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曰心肝脾肺肾此五脏人通称胃三焦胆膀胱(精)

合集下载

经络通经概念——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理论篇)

经络通经概念——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理论篇)

经络通经概念——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理论篇)今天发一次理论文章,录自《古典针灸大家周左宇医道精要》,喜欢古典针灸的朋友可以仔细研读,受益匪浅。

老韩喜欢古典针灸,这一路走来,从最开始的手针,头针,腹针等等各种针法进而爱上古典针灸,可以说坎坎坷坷。

万变不离其宗,古典针灸是中医针灸的基础,现在的各种快速的针法只是旁枝末叶。

学好古典针灸其它这些针法自然融汇贯通。

针灸这门学问不像其它学科,其它学科是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中医针灸是一个回归、探索的过程。

可以说现在所有的五花八门的针法都是不断挖掘古人遗留的智慧而来!原文如下:本文主要介绍两种经络通经概念:“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的理论及应用法则。

此两种通经概念皆来自于《内经》,是一种“对位法”组合,两经因为相对应,经气因此相通,可两经合用或单用一经以治疗疾病。

历代医家都使用过此法,惟其机理未经明确探讨。

“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其范畴已跨越现有表里经概念,加强非手足同名、非表里经之间的联系,补充中医学的理论,阐释中医诊疗思路之经络基础,扩大应用思路,提升临床治疗水准及疗效,尤其面对多经络、多脏腑疾患时,透过通经关系,提纲挈领,可取一经治疗多经或多脏疾患。

前言经络是中医学的基础,传统经络概念有四大系统:正经、经别、别络及经筋。

在正经当中,手足十二经共有六组表里经关系,但是从某些历代中医理论、针灸典籍及经验用穴等看,存在着许多无法解释的内容,包括许多经络病候,单纯以十二经络系统难以解释,如肺经病候中的“肩背痛”,至元明时代的“头项寻列缺”,历代医家应用上尚称有效,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代部分医家则推翻此说,或是认为另有经络相通,然具体内容为何,无人能说。

本文介绍两种通经法:“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

此二法皆渊源于《内经》,《内经》虽未详述临床应用,但在许多古籍中都可见到此二法的应用。

“五门十变法”及“脏腑通治法”超越现有表里经范畴,加强非手足同名、非表里经之间的联系,补充中医学理论及诊疗思路之经络基础,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理论,掌握古代医家的应用思路,提升临床诊疗水准。

脏腑、腧穴及经络学说概要

脏腑、腧穴及经络学说概要

脏腑、腧穴及经络学说概要脏腑、腧穴及经络学说概要一.脏腑——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

另有心包(又称心包络,也称膻中),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可以说心脏的外围组织,为心之宫城,亦可作为六脏之一,与三焦相表里。

六腑即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等。

三焦的部位划分:胸膈以上的心、肺及头面部为上焦;中焦是指胸膈以下,肚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和肝胆在内;下焦一般指肾、膀胱及大小肠等。

脏腑的阴阳或表里关系:五脏为阴(里),六腑为阳(表),形成一个阴阳表里的关系。

如心—小肠,肺—大肠,脾—胃,肝—胆,肾—膀胱,心包—三焦等。

五脏对人体素质的所主:肝主筋,心主血,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与随脏腑配五行:肝与胆属木,心与小肠属火,脾与胃属土,肺与大肠属金,肾与膀胱属水,心包与三焦仍属火。

二.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通输,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是孔隙的意思。

腧穴又称穴位。

腧穴大体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十二经和任脉、督脉上的腧穴,有确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直接的归经,且能主治所属经脉病症及所属脏腑病症,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共361个。

特定穴:凡是在十四经中具有某些特殊治疗作用的并有特定名称的腧穴均称为“特定穴”。

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10类,包括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十二原穴、十五络穴、十六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有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经外奇穴:又称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这类腧穴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书中收录了48个奇穴。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酸麻、沉重等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腧穴的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

中医五脏包括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中医五脏包括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中医五脏包括什么?各有什么作用?五脏简介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称藏。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

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

肝又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脾主运化,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

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

肾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故有先天之本之称;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互相影响】五脏虽然在生理功能上各有所司,但它们的活动不是孤立的,通过经络的联系,五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病理变化上也相互影响。

【五脏与其它五行相对应分别是】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华:爪面唇毛发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官:目舌口鼻耳【五脏与六腑】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与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表里(腑为表,脏为里)。

中医中脏腑表里的联系如下:1.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

2.肺与大肠:肺主肃降,促进大肠传导;大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4.肝与胆: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脏腑别通理论

脏腑别通理论

脏腑别通理论什么是脏腑别通?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 . 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

脏腑通治应系从六经之开阖枢变化而来,《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试以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少阳为枢,少阴为枢;阳明为阖,厥阴为阖,同气相求,以脏腑经络配合。

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除五脏别通外,包络也应与胃通,从而确立了六脏六腑全能相通的六脏别通,即脏腑别通,透过脏腑别通的脏腑关系,用于内科及杂病均甚有效。

一、肺与膀胱通膀胱的不利与不约,在于肺的调控,肺气宣肃机能障碍,调控失利,膀胱蓄泄功能随之紊乱,肺对膀胱的调控,是通过气的作用而完成的,所谓气化则能出矣。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的条文,这是肺虚不能制约膀胱的小便遗溺不禁证。

临床有肺气不利,水停迫肺、肺气上逆之喘症,常以清利膀胱的方法止喘。

膀胱气化失常,可以透过治肺来调节,例如常用的提壶揭盖法就如吴鞠通说的:启上闸,化肺气,宣上即利下。

朱丹溪也说: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

尝用麻黄汤开上窍启下窍以利尿,又以之控制尿频治愈老人及小儿遗尿。

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针脾经之阴陵泉可利尿也可治尿频、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背部输穴能治气喘,也都是肺脾(太阴)与膀胱(太阳)通的应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

二、脾与小肠通脾主运化,统括小肠的受化功能,小肠赖脾肾阳气的温煦方能化物,小肠的分清泌浊又为脾脏化生气血升清降浊,创造物质条件。

脾主升喜燥恶湿,湿邪易伤脾阳;小肠主降喜暖恶寒,寒邪易伤小肠阳气。

脾与小肠相互协同,关系紧密。

从内经相沿迄今,小肠病与脾胃病并未严格区分,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食不化。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记忆口诀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记忆口诀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记忆口诀五脏六腑,或称“五脏六腑经络”,是中医学中深奥的一个系统,也是中国医学古老的理论体系。

它根据脏腑之间的功能关系,以及血液、气血、津液的循环而形成的。

“五脏六腑”学说体系,它在认识脏腑功能规律,探讨疾病发病机制,指导诊断治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五脏乃脏腑之根,是指心、肝、脾、肺、肾五器官,它们与“四象”相结合,合称“九窍”,它们负责生命活动和体质调节,“五脏”有“承天而行”之功,是内环境的维护者。

六腑是人体六大体液系统,包括胆、胃、肠、膀胱、脾胃、心包六脏,它们与心、肝、脾、肺、肾相配合,负责病毒的清除,可以维持和改善体内循环状态,是体内环境的改善者。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口诀如下:心乃血脉之源,元气运行全身;肝能毒净血洁,慢性病多起源;脾与肺相辅相成,对气血影响深;肾保持阴阳平衡,定藏精气遗传;胆负责消化释放,胃给营养细胞;膀胱水道收进出,调节水分运行节;肠囊性腔器蠕动,清除病毒便排除;脾胃止渴定欲望,思维功能行全身;心包护周内环境,疾病进入隔绝挡。

五脏六腑功能是主要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

“五脏六腑”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各脏腑功能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完成,而五脏六腑功能失常、紊乱就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异常,从而引起器官疾病。

科学饮食对五脏六腑起着重要作用。

饮食营养丰富、清淡有节,有益于脏腑正常功能及血液循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肉类、豆类谷类;少吃油腻食物、淀粉食物;适量喝水;少食多搓,不吃热乎乎的食物,这些都有助于脏腑正常运行。

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生活习惯和精神健康,少熬夜,保持心态平和,不过度劳累,多锻炼,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调节精神,从而保证五脏六腑的调节与平衡体温。

学习中医学知识,了解五脏六腑的作用,是正确把握健康的基本前提。

比如及时规律的进行体温检查,观察脉搏,关注它们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现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补充营养,保护和改善脏腑功能,就能够维护和改善脏腑功能,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达到更好的健康目标。

中国文化基本常识----【五脏】

中国文化基本常识----【五脏】

中国文化基本常识----【五脏】作者:潘长宏2021年8月23日五脏是指胸腹腔内之组织充实致密,并能贮存、分泌或制造精气的脏器。

《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根据脏象学说,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加上六腑的配合,把人体表里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称为“神脏”。

五脏的职能虽各有所司,但彼此协调,共同维持生命进程。

五脏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精神情志因素又是密切相关的。

第一脏是心: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

其形圆而下尖,如未开的莲花。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

由于心的主血脉和主藏神功能起着主宰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夏气相通应。

第二脏是肺: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

肺有分叶,左二右三,共五叶。

肺经肺系(指气管、支气管等)与喉、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肺气以宣发肃降为基本运行形式。

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覆盖诸脏,故有“华盖”之称。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

肺在五行中属金,为阳中之阴,与自然界秋气相通应。

第三脏是脾:它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

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

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十二经脉与子午流注

十二经脉与子午流注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主要跟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名,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阴经[脾、肝、肾],足三阳经[胃、胆、膀胱]、三焦及心包并非解剖学上的器官结构,而是中医理论中的功能位。

单亦须注意,中医所指的脏腑是基于其功能而言,其含义较之西医系统所指的器官较广。

由于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体,故被称为"正经"。

经络的名称(肝心脾肺肾五脏内为阴) (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外为阳)寅时3-5 由上中府而下少商止手太阴=肺经辛金卯时5-7 由下商阳而上迎香止手阳明=大肠经庚金辰时7-9 由上承泣而下厉兑止足阳明=胃经戊土已时9-11由下隐白而上大包止足太阴=脾经己土午时11-1由上极泉而下少冲止手少阴=心经丁火未时1-3 由下少泽而上听宫止手太阳=小肠经丙火申时3-5 由上睛明而下至阴止足太阳=膀胱经水酉时5-7 由下涌泉而上俞府止足少阴=肾经癸水戌时7-9 由上天池而下中冲止手厥阴=心包经亥时9-11由下关冲而上丝竹空止手少阳=三焦经子时11-1由上瞳子而下足窍阴止足少阳=胆经甲木丑时1-3 由下大敦而上期门止足厥阴=肝经乙木十二经脉在身体的分布十二经络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则分布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太阳、少阳及阳明分别表现了阳气消长的状态,在位置上可理解为受日光的多少,对动物来说,背后部受日光最多,故后部为太阳,即光明程度最强,次之少阳,即光明程度中等,阳明为光明程度最弱。

三阴经的排列则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太阴,厥阴,少阴表现了阴气消长的状态,同样地在位置上可体会为阴暗的程度。

下图为经络在四肢分布位置。

十二经脉的流注时间及路线十二经脉会按着特定的时间及路线行走,正如《黄帝内经》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1、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管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

2、肝:肝主疏泄,与情绪、消化等功能有关。

3、脾: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
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4、肺:肺主气,主管呼吸和氧气的交换。

5、肾:肾主藏精,与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密切相关。

6、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容纳和初步
消化食物。

7、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排泄糟粕。

8、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负责进一步消化
食物并吸收营养。

9、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统称,它没有具体的
解剖位置,但与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有关。

10、膀胱:膀胱主要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11、胆:胆与消化功能有关,参与胆汁的贮存和排泄。

五脏六腑的概念强调了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腑经络
曰心肝脾肺肾此五脏人通称
胃三焦胆膀胱大小肠六腑讲
心、肝、脾、肺、肾这是人们通称的五脏。

胃、三焦、胆、膀胱、大肠、小肠,这是人们讲的六腑。

脑髓骨脉子宫奇恒腑各有功
脑、髓、骨、脉、子宫和六腑中的胆,统称为奇恒之腑,都各有它的功能。

心藏神感性生随六根变无穷
脑藏神理性生科哲学由此兴
一神识分二用单宗一皆偏工
神藏在心脏的时候,它就随着气血神经不停的周流全身,随着六根接受千变万化的事物,这就是感性发生的主要根源。

神藏于脑的时候,就产生了理性作用。

世界的科学和哲学,凡关于理论的东西,就是这个理性的产物。

这样一个神识,因为所在的地方不同,就产生感性和理性两种作用。

单主张心藏神,或脑藏神的说法,都是片面的看法。

【注释】心藏神:就是说人的灵机——神识是藏在心脏里的。

《内经·灵兰秘典》:“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由这一段来看,好象《内经》说的是心藏神。

但是《内经·脉要精微论》里又这样说:“头者精明之府。

”这个精明还不是说神在脑而产生精明吗?我们再看经络学里督脉中的神庭穴,正当脑前,这不更说明是神居于脑吗?从上面这几方面看,能说我们祖国医学不知道神在脑吗?我们再看中华文化的思字。

思是从囟(后改为田)从心,就是说:我们来决定一个事物,由感性入理性,必须通过心藏的神入脑中,经过思维才能决定。

这连我们祖先造字的学者都知道,何况祖国医学是哲学的医学呢?综合以上的古代文献看起来,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是知道神在心也在脑这个问题,只是文献上说的不够很明白罢了。

脑藏神:近代西人提倡神明在脑之说,科学界皆以为至论,而以我国不知神明在脑为落后。

不知主神明亦在脑之说,。

中国近代亦有谈者: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

”金正稀曰:“人见一物必当一影于脑中,小儿善忘者,脑髓未满也。

老人健忘者,脑髓渐空也。

”汪讱庵释之曰:“凡人追忆往事,恒闭目上瞪,凝神于脑,是留影于脑之明证。

”王清任亦谈灵机在脑之说。

观此西人今之所谈,实亦难为先进之说也,况与《内经》相比吗?
心藏神感性生:人在后天(即生下来以后),人的神识基本上居心为多(因为神依心血而养的缘故),它随着气血、神经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上,不断的反映着客观事物,但是它所反映的却是属于感性认识。

这个感性认识就是神识还在六根之中向外收集外物,还未主居于脑的原因。

其实质就是六根中的意(意是神识的主要部分,对感性起着主要作用,但意经常并不在脑里,如意守什么地方,意就可在什么地方)。

在六根中,对脑所起的联系反映作用。

脑藏神,理性生:当感性认识所反映的外界事物,需要用理性发析、判断的时候,我们就要静心(思)考,这个思考,才真正是脑藏神的时候。

所以说脑藏神,理性生。

总结起来说一下:心藏神,就好比神是常居在心里为多,心好如神的宿舍,他是依心血所养而存在,其在六根中,对客观认识,所反映的材料,未经神在脑讨论
研究的,为感性认识脑藏神就好比脑是神的办公厅、记账部,有了要事在那里研究问题、总结问题。

这就是说感性认识的材料,经过神在脑的分析、研究,然后才能成为理性认识。

所以也可以说:脑是神识发展理性的基地。

我们人类是有智有愚的,这是因为什么呢?就是这个神在脑与在心的比例问题,我们要想转愚为智的话,就是练习把神多藏在心里变为多藏在脑里。

怎能样把神多藏在脑里呢?这就是研究做高级气功(高级气功就是静功中意守上丹田的功法)。

做高级气功有素的人,能把神定在脑里不动。

高级气功师的聪明是不可限量的。

这是哲学家、科学家产生的唯一途径,何况转愚为聪呢!孔子弟子曾子的转变(即转愚为智)就是这样一回事。

究竟一般人是脑藏神为多,还是心藏神为多,这个哲学问题,凡做高级气功有素的人是能证实的,这是一个哲学上的大问题,是不能没有根据,如主观唯心论者那样胡说的。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
加以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哲学:研究宇宙万有原理,原则之学也。

科学:以一定之对象为研究之范围,而于其中,求统一确实之知识者,谓之科学。

经络学始内经正十二八奇经
阐生理与病情诊疗学皆与通
曰三阳曰三阴分手足成十二
连脏腑布机体正经渠奇经湖
相调节功用互学医者宜详究
经络的学说是始于《内经》的,其中藏腑的正经有十二经。

不属于脏腑经络循环,而单独另行的有八条奇经。

经络学中对人体生理、病情反应、诊断、治疗疾病等,皆有关系。

十二经分手三阳和手三阴,足三阳和足三阴,这样合为十二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

正经好象是渠河,奇经好象是湖泊,在功用上都起着互相调节的作用。

经络学说很重要,我们医者应当详细去研究。

【注释】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足三阴经:足大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