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原理2001

合集下载

《宗教学原理》《宗教学》段德智

《宗教学原理》《宗教学》段德智

《宗教学原理》《宗教学》段德智宗教学(Science of Religion)段德智著第⼀篇概论篇第⼀章宗教学的历史沿⾰与学科性质第⼀节宗教学的历史沿⾰与学科性质1、宗教学的奠基⼈:麦克斯·缪勒。

代表作:《宗教学导论》《宗教的起源与发展》2、宗教学的问世:以麦克斯·缪勒1870年在英国皇家学会作出的宗教学讲座《宗教学导论》为标志。

3、宗教学产⽣的背景:①19世纪中叶,欧洲掀起了以“拒斥形⽽上学”为主题⼝号的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思潮;②“进化”概念的普及;③缪勒“西⽅⽂化中⼼论”的精神⽓质,尊重事实的理性态度和东西融通的知识结构。

4、缪勒的宗教研究法:⽐较研究法。

具有实证主义性质。

5、缪勒的宗教思想:⾸先,缪勒阐述了宗教的变化原则、成长(进化)原则,将宗教的发展描述成从“单⼀神教”到“多神教”,从“唯⼀神教”再到“诚实的⽆神论”的过程。

其次,他提出和阐述了宗教的“否定原则”和“⾃否定原则”,否定是宗教发展的根本原则。

最后,他在宗教的⾃否定原则上突出了宗教的⼈学意义,强调宗教的主观⽅⾯。

6、宗教学的发展阶段:第⼀阶段:宗教学的奠基阶段。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重⼤事件:1870年,缪勒发表《宗教学导论》演讲;1879年,法兰西学院设⽴了世界上第⼀个宗教史讲席。

1900年,法国巴黎⼤学发起召开了第⼀届国际宗教史会议,标志着宗教学学科独⽴,享有崇⾼的国际学术地位。

代表⼈物:麦克斯·缪勒,代表作《宗教学导论》《宗教的起源与发展》;蒂勒,代表作《宗教史纲》理论特征:形成了“⽐较宗教学”和“宗教史学”的基础学科;注重从宏观上阐述宗教学问题,专注宗教的本质、起源、发展等问题;洋溢着“执两⽤中”的理论智慧,注重对宗教现象的描述性研究,也注重规范性研究。

第⼆阶段:宗教学学科分化阶段。

(20世纪初-70年代)代表⼈物:威廉·詹姆斯,《宗教经验之种种》;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宗教学原理1-4

宗教学原理1-4

永生Leabharlann 基督宗教认为,人死了有两条路,一是天 国,一是地狱。生天国是永生,堕地狱何 尝不是永生?不过是生于地狱,历受大火 所焚烧,因而称为「永火」罢了!例如希 望长寿,如果真的活到一百岁以外,而没 有儿女,没有资财,多病多痛,多灾多难, 这样的长寿不死,才是活受罪呢!所以, 永生(长寿的延长)虽是人类的共欲,而 不一定是理想的。
生,生

所以,一切宗教所理想的,也着重在这根 本论题。希望不是死了完了,而是生之永 恒。道教说长生,基督宗教说永生,其它 高尚宗教,都以此永恒的生存为基本理想。 基于生的永恒延续,而有自由,平等,福 乐等,为人类意欲所表现的宗教理想—人 生的最高理想。
生,生


这一切,如果世间的文化体系可以使人类 满足而获得,那宗教就可以取消了,否则 宗教将可能会永远的存在。 有些看法,想以哲学、文学、艺术来代替 宗教。宗教如果不是暂时忘我,或自我陶 醉,那么这些哲学、文学、艺术是代替不 了。又如科学,无论怎样的进步,也不能 满足实现人类的最高理想。
无生


因此,佛教说无生,是比一般宗教更深一 层的,是彻底否定那充满苦痛不自在的情 本的杂染生;不是否定算数,是实现为无 限安乐自在的智本的清净生。 佛教的修行者常说:「打得念头死,许汝 法身活」。佛经也说:「一切法不生,则 般若生」。
自我革命

佛说无生,不是死了完了,是要在现实人 生中,彻底的来一番自我革命,使自己实 现为无限清净的「慧命」。这样的无生— 新生,要在现前去实现,假使根基成熟的 话;并非一切都寄托在死后的未来。
这种从浅而深,由低级而高级,与一般文 化,及政治的进展,都表示着平行的关系。 如政治,从酋长制的部落时代,到君主制 的帝国时代,再进到民主制的共和时代。 宗教也是从多神的宗教,进步为一神的宗 教,再进展为无神的宗教。古代与现代遗 剩的低级宗教,不免有迷妄与错误,但不 能因此而否定宗教。正像不能因某种政制 的不够理想,而就取消政治。

宗教学原理(厦门大学精品课)2-2

宗教学原理(厦门大学精品课)2-2

从儒教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的总体来看, 其影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即便是现在, 儒教作为一个教团虽已不复存在,但是它 的诸种观念还发生着影响.因此,我们应 当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的方法对其加以扬弃,为我们的现代 化建设服务.
本章重点难点
1.儒,儒家,儒学,儒教是几个既相互区别又 具有明显联系的概念.其中,儒指至迟于殷商之 前便已独立存在的一种以祭祀相礼为职业的特殊 群体;儒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的一个 学术派别;儒学是指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主流的代 称,它以先秦儒家思想为理论核心和基本阵地; 儒教是指封建社会的国教,它以儒学为理论核心, 依托国家政权而组织建立起来的与政治活动密切 相关的一种宗教.从某种角度上讲,儒家,儒学, 儒教三者往往是表现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并交 织在一起.
三,儒教的发展成熟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之间既相互 指责斗争,又相互吸收改进,表现出一种 复杂的关系.
,隋唐时期是三家在国家统一的状况下继 续吸收与融合.儒教在隋唐时期的发展以 此为线索,可以分为儒学的深化,儒教制 度的构建以及儒生的培养与发挥作用三部 分.
任继愈先生说:"宋明儒教,是儒,释, 道三教合一的产物.它以儒家的封建伦理 纲常名教为中心,吸取了佛教,道教的一 些宗教修行方法,加上烦琐的思辩形式的 论证,形成了一个体系严密,规模宏大的 宗教神学结构.它即是宗教又是哲学,即 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这四者的结合, 完整地构成了中国中世纪经院神学的基本 因素."
儒教定义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围绕儒,儒家(儒生),儒 学,儒教以及国家(宗法)制度之间关系而展开的.儒家 学派的创立可以说和儒学的创立是同一个过程.我们知道, 早儒从事着祭祖祀神,相婚丧之礼的职业,自从儒家学派 建立之后,这一部分观念,知识,和技能被其承接过来, 构成了儒学的基本内容.儒家以此为基本阵地,吸取其他 相关思想,而后上层化,与政权相结合,便产生了儒教. 所以,儒教的建立过程,便同时是儒教与政权相结合的过 程.此时的国教已经具备了儒教的浓厚特征,与原先的原 生宗教已有很大的差别.其实,从原生宗教分离出来的不 仅有儒教,还有道教,民间宗教等等,也就是说,儒教不 能再是原先的原生宗教,故以儒教命名这一国教更为恰当.

宗教学原理参考文献

宗教学原理参考文献

《宗教学原理》参考文献第一编宗教学基本理论第一章导论1.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2.王友三:《中国宗教史》,齐鲁书社1991年版。

3.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6.《人的宗教》,休斯顿·史密斯著,刘安云译,海南出版社,2006年5月。

7. 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弗雷泽:《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9.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10. 陈麟书、陈霞主编《宗教学原理》,新版修订本,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月。

第二章宗教的分类1.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弗雷泽:《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4.王友三:《中国宗教史》,齐鲁书社1991年版。

5.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印顺《我之宗教观》,《妙云集》下编之六,台北正闻出版社,2006年4月。

第三章宗教的本质特征1.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弗雷泽:《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4.陈麟书、陈霞主编《宗教学原理》,新版修订本,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月。

5.『宗教学』、岸本英夫著、日本東京大明堂発行、昭和三十六年六月(1961)。

6.《佛说死亡—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生死观研究》,海波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宗教学原理2-5

宗教学原理2-5

第二节 松散型民间信仰
一、自然崇拜式民间信仰 二、祖先崇拜式民间信仰 三、行业崇拜式民间信仰 四、英灵与乡贤崇拜式民间信仰


在我国,还存在着相当普遍的松散型民间 信仰。“松散型”是与“结社型”相对而 言的。从广义上看,结社型民间宗教也可 以看作民间信仰的一种特殊类型。所以, 本节的“松散型”乃是特指结社型民间宗 教之外的那些民间信仰形态。

行业崇拜的社会历史条件依然存在,崇拜 的行为照旧还会发生。我们调查了一些私 营企业的老板,他们坦率言及自己有礼敬 行业神明的心理与行为。这就给我们一个 启迪,行业神崇拜在今天不仅客观存在着, 而且还在发挥一定作用。
四、英灵与乡贤崇拜式民间信仰

中国是一个崇尚英雄与圣贤的古老国家。 “英雄”指的是识见、才能或作为非凡的 人。如《文选· 汉班叔皮(彪)<王命论>》 所说:“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 大略所以成帝业也。”既然英雄如此非凡, 他们受到尊敬与崇尚,这就是自然的事了。

民间信仰的表现形态是很多的。除了以上 主要类型外,尚有开基祖崇拜、良吏清官 崇拜、农民起义将领崇拜、佛、道俗神崇 拜等等。此类信仰形态的存在,表明了民 间文化的斑斓驳杂。如果我们不能从中国 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就会造成认识的偏 差。
第三节 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与历史地 位
一、结社型民间宗教的特点与地位 二、松散型民间信仰的特点与地位
三、行业崇拜式民间信仰

在民间社会中,行业崇拜曾经是影响很大并且相 当普遍的信仰形态。所谓“行业崇拜”包含着两 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各行业中有许多行家因为有 功于社会民众从而被奉为神明,享有香火,受到 崇拜;二是从事不同行业的人们基于安全、行业 运作成功的需要,将一些具有特殊影响力的神或 人作为崇拜对象,从而形成了行业信仰。前者标 志着由人到神的过程转化;后者不仅意味着人向 神的转化,而且表征着神的兼职行为或者说神职 功能的扩展。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说明了中 国社会行业信仰的存在。

宗教学原理

宗教学原理

本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应该把宗教经验作为宗教生活中 的事实予以承认? 2. “宗教感情”事例讨论

第四章 宗教的行为与活动

宗教信仰者内在的宗教体验和宗教观 念通过外在的身体动作和语言形式表现出 来的宗教行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各 种形式在各种宗教中都经历了从自发到自 觉,从分散化到规范化的过程。归结起来, 主要的宗教行为有巫术、宗教禁忌、祈祷 献祭、宗教礼仪等。这些宗教行为作为宗 教体验和宗教观念之外在表现,从不同方 面反映了宗教的本质。




一.基本特点 ①政治素质 ②信仰素质 ③理论素质 ④文明素质 ⑤组织素质

二 基督教历史及特征


㈠ 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时产生与罗马 帝国统治下的犹太民族所居住的巴勒斯坦 地区. 宗教背景 犹太教 社会背景 罗马帝国

㈡ 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
“你要尽心,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 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就是要爱人如己.” ---《马太福音》
㈢Leabharlann 基督教的世界化进程① ②
从犹太教内部的一个反传统的小宗派走向罗马帝国 从地中海沿岸走向欧洲,成为中世纪欧洲各国的共同信仰.

从欧洲走向世界,与西欧资本主义想全球扩张同步,用“基 督教文明”取代“异教文明”,企图确立其为全人类的共同精 神.
三.伊斯兰教简介
本章思考题


1.宗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2.宗教的产生与灵魂观念产生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实质是什么? 4.图腾与血缘的关系(下节课讨论)
第二章 宗教的观念与思想
各种宗教都有一套说明其信仰的观念,甚 至形成一套论证其信仰的观念体系,构成完整 的宗教世界观。它是宗教行为的内在根据,是 宗教组织借以建立信仰体制的骨架,对整个宗 教体系的构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宗教学参考书目

宗教学参考书目

宗教学参考书目万俊人:《寻求普世理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

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耶稣传》,商务印书馆,1981年。

马昌仪:《中国灵魂信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中国民间出版社,1986年。

马贤、马忠杰主编:《伊斯兰教基础知识》,东方出版中心,上海,1997年。

孔汉思、库舍尔:《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沪译,1997年。

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8年。

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王作安、卓新平主编:《宗教:关切世界和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王晓朝:《希腊宗教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晓朝:《罗马帝国文化转型论》,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1年。

王晓朝:《神秘与理性的交融》,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弗雷泽:《金叶》,《金枝》选译本,汪培基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休斯顿·史密斯:《人的宗教》,刘安云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

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9年。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

卓新平:《西方宗教学研究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0年。

池田大作、威尔逊:《社会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约翰·托兰德:《基督教并不神秘》,商务印书馆,北京,1982年。

何光沪:《多元化的上帝观》,贵州人民出版社,第2版,1999年。

牟钟鉴:《中国宗教与文化》,巴蜀书社,1989年。

陈麟书:《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坎默:《基督教伦理学》,王苏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张志刚:《宗教文化学导论》,东方出版社,北京,1996年。

宗教学原理1-3

宗教学原理1-3

困了——,?
二 神教与佛教的不同点


在同样是反映人类意欲的宗教本质这里, 可以发现神教与佛教的不同点。 一般神教,都崇信人类以外的神。在一神 教中,以为神是这个世界命运的安排者, 人类的创造者—神照着自己的样子造人。
佛教

但在佛教中,以为崇信、归依的佛(声闻 等),是由人的精进修学而证得最高的境 地者。以此来看宗教所归信的,并不是离 人以外的神,神只是人类自己的客观化 (表现于环境中)。人类小我的扩大,影 射到外界,想象为宇宙的大我,即成唯一 的神。因此,人像神,不是神造人,而是 人类自己,照着自己的样子,理想化、完 善化,而想象完成的。
辛苦了!
二 他力宗教与自力宗教

宗教的特性,在乎从信顺中趣向超脱。 神教,大抵信顺神力(祭祀力、咒力等), 企图在合于神的意旨中,得到神的喜悦、 救济,实现某一目标,或彻底的超脱。
朦胧的目标

佛教,信顺佛、法、僧。信佛信僧,实为 希圣希贤的景仰,顺从已得超脱者的指导; 而信法,是真理与道德的顺从、契合。佛 教是以佛僧为模范、为导师;而从真理的 解了体验,道德的实践中,完成自己的究 竟解脱。所以,按照佛教徒的眼光,惟有 佛教,才是彻底的把握宗教的本质,而使 他实现出来。其它的宗教,都是或多或少 的,朦胧的向着这一目标前进。
知识的不充分

在现代社会看来,神教的向外崇拜,多少 是可疑了。因为人类知力的进步,对于自 然界的威力,自然界的性质,已逐渐从自 然本身的理解中,加以控制、改善、利用。 社会界的动乱、障碍、不平等、不自由, 也逐渐从政治组织、经济制度等,加以调 整。还不能完全达成目的,这是知识的不 充分,人类自己的问题没有解决,而决非 宰制自然与社会的神力问题了。
高尚的宗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200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宗教学原理
招生专业:宗教学
重要说明:本考卷包括"必答题"和"选答题"两部分。

先完成必答题,再选答某一研究方向的题目。

第一部分必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释宗教学、比较宗教学、宗教社会学。

2、简释图腾、巫术、宗教。

3、简释原教旨主义与基要主义。

4、简释宗教多元论与宗教对话。

第二部分选答题
A、佛教研究方向
一、简释(每题4分,共20分)
1、末那识
2、犊子部
3、六度
4、吉藏
5、看话禅
二、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瑜伽行派的"四分"理论。

2、禅宗的"机锋"与"棒喝"。

B、道教研究方向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重玄之道
2、存思
3、三官手书
4、符录
5、位业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写出"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名称、各自所含经典的类别及其间关系。

2、简述葛洪对道教思想的总结。

3、内丹南北宗在性命双修问题上的区别。

4、简述宋元时期南方出现的符录新道派。

C、基督教研究方向
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试析托马斯·阿奎那的宇宙论论证。

2、试论康德的宗教观。

3、试评汉斯·昆的全球伦理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