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略读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2.初步体会叙议结合的妙处,初步感受叶圣陶先生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略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梳理素材之间的关系,明确写作意图。

教学环节:环节知识教师活动预设问题学生活动预设评价设计意图一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指导学生结合单元导语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本单元我们要学习哪些语文学习要素和方法?自读单元导语,圈画梳理相关内容。

能够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二了解作家作品1.指导学生结合文后注释以及预习了解作家、作品(文学常识)2.指导学生围绕标题提炼信息、提出核心问题。

1.对叶圣陶有什么了解?我们先来读题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你读出了哪些信息?1.结合文后注释和预习内容梳理作家作品。

朗读标题,根据文章标题提炼信息,提出核心问题。

能够了解掌握文学常识;正确提炼核心问题。

了解文学常识;破题质疑,提出本文问题链,明确核心问题。

三划分层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1.指导学生明确略读的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略读方法读课文,梳理3-8段,并概括作者回忆叶圣陶先生的几个材料。

1.如何运用略读的方法来快速阅读文章呢?2.请同学们快速略读课文3-8段,找出关键句,概括与叶圣陶先生相关的8件事。

请一位同学结合找到关键句,概括说说文章的事件。

1.学生看,明确知识内容。

2.学生自读3-8段,用“"画出关键句,批注事件内容。

能够知晓略读方法,能找寻到相应关键语句并进行事件概括。

圈画关键语句,梳理文章内容,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文章事件。

四分类材料,梳理关系1.指导学生将材料按照内容、对象进行分类,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

这些材料从哪几方面表现人物?材料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请同学结合关键语句进行梳理。

学生结合素材内容尝试概括,找寻关键语句,梳理素材关系。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

17. 虽然萧乾先生离开了我们,但他却留给了我们永恒的 记忆。纵观全文,请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谈谈萧乾 先生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答出两点即可)
【点拨】围绕“潇洒,热爱生活,善良,热心,聪明, 有才华,勤劳,认真,有毅力,自律,忘我,思维敏 捷等”回答即可。
略。
18.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 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以“礼仪文化”为主题的活 动,请你参加。
【点拨】A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而奋斗”;B项句式杂 糅,应将“在”改为“的”;C项表意不明,“他”指代不明, 造成歧义,应将“他”改为“杜刚”或者“李强”。
6. 课文中引用了《论语》中的句子,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习不感到满足,教导人不知疲倦。
示例一:我赞成。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 人的传统礼节,客人来了帮忙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 好客,能让客人感到亲切、温暖。 示例二:我不赞成。 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 会显得很尴尬。
片段练笔
19. ★在人物刻画方面,本文作者选取具体典型的生活事例,构 成回忆片段,连缀成篇,以小见大,通过事件的细节来突 显人物的精神风貌,寄寓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与缅怀之 情。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事物或事情让你深有感触,请选取 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一个小事物,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 法,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真是不耻下问。
C.对于外界的流言蜚语,他只是付之一笑,毫不在意。
D.他好不• 容• 易• 找• 到一份安稳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
颠沛流离的生活。
• •• •
【点拨• 】• “• 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 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用在此句不合语境。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三.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1.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
2.文中,为了表明叶老在文风上追求“简洁”,作者举了“了”和“太”两个例子。读后,相信你也颇受启发,那么,请打开你的作文簿,看看文字中有无“累赘”之语,并进行修改。
3.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答: 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 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
例如: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2)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无聊上面,然而在叶圣陶先生的为人处世方面,我看到了许许多多领我们自愧不如的闪光点,自律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我们也可以向着叶先生的方向前进。为自己喝彩。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一)品味语言
1.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答:第三段的第一句 作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
2.找出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语句,与同学交流,指出其表达效果。
答:(1)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 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 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叶老走了,鞭炮声所代表的乐景反衬出“我”的悲哀之情,这就是“双层的悲哀”。(2)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这里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叶老尽管患病在床,他仍依旧“举手打拱”,说着“谢谢”,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宽厚待人,虚怀若谷。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2. 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 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重点难点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

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二、预习检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商酌. (zhuó) 恳.切 (kěn)譬如..(pì rú ) 朦胧. (lóng) 累赘.( zhuì ) 拖沓. (tà)妥帖..(tuǒ tiē) 诲.人不倦. (huì juàn) 不耻.下问 (chǐ)鞠躬尽瘁.... (jū gōng jìn cuì)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2.根据下面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1) 轻率,不慎重,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草率)(2)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不耻下问)(3) 商量斟酌。

(商酌)(4) 不辞辛苦,勤勤恳恳,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鞠躬尽瘁)(5) 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颠沛流离)(6)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不简洁。

(拖沓)3.叶圣陶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部编七下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堂笔记

部编七下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堂笔记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预习新课了解叶圣陶饮酒趣事——文友酒会三十年代,叶圣陶在上海开明书店主编《中学生》杂志时,其同仁中不乏好酒者。

叶圣陶和丰子恺等几位朋友便发起成立了个文友酒会,叶圣陶自任会长,规定只有一顿能喝5斤以上黄酒者方能申请入会当会员,每周的周末举行一次会员聚会。

当时,同在开明书店任编辑的钱君陶也想入会,但他仅有三斤半酒的酒量,能否批准入会心里没有底。

一次他问已是酒会会员的丰子恺自己能否入会,丰子恺感到说不准,表示要请求会长叶圣陶后方能决定。

当丰子恺向叶圣陶汇报此事时,叶圣陶幽默地说,君陶的酒量要打七折,就算一个预备会员罢。

事后,叶圣陶路遇钱君陶,便风趣地对他说:“你也是酒会会员了,要锻炼酒量,争取早日把‘预备’两字去掉!”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他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作品风格独特,自成一派,行文流畅,文笔精妙。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著有《流年碎影》《负暄琐话》等。

张中行在文化界享有盛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读书》1990年第1期。

有删改。

张中行和叶圣陶两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张中行心里的悲痛无法言喻,几个月后,他写下了这篇文章,在表达自己的痛心的同时纪念叶圣陶先生。

三、导读理解1、如何理解文章第1段“双层的悲哀”?解析: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恰在除夕,不幸的消息在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传来。

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因此说是“双层的悲哀”。

另外,也可认为“双层的悲哀”一是老年人(作者当时年近八十)对岁月逝去的伤感,二是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哀伤。

2、在文章第3段“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一句中,“描”换成“改”好不好?为什么?解析:不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总结和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

结构上,引起下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起过渡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置作业
学习了本文后,叶老 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 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 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 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 做些修改。
板书设计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http://www.LSPJY.c om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http://www.LSPJY.c om
思考探讨
1.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 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 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 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 之,宽厚待人。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 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这些语句从品德、待 人、律己方面概括了叶圣陶的过人处,有些句子在结构上总领全段,使 文章层次清晰。
二是在人物刻画方面。本文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 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
三是其文风。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 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 语,同时又不失其深挚。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一 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 力量。
七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
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
张中行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http://www.LSPJY.c om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http://www.LSPJY.c om
第2课时
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叶圣陶先生生活和工作中的几 件小事,知道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 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我们除 了学习叶老先生的优秀品质外,对于他的写文章的主 张我们必须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本节课我们一起来 探讨一下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叶老先生的语文观。
思考探究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 具体讲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 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3.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文学主张应该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 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 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是不成问题”。(2)从现实看 ,叶先生的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语句品析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末尾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 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旧年将去,叶老去世。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有何 作用?
抒情和议论。一方面表达对叶圣陶先生去世 的哀痛,另一方面表现叶圣陶先生语文主张的深远 影响。
写作方法
一是在感情表达方面。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 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 作时,他是把这种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 深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