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论语六则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论语六则》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六则》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六则》练习题一、填充:1.《论语》是( )家经典之一,是( )及其再传弟子关于( )言行的记录。

2.孔子,名( ),字( ),( )末期( )家、( )家、( )家,( )家的创始人。

被后人称为“ ”。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 习: 说: 愠:而: 君子: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故: 而: 知: 为: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罔: 而: 殆: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 乐: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必: 其: 从: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有: 或: 耳: 逾: 矩:三、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的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 通 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 通 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3.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____ 通 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四、“而”的用法,有表顺接,表转折,表并列,表修饰,表递进等用法,试将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归类A .人不知而不愠 B.温故而知新 C.思而不学则殆 D.择其善者而从之(1)表顺接:_________________ (2)表转折:_________________三、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回答问题1.《<论语>六则》谈学习方法的句子有哪些?谈学习态度的句子有哪些?2.孔子认为怎样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缺点?3.文中那些语句已凝固为成语流传下来,请写出三条成语来。

【初中课内阅读】《论语》六则 一课一练及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论语》六则 一课一练及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论语》六则一课一练及答案《论语》六则学习导航 1、学习此文,能深入思考,逐步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能诵读课文,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

3、从积累文言字词《论语》六则学习导航1、学习此文,能深入思考,逐步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能诵读课文,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

3、从积累文言字词入手,理解课文内容。

一、沙滩拾贝1、填空:①《论语》是记录_________的一部书。

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②《论语》全书共篇,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行文以为主,是体散文的典范。

③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合为《四书》。

2、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1)人不知而不愠()(2)不亦说乎()(3)学而不思则罔()(4)思而不学则殆()(5)默而识之()(6)敏而好学(3、读后你有哪些疑惑?请写在下面。

(一、二点即可) 4、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是以谓之‘文’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浪里串珠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古今异义。

学而不厌古义:今义:是以谓之“文”也古义:今义:7、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敏而好学()学而不厌()择其善者而从之()9、摘出出自《论语》六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论语〉六则》习题训练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论语〉六则》习题训练

《〈论语〉六则》习题训练5分钟训练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 (2)不亦说乎()(3)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 (4)思而不学则殆()(5)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 (6)敏而好学()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2)阐述个人道德修养的句子:?(3)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

(4)表明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的句子:。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4、填空:《论语》是记录_________的一部书。

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10分钟训练1、“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

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敏而好学()学而不厌()择其善者而从之()2、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3、“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4、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课文中哪句话说可以有它对应?5、《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

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一下。

6、读《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30分钟训练1、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B、不耻下问。

论语六则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六则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六则练习题及答案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论语六则同步练习阅读训练栏目:论语节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延伸训练: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可谓好学也已 同 意思是:2.诲女知之乎 同 意思是: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 意思是: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吾尝.终日不食 2.诲.女知之乎 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就.有道而正焉 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不愤.不启三、翻译句子: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用上文原句填空.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 .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 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君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答案:一、1.已 矣 了 2.女 汝 你 3.知 智 智慧二、1.曾经 2.教导 3.谨慎 4.趋向、接近 5.检查 6.心里想弄明白而又没有弄明白.三、1.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和智慧.四、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五、原句中的“君子”的含义是道德高尚的人.文中与之含义相同的字是“贤”.生活中的“君子”,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形象,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1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 2 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 4 昧行 5 乎 ” 平公曰:“善.哉”注释1 炳烛:把蜡烛点燃.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3 阳:这里指阳光.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延伸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 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默而识之D.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答: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答 答案:1.晚 戏弄、开玩笑 听说 讲得好3.①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②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4.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告诫人信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5.此题是开放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注释①回:颜回,又称颜渊.②鲁哀公:鲁国国君.③迁:转移.延伸训练: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3.翻译下面的句子.不迁怒,不贰过.译文:4. 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答: 答案:1. ①“蚤”同“早” ②“亡”同“无”2. ①哀痛到了极点 ②更 ③谁 ④过失,错误3. 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4. 不迁怒,不贰过.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29岁那年,颜渊到鲁国皇家大学攻读儒学博士学位.博导是该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孔丘.孔丘教学风格很严厉.他每天安排颜渊读大量的书,而且下指标,每个月要拿出一篇论文.颜渊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向来唯师命是从.每天读书到深夜,每个月都能拿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孔丘很满意,对颜渊说他会很认真批阅,并激励颜渊要忘记过去的成绩,每一天都应当从零开始.颜渊深然其言.一天,颜渊在阅览室浏览时,无意发现了自己一篇论文习作竟发表在一本世界学术权威杂志上,不过署名是孔丘.他翻了一个下午,又发现了自己另外几篇论文习作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署名都是孔丘.颜渊有点气闷,却又不敢质问孔丘.孔丘在学术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和他作对只能自毁前程.颜渊陷入深深的郁闷中,原先的忧郁症更严重了.不到一年,“发尽白”. 这样郁郁过了三年,颜渊终于沉疴不起,倒在了书桌前,年仅32岁.得此消息,孔丘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延伸训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循规蹈.矩 浏览. 署.名 沉疴.2.文中颜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孔丘在文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4.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5.文末“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这句话具有怎样的讽刺意味答案:ǎo lǎn shǔ kē2.循规蹈矩,唯师命是从,面对“压力”敢怒不敢言悲剧人物形象.3.虚伪、欺世盗名、为个人利益不惜剽窃别人成果.4.学术界存在的老师剽窃学生成果的丑陋事实.5.辛辣地嘲讽了像孔丘这样的所谓权威、学术泰斗的虚伪、狡诈、不学无术、不知廉耻的令人憎恶的丑陋面目.。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21课 《论语》六则》同步练习卷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21课 《论语》六则》同步练习卷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同步练习卷一、积累与运用1.(3分)《论语》是经典之一,主要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的纪录。

孔子,名,字,春秋末期家、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

2.(3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人不知而不愠.(2)学而不思则罔.(3)思而不学则殆.(4)学而不厌.。

3.(3分)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温故.而知新(3)诲人不倦.(4)择其善者..而从之。

4.(3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

(3)敏而好学。

(4)不耻下问。

5.(3分)按要求默写原文。

(1)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是,。

(2)要谦虚好学的句子是。

(3)学习要不断进取的句子是。

二、阅读理解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课文里有些词语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它们是、。

(2)生活中表示既要善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六则》中孔子的话:,。

(3)文中总结了哪些学习方法?你还有哪些有效的学习方法?试写下来。

(4)《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①也。

”子曰:“不愤②不启,不悱③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由!诲女④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⑤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①凋:凋零。

②愤: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

③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表达。

七年级上论语六则世说新语二则练习(语文版)

七年级上论语六则世说新语二则练习(语文版)

七年级上论语六则世说新语二则练习(语文版)《论语》六则练习题一、填空1、《论语》是______家经典,是________及_________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2、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期的_____家,______家_________家。

二、基础知识1、给下列字注音说()愠()罔()殆()2、解释下列加点字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三、名句默写:1、孔子强调学习和温习相结合的句子是:2、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3、阐述君子应具有的修养的句子是:4、孔子强调“乐学”重要性的句子是:四、本课相关的重要知识点练习题: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而”字的用法:1、学而时习之:2、人不知而不愠: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5、则其善者而从之:6、三十而立:《世说新语》二则第一部分:1.《世说新语》是集,主要记述了宋文学家。

刘义庆是2.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华歆()辄()携()拯()....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过中不至(过:)⑵去后乃至(乃:去:)⑶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⑷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⑸元方入门不顾(顾:)⑹歆辄难之(辄:⑺幸尚宽,何为不可(幸:)⑻王欲舍所携人(舍:⑼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所以:)⑽既已纳其自托(托:4.译句。

⑴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⑵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⑶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⑷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8.《期行》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9.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10.释词:日中:()舍去:()无礼:()引之:()11.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七年级语文《论语》六则 同步练习(二)

七年级语文《论语》六则 同步练习(二)

《论语》六则同步练习(二)【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时习:按一定时间复习。

说:通“悦”,愉快。

愠: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罔:迷惑不解。

殆:危险。

敏而好学:聪明而且爱好学习。

敏,聪明,好,爱好,喜欢。

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视为可耻。

耻,认为可耻。

学而不厌:学习并不感到满足。

诲:诱导,教导。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

三,这里不是确数。

二、相关背景:1、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某某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X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X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某某”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一种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1课《论语》同步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1课《论语》同步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1课《论语》同步练习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阅读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二则》)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选自《<论语>十二章》)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不知其旨.也()《兑命》曰:“学.学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传.不习乎()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曰:教学相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甲、乙两段中的画线句,说说这两句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班级召开“学会反思”主题班会,你代表小组发言,请从甲、乙两文中选一句作为你发言的论据写在横线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六则》同步练习
阅读训练栏目:
《论语》节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延伸训练: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可谓好学也已同意思是:
2.诲女知之乎同意思是: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意思是: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吾尝.终日不食
2.诲.女知之乎?
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就.有道而正焉
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不愤.不启
三、翻译句子:
知识改变命运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用上文原句填空。

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

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

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在上
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字。

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君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
一、1.已矣了 2.女汝你 3.知智智慧
二、1.曾经 2.教导 3.谨慎 4.趋向、接近 5.检查 6.心里想弄
明白而又没有弄明白。

三、1.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和智慧。

四、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识改变命运
五、原句中的“君子”的含义是道德高尚的人。

文中与之含义相
同的字是“贤”。

生活中的“君子”,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
形象,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1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3;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4昧行5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 炳烛:把蜡烛点燃。

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3 阳:这里指阳光。

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延伸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知识改变命运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答
答案:
1.晚戏弄、开玩笑听说(讲得)好
2.B
3.①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②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4.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告诫人信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5.此题是开放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
①回:颜回,又称颜渊。

②鲁哀公:鲁国国君。

③迁:转移。

延伸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知识改变命运
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4. 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答案:
1. ①“蚤”同“早”②“亡”同“无”
2. ①哀痛到了极点②更③谁④过失,错误
3. (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4. 不迁怒,不贰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29岁那年,颜渊到鲁国皇家大学攻读儒学博士学位。

博导是该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孔丘。

孔丘教学风格很严厉。

他每天安排颜渊读大量的书,而且下指标,每个月要拿出一篇论文。

颜渊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向来唯师命是从。

每天读书到深夜,每个月都能拿出一篇优秀的论文。

孔丘很满意,对颜渊说他会很认真批阅,并激励颜渊要忘记过去的成绩,每一天都应当从零开始。

颜渊深然其言。

一天,颜渊在阅览室浏览时,无意发现了自己一篇论文习作竟发表在一本世界学术权威杂志上,不过署名是孔丘。

他翻了一个下午,又发现了自己另外几篇论文习作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署名都是孔
知识改变命运
丘。

颜渊有点气闷,却又不敢质问孔丘。

孔丘在学术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和他作对只能自毁前程。

颜渊陷入深深的郁闷中,原先的忧郁症更严重了。

不到一年,“发尽白”。

这样郁郁过了三年,颜渊终于沉疴不起,倒在了书桌前,年仅32岁。

得此消息,孔丘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

延伸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循规蹈.矩()浏览.()署.名()沉疴.()2.文中颜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孔丘在文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4.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5.文末“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

”这句话具有怎样的讽刺意味?
答案:
1.dǎo lǎn shǔ kē
2.循规蹈矩,唯师命是从,面对“压力”敢怒不敢言悲剧人物形象。

3.虚伪、欺世盗名、为个人利益不惜剽窃别人成果。

4.学术界存在的老师剽窃学生成果的丑陋事实。

5.辛辣地嘲讽了像孔丘这样的所谓权威、学术泰斗的虚伪、狡诈、
知识改变命运
不学无术、不知廉耻的令人憎恶的丑陋面目。

知识改变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