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3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答案:2错,1、3正确
解析(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并不是说世界上任 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2)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对两个事物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我们应当从事 物普遍联系的客观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和把握事物 的真实联系。
联系观考点1: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 ①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 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 (2)联系具有 ②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 普遍性 1.联系的 间是相互联系的。 普遍性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
(3)联系普遍 性性的方法论
要求人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用孤立的观点来看 问题。
2、(江苏卷32)下图漫画 “运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是(A ) A.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要注重量的积累以促成质 变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 折性的统一 D.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 的历史的统一
联系观考点2:联系的客观性
考点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实质与核心的内容
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
②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矛盾规律(也叫对立统一 规律)
③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 ④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是: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


2009安徽 网络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某中学高二(2 )班的同学以“网络与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 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体会到网络的发展及其应用有着广阔 的前景。 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探讨怎样更好地利用网 络服务于社会生活。(8分)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1)联系客观性含义: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复习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复习

特别提示:
➢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联系 的多样性,实际上是联系条件的多样性。
➢怎样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P57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与“一切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关系?
区别:知识角度不同,前者属于辩证法观点,后者 属于唯物论观点。
联系:都属于方法论;都强调要使主观符合客观, 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联系的客观性:
①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看,可分为自在事物 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 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 ②方法论要求:A.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 随意性。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 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考点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重点掌握】 (c)
(1)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 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 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 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特别提示:
➢联系具有普遍性,即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但并非“任何(两个)事 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具体事物的联系是有条 件的、相对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联系 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构成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
▲【考点4】系统优化的方法及其方法论要求(b)【重点掌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第七课小结:《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内容分析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 第七课小结:《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内容分析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内容分析本课通过观察由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联系和作用交织起来的物质世界的壮丽画面,让学生领悟联系的观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学习和工作。

本课设计了两个框,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在讲第一框时应当明确,我们谈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都是基于世界的辩证本性来说的,也就是说联系的上述特性都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

世界是怎么样,我们就应该用怎么样的眼光看待它。

因此,我们所讲的联系只不过现实世界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虽然教材在这一框下,只讲了两个目,但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无疑也应包括从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出发认识和观察事物。

当我们在生活和实践中追问世界是怎么样时,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客观世界的联系本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和方法。

因此,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

本课通过观察由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联系和作用交织起来的物质世界的壮丽画面,让学生领悟联系的观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学习和工作。

本课包括两个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概念。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最后得出结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重视事物之间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重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生活与哲学背诵要点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七课)

生活与哲学背诵要点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七课)

生活与哲学背诵要点第二单元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七课)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2、什么是联系?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注意:相互,是双向,不是单向。

3、联系的普遍性①事物之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事物内部: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是以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

任何事物都有不同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都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正因为事物之间相互区别,各有自身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才能有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联系。

事物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

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

孤立地看问题,这是形而上学的特征之一。

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杀事物之间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毫无区别的一团混沌,这是相对主义的特征。

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4、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仅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就是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肯定人的实践活动的有目的性之间并不矛盾,人的实践活动虽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但毕竟要建立在承认联系、尊重客观联系的基础之上。

同时,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规律的客观性也决定了人们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的一面。

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横向),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关系(纵向的历史的联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学习指导(一)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识记联系普遍性、联系客观性的含义;理解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学法指导1.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从而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认识不同事物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使自己在认识事物时分清主次,重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运用心灵反思法,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某一项小发明、小创造或者是某一项成功的创意,反思当时的过程以及促成成功的各种因素,体验出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以及积极创造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条件。

由此得出结论:联系虽然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这是成功的秘诀之一。

4.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联系,说明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提高认识、运用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自觉性。

二、知识点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观点在唯物辩证法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承认世界的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

不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就无法理解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要准确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个基本命题,必须掌握好以下知识。

(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2课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2课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2课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第一篇: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2课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第二课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导入一战国时,燕国太子丹为了让荆轲去刺杀秦王,百般讨好荆轲,特意宴请他。

宴会上,太子丹叫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助兴。

荆轲听着这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纤细、白嫩、灵巧的双手,不禁魂飞天外,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爱其手。

”听到荆轲的称赞,太子丹立即命人将美人的双手斩断,放到一个盘子里,送给荆轲。

教师引导: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

”太子丹割裂了作为部分的手与整个身体的有机联系,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而美人灵巧的双手离开了身体就永远弹奏不出悦耳动听的乐曲了,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这启发我们一定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导入二(多媒体课件展示)有个故事叫“嘴疼医脚”:有个人嘴上长了一些小疙瘩,后来逐渐严重,满口溃烂。

他到医院打针吃药无济于事。

后来经朋友引荐,去找一位颇有名望的老中医治疗。

不料,这位老中医开了几味药,并让他研制成粉,用醋调敷在脚心上。

这样敷了几次,病就全好了。

这人感到很奇怪,去问老中医:听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为什么嘴疼医脚,药到病除呢?老中医向他讲了这么一个道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都密切相连,在病变上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有时病本在上,病状表现在下;有时病本在下,病状表现在上。

你这口糜与心脾积热有关,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采取上病下治,用药敷脚心,通过经络引心脾火下行,因而取得药到病除的疗效。

教师引导:嘴与脚,一个在人体之上,一个在人体之下,表面看都是独立存在、互不影响的,似乎没有内在的联系,实际上它们和人体其他部分共同构成人体的有机整体,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和哲学专题复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和哲学专题复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专题复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知识总结】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1.原理: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注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二、联系的分类1.自在事物的联系(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

2.人为事物的联系:通过人类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活动建立起来的种种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一旦形成就独立于意识之外(客观性)。

三、联系的客观性1.原理: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注意:①改变事物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条件与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自身固有的联系。

②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时,只有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内容(包括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才能成功。

否则,任何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都会失败。

四、联系的多样性1.原理: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原理: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居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部分;②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政治必修4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政治必修4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政治必修4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什么是联系?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

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1.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错误。

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但不能说一事物与其他一切事物都有联系,或者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存在联系。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在联系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错误。

因为:联系具有可变性和条件性,并非永恒不变;联系是不可随意改变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错误。

因为: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不合理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4.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错误。

因为: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说明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

5.把握联系的客观性就能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错误。

因为: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把握联系的客观性有利于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但不必然能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3课时教案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含义;(2)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3)系统的含义与特征2、理解目标(1)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2)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3、运用目标(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

(2)运用相关原理,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4)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三、德育目标1、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点,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3、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开场白】通过前两单元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那么,物质世界仅仅是运动的吗?请看世界气象日的宣传资料,并思考:从哲学的角度看,资料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导入新课】播放《世界气象日》宣传资料录音【挂图】同时出示资料、图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渐加大。

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90%都与天气、气候和水有关。

气象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5年,有8个台风和热带风暴登陆我国,袭击我国沿海地区,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180亿元。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也逐渐加大。

在大西洋海域,2005年破坏性飓风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飓风卡特林娜为美国经济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的程度和影响,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一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灾难,造成的人员损失之严重,受到影响国家的数量之多以及事后应对和重建的规模之大,都是十分罕见的。

【提问】从哲学的角度看,资料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回答】主要讲述了天气、气候与自然灾害是有联系的。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是有联系的。

(自然灾害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严重威胁了受灾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自然灾害呢?【思考】从资料中可以看出,自然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的原因,(90%的自然灾害与天气、气候和水有关)(教师:说明自然界内部要素间是有联系的);也有人为的原因: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导致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提问】自然界仅仅在报复人类吗?难道人类从自然界中什么也没得到吗?得到了什么?【思考】不是!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丰富资源(大气圈、水圈、森林、土地、矿藏),正是有了这些,人类才得以生息繁衍,世代相传;(教师: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提问】人类活动仅仅是对大自然的破坏吗?【思考】不是!人类为自然界做了很多贡献。

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着自然,美化着自然,不断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师:自然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类)【提问】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不是无能为力的呢?(不是,而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积极地防灾、减灾,将灾情控制到最低限度,并做好灾后的重建工作)【归纳】资料告诉我们,自然界内部各要素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是有联系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也是有联系的。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同时出示板书)。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就是大千世界普遍联系的缩影。

普遍性是联系的特性之一。

【板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什么是联系?(学生回答)【板书】1、联系的普遍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后来才出现)【板书】(1)联系的定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分析】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这种影响、作用、制约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

下面我们通过学习联系的普遍性特征来强化对联系定义的理解。

【提问】联系的普遍性主要包含几方面的内容?哪几方面?(见教材54)【回答】一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从宏观天体到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世界上找不到同周围事物毫无联系、孤立存在的事物。

【提问】你们能列举出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举例】鱼儿离不开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举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实现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受益。

【举例】人的言谈举止与内在素质之间是有联系的,文明得体的言谈举止往往体现较高的素养。

【举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与人的成长之间是有联系的;【举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举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与党的英明决策是有联系的;改革开放使老百姓的生活翻天覆地,日新月异。

【举例】国家的现在、过去、未来之间是有联系的。

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造就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作为跨世纪的大学生,国家兴衰,匹夫有责;振兴中华,我们责无旁贷;(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富强有密切的联系)【举例】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举例】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之间有联系。

(环境污染危害人的健康)【举例】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是有联系的:人越全面发展,就会创造更多的的物质文化财富,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举例】人类运用智慧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是有联系的)【举例】人类利用万有引力定律灌溉农田、造福自身。

【回答】二是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a自然界内部是有联系的【举例】太阳系九大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存在着力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补充】2006年冥王星由于质量小、体积小、密度小、离太阳最远,已被除名,太阳系的行星剩下八大行星)【举例】蛇和庄稼存在食物链――蛇吃田鼠、田鼠糟踏庄稼、蛇保护庄稼b人类社会内部是有联系的【举例】经济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和供求关系是有联系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举例】人体是由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等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各个系统相互联系,其中一个系统出问题就会影响其他系统。

【举例】人类社会的形态五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是有联系的。

【举例】三大产业之间的联系: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

工业为农业提供化肥、农药、设备;第三产业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服务。

【举例】棋盘上的棋子间相互联系,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c思维领域内部是有联系的【举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它们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相互联系的科学体系。

【举例】哲学和具体科学是相互联系的: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举例】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做数理化题目需要运用语文知识审题;做物理、化学题目需要运用数学公式运算。

学习文科知识需要运用理科的逻辑思维方法。

【举例】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政史不分家。

【补充】实践出真知,人类一直利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回答】三是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归纳】从大家列举的大量事例可以看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从自然界内部到人类社会内部、人类思维内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都联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整个世界是一幅由多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归纳】联系的普遍性就是联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板书】联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对待一切事物。

无视事物间的联系或人为割裂联系都是错误的。

【板书】用联系的观点对待一切事物【疑点讨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的联系?如电脑和空气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呢?我和美国夏威夷的一条鱼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呢?【学生辩论】我和美国夏威夷的一条鱼是有联系的,我们都是动物,都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分子,所以,我认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

【学生辩论】我赞成***的观点。

比如电脑和空气看似没有联系,实际上存在真实的联系。

空气的温度、湿度、灰尘含量都会对电脑性能的发挥产生很大影响。

温度过高会影响软件性能的发挥,湿度过大还会造成电脑短路。

所以,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

【教师分析】电脑与空气之间确实存在真实的联系。

但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的然联系(三个方面)首先,联系不是个别事物具有的特点,而是一切事物所共有的普遍特性。

联系的普遍性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找不到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

其次,事物的联系不是抽象的、无条件的。

联系的存在是需要条件的。

如果脱离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空谈联系,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