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原理》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讲 宗教学与宗教的界定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讲 5学时 ●宗教学的诞生 ●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与发展 ●宗教的界定 ●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在讲述本课的过程中,应指出中国宗教学研究和世界宗教学研究的渊源、联系以及存在 的重大差距;尤其要引导学生对宗教学定义进行灵活的把握与理解。 2.掌握宗教学起源与发展;宗教学定义;宗教学分支学科;我国宗教学研究 3.难点是宗教学定义 进一步阅读书目 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陈观胜、李培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导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 年。 陈麟书:《宗教学原理》,绪论部分,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 1999 年版。 卓新平:《西方宗教学研究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0 年。 思考题 1.宗教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2.西方宗教学是由谁奠基的?中国宗教学近 20 年来的发展情况如何? 3.“宗教四要素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已有的各种宗教定义主要是从哪些方面界定宗教的?
3.具体要求: 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 态度和政策。增进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的了解,使大学生们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 前提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 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1.宗教有无起源? 2.灵魂观念对于宗教的产生与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原始宗教产生的经济基础和认识论根源是什么? 4.原始宗教有哪些基本特点?
第三讲 古代民族宗教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三讲 5学时 ●主要民族宗教的形成 ●古代埃及宗教 ●古代巴比伦宗教 ●古代中国宗教 ●民族宗教向世界宗教发展

宗教学原理1-4

宗教学原理1-4

永生Leabharlann 基督宗教认为,人死了有两条路,一是天 国,一是地狱。生天国是永生,堕地狱何 尝不是永生?不过是生于地狱,历受大火 所焚烧,因而称为「永火」罢了!例如希 望长寿,如果真的活到一百岁以外,而没 有儿女,没有资财,多病多痛,多灾多难, 这样的长寿不死,才是活受罪呢!所以, 永生(长寿的延长)虽是人类的共欲,而 不一定是理想的。
生,生

所以,一切宗教所理想的,也着重在这根 本论题。希望不是死了完了,而是生之永 恒。道教说长生,基督宗教说永生,其它 高尚宗教,都以此永恒的生存为基本理想。 基于生的永恒延续,而有自由,平等,福 乐等,为人类意欲所表现的宗教理想—人 生的最高理想。
生,生


这一切,如果世间的文化体系可以使人类 满足而获得,那宗教就可以取消了,否则 宗教将可能会永远的存在。 有些看法,想以哲学、文学、艺术来代替 宗教。宗教如果不是暂时忘我,或自我陶 醉,那么这些哲学、文学、艺术是代替不 了。又如科学,无论怎样的进步,也不能 满足实现人类的最高理想。
无生


因此,佛教说无生,是比一般宗教更深一 层的,是彻底否定那充满苦痛不自在的情 本的杂染生;不是否定算数,是实现为无 限安乐自在的智本的清净生。 佛教的修行者常说:「打得念头死,许汝 法身活」。佛经也说:「一切法不生,则 般若生」。
自我革命

佛说无生,不是死了完了,是要在现实人 生中,彻底的来一番自我革命,使自己实 现为无限清净的「慧命」。这样的无生— 新生,要在现前去实现,假使根基成熟的 话;并非一切都寄托在死后的未来。
这种从浅而深,由低级而高级,与一般文 化,及政治的进展,都表示着平行的关系。 如政治,从酋长制的部落时代,到君主制 的帝国时代,再进到民主制的共和时代。 宗教也是从多神的宗教,进步为一神的宗 教,再进展为无神的宗教。古代与现代遗 剩的低级宗教,不免有迷妄与错误,但不 能因此而否定宗教。正像不能因某种政制 的不够理想,而就取消政治。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2013年《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导论》课程代码:1039030069 学时:72学时学分:4学分理论学时:64学时讨论学时:4学时复习考试学时:4学时适用专业:宗教学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课程性质:宗教学专业必修课一、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认识宗教学授课学时:4课时教学要求:可以对宗教有怎样的认识;宗教是不是可以研究的,怎样研究;学这个专业能够做什么。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教学难点: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学研究中如何坚持“非信仰”和“客观”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

教学内容:一、宗教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⑴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⑵宗教学与宗教观⑶宗教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宗教学对于各种具体宗教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宗教学可以为宗教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宗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宗教的认识.二、宗教学发展的历史梗概⑴宗教学产生的条件⑵麦克斯·缪勒与宗教学的独立⑶宗教学的发展与分期三、宗教学的性质与内容宗教学与宗教观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宗教学具有跨学科基础科学的性质。

宗教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的内在结构: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构成的基本要素;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学要研究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宗教学包括人类对宗教的认识史。

四、学习、研究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没有信仰并不是划分科学态度的标准。

尊重宗教信仰者的信仰,并不等于理智上对宗教信仰的赞同。

客观主义立场对宗教研究者在研究中克服文化偏见,保持非宗教信仰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注意借鉴比较历史上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宗教的本质、要素及其逻辑结构授课学时:6课时教学要求:对宗教的本质多元化认识的启示—宗教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宗教的定义;宗教的本质分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的要素和逻辑结构。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三、适用专业:历史学四、开课班级:16级历史教育班,五、学分:3分六、总学时:45学时七、基本教材:赖永海著:《宗教学概论》,人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八、课程简介: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宗教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社会的首要特征。

宗教在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类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

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变化和美好前景,但人类在认识自我及协调人际关系上并没有真正成熟,宗教在这些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

因此,有必要学习一些宗教学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介绍宗教学基本理论和宗教基本知识,包括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宗教的本质与特征、宗教的要素与类型、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与文化已经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等内容。

九、教学目的:宗教学概论这门课程旨在对世界诸宗教的起源、发展过程、普遍本质、发展规律作出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阐述,对宗教世俗化和宗教对话这些当代宗教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出必要的介绍,使学生通过学习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对复杂的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

十、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该课程选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由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教师负责向学生讲授主要概念、理论和重点、难点问题。

在教学中一些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可采取学生讨论。

讨论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各组最后选择一个专题发言,其余同学可在每次发言后点评。

最后教师就学生的讨论做概括和总结。

采用多媒体教学,旨在将大量信息以画面与声音相结合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十一、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16级历史教育班)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第一周4学时1、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1宗教学的研究对象1.2宗教学的研究方法1.2.1宗教学的前史与奠基第九周4学时4.宗教的起源与发展4.1 宗教的起源4.1.1 人类之处无宗教4.1.2 各种宗教起源论4.1.3 宗教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第二周2学时1.2.2人类学的方法与宗教人类学1.2.3社会学的方法与宗教社会学1.2.4心理学的方法与宗教心理学1.3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3.1青年马克思的宗教观第十周2学时4.2 宗教的历史发展4.2.1 原始宗教4.2.2 人为宗教4.3 宗教产生与发展的根源第三周4学时1.3.2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1.3.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以往宗教观的主要区别2.宗教的本质与特征2.1 什么是宗教第十一周4学时5.宗教与文化5.1 宗教与哲学5.2 宗教与科学5.2.1 宗教与科学的联系5.2.2 宗教与科学的斗争第四周2学时2.2 宗教的本质2.3 宗教的基本特征第十二周2学时5.3 宗教与文学艺术5.3.1 宗教与文学艺术的联系与区别5.3.2 宗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第五周4学时十一放假第十三周4学时5.4 宗教与道德5.4.1 宗教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5.4.2 宗教对道德的影响5.4.3 宗教的道德化与宗教道德的抽象性第六周2学时3.宗教的要素与类型3.1 宗教观念与宗教感情3.1.1 宗教观念3.1.2 宗教感情第十四周2学时6.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6.1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6.2 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第七周4学时3.2 宗教的行为、组织与制度3.2.1 宗教行为3.2.2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第十五周4学时综合复习第八周2学时3.3 宗教的分类3.3.1 地域分类法3.3.2 人种——语言分类法3.3.3 哲学分类法3.3.4 形态分类法第十六周2学时期末考试(16级历史藏汉双语班)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第一周2学时2、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4宗教学的研究对象1.5宗教学的研究方法1.2.1宗教学的前史与奠基第九周2学时4.宗教的起源与发展4.1 宗教的起源4.1.1 人类之处无宗教4.1.2 各种宗教起源论第二周2学时1.2.2人类学的方法与宗教人类学1.2.3社会学的方法与宗教社会学1.2.4心理学的方法与宗教心理学1.6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第十周2学时4.1.3 宗教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4.2 宗教的历史发展4.2.1 原始宗教第三周2学时2.宗教的本质与特征2.1 什么是宗教第十一周2学时4.2.2 人为宗教4.3 宗教产生与发展的根源5.宗教与文化5.1 宗教与哲学第四周2学时2.2 宗教的本质2.3 宗教的基本特征第十二周2学时5.2 宗教与科学5.2.1 宗教与科学的联系5.2.2 宗教与科学的斗争5.3 宗教与文学艺术第五周2学时十一放假第十三周2学时5.4 宗教与道德5.4.1 宗教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5.4.2 宗教对道德的影响5.4.3 宗教的道德化与宗教道德的抽象性第六周2学时3.宗教的要素与类型3.1 宗教观念与宗教感情3.1.1 宗教观念3.1.2 宗教感情第十四周2学时6.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6.1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6.2 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第七周2学时3.2 宗教的行为、组织与制度3.2.1 宗教行为3.2.2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第十五周2学时综合复习第八周2学时3.3 宗教的分类3.3.1 地域分类法3.3.2 人种——语言分类法3.3.3 哲学分类法3.3.4 形态分类法第十六周2学时期末考试十二、参考书目①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第三节春秋战国至秦代的宗教信仰
3课时
第二章中国儒教
第一节儒家、儒学与儒教
第二节儒教的形成发展历程
第三节儒教的特征及历史影响
3课时
第三章中国佛教
第一节印度佛教在汉地的早期传播
第二节中国佛教的代表人物与主要派别
3课时
第四章中国道教
第一节道家思想与黄老之学
第二节道教代表人物与主要派别
第三节道教经典的传承系统
4.制作教学课件,尽量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注意不与教材脱节的情况下,旁征博引,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
关于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与难点的思考。
本课程首先遇到的一个知识点与难点,是如何界定宗教与宗教学。当前学术界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界定还不统一。
为了便于展开本课程的教学,从宗教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的基本认识出发,本课程做出以下初步界定。
2.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围绕授课的核心问题,进行必要的资料补充,以使学生对某些专题有进一步的认识。此外,还要注意利用校图书馆以及系所资料室的条件,服务课程教学工作。
3.为了使课程内容得到有效的传授,本课程主讲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同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适量举办小型的学术研讨会。
释慧开《儒佛生死学与哲学论文集》,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Paul Tillich(1886-1965),Dynamics of Faith(信仰的原动力)。Harper Torbooks, Harper or Row,New York,1957。
网站
北京世界宗教研究所。
中国道教。
3课时
第二章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一节中西方宗教信仰模式的不同
第二节宗教观的调整
第三节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导论(一)(二)学时学分:90学时,共5学分。

分为两个学期。

第1学期54学时,3学分,第2学期36学时,2学分开课对象:宗教学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各个高等院校宗教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宗教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导读性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重要指导原则,通过对宗教的本质的探讨和要素分析;宗教现象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宗教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等多个视角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学科体系,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理和研究宗教现象的立场、方法;能够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特性、本质和规律;理解宗教对社会、人生和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本课程的任务: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课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宗教学理论的合理成果,对中国宗教史和世界宗教史的基本事实进行剖析和综合的比较,以“四要素”为主要内容,在“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体系”的理论框架内,对宗教学的学科体系进行梳理;综合历史上的宗教学研究成果对宗教现象做结构的分析、对宗教演化的历史做客观分析;以有别于西方语境下的宗教学叙事方式,加入中国的特色和本专业教师在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的成果,讨论宗教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

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分析宗教问题的立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基础。

需先修哲学原理课程,或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后续课程可以根据“编”的结构继续修习。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78学时;讨论及其他实践环节12学时;论文4学时(非授课时间完成)。

作业与考核方式:两个学期均为期中开卷考试;期末为闭卷考试。

第一学期考核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第二学期注重分析能力的提高。

在第一学期安排读书报告一次,第二学期则安排读书报告一次,集体论文写作和个人论文写作各一次。

成绩计算:平时10%,以出勤情况和讨论发言结合计入成绩;期中30%,以平时作业和期中考试结合计入成绩;期末60%,以闭卷考试分数计入成绩。

宗教学08

宗教学08

为什么民间宗教与信仰难以归 为什么民间宗教与信仰难以归 民间宗教与信仰 入其他的分类框架? 入其他的分类框架?
一般来说,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几乎古往今 来贯穿于所有的宗教之中; 第二,他们中的一些要素,在古今中外 的体制性或官方认可的主流宗教中的地位 不断变化、或明或暗、或隐或现; 第三,他们在历时历代各地各教信徒中 的影响一直相当广泛。
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续)
--约翰 希克(John Hick):《宗教哲学》(Philosophy of Religion, 约翰·希克 ):《 约翰 希克( ): 宗教哲学》 1963), 何光沪译,北京三联 ), 何光沪译,北京三联1988 ㊣ --谢扶雅:《宗教哲学》 ㊣ 谢扶雅: 宗教哲学》 谢扶雅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宗教经验之种种》(The Varieties 威廉· ):《 威廉 詹姆斯( ): 宗教经验之种种》 of Religious Experience,1902),两种读者面较广的译本: ①唐钺译 ),两种读者面较广的译本 , ),两种读者面较广的译本: 宗教经验之种种》 上海:商务1947(1921),北京:商务 ),北京 《宗教经验之种种》,上海:商务 ( ),北京:商务2002第 第 二版【也有电子版】 尚新建译《宗教经验种种》 北京: 二版【也有电子版】;②尚新建译《宗教经验种种》,北京:华夏 2005㊣ ㊣ --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 1858-1917,一译“涂尔干”),《宗教生 杜尔凯姆( 杜尔凯姆 ,一译“涂尔干”),《 活的基本形式》 活的基本形式》(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euse,Paris, , 1912)【林宗锦等译本】㊣ ) 林宗锦等译本】 --韦伯 (Max Weber, 1864-1920),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 Die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 pre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1904-1905),黄 ) 晓京、彭强译,四川人民1986㊣ 晓京、彭强译,四川人民 ㊣ --米尔恰· 伊利亚德 ( Mircea Eliade): 《 神圣与世俗 》 ( Das Heilige 米尔恰· 神圣与世俗》 米尔恰 伊利亚德( ) und das Profane),涂建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涂建光译, ) 涂建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 --饶宗颐编译:《远东开辟史诗》 ㊣ 饶宗颐编译: 远东开辟史诗》 饶宗颐编译 --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 ㊣ 王治心: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 王治心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篇: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概论 A Survey of the Study of Religion 课程编码:Z211206 总学时/总学分:54/3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54/3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0 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开课单位:政法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2.课程目的:宗教学是以宗教一般为研究对象,以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的宗教现象为客体,考察其观念、行为、组织的形式和内容,研究其起源与演变的过程及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并探索其性质、规律和社会作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

3.具体要求: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

增进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的了解,使大学生们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讲宗教学与宗教的界定【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讲5学时●宗教学的诞生●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与发展●宗教的界定●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教学要求】具体要求1.在讲述本课的过程中,应指出中国宗教学研究和世界宗教学研究的渊源、联系以及存在的重大差距;尤其要引导学生对宗教学定义进行灵活的把握与理解。

2.掌握宗教学起源与发展;宗教学定义;宗教学分支学科;我国宗教学研究3.难点是宗教学定义进一步阅读书目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陈观胜、李培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导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