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_朱晓华

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_朱晓华
区域经济 | Regional Economy
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 实证分析
□朱晓华
[摘
邓宝义

要 ] 20 世 纪 80 年 代 以 来 , 市场 经济 主 导了 世 界范 围 内的 经济 体 制 改 革 大 潮 。 作 为 一 个 维 持了 30 多 年 经济 高 速 增长 的 发 展 中 国家 , 我 国 的 经济 发 展成 就 举 世 瞩 目 。 古 典 经济增长 理 论 观 点 认 为, 在均 衡价 格 的 假 设下 , 经济 总 量 的 增长是 由 资本积 累、 劳 动 力 增 加 和 技 术 进步 这 三 种因素 共 同 长 期 作 用的 结 果 。 但 是 , 我 国 的 经济 制 度 现 实 告 诉 我 们 , 均 衡价 格 这 一 传统 经济增长 理 论 的 假 设 在 当前 的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济 中 并 不 成 立 。根 据 结构 主 义 的 观 点 , 在资源 配置 最 优 的 假 设 前 提 并 不 成 立 的 情况 下 , 我 们 需 要 着 重 考 虑 经济结构 变 化 对经济增长 的 作 用 。本 文 简 要 阐 述 了自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国 产业 结构 的 演进 过 程 , 即 三 大 产业的 发 展过 程 , 并 结 合 对 1990 年 至 2009 年 这 20 年 的相关 数 据 的科 学 应用和 处 理, 重 点研究了 产业 结构 调 整 对经济增长 的 影响 , 并 通过 建 立 回归 方 程测算 了三 大 产业 对经济增长 的 贡 献 。
Enterprise Economy 2013 年第 7 期 ( 总第 395 期 )
132
我 国 产业 结构对经济增长 影响 的实 证 分 析
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提高 。 ( 二 ) 产业 结构 变 动 的 阶 段 分 析 本文把我国从 1952 年到现在的三大产业结构按照 不同结构类型划分成若干段 。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并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产业基础最为雄厚的地区之一,其产业集聚现象尤为突出,对于研究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具有极高的代表性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产业集聚的概念、类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概述,明确产业集聚效应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随后,通过对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产业集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发展历程以及现状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产业集聚对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的集聚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创新效应、溢出效应等。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收集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相关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等工具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在该区域的实际表现。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乃至全国的产业集聚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产业集聚理论概述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互动机制的有机体系的现象。

产业集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其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市场需求、政策环境等。

产业集聚理论源于马歇尔的“产业区”概念,他强调企业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随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以及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都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产业集聚的经济性,包括成本节约、资源共享、知识溢出等。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集聚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标题: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这一关系。

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文化产业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化艺术产业,如图书、影视、音乐等,还包括新兴的文化科技产业,如数字娱乐、网络文化、创意设计等。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1.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新兴的文化科技产业,如数字娱乐、网络文化等,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

这些产业的发展能够直接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2.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间接贡献: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交通、物流等。

此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三、实证研究1.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了多个地区的文化产业数据和区域经济增长数据作为样本。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各省市统计年鉴等权威机构。

2.模型构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作为自变量,区域经济增长作为因变量,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

3.实证结果: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新兴的文化科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尤为明显。

此外,我们还发现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明显,具有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

四、结论本研究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新兴的文化科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尤为突出。

这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为了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提供优惠的政策环境,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

浙江省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浙江省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浙江省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者:任亿佳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17期[提要] 本文研究2005~2018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金融行业的集聚程度对其地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将金融行业细分为银行业和保险业,选用区位熵对集聚程度进行测度,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地市的金融产业集聚程度以及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积累对其对应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金融集聚;区位熵;银行业;保险业一、绪论金融集聚已成为现代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金融产业的集聚会提高集聚中心及周边地区的金融系统的运行效率,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探究金融集聚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省地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率居全国前列,在新常态下保持稳定增长。

同时,浙江有着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民间资本充裕,市场需求广阔,金融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并带动了金融集聚效应的凸显,从而带动了整体区域的集聚加强,但是浙江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以及金融集聚情况仍有较大差别,本文从整体和分行业着手,研究了浙江省各地市金融行业的集聚程度对其地市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这对提高金融资源在各地市的有效分配、减小省内各个地市间的发展差距,对实现浙江省各地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二、文献综述Patrick(1966)首先开始研究金融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他认为,在发达国家,“需求追随”是其主要的金融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促进了金融业集聚现象。

相反,在发展中国家,其金融发展模式是基于“供给导向”的,金融业的集中促进了经济增长。

李林、丁艺、刘志华(2011)从空间效用的角度研究了中国金融活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集聚程度。

研究发现,中国金融活动的集聚程度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子行业中的银行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更明显的作用。

潘辉、冉光和、张冰等(2013)使用2002~2011年31个省级面板的数据,研究全國和东中西部三区域金融集聚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集聚能显著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且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金融集聚的经济效应最大。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
本 、市场 开放 度 等 结 构 特征 的经 济 地 区
其 CYl l 0 为期 初 的人 均 GD P,T 时 为 间跨度 ,Y 为期 末人 均GDP i ,X* 为稳 态
间存 在 着 一 定 的 增 长 收 敛 趋 势 。 刘 强
( 0 1) 为 。中 国地 区经 济 增长 的收 20 认
条 件 下 的人 均 产 出增 长 率 。Y* i 为稳 态 的
人 均 产 出 。 1为 收敛 系数 ,表 示Y 以怎 3
敛 性 存在 明显 的阶 段 性 和 区域 性 。大 规 模 劳 动 力 的 区 际迁 移 是 中国地 区经 济 增 长 收 敛 的 重要 诱 发 因素 。 对 于收 敛 的 影
2 2 6 ,仅 为环 杭 州 湾 地 区水 平 的 约 32元
5 %。浙 江 省 1 个 地 区经 济 发展 水 平 存 0 1 在 明显 的梯度 。
其 中 。C为 常数 ,如 果0 0 < ,则浙 江 区域经 济趋 于收 敛 ;如果0 0 > ,浙 江 区域
2 0 年 。浙 江 全省 人 均 生产 总值 为 08
产 出 具 有 明 显 的 聚 集 现 象 , 而 且 存 在
模型与数据
根 据S lw— wa 模 型 与RJ B r oo S n .. ar o
&X S l IMat 的收敛 性分 析框 架 , . a —— rn a i
平 相 对 良好 。 2 0 年 ,6 " 06 4 城市 实现 生
6 7美元 ( 08 按年 平 均 汇率 折 算 ),已 经
提 供 了理 论 基 础 和 多 种 可 供 选 择 的 方
法 ,但 是 它们 较 少 对 省 域 内 部经 济 增 长

FDI对浙江产业集聚影响实证分析

FDI对浙江产业集聚影响实证分析

FDI对浙江产业集聚影响实证分析
丁小义
【期刊名称】《统计科学与实践》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本文利用浙江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输入型FDI 对浙江产业集聚的作用.计量结果表明浙江制造业在产业集聚过程中,本土民营经济的表现优于FDI.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内外资企业相对较好的融合与渗透,使FDI的产业集聚作用及技术溢出效应均为显著正向,但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FDI的作用并不显著或有益.
【总页数】3页(P21-22,47)
【作者】丁小义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海西背景下福建省FDI对产业集聚影响作用的实证分析 [J], 张雪梅;陈亚红;
2.FDI流入对浙江省产业集聚程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J], 陈旭东;史博文
3.FDI对浙江产业集聚影响实证分析 [J], 丁小义;
4.服务业产业集聚对FDI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城市动态面板数据 [J], 吕连菊;阚大学
5.服务业产业集聚对FDI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城市动态面板数据 [J], 吕连菊;阚大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引言:产业集聚是指一定区域内相同或相近产业的企业相互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和协同发展,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产业群体。

产业集聚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带来了许多外溢效应。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对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一、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产业集聚现状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组成,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该区域以制造业为主要支柱产业,涵盖了机械、化工、电子、汽车等多个产业领域,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和支撑体系。

此外,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拥有发达的金融、物流和人力资源等配套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二、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1.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集聚使得同一行业的企业能够共享和利用共同的资源,如原材料、技术和人才等。

这种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利用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2.创造就业机会产业集聚带来的集聚效应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由于同行业的企业互相吸引,吸引力强的企业能够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刺激就业增长。

3.促进技术创新与提升同一行业内的企业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溢出。

企业在竞争中不断追求创新和提升,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三、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通过对长江三角洲次区域的实证研究,可以找到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

例如,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就业率和GDP增速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这与该地区产业集聚带来的经济效应密切相关。

1.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长江三角洲次区域集中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这些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技术和销售市场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需求和优势。

通过集聚效应,这些企业能够共享供应链资源和经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集中采购减少原材料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共享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浙江省是中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该省在经济增长、外贸发展、创新创业等方面均表现出色。

因此,研究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该省的经验对其他地区的启示。

浙江省在创新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实力,该省有一大批优秀企业,其中不乏领先于全国和国际同行业的企业。

浙江省著名的民营企业包括杭州华为、温州义乌商品城等,在其相应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浙江省创业运动兴起,在青年创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全国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创始人来自浙江省,例如阿里巴巴的马云、网易的丁磊等。

浙江省在科技研发和人才引进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源。

该省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所,包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

同时,浙江省也积极吸引人才,各类政策和措施吸引了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到来。

近年来,浙江省在制定相关政策方面也呈现出不断创新和开放的态势,促进了创新的发展。

浙江省的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

创新能力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能够促进经济结构变革、增加产出和生产率。

在浙江省的实践中,创新在引领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以下列举几个方面的例子:1. 产业升级与转型:浙江省长期以来将创新作为重要政策目标,鼓励生产方式、产品和流程等方面的创新。

省内的企业在追求创新的同时,逐渐从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方式转型,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促进了产业升级和转型。

2. 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浙江省聚集了大量创新型企业,带动了其产业链的发展。

建立创新型经济,培育知识型人才,推进数字化转型等措施,有助于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也将有助于浙江省未来的经济增长。

3. 科技创新应用:浙江省广泛探索新的科技应用,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创新的科技应用带给浙江省工业、农业、服务业的转型机会,有助于生产方式和生产流程的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区位熵法对浙江省制造业的集聚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

然后以化学纤维制造业为例,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化学纤维制造业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提升化学纤维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可以提升浙江省区域经济增长水平。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增长;区位熵;浙江省;实证分析
一、问题提出
产业集聚这一概念最早由马歇尔(Marshall)提出,是指生产某种产品的一些同类企业,与它们配套的上下游关联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中。

作为一种区域组织形式,产业集聚使得各企业之间演变成一种同时存在着竞争和合作的状况,并进一步细化了劳动分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尤其在沿海地区,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浙江省处于长江中下游经济带核心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本文对浙江省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从现有产业集聚指标出发,得出本文所选择的集聚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

然后,通过对浙江省化学纤维制造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到相关结论。

最后,对浙江省产业集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区域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
已有文献中介绍了大量衡量地区产业集聚水平的统计指标,如行业集中度、哈莱-克依指数、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空间集聚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熵指数等。

其中,区位熵是衡量产业集聚普遍采用的一种工具。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

其在衡量某一区域内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区位熵可以测度一个地区生产结构中某个产业同全国水平比较所具有的相对优势。

另外,区位熵法还具有操作简便,数据容易获取的优点。

基于以上,本文运用区位熵法对浙江省各产业集聚度的情况进行分析,其计算公式为:
LQ=
在上式中,i表示第i个产业,j表示第j个地区,Xij表示第j地区中i产业的产出指标,该指标可以选用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总资产、企业单位数、产品销售收入等。

一般情况下,区位熵的值越大,表明专业化水平越高。

若LQ 的值大于1,表明该产业在当地的专业化程度超过区域水平,属于主导产业部门。

也表明该产业在当地发展迅速,拥有相对的规模优势;如果LQ的值小于1,表
明第j个地区第i个产业的集中度低于该地区的平均水平,处于比较劣势;LQ 等于1则表明专业化水平与该地区相当,j地区i产业供给能力恰好能够满足本区需求。

根据区位熵的计算方法,本文采用工业总产值指标,计算出了浙江省制造业中区位熵较大的几个产业。

从表1可以得出:区位熵最大的是化学纤维制造业,说明浙江省该行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

同时,我们可以分析得到:在2010年,浙江省化学纤维制造业的产值和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535.74亿元和52166.75亿元,化学纤维制造业在占该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86%,是全国平均水平0.91%的5倍多。

三、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模型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可以通过不同的产业集聚指标来表现,本文选取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经济增长,选取浙江省化学纤维制造业企业数、劳动力雇佣数、固定资产净值、工业总产值、税前利润与全国的比值来表示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令yt为区域产出水平,Xi为影响区域产出的因素,在不考虑区域间贸易与资本要素流动的假设下,可以给出特定地区经济产出与各个产业集聚因素关系的生产函数:
yt=f (X1,X2,……,Xn,A)
其中,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

对上式求全微分,然后等式两边同时除以yt,整理得到:
=+·+·+……+·
由上式可以得到第i项因素对区域产出的弹性为:
b=,
令b0=,上式可以写为:
=b0+b1·+b2·+…+bn·
最后,对上式进行对数化处理得到本文所需的计量模型:
ln yt=b0+b1β1+b2β2+…+bnβn+e
四、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通过搜集资料,并对浙江省化学纤维制造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表2。

表2中RGDP为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QY、AZG、AGD、AGZ、ASQ分
别为浙江省化学纤维制造业的企业数、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净值、工业总产值、税前利润与全国的比。

在表2的基础上,运用软件对浙江省化学纤维制造业的产业集聚与浙江省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其中,R-squared为0.988,调整的R-squared为0.985,Durbin-Watson值为2.29,接近于2,表明变量间无自相关现象,模型的拟合度较高,浙江人均经济总量指标与各集聚指标之间的关系显著。

根据模型,平均职工人数每增加1单位,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增加88943单位,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约增加1.55,说明职工人数越多,经济增长越快。

因此,为加快浙江省经济发展,可以加大劳动力的投入。

平均固定资产净值每增加1单位,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减少59308单位,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约增加0.96,小于1,说明固定资产净值过多,阻碍经济发展,其原因可能是固定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部分固定资产处于闲置状态。

因此,要充分利用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

平均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单位,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增加115017单位,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约增加5.07,说明工业总产值越高,经济增长越快。

因此要加快工业发展,提高工业总产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