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原理
宗教学原理复习提纲考博

一、宗教的本质1、“宗教”一词的定义与分析“宗教”是一个外来词。
它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源自印度佛教。
佛教以佛陀所说为教,以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合称宗教,意指佛教的佛法、教理。
我们现在所说的“宗教”,则由拉丁文religio衍化而来,有“联系”之意,泛指人与神的联系,人对神圣物的信仰。
我国古代典籍有类似的说法,《易经》就说过:“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句话反映了我国古人的一种宗教现,它把宗教理解成一种用神道教化人民的手段。
《礼记.祭义》也说:“合鬼与神,教之至也”,意谓对鬼神的信仰与崇拜,是教他人民的至理。
我国近代有些人根据这个传统说法,从字面上解释宗教的含义,宗者本也;宗教者,有所本而以为教也。
亦即本诸神道以设教,达无疑是“神道设教”的另一种说法。
定义:角度众多,定义众多,科学的宗教定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现后始被作出。
恩格斯《反社林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非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吕大吉在《宗教学通论新编》中进一步认为: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井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对马克思主义定义的分析: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既概括地反映了宗教的基本特征,又指明了宗教与其它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的根本区别,它完全适合于说明古今中外的一切宗教。
第一“,它概括了所有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的基本特征,即“幻想的反映”。
世界上的一切宗教观念就其本质说,无不是“幻想的反映”,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佛教的佛,道教的神仙以及原始宗教的神灵鬼怪,超自然的巫力……统统都是幻想的产物。
第二,揭示了宗教的特殊内容和对象,即信仰和崇拜“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宗教的崇拜对象既是一种“外部力量”,同时又不是一种与人们的生活了不相关的“外部力量”,它同人类息息相通;同时,人们所崇拜的对象,并不仅限于人格化的神灵,宗教调查的大量事实表明.许多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并没有明确的人格化的神灭观念,因此,用“外部力量”更能全面概括一切宗教的信仰和崇拜对象。
宗教学原理1-4

永生Leabharlann 基督宗教认为,人死了有两条路,一是天 国,一是地狱。生天国是永生,堕地狱何 尝不是永生?不过是生于地狱,历受大火 所焚烧,因而称为「永火」罢了!例如希 望长寿,如果真的活到一百岁以外,而没 有儿女,没有资财,多病多痛,多灾多难, 这样的长寿不死,才是活受罪呢!所以, 永生(长寿的延长)虽是人类的共欲,而 不一定是理想的。
生,生
所以,一切宗教所理想的,也着重在这根 本论题。希望不是死了完了,而是生之永 恒。道教说长生,基督宗教说永生,其它 高尚宗教,都以此永恒的生存为基本理想。 基于生的永恒延续,而有自由,平等,福 乐等,为人类意欲所表现的宗教理想—人 生的最高理想。
生,生
这一切,如果世间的文化体系可以使人类 满足而获得,那宗教就可以取消了,否则 宗教将可能会永远的存在。 有些看法,想以哲学、文学、艺术来代替 宗教。宗教如果不是暂时忘我,或自我陶 醉,那么这些哲学、文学、艺术是代替不 了。又如科学,无论怎样的进步,也不能 满足实现人类的最高理想。
无生
因此,佛教说无生,是比一般宗教更深一 层的,是彻底否定那充满苦痛不自在的情 本的杂染生;不是否定算数,是实现为无 限安乐自在的智本的清净生。 佛教的修行者常说:「打得念头死,许汝 法身活」。佛经也说:「一切法不生,则 般若生」。
自我革命
佛说无生,不是死了完了,是要在现实人 生中,彻底的来一番自我革命,使自己实 现为无限清净的「慧命」。这样的无生— 新生,要在现前去实现,假使根基成熟的 话;并非一切都寄托在死后的未来。
这种从浅而深,由低级而高级,与一般文 化,及政治的进展,都表示着平行的关系。 如政治,从酋长制的部落时代,到君主制 的帝国时代,再进到民主制的共和时代。 宗教也是从多神的宗教,进步为一神的宗 教,再进展为无神的宗教。古代与现代遗 剩的低级宗教,不免有迷妄与错误,但不 能因此而否定宗教。正像不能因某种政制 的不够理想,而就取消政治。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基本原理及其批判本性

“马克思主义宗 教 观” 这 两 个 概 念 的 关 键 在 于 区
分 “思想” 和 “观”。 一 般 而 言, 只 有 系 统 化 的
思想、理论和 主 张 才 能 被 称 为 “观”。 即 便 是 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宗教思想,因时因地因人之
亡四个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具有一定合理
性。这里所谓的 “宗教发生论”实际上说的是宗
教之本质,“宗 教 反 映 论” 说 的 是 宗 教 产 生 的 社
会根源,“宗教异化论”说的是宗教的根本属性,
“宗 教 消 亡 论” 说 的 是 宗 教 的 未 来 趋 势。 不 过,
其中观点未涉及到宗教价值观、无神论等马克思
只是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宗教思想的研究,还必须形成一般性原理。以当前最具代表性的观
点评述为基础,澄清基本概念,探究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基本原理的核心构成、科学表述,并以其为基
础开展宗教批判,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基本原理本质上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以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要内容,由宗教本体论、宗教认识论、宗教价值论和宗教历史观构
突出强调历史性。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学说称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基本原理及其批判本性
作 “唯一的历史科 学”,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被 视 作 马
克思一生的两个 “伟大发现”之一,马克思主义
宗教学又是在对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的历史研究
过程中形成的,必然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另一方
面,该观点从宗教本质观、功能观和历史观三个
本原理进行界定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该说
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
宗教学原理(厦门大学精品课)2-2

从儒教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的总体来看, 其影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即便是现在, 儒教作为一个教团虽已不复存在,但是它 的诸种观念还发生着影响.因此,我们应 当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的方法对其加以扬弃,为我们的现代 化建设服务.
本章重点难点
1.儒,儒家,儒学,儒教是几个既相互区别又 具有明显联系的概念.其中,儒指至迟于殷商之 前便已独立存在的一种以祭祀相礼为职业的特殊 群体;儒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的一个 学术派别;儒学是指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主流的代 称,它以先秦儒家思想为理论核心和基本阵地; 儒教是指封建社会的国教,它以儒学为理论核心, 依托国家政权而组织建立起来的与政治活动密切 相关的一种宗教.从某种角度上讲,儒家,儒学, 儒教三者往往是表现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并交 织在一起.
三,儒教的发展成熟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之间既相互 指责斗争,又相互吸收改进,表现出一种 复杂的关系.
,隋唐时期是三家在国家统一的状况下继 续吸收与融合.儒教在隋唐时期的发展以 此为线索,可以分为儒学的深化,儒教制 度的构建以及儒生的培养与发挥作用三部 分.
任继愈先生说:"宋明儒教,是儒,释, 道三教合一的产物.它以儒家的封建伦理 纲常名教为中心,吸取了佛教,道教的一 些宗教修行方法,加上烦琐的思辩形式的 论证,形成了一个体系严密,规模宏大的 宗教神学结构.它即是宗教又是哲学,即 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这四者的结合, 完整地构成了中国中世纪经院神学的基本 因素."
儒教定义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围绕儒,儒家(儒生),儒 学,儒教以及国家(宗法)制度之间关系而展开的.儒家 学派的创立可以说和儒学的创立是同一个过程.我们知道, 早儒从事着祭祖祀神,相婚丧之礼的职业,自从儒家学派 建立之后,这一部分观念,知识,和技能被其承接过来, 构成了儒学的基本内容.儒家以此为基本阵地,吸取其他 相关思想,而后上层化,与政权相结合,便产生了儒教. 所以,儒教的建立过程,便同时是儒教与政权相结合的过 程.此时的国教已经具备了儒教的浓厚特征,与原先的原 生宗教已有很大的差别.其实,从原生宗教分离出来的不 仅有儒教,还有道教,民间宗教等等,也就是说,儒教不 能再是原先的原生宗教,故以儒教命名这一国教更为恰当.
2023年复旦大学宗教学原理考研初试试题真题

业务课名称:宗教学原理 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做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 用涂改液。 一、名词解释 (6 选 4) 1.《基督教要义》 2.《金枝》 3.宗教世俗化 二、简答 (3 选 2) 1.论述制度型宗教和弥散型宗教 2.论述天台宗的思想
第 1页 / 共2页
述五位八百法 三、论述 1.比较基督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对于一神论的不同论述 2.宗教改革的原因、意义、及其影响。 3.论述佛教大小乘缘起思想。
第 2页 / 共2页
宗教学原理

宗教学原理宗教学是研究宗教的一门学科,它旨在探索宗教的本质、起源、发展、影响以及宗教与其他领域的关系。
宗教学原理是宗教学的基础理论,它包括了宗教的定义、分类、功能、符号、仪式、神话等内容。
通过对宗教学原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宗教现象,并对宗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首先,宗教学原理包括了对宗教的定义和分类。
宗教是人类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它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呈现出多样性。
宗教可以分为世界宗教和民间宗教两大类,世界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而民间宗教则是一些地方性的信仰和宗教实践。
对宗教的分类有助于我们对各种宗教现象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比较研究。
其次,宗教学原理还涉及到宗教的功能和影响。
宗教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寄托和依赖,同时也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来源。
宗教还对文化、艺术、政治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它塑造了人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此外,宗教学原理还包括了对宗教符号、仪式和神话的研究。
宗教符号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各种宗教标志、图腾、图像等,通过这些符号,人们传达着对于神圣的崇敬和敬畏。
宗教仪式是宗教信仰的具体表现,它包括了祈祷、祭祀、礼拜等活动,这些仪式是人们与神灵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而宗教神话则是宗教教义和传统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了关于神灵、英雄、创世等各种故事和传说。
总的来说,宗教学原理是对宗教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它包括了对宗教的定义、分类、功能、符号、仪式、神话等内容。
通过对宗教学原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宗教的本质和特点,深入探讨宗教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为我们对宗教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宗教学原理2-5

第二节 松散型民间信仰
一、自然崇拜式民间信仰 二、祖先崇拜式民间信仰 三、行业崇拜式民间信仰 四、英灵与乡贤崇拜式民间信仰
在我国,还存在着相当普遍的松散型民间 信仰。“松散型”是与“结社型”相对而 言的。从广义上看,结社型民间宗教也可 以看作民间信仰的一种特殊类型。所以, 本节的“松散型”乃是特指结社型民间宗 教之外的那些民间信仰形态。
行业崇拜的社会历史条件依然存在,崇拜 的行为照旧还会发生。我们调查了一些私 营企业的老板,他们坦率言及自己有礼敬 行业神明的心理与行为。这就给我们一个 启迪,行业神崇拜在今天不仅客观存在着, 而且还在发挥一定作用。
四、英灵与乡贤崇拜式民间信仰
中国是一个崇尚英雄与圣贤的古老国家。 “英雄”指的是识见、才能或作为非凡的 人。如《文选· 汉班叔皮(彪)<王命论>》 所说:“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 大略所以成帝业也。”既然英雄如此非凡, 他们受到尊敬与崇尚,这就是自然的事了。
民间信仰的表现形态是很多的。除了以上 主要类型外,尚有开基祖崇拜、良吏清官 崇拜、农民起义将领崇拜、佛、道俗神崇 拜等等。此类信仰形态的存在,表明了民 间文化的斑斓驳杂。如果我们不能从中国 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就会造成认识的偏 差。
第三节 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与历史地 位
一、结社型民间宗教的特点与地位 二、松散型民间信仰的特点与地位
三、行业崇拜式民间信仰
在民间社会中,行业崇拜曾经是影响很大并且相 当普遍的信仰形态。所谓“行业崇拜”包含着两 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各行业中有许多行家因为有 功于社会民众从而被奉为神明,享有香火,受到 崇拜;二是从事不同行业的人们基于安全、行业 运作成功的需要,将一些具有特殊影响力的神或 人作为崇拜对象,从而形成了行业信仰。前者标 志着由人到神的过程转化;后者不仅意味着人向 神的转化,而且表征着神的兼职行为或者说神职 功能的扩展。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说明了中 国社会行业信仰的存在。
宗教学原理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应该把宗教经验作为宗教生活中 的事实予以承认? 2. “宗教感情”事例讨论
第四章 宗教的行为与活动
宗教信仰者内在的宗教体验和宗教观 念通过外在的身体动作和语言形式表现出 来的宗教行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各 种形式在各种宗教中都经历了从自发到自 觉,从分散化到规范化的过程。归结起来, 主要的宗教行为有巫术、宗教禁忌、祈祷 献祭、宗教礼仪等。这些宗教行为作为宗 教体验和宗教观念之外在表现,从不同方 面反映了宗教的本质。
一.基本特点 ①政治素质 ②信仰素质 ③理论素质 ④文明素质 ⑤组织素质
二 基督教历史及特征
㈠ 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时产生与罗马 帝国统治下的犹太民族所居住的巴勒斯坦 地区. 宗教背景 犹太教 社会背景 罗马帝国
㈡ 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
“你要尽心,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 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就是要爱人如己.” ---《马太福音》
㈢Leabharlann 基督教的世界化进程① ②
从犹太教内部的一个反传统的小宗派走向罗马帝国 从地中海沿岸走向欧洲,成为中世纪欧洲各国的共同信仰.
③
从欧洲走向世界,与西欧资本主义想全球扩张同步,用“基 督教文明”取代“异教文明”,企图确立其为全人类的共同精 神.
三.伊斯兰教简介
本章思考题
1.宗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2.宗教的产生与灵魂观念产生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实质是什么? 4.图腾与血缘的关系(下节课讨论)
第二章 宗教的观念与思想
各种宗教都有一套说明其信仰的观念,甚 至形成一套论证其信仰的观念体系,构成完整 的宗教世界观。它是宗教行为的内在根据,是 宗教组织借以建立信仰体制的骨架,对整个宗 教体系的构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宗教学的成立
麦克斯•缪勒-近代宗教学的创始人 英籍德国学者麦克斯•缪勒 (F.Max.Mǖller1823-1900)。1873年, 缪勒《宗教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Religion)出版,在宗 教研究史上首次使用“宗教学”概念。此 后,国际宗教学界一般把《宗教学导论》 视为宗教学诞生的标志。
7
北宋理学兴起与宗教攻击
北宋的佛教,虽也有天台与贤首宗的复兴, 而主流还是禅宗。当时,理学兴起,自称 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 子道统。 理学,在『易』,『大学」,『中庸』, 『孟子』的思想基础上,融摄了道学与佛 学,特别是佛教的禅宗,发展为体系严密, 内容充实。
宗教攻击
理学,师承了孟子的攻击精神。孟子攻讦 杨、墨,现在攻讦佛、老。似乎不攻讦佛、 老,就算不得孔氏之徒。从中国固有思想, 而融摄了部分的印度佛教,理学是成功的。 孔子的非宗教精神,到理学家的排斥佛老, 才充分的发挥出来。民族文化自尊心的高 扬,发展为复古的(菲薄秦汉隋唐的辉煌 成就),排斥宗教的文明。
3
新的诠释
释慧开《儒佛生死学与哲学论文集》, 175页。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4年11月。 释慧开: 笔者综合各家各派的义理解析,以及个人 的哲思心得与宗教体验,并且特别以儒释 道三家所共通的心性体认本位的生死观与 哲理内涵,提出对于宗教一辞的诠释如下:
新的诠释
1 宗教不只是劝善的说教,其内涵是 以观照人心的真妄虚实为极致。 2 宗教不只是信仰的依归,其旨趣是 以圆满人生的自在解脱为目的。 3 宗教不只是知识的探究,其行持是 以理想人生的实践证悟为课题。
很精神··· ···
6 隋唐佛教道教的隆盛
汉末以来的变乱,到隋、唐而再度统一, 隆盛,扩展。 隋、唐融摄着极多的外来文化,而笼罩一 切,吐纳众流的指导精神,不外乎佛教与 道教。中国民族的充实与扩展,等到唐武 宗的毁灭一切外来宗教,开始非常的复古 的剧变。
秦皇坑儒· 唐武灭佛
与经过秦皇的焚书坑儒,而儒家演进为中 国文化主流一样,经过唐武宗的破灭佛法, 禅宗也就演进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在内乱频仍中,禅者,山边林下,到处安 身;深入东南山地,辟土开荒,讲求经济 自足。凭他的特长,与当时环境的适应, 取得了代表佛教的领导权。
参考:印顺《我之宗教观》,《妙云集》 下编之六,台北正闻出版社,2006年4月。 1 上层宗教与庶民宗教的隔阂 2 孔子儒家的大成及其非宗教功利观 3 战国诸子时代的宗教 4从秦到汉初的方士道的隆盛
宗教是近于道的
从秦到汉初,政治是道家而兼法家。宗教 方面,为道教根源的方士道,非常隆盛。 秦始皇,淮南王,汉武帝,都是(方士) 道的信仰者。他们有充沛的生命力,丰富 的想象力。 他们渡着神秘的宗教生活,而事功却非常 卓著。宗教是近于道的,学术是以道而统 百家的。中国文化灿烂的时代,大统一, 大扩展的时代,并不属于儒者。
吕大吉
一个比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内 外四种因素的综合."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76页《宗 教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困了——,?
第二节 宗教在中国
一 宗教在中国的国的兴衰
古汉语 “宗”属于会意字。《说文解字》: “宗者,尊祖庙也。从宀从示。”所谓 “宀”,即屋也;而“示”字,表示臵祭 品于祭桌上。引申开去,则同屋所祭者为 祖,同祖所祭者为宗。 《論語· 八佾第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孔子的智慧
前551~前479
―教”
―教”,《说文解字》:“上所施下所效 也。从攴,从孝。”这是会意兼形声字。 上施,故从文;下效,故从孝。上所施者, 《周易•观卦》之《彖》辞云:“观天之神 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 服矣。”这里所说的施教即神道设教,意 为古之圣人用神道来教化百姓。
缪勒的贡献
贡献之一,使宗教研究有了相对独立的学 术地位。缪勒:“科学不需要宗派”。 贡献之二,提出宗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比较分类。缪勒:“一种宗教,无论它可 能是何等的不完善,多么的幼稚,它总是 把人的灵魂臵于上帝面前;而上帝的概念 无论可能是何等的不完善,多么的幼稚, 它总是代表了人类灵魂在当时所能达到和 把握的无上完善的理性”。
从中国传统学术 尤其是佛教思想的角度看,
―宗教”一词源于佛教,见于隋唐论典。 智顗(538-597)《法华玄义•卷十上》: “有师开五宗教。” 法藏(643-712)《华严五教章•卷一》: “大衍法师等,一时依诸德,立四宗教。”
《入楞伽经》等
《入楞伽经》(元魏菩提流支译): 证(宗) 世尊说诸行,内心所知法。 白法得佛身,内身所证法。 教 教何等人修,令住何等法。
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与发展
1 2 3 4 5 6 7
宗教史学 比较宗教学 宗教现象学 宗教社会学 宗教人类学 宗教心理学 宗教哲学
近代宗教学与中国 缪勒-南条文雄-杨仁山
南条文雄(1849~1927)。真宗大谷派学僧・梵語 学者。岐阜県生。 1879年にOxford大学のMax Müller博士につき梵 語学を学ぶ。 1883年「大明三蔵聖教目録」を完成、仏教を ヨーロッパの学界に紹介する。 杨仁山(1837-1911)。在欧三年,1878-1881。 1880年,伦敦,4月26日に「与日本笠原研寿・ 南條文雄書」を出し、初めて南條と文通を交わ す(「学窓雑録」)。南條文雄,5月2日、「答 楊仁山書一」を出す。
三 宗教的构成要素
傅伟勳(1933-1996)提出宗教成立的 四个要素,或称向度(dimension): 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 终极真实ultimate truth/reality。 终极目标ultimate goal。 终极承诺ultimate commitment。
宗教的哲理内涵
因此,即使是做为一个普遍性概念的宗教 或宗教传统,其丰富的哲理内涵已经远远 超出世俗的神明崇拜与单纯的劝善惩恶的 层次与范畴。 --傅伟勳《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P189-208。
吕大吉"宗教四要素说"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客观存在具有一 些基本要素.我们把这些要素分为两类:一 类是宗教的内在因素;一类是宗教的外在 因素. 宗教的内在因素有两部分:1.宗教的观念 或思想;2.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宗教的外在因素也有两部分:1.宗教的行 为或活动;2.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是人类把 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目前世界各国、各民 族都有宗教存在。 原始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孕育,儒释道三教 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伊斯兰教、天主教、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通整合,都曾经是 中华文明史不可或缺的篇章。
认识宗教的意义
宗教观念和宗教行为对中国社会的民众心 理、性格、风俗、伦理道德乃至国家政治 结构、经济生活产生过或明或暗的深刻影 响。 拥有一亿宗教信徒的多民族国家。 了解与认识中国宗教,具有不容忽视的历 史文化价值,而且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几种代表性的宗教定义
一,宗教是人与神之间交通的一种信仰。 二,宗教是一种社会建制,具有相应的社 会功能。 三,宗教是世俗经验情感的精神现象。 四,宗教是支配人的外部力量在人头脑中 的幻想的反映。
二
关于宗教定义的思考
1、不必强求宗教定义的统一 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所指出的,“世 界上大概没有比关于宗教性质这一课题更 意思纷纭的了。要给它拟定出一个人人都 满意的定义显然是不可能的。”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
4 暂时的界定
宗教是探究人类生活的终极意义, 与人生问题的终极解决相关联的,以 被人们所相信的观念行为为中心的文 化现象;在宗教中,与它的行为观念 相关联,多数场合伴随着神的观念和 神圣性的体验。 宗教学是指从价值中立的客观立 场出发,采取科学实证的方法,研究 各种宗教现象的一门人文学科。
汉字文化圈· 汉语的世界
日本江户时代(1600-1867)末期,以 “宗教”翻译英语“religion‖。此用语 又于清末回传中国,沿用至今,而内涵已 经不同。
姉崎正治(1873-1949) 『宗教学概論』 :
“佛教中所谓宗教的名称,本来指教会认 定为宗的教义之义,与宗门教法同义,现 在被当作religion的译语而广泛使用” 「佛教にて宗教といふ名称ももとは教会 が宗とする教義の義にして、宗門の教法 と同義なりしを、今は弘くレリギォの訳 語として用ふるに至りしなり。」 姉崎正治著作集第六巻、日本国書刊行会 再刊(1900年原版)、1982年11月。3頁。
5 汉末以来佛教道教的形成发展
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到汉代,逐渐 形成有组织的道教。 佛教起初,与道教相并而行。等到不断传 译而充实兴盛以后,南朝的玄学,为佛教 的义学所代替。北方朴实而重事功,道教 与佛教相争,佛教受到多次打击,但还是 日渐壮大。
平等的宗教
从汉末到唐初,宗教方面全为佛教与道教; 唐代更有新来的景教、摩尼教等。这都是 一般的,平等的宗教,中国古代的阶级宗 教,毫无力量。
2、把握“宗教”的两重构造
立足中国思想文化本位,认识 “宗教” 一词的二重意义,把握“宗教”的两重构 造。 “宗”偏指自我的神秘经验,重于行证; “教”偏指对人的表达说明,重于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