼吸代谢,维持气体交换,保持呼吸正常,调节全身的代谢水平。
肺脏功能紊乱可能影响全身气血运行,导致代谢紊乱等问题。
最后,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水司”,主管水液代谢和调节。
肾脏主要负责尿液的产生和排泄,同时也参与骨髓的代谢。
肾脏的代谢调节功能包括调节水分代谢,维持体内水平衡,参与能量转化和物质代谢。
肾脏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水液失衡、代谢紊乱等全身问题。
综上所述,中医理论中心脏脏主司全身之代谢调节,通过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协调功能,维持体内代谢的平衡和稳定。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阐述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阐述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对于五脏六腑的功能有着详细的阐述,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进行介绍。
一、五脏功能阐述1. 心脏:黄帝内经认为心主血脉,主宰人体的血液循环。
心脏的功能是将气血推动到全身,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心脏还与神志相关,控制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活动。
2. 肺脏:肺主气,主宰呼吸。
肺脏的功能是吸入新鲜空气,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排出体内的废气二氧化碳。
肺脏还与皮肤相关,通过排汗调节体温。
3. 肝脏:肝主疏泄,主宰气机的调节。
肝脏的功能是疏泄气机,保持气血的顺畅运行。
肝脏还与情绪相关,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保持心情舒畅。
4. 脾脏:脾主运化,主宰消化吸收。
脾脏的功能是将食物消化成营养物质,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脾脏还与肌肉相关,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
5. 肾脏:肾主藏精,主宰生殖和生长发育。
肾脏的功能是储存精气,控制生殖功能和性发育。
肾脏还与骨髓相关,调节骨髓的生成和血液的生成。
二、六腑功能阐述1. 胆囊:胆囊主疏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是消化脂肪的重要物质,胆囊的正常功能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2. 胃:胃主受纳,主要功能是接受和储存食物。
胃腑的功能是将食物分解成小颗粒,与胃液混合,形成食糜,为后续的消化吸收做准备。
3. 大肠:大肠主传导,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粪便。
大肠腑的功能是将消化道中的残渣物质排出体外,维持排泄功能的正常运行。
4. 小肠:小肠主吸收,主要功能是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小肠腑的功能是将食糜分解成更小的颗粒,与肠液混合,使营养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
5. 膀胱:膀胱主藏尿,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液。
膀胱的功能是将肾脏产生的尿液暂时储存起来,当膀胱充盈时,通过排尿将尿液排出体外。
6. 三焦:三焦主温煦,主要功能是调节水液代谢。
三焦腑的功能是将水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体内水液平衡。
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功能讲解

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功能肝脏一、储藏血液——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二、五脏之冠——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
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三、厌恶拘束——肝有喜好舒畅、厌恶拘束的性质,所以精神上受到压力,肝就会动气、焦急,造成肝功能异常。
更年期的障碍以及经理级的职业病,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肝病。
--------------------------------------------------------------------------------心脏一、支配意识——就是思考、记忆、判断等精神状态。
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二、支配血脉——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脾脏一、支配食物的吸收——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
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
二、支配肌肉、手、脚——身体过胖、太瘦或手脚冰冷,不想活动都是脾功能异常的症状。
三、支配血液——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肺脏一、支配呼吸——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
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二、支配酸津液的循环——津液循环也在肺的支配下进行。
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三、支配鼻子——自窦炎、鼻脓症的发生,表示肺已有毛病了。
《灵枢·九针论》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九针论》原文|译文|要点《灵枢·九针论》是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篇》,其作者不详。
本篇主要说明九针的原理,九针名字的由来,以及如何对应关系等。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灵枢·九针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
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歧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
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一者,天也。
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
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二者,地也。
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
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三者,人也。
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
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物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四者,时也。
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
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六者,律也。
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厘,且员其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七者,星也。
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
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八者,风也。
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
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
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九者,野也。
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
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留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分别指肺、心、肝、脾、肾五脏和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六腑。
每个脏腑的功能是不同的:
1. 肺:主司呼吸,将人体吸入的气体转化成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处以供身体使用。
2. 心:主循环,将受肺部氧气的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与营养输送全身,使身体各部位能够正常运转。
3. 肝:主司调节,负责人体代谢、血液循环、营养吸收、贮藏、释放等重要功能。
4. 脾:主司消化,掌管消化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
5. 肾:主司食物消化,掌管体水代谢、排泄,调节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维护心血管系统健康等。
6. 胃:主司消化,是人体消化器官的第一站,负责将进入口腔的食物通过消化分解、吸收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
7. 大肠:主司排泄,帮助人体排出无用的污物。
8. 小肠:主司吸收,将胃中消化好的食物渗透到血液循环中。
9. 膀胱:主司排泄,控制体内废物的排泄。
10. 胆:主司消化,帮助胃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从而更容易吸收。
11. 三焦:主司代谢,是人体代谢功能的重要机构。
被中医学家形象地比喻为“人体的厨房”,负责调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协调性。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1、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管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
2、肝:肝主疏泄,与情绪、消化等功能有关。
3、脾: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
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4、肺:肺主气,主管呼吸和氧气的交换。
5、肾:肾主藏精,与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密切相关。
6、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容纳和初步
消化食物。
7、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排泄糟粕。
8、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负责进一步消化
食物并吸收营养。
9、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统称,它没有具体的
解剖位置,但与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有关。
10、膀胱:膀胱主要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11、胆:胆与消化功能有关,参与胆汁的贮存和排泄。
五脏六腑的概念强调了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肝脾肺肾各主什么?
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主神明
心:主血脉,主神志。
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心藏神。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肺藏魄。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藏意。
肝:主疏泄,主藏血。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
肝藏魂。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生殖。
肾藏志。
1,【心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2,【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主宣发肃降】,【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主皮毛)】【在窍为鼻】
3,【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4,【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5,【肾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主骨生髓通脑】【在窍为耳及二阴】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
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
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l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
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