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检测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8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 A.夜缒.(zhuì)秦军氾.(sì) 南函.(hán)陵B.共.(ɡònɡ)其乏困逢.(pánɡ)孙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C.失其所与.(yù) 匹夫.(fū)之勇若不阙.(quē)秦D.不知.(zhì) 夫.(fú)战,勇气也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解析A项“氾”读“fán”;B项“共”通“供”,读“ɡōnɡ”;C项中“与”读“yǔ”。

答案 D2.[对应考点链接]下列加点的词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烛之武退.秦师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B.朝.济而夕设版焉籍.吏民,封府库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侣.鱼虾而友麋鹿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解析A项“退”与“归”都作使动词用。

B项朝:早上,这里作状语用,译为“在早上”;籍:户籍,这里作动词用,译为“登记”。

C项封:疆界;侣:伴侣,都作意动词用。

D项亡:灭亡;固:稳固,都作使动词用。

答案 B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何厌之有?解析B项说—悦;C项知—智;D项厌—餍。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既然。

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伸展,扩张。

解析B项“既”意为“已经”。

答案 B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3分) A.秦伯说,与郑人盟.B.殚其地之出.C.宋有富人,天雨.墙坏D.晋军.函陵解析A、C、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B项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出产的东西”。

答案 B6.下列各句中的“焉”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A.皮之不存,毛将焉附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解析A项意为“哪里”;B项代词,指这篇“说”;C项疑问代词,“哪里”;例句与D项均为句末助词,不译。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检测共45页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检测共45页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检测
6






,天高风来自景澈。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烛之武退秦师过关检测题(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过关检测题(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过关检测题(含答案)烛之武退秦师过关检测题(含答案)一、基础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C.秦伯说(yuè)杞(qǐ )子、逢孙、杨孙戍(sù)之D.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以乱易整,不武(替代)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C. 共其乏困(供:供给)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 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共其乏困C.舍郑以为东道主D.敢以烦执事4、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吴广以为然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A. ①③B. ②④C. ③⑤D.②⑤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晋军函陵,秦军?南B. 秦伯说,与郑人盟C. 失其所与,不知D. 行李之往,共其乏困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7、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B、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D、以乱易正,不武。

(被动句)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 越国以鄙远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 既东封郑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检测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检测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检测一、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每小题3分,共18分)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秦伯说,与郑人盟6.失其所与,不知二、解释加点的古今异义词(每个词3分,共9分)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三、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军队)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若不阙秦阙秦以利晋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君知其难也B共其乏困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4. 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B 烛之武满腹才华,却未被重用,他牢骚满腹,拒绝为国家出力,但在郑伯的恐吓下,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C 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D 烛之武见到秦伯,态度恭敬,主动示弱,打消其防范意识,他把握秦伯心理,离间对方,瓦解其同盟。

从历史和未来多层面分析,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让秦伯心悦诚服。

四、翻译句子(每小题5分,共15分)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五、微写作(20分)国难当头,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顾年迈体衰,夜缒而出,退秦师,纾国难。

请为烛之武写一段颁奖词。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含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含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言基础专练1.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B.秦伯说,与郑人盟C.焉用亡郑以陪邻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解析:选 C A 项,“知”通“智”; B 项,“说”通“悦”; D 项,“已”通“矣”。

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军:驻军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C.以乱易.整易:交换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解析:选 C 易:替代。

3.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庞然.大物C.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解析:选 D A 项,焉:①疑问副词,何;②兼词,在那里。

B 项,然:①转折连词,可是;②词尾,⋯⋯的样子。

C 项,且: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况且。

D 项,于:都是介词,当“对”讲。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子亦有不.利.焉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解析:选 B B 项,古今同义,不好。

A 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C 项,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D 项,古义,在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5.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A.且贰.于楚也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C.朝济而夕.设版焉D.越国以鄙远.解析:选 C A 项,数词活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B 项,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C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作状语; D 项,形容词用作名词。

6. 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吾不能早用子”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课堂检测《烛之武退秦师》2

课堂检测《烛之武退秦师》2

课堂检测《烛之武退秦师》2《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检测(5分钟)班级:姓名:一、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 )②敢以烦执事。

(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④越国以鄙远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2、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③且焉置土石。

( )④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3、而①今急而求子。

( )②夜,缒而出。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二、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秦伯说,与郑人盟()4.失其所与,不知()5.何厌之有()三、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古:今:)2.亦去之(古:今:)3.微夫人之力(古:今:)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今:)四、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越国以鄙远()3.与郑人盟()4.既东封郑()5.阙秦以利晋()6.烛之武退秦师()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9.既东封郑()10.夜缒而出()11.朝济而夕设版焉()1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3.臣之壮也()14.越国以鄙远()15.共其乏困()16.因人之利而敝之()17.肆其西封()五、特殊句式1.辞曰:“臣之壮也……”()2.许君焦、瑕()3.敢以烦执事()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5.以其无礼于晋()6.且贰于楚也()7.佚之狐言于郑伯()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9.何厌之有()10.邻之厚,君之薄也。

()11.以乱易整,不武。

()。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选择题1.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是何人?A. 一位古代书法家B. 一位古代军事家C. 一位古代政治家D. 一位古代外交家2. 在故事中,烛之武是如何成功退秦师的?A. 通过武力B. 通过外交手段C. 通过贿赂D. 通过暗杀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4. 以下哪个成语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有关?A. 画龙点睛B. 以柔克刚C. 望梅止渴D. 破釜沉舟5. 烛之武在故事中使用了哪些策略?A. 军事策略B. 心理战术C. 经济制裁D. 政治联姻二、填空题6.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利用了________的智慧,最终使秦军撤退。

7. 故事中,秦军原本计划攻打的是________国。

8. 烛之武通过________的方式,说服了秦军,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________的重要性。

10. 在故事中,烛之武的行动展示了________的外交策略。

三、简答题11. 请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

12. 烛之武在故事中展现了哪些个人品质?1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外交有何启示?14. 烛之武是如何利用智慧和策略,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战争?15.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能学到哪些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方法?四、论述题16. 论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古代外交策略的影响。

17.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智慧与勇气的关系。

18.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今天是否仍有现实意义?请结合现代国际关系进行论述。

1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哪些领导力的要素?20.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如何理解“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五、案例分析题21. 假设你是烛之武,面对秦军的威胁,你将如何制定策略以保护你的国家?22. 如果烛之武没有成功退秦师,你认为可能会发生哪些后果?请结合当时的政治局势进行分析。

高二语文试卷《烛之武退秦师》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doc

高二语文试卷《烛之武退秦师》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doc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一、学习要点(一)积累词语1.去①离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②过去的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③除去兼百花之从而各去其短(《芙蕖》)④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为学》)⑤前往休去倚危栏(辛弃疾词)⑥表示动作趋势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固亭怀古》)2.是①代词,这个。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②形容词,对的,正确的。

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③判断动词,是。

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辞》)3.国①诸侯国夫大国,难测也,惧其有伏焉。

(《曹刿论战》)②国家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国危矣(《烛之武退秦师》)③形容词,国家的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答司马谏议书》)④国都、京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⑤地区、地域逝将去女,适被乐国。

(《硕鼠》)⑥国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4.辞①口供凡杀人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人矜疑,即免死(《狱中杂记》)(凡杀人者的口供说自己不是预谋或故意杀人的,经秋审情有可怜或罪行有所怀疑的,就可以免去死刑。

)②言辞、言语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文词、文学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④说话(引申为借口)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赤壁之战》)⑤推辞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⑥告别旦辞爷娘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诗》)⑦命令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⑧一种文艺体裁《归去来兮辞》⑨同“词”,言语。

至北营,抗辞慷慨(《(指南录)后序》)⑩计较、讲究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⑾责备、审问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⑿退却、不接受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南录>后序》)(二)结构和思路全文一共四个自然段,简洁而明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