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现象学
文艺学和美学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

本质主义的问题所在
• 如果不考虑所谓“美的事物”是如何成为 “美的事物”的,文艺作品是如何成为 “作品”的,而是直接确立实体,抽象出 本质,一成不变地看待事物,必然造成事 物可变的和不变的部分的对立,本质性和 非本质性的部分的对立。
• 本质主义可以把文艺作品和美的事物分析 为一些对立的部分,并且把其中一些部分 设定为“本质”,可是却无法建构出作为 整体的“文学作品”或“美”,因为无论 把文学的本质与美的本质分析或建构为什 么,都无法让我们理解和欣赏作为“整体” 和作为“现象”的文学作品与审美对象。
B 文艺学与美学研究中的本质主义
• 本体论思维以寻求世界的统一性和确定性为自己的理论目 的,同时又要在统一性与确定性的前提下解释世界的多样 性。对确定性的追求使得本本论一定要从活生生的、多样 化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确定的、单一的“质”来,让“质” 成为与对象的存在相同一的规定性。按这种思维进行文艺 学与美学的研究,就把文艺引入了“本质主义”。本质主 义承认文艺与美的事物有一个核心的规定性,即本质,然 后以这个“本质”为核心建构起文艺与美学的学科体系来。 这套体系在文艺与美学中的表现在于:在研究之前,就已 经承认了对象是“文艺作品”,是“美的事物”,然后再 从中分析出其中的“规定性”来。
• 存在者之存在作为一个过程,要求得到描 述,现象学对这一过程的描述要么如胡塞 尔——描述被意识到的存在如何在意识中 生成出来,要么如海德格尔——描述存在 者之存在如何在此在的生存世界中生成出 来。
• 把现象学这种描述的方法,这种存在论观点贯彻 到对美学问题的研究中来,体现在两条路线上: 一条是像研究纯粹经验一样研究审美经验,建立 审美经验的现象学,在这条道路的思想家有胡塞 尔本人,梅洛—庞蒂,萨特,杜夫海纳,这条道 路与现象学有天然联系,因为“现象学的直观与 ‘纯粹’艺术中的美学直观是相近的”[1],所以 现象学美学家们很自然地走向了对审美经验的研 究; [1] 《胡塞尔选集》:倪梁康选编,三联出版社 1997年版,第1203页。
文学现象与文学评论

文学现象与文学评论文学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文字为媒介,通过描述和表达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人类的智慧、情感和想象力。
文学现象是指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或某一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各种文学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创作方式、社会反响和影响。
文学评论则是对文学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和评价的过程,旨在揭示文学作品的内涵、特点和意义。
一、文学现象文学现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它是一种公众对文学作品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参与。
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文学现象呈现出各种多样的形态。
它可以是一部小说、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也可以是文学作品引发的社会讨论和辩论。
文学现象与社会、文化以及个体的发展息息相关,它既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文学现象不仅体现在作家的创作中,也表现在读者的阅读行为和评论中。
人们在分享和传递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和感受的过程中,构建了一个文学现象的网络。
这一网络既包括文学作品本身的特点和风格,也包括作品的传播途径和受众的反馈。
文学现象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体感知密切相关,它以多样性、包容性和开放性为特征,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选择和精神享受。
二、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是对文学现象进行剖析和评价的过程。
它旨在深入研究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结构、技巧和风格,揭示作品与社会、人性和历史的关系以及其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
文学评论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方式。
通过对文学现象的评论,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深层次意义,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文学评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方式,比如学术论文、评论文章、讨论会、学术研讨会等。
无论是哪种形式,文学评论都应该以客观、准确和全面的态度分析文学作品,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评价。
好的文学评论应该注重对作品的解读和解析,它应该充分考虑作品的艺术性、历史性和社会性,并与读者的实际情况和阅读体验相结合,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视角和方法。
现象学与文学艺术略谈

现象学与文学艺术略谈【摘要】现象学与文学艺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现象学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文学艺术在现象学中的角色。
在接下来的我们分析了从现象学视角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探讨了文学作品如何展现现象学的特征,以及现象学对文学创作的启示。
我们也讨论了文学艺术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方式,并探讨了现象学在文学评论中的应用。
在我们总结了现象学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所带来的启示,分析了现象学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现象学对文学艺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通过这篇文章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现象学与文学艺术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现象学,文学艺术,视角,解读,特征,启示,感知方式,评论,关系,价值,意义,发展影响。
1. 引言1.1 现象学与文学艺术略谈的意义现象学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及其背后的本质和意义进行深入探究的哲学学派,通过对现象的直观性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存在。
而文学艺术是通过表达和再现人类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思想,呈现出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想象力。
现象学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不仅在于文学作品如何呈现现象学的特征,更在于现象学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和文学艺术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方式。
在现象学视角下,文学作品可以被解读为对世界的深刻观察和思考,呈现出独特的现象学意义。
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对存在和现实的认知和探求。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现象学对世界复杂性的关注和对于人类存在的思考。
现象学与文学艺术的结合可以拓展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想象力,使我们更加敏锐地观察和感知周围的事物和人情。
现象学对文学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通过文学作品的再现和表达,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和理解人类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而拓展我们的视野和感知方式。
1.2 现象学的基本概念现象学的基本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是指对事物表面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意义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的一种方法。
现象学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观察和直接体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真实性,超越表面现象的表象。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文学现象)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文学现象)1、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2、百花文学,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尽管“双百方针”仍未摆脱阶级斗争的大前提,但它确实标示着文艺政策向宽容和相对自由的方向作出了实际调整。
敏锐感受到文学环境变化的作家、批评家很快响应繁荣和发展文艺的号召,受压抑的创造力被释放出来,一批探索性、批判性的新作品问世,不少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质疑既有规范的理论文章得以发表,一时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变化与新局面。
有文学史家称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为“百花文学”,甚至有人称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为“百花时代”。
3、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4、“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文体及文学流派

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文体及文学流派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文体及文学流派1.古代神话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蜗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神话按内容分,可以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2.楚辞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汉乐府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亦称“乐府诗”。
汉乐府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3.汉赋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 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汉赋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
骚体赋代表作为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它直接受屈原《九章》和《天问》的影响,保留着加“兮”的传统,其语言是四言和散句的结合,表现手法为抒情言志汉初六十年是骚体赋的时期。
西方现当代文艺思潮.6 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 海德格尔诗论 ▪ 1.对艺术与“真”的关系的思考 ▪ 艺术是一场历史性的事件,即发生在作品
中的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使作品成了作品, 因此是作品的真正本源。
▪ 发生在作品中的世界与大地的冲突是真与 非真的冲突。“真”:去蔽或无蔽。
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 “从鞋具磨损了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 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 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 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皮制农鞋上粘着湿润而肥 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 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 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 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 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之后无言的喜悦, 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 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 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现而自持, 保持着原样。” ——海德格尔
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 胡塞尔的现象学文论: ▪ 1.以严密的科学理性精神从事文学理论的研
究。 ▪ 2.以现象学的思维态度和方法确立文学研究
的对象。 ▪ 3.将意识作为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对象。 ▪ 20世纪现象学文论的主要代表:英伽登、杜
夫海纳、日内瓦学派。
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 英加登是波兰杰出的哲学家、美学家、文 学理论家。
?评价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可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西方现当代文艺思潮
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 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出现在20世纪的初期与上 半叶,这一时期的西方精神文化开始面临全 面的危机。
现当代文学现象、文学团体与文学流派

现当代文学现象、文学团体与文学流派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指的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五四”文学革命是于1917 年初由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首先发难的。
《新青年》杂志发表的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五四”文学革命发难的第一个信号。
提出文章“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大力倡导白话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主张,提出三大主义:平民的文学、写实的文学、社会的文学。
文学革命的内容:①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求得了语言和文体的解放,解放了禁锢上千年的文学形式。
②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文以载道,代圣人立言思想),提倡新文学的观念(国民文学,社会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恢复文学中人的尊严,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是人学”)。
③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
尤其是注重吸收苏俄文学的影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这影响到后来文学的发展潮流。
④创作方法提倡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为主要方法。
2.文学研究会(初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新文学社团,参与发起的有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许地山、周作人、王统照、郭绍虞、耿济之、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
会员共有一百七十余人,其中有朱自清、冰心、老舍、王鲁彦、黄庐隐、丰子恺等著名作家。
会刊有茅盾主编并革新过的《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等。
该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反对将文学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工具,主张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3.散文诗(初中)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在本质上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4.创造社(初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著名新文学团体。
认识常见的文学现象

认识常见的文学现象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文化、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在文学的创作与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点,也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技巧与意图。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学现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一、比喻与象征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进行类比,以达到更加生动形象地描述和传达意思的目的。
比如,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他将母亲的死与一颗掉进碗里的落叶进行比喻,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象征是一种用具体事物来代表抽象概念或思想的手法。
比如,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手持一把“倒刺”剑的形象,象征着他的复仇心理和对腐败社会的反抗。
比喻与象征既丰富了文学作品的意境,又增强了作品的深度与广度。
二、意境与意象意境是指作品中给人以美好情感和意境感受的艺术形象与氛围。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文学作品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情感氛围。
比如,余秋雨的《豆芽》中描述了一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情谊,通过温暖的细节和感人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深情厚谊的意境。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通过特定的符号或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理念。
通过对意象的运用,作品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被作为石头代表的意象,象征着美好而脆弱的玉质人生。
意境与意象的运用使得文学作品更加丰富与抽象,展现了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与情感传递能力。
三、反讽与讽刺反讽是一种通过使用与原义相反或相对的场景、语言或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意图,常用于讽刺社会或个别现象。
比如,在奥威尔的《动物农庄》中,动物们最初推翻了人类统治,实行平等,但最终逐渐变质,最后再次成为专制的象征。
讽刺是一种通过嘲笑、揭示或批评社会、道德或个人的手法。
通过夸张或反常的表达,讽刺可以激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比如,在许地山的《我是一个兵》中,通过讽刺和批评军队中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现象,呈现出一种荒诞幽默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对象和审美知觉
审美对象就是被审美感知的对象;审美知 觉是能把作品变成审美对象的知觉。 审美知觉有三个过程:呈现阶段、表现和 想象阶段、映照和感觉阶段。 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协调统一。
批评意识
批评主体论:对文本意向性呈示、显现作者 的纯粹意识、调和立场。 批评认识论:认识作者、认识过程、认识自 身、认识人类精神。 批评功能论:说明意义,教育公众;解释关 系,指出影响和地位;辨明作品,判断价值。 批评方法论:回到文本或作者中去,进行现 象学还原(现象的还原、本质的还原、先验 的还原);寻找一种意识的内在结构。
意义显现
哲学批评:海德格尔,个体直观-观念直观蕴涵的观念。 意识批评:布莱,对作者意识所进行的意 向性批评。 凝视批评:让· 斯塔罗宾斯基(瑞),关注 作品中的人物,又关注批评家对文本的凝 视,时而要求俯瞰时而要求内在的凝视。 前文本批评:米勒,通过语言、文献、文 本分析作者的意图。
基本特征
“意向性”和“回到事物中去”是现象学的 两大口号,现象学并不纯研究客体,也不 纯研究主体,而是集中探讨物体与意识的 交接点。 注意研究作品和读者的联系。 将现象学和文学批评结合起来,提出阅读 现象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代表人物
胡塞尔(1859-1938), 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 创始人。著作有《算术 哲学》、《逻辑研究》、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 哲学的观念》、《欧洲 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 学》等。
对文学现象学的评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就: 1.在认识论上,开辟了一条具有监视理论基 础的读者研究途径。 2.在方法论上,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和深刻 的历史性。 3.现象学文论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 4.在西方文论史上有着重要的转折作用。 缺陷:过分夸大阅读的作用,忽视了作品 和作者的诸多因素。
代表人物
罗曼· 英伽登(18931970),波兰哲学 家和文论家。著有 《文学的艺术作品》、 《对文学的艺术作品 的认识》、《真理在 艺术作品中的不同概 念》、《体验、艺术 作品与价值》等。
代表人物
米凯尔· 杜夫海纳 (1910-),法国现象 学美学家。著作有 《审美经验现象学》、 《先验的概念》、 《语言与哲学》、 《诗学》、《美学与 哲学》等。
意向性
7.现象学的方法在于“本质观点”,即把个 体直观和观念直观结合起来,成为本质直 观。 8.“回到事物中去”的精神。哲学的基本任务 是“实事求是”。一般哲学的工作偏重于 “实事求是”中的“求是”,而现象学则 主张回到事物中去或面对实事本身。
阅读与文学
在现象学看来,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纯粹 意向化的客体,也是读者意向化的客体。 作品的意义、价值要通过读者的阅读得到 体现,读者把作品救活了。 1.文本结构:语词声音层、意义单元层、被 表现的对象层、“轮廓化图象层”。 2.创作目的:为他人写作,作品全部价值都 表现在对读者自由的一种吁求。 3.审美经验:欣赏者的审美经验。
文学现象学
——意向性、审美对象和审美知觉、 批评意识
发展概况
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派别产生于20世纪初 的德国,它的创始人是胡塞尔。第一次世 界大战前后现象学的发展引人注目,30年 代一度低落。二战以后重新崛起,直接启 发和推动了存在主义哲学,并与之融合。 现象学历时百年、横跨五大洲,其方法论 已超出了哲学范围,波及心理学、社会学、 美学理论和文学理论。
代表人物
乔治· 布莱(19021991)比利时文学 批评家,日内瓦学 派的主将。《普鲁 斯特的空间》、 《心理距离》、 《批评意识》、 《爆炸的诗》等 。
意向性
1.意向性四要素:①自我(主体);②对象 (客体);③意向方式;④意向内容。 2.意向性是指“一切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 识” 。 3.文学作品是纯粹意向性客体 。 4.意向内容四要素 :意向对象、意向性质、 意向质料、意向本质 。 5.意向性显示意义。 6.意向性看中意识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