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成像技术Chapter1-绪论
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第一节

突破灵敏度的限制
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
Ch2(一):什么是光电成像技术? 距离选通三维计算成像技术
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
Ch2(一):什么是光电成像技术? 对于电磁场:Maxwell方程组得出结论: 距离选通三维计算成像技术 全部电磁波段都可以成像,像空间两点的距离大 于衍射极限,可分辨出其间的光强分布,也就构成图像 信息。 成像分辨力决定于:
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
Ch2(一):什么是光电成像技术? 2、光电成像技术本质:扩展人眼的视觉特性 距离选通三维计算成像技术 80%信息来自于视觉 距离选通三维计算成像应
人眼视觉的局限性: 距离 选通成像技 术展望 距离 选通三 维激光成像技 术 空间 时间 灵敏度 光谱 分辨力
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
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
Ch2(二):光电成像技术沿革及应用 2、光电成像系统实现的途径及应用 微光(可见光)成像技术 白天应用:CCD,CMOS,各种特殊相机 天文相机:
最古老星系 行星相机
麒麟星座
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
Ch2(二):光电成像技术沿革及应用 2、光电成像系统实现的途径及应用 微光(可见光)成像技术 白天应用:CCD,CMOS,各种特殊相机 高速摄影:
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
Ch2(二):光电成像技术沿革及应用 2、光电成像系统实现的途径及应用 红外热成像技术 夜视应用:目标侦察、观瞄、导航、制导等军事应用 公安侦察、边海防、海上缉私等公安应用 FLIR公司
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
Ch2(二):光电成像技术沿革及应用 2、光电成像系统实现的途径及应用 红外热成像技术 夜视应用:目标侦察、观瞄、导航、制导等军事应用 公安侦察、边海防、海上缉私等公安应用
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
1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绪论

1970年,玻伊尔与Smith开拓出一种具有自扫描功能的电 荷耦合器件,从而使电视技术有质的飞跃。
现代图像与视频技术,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历史。
近年来
CMOS成像器件的突起,使成像技术走向小型化、低 成本化、高清晰度化。
三、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
1、在空间上扩大人类视觉机能的图像传输技 术;
2、在时间上扩大人类视觉能力的图像记录、 存储技术;
3、扩大人类视觉光谱响应范围的图像变换技 术;
4、扩大人类视觉灵敏机能的图像增强技术;
四、光电成像器件的分类
变像管
像管
直视型光电成
真空 成像 光 器件 电
像增强器(微 像器件
光电成像技术
课程性质:考试课
课时:48学时
第一章 绪论
一、光电成像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二、光电成像技术的应用 三、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光电成像器件的分类
一、光电成像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1、人眼的视觉缺陷
(1)有限的视见光谱域
看不见红外与紫外图像
(2)有限的视见灵敏阈
光线太暗的地方能见度不高
(3)有限的视见分辨率
各种特殊用途的成像器件在不断涌现和发展,特别 是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件的发展,将人类的视见能力 扩展提高到新的阶段。
3、
4、
二、光电成像技术的应用 1、
二、光电成像技术的应用
2、应用
俄罗斯Yukon 2.5x50夜视枪瞄
俄罗斯Yukon 夜视枪瞄3x50
俄罗斯NH-6K型夜视 枪瞄准镜
2、
光管)
光电发射型摄
成
像管 (摄像管)像Fra bibliotek摄像管
光电成像技术的产生及发展

1.5.1 光电成像器件的转换特性
2 光电灵敏度(响应率)
电视型光电成像器件的转换特性通常用光电灵敏度(响应率)表示。 由于这类器件的输入是辐射通量(或光通量),输出是电信号(或视 频信号)光电灵敏度(响应率)与入射辐射的光谱分布有关。在工程 单色灵敏度(单色响应率)取最大值时,对应的单色辐射波长为峰 值波长,灵敏度称为峰值波长灵敏度。在长波一端取单色灵敏度下降 为峰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波长为截止波长,或称为长波限。
上一页 下一页
§1.2 光电成像对视见光谱域的延伸
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非可见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也同可见 光—样,构成了景物的辐射强度分布。
经典理论可以证明,全部波段的电磁波都可成为图像信息的载 体。这是因为全部电磁波所形成的电磁场都遵循同一形式的 Maxwell (麦克斯韦)方程组关系。
返回第一章
§1.3 光电成像技术的应用范畴
光电成像技术所研究的内容:
扩大人类视觉灵敏机能的图像增强技术。
下一页 返回第一章
§1.3 光电成像技术的应用范畴
光电成像技术所涉及的内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人眼的视觉特性。
上一页 下一页
§1.4 光电成像器件的分类
1.4.1 直视型光电成像器件 1.4.2 电视型光电成像器件
下一页 返回
§1.1 光电成像技术的产生及发展
外光电效应 :
1887年,赫兹(Hertz)首先发现了紫外辐射对放电过程的影响。 1888年,哈尔瓦克(Hallwacks)实验证实了紫外辐射可使金属表面发
射负电荷。 其后,斯托列托夫(Столетов)、勒纳(Lenard)和爱因斯
坦相继建立了光电发射的基本定律。 1929年,科勒(Koller)制成了第一个实用的光电发射体——银氧铯
光电成像技术的产生及发展

20世纪30年代开始致力于电视技术的研究。以弗兰兹沃思 (Fransworth)开发的光电析像管为起端的电视摄像技术,为人 类提供了不必面对目标即可观察的可能性。
1970年,玻伊尔(Boyle)和史密斯(Smith)开发出一种具有自 扫描功能的电荷耦合器件(CCD),由此诞生了固体摄像器件, 使电视摄像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
§1.3 光电成像技术的应用范畴
光电成像技术所研究的内容:
扩大人类视觉灵敏机能的图像增强技术。
下一页 返回第一章
§1.3 光电成像技术的应用范畴
光电成像技术所涉及的内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人眼的视觉特性。
上一页 下一页
§1.4 光电成像器件的分类
1.4.1 直视型光电成像器件 1.4.2 电视型光电成像器件
(1) (2) 负指数函数衰减型 (3)
上一页 下一页
1.5.3 光电成像器件的噪声特性
1. 各种噪声来源与信噪比
光电成像的主要噪声来源有:光电转换过程的量子噪声(光电发射 过程的量子噪声)、光电导的产生-复合噪声、热电效应的温度噪声、 热噪声、低频噪声、介质损耗噪声等。
下一页 返回1.5
电视摄像器件的惰性在工程上有所规定。通常取输入照度截止后第三 场输出信号的相对值为惰性指标(即所谓三场惰性)。光电成像过程 的惰性可以从理论上确定其时间常数。
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

第一章 绪论
1.1 关于光电成像技术
什么是光电成像技术
AN/AVS-9
AN/PVS-7D
什么是光电成像技术
AN/AVS-9
AN/PVS-7D
什么是光电成像技术
• 以光电子理论、半导体物理和光电转换技术为基础,通 过各类光电成像器件将景物三维的自然反射、辐射转 换 成完成二维景物图像的技术。
长波限:亚毫米波成像(THz波段),分辨率低 短波限:X射线(Roentgen射线) 射线(Gamma射线)
具有强穿透力 (宇宙射线难以在普通条件下成像) 光电成像电磁波谱范围:无线电超短波到射线 有效波谱:亚毫米波、红外辐射、可见光、紫外辐射、X射线、 射线
1.1 关于光电成像技术
1.1.2 光电成像技术的分类与应用 领域
作
用
距
离
热痕成像
远
可透过伪装和复杂背景
红外热成像应用领域
❖ 军事应用 ❖警用安防 ❖电力 ❖冶金 ❖石化 ❖制造业
在线过程监控
❖ 建筑检测 ❖食品检测 ❖ 消防救援、海上搜救 ❖ 科研研究、遥感监测 ❖ 动物研究与诊疗 ❖ 医疗诊断、运动康复
红外热成像应用领域
❖ 军事应用
红外热成像应用领域
❖ 警用安防
光电成像技术的本质-扩展人眼的视觉性能
❖ 视见光谱域的延伸(图像变换技术) ❖ 视见灵敏阈的扩展(图像增强技术) ❖ 视见响应时间的拓展 (图像记录、存储技术) ❖ 视见距离的延伸 (图像传输技术) ❖ 视见分辨力的提升(同时使用图像增强与视角放大,提升对比度)
视见光谱域的延伸——受到一定限制
d 0.61 nsin( )
小结
❖ 光电成像技术通过图像增强、变换、记录、存储、传输等技术 手 段,从视觉灵敏度上光谱响应范围上、时间上、空间上纷纷 拓展 了人眼视觉的局限,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答案

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答案【篇一: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总复习】t>一、重要术语光电成像技术、像管、变像管、像增强器、摄像管(器)、明适(响)应、暗适(响)应、人眼的绝对视觉阈、人眼的阈值对比度、人眼的光谱灵敏度(光谱光视效率)、人眼的分辨率、图像的信噪比、凝视、凝视中心、瞥见时间、瞥见孔径、辐射度量、辐射功率、辐射强度、辐亮度、辐照度、辐射出照度、光度量、光能、光能密度、光通量、光亮度、光出射度,照度,发光强度,光亮度;坎(凯)德拉、流明、勒克司、视见函数、朗伯辐射体、气溶胶粒子、云、雾、霾、霭、大气消光、大气散射、大气吸收、大气能见度(能见距离)、大气透明度、电子透镜、光电子图像、亮度增益、等效背景照度、畸变、像管分辨力(率)、正(负)电子亲(素)和势、负电子亲和势、光电发射的极限、电流密度、mcp的饱和电流密度、荧光、磷光、表面态、微光夜视仪、照明系统的光强分布、成像系统的极限分辨力、选通技术、靶、惰性(上升惰性、衰减惰性)、摄像管的分辨力、动态范围、靶网、居里温度、热释电靶的单畴化、ccd的开启电压、ccd的转移效率、界面态“胖0”工作模式、光注入、电注入。
二、几个重要的效应1. 光电转换效应(内/外)2. 热释电能转换效率(应)3. 三环效应4. mcp的电阻效应/充电效应三、几个重要定律1. 朗伯余弦2. 基尔霍夫3. 黑体辐射(共4个)4. 波盖尔15. 斯托列托夫6. 爱因斯坦四、重要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特点1. 直视型光电成像器件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2. 非直视型(电视型)光电成像器件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3. 人眼的结构及其图像形成过程4. 大气层的基本构成、结构特点5. 像管的结构及其成像的物理过程6. 光阴极实现辐射图像光电转换的物理过程(光电发射过程)7. 电子光学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成像过程8. 荧光屏的结构及其发光过程9. 光谱纤维面板的结构及其成像原理10. 微通道板(mcp的结构及其电子图像的倍增原理)11. 主动红外成像系统结构及其成像过程12. 夜视成像系统结构及其成像过程13. 摄像管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14. 光电导摄像管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15. 热释电摄像管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16. 电子枪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17. mos电容器的结构及其电荷存储原理、18. ccd的结构及其电荷传输原理19. 埋沟ccd(bccd)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20. 线阵ccd的结构及其成像原理五、关键器件、系统的性能参数1. 表征光电成像器件的性能参数2. 大气辐射传输过程中,影响光电成像系统的因素3. 表征像管的性能参数4. 表征mcp的性能参数5. 微光成像系统的性能影响因素6. 摄像管的主要性能参数7. 热释电靶的主要性能参数8. 表征ccd的物理性能参数六、其他1. 辐射源的辐射能量所集中的波段2. mcp的自饱和特性3. 像管的直流高压电源的要求4. 受激辐射可见光的条件5. 计算第三章、第四章题型及分值分布:1. 术语解释(15分)2. 选择题(20分)3. 简述题(35分)4. 计算题(30分)各章习题:3第一章(29页):4、5、6、7第二章(53页):6、9第三章(84页):2、3、8、9、13、14第四章(106页):1、6第五章(209页):1、3、4、8、10第六章(244页):1、3、5、24、26第七章(295页):1、2、5、6、7、10、12、16、18第八章(366页):1、2、4、6、7整理by:??/???4【篇二:《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technology of photoelectric imaging学分:3.5 学时:56(理论学时:56)先修课程:半导体物理、电动力学、应用光学、物理光学一、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方向)的专业教育必修课程。
第一章_光电成像技术概论

域。
人类视觉系统的局限 性
灵敏度
光 谱
分辨力
空 间
时 间
夜 视
非可见光
微小
遥视
记 录
人眼的局限性大大地限制了人类获得光信息的 能力,因而需要扩展人眼的功能。
第一,要扩展人眼在低照度下的视觉能力,提供各种 夜视装备以便能在低照度下进行科研和生产活动,或 在夜间进行侦察和战斗。 第二,要扩展人眼对电磁波波段的敏感范围。已制成 将红外线、紫外线和 X射线的光图像转换成可见光图 像的直视式或电视式光电子学装置。利用这些原理还 可以扩展到观察中子和其他带电粒子所形成的图像。 第三,要扩展人眼对光学过程的时间分辨本领,例如 已经做到在几十飞秒(1015 秒)内就可观察到信息的 变化。
(SPRITE)、热释电探测器)。
人眼固有的物理限制:
灵敏度的限制:
(E= 50-100 lx;E<0.1lx难看清);
分辨力的限制:(分辨角仅有 0.020 左右); 时间上的限制:
(视觉逗留时间0.02s) ; 光谱的限制:(人眼敏感区400-650nm) 。
在很早以前人类就为开拓自身的视见能力而进行 了探索。取得了不少有成效的进展。 灯具的出现,改善了人类夜晚的照明环境。 望远镜的出现,为人类延伸了视见距离。 显徽镜的应用,为人类观察微小物体提供了方便。 可是,在扩展视见光谱范围和视见灵敏度方面却 经历 了漫长时间,才有所进展。 这一进展是由光电成像技术所开拓的。 目前光电成像技术已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技术领
以红外光子、光生载流子为景物图像信息载体,通过红外 探测器的内光电效应(光电导或光生伏特)及特定扫描读 出和TV显示等原理,再现被观察的景物为可见光图像。
光电成像技术复习

题型:填空,选择,名词解释,解答复习大纲:第一章:1. 试述光电成像技术对视见光谱域的延伸以及所受到的限制。
2. 光电成像技术在哪些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光电成像技术突破了人眼的哪些限制?3. 光电成像器件可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什么特点?4. 什么是变像管?什么是像增强器?试比较二者的异同。
5. 反映光电成像系统光电转换能力的参数有哪些?6. 光电成像过程通常包括哪几种噪声?第二章:1. 人眼的视觉分为哪三种响应?明暗适应各指什么?2. 何为人眼的绝对视觉阈、阈值对比度和光谱灵敏度?3. 试述人眼的分辨力的定义及其特点。
4. 简述下列定义:(1)图像信噪比;(2)图像对比度;(3)图像探测方程5. 目标搜索的约翰逊准则把探测水平分为几个等级?各是怎么定义的?6. 人眼的凝视时间和瞥见时间第三章:1. 波长为0.7卩m的1W辐射能量约为多少光子/秒?2. 通常光辐射的波长范围可分为哪几个波段?如:红外,可见光波长是什么?3. 试述辐射度量与光度量的联系和区别。
4. 太阳的亮度L=1.9 X 109cd/m2,光视效能K= 100,试求太阳表面的温度。
5. 假定一个功率(辐射通量)为60W的钨丝充气灯泡在各个方向均匀发光,求其发光强度。
6. 有一个直径d=50mm勺标准白板,在与板面法线成45角处所测得发光强度为0.5cd , 试分别计算该板的光出射度Mv亮度Lv和光通量①v。
7. 一束光通量为6201m,波长为460nm的蓝光射在一个白色屏幕上,问屏幕上一分钟内接收到多少能量?8. 在离发光强度为55cd 的某光源2.2m 处有一个屏幕,假定屏幕的法线通过该光源,试求屏幕上的光照度。
9. 根据物体的辐射发射率可将物体分为哪几种类型?10. 试简述黑体辐射的几个定律,并讨论其物理意义。
11. 已知太阳最大辐射波长为入=0.47卩m日地平均距离L=1.495 X 108Kn,太阳半径Rs=6.955 X 105Kn,如将太阳和地球近似看作黑体,求太阳和地球的表面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有效波谱区是亚毫米波、红外辐射、可 见光、紫外辐射、x射线、γ射线等。
§1.5 光电成像技术的应用范畴 人们采用光电成像技术突破了人类视觉的 部分限制,特别是突破了人眼在低照度和 有限光谱响应下的视觉限制。 视觉机能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也得到了 扩展。
时间上的扩展如数码照相、印刷、静电复印、
摄录像等。 空间上的扩展如电视、微光观察镜等可以将肉 眼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远处的图像传输到视网膜 上。
图像记录以随时可看和长时间保存为特点; 图像传输以即时可看和长距离传输为特点。 两者的特点可以互补, ---如在电视方面发展了图像记录 录像技术; ---在照相方面发展了图像传输传真技术等。 除了视觉机能的空间扩大和时间延长,即图像传 输和图像记录技术外,正在发展扩大的是视觉识 别技术,例如,将超出人类视觉响应能力的红外 和紫外图像转换成可见光图像或者将细节模糊的 图像处理成细节清晰的图像处理技术。 由此可见,图像与视觉是密切相关的。
用于电视摄像和热电成像,功能 仅仅包括图像转换,将可视图像 或辐射图像转换为视频电信号
直视成像系统(像管):
辐射图像(外光电效应) →电子图像→
能量增强(电磁场,电场的聚焦加速) 电子倍增(二次发射)
成像过程:
→荧光屏产生可见光图像。
基本结构:
光电发射体、电子光学系统、微通道板、荧光屏 、保持高真空的管壳。
(SPRITE)、热释电探测器)。
§1.4 光电成像对视见光谱域的延伸
全部波段电磁波都可成为图像信息的载体
D B 0 B E t D H t
麦克斯韦方程组定量描述的电磁场取决于辐射源及传 播介质的性质。一切辐射现象都可通过求解一定边界条件 下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来确定。
第一讲 绪 论
徐美芳 信息工程专业 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QQ:50578426 E-mail:xmf0129@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绪论 人眼的视觉特性与图像探测 辐射源与典型景物辐射 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 直视型电真空成像器件成像物理 直视型光电成像系统与特性分析 电视型电真空成像器件成像物理 固体成像器件成像原理及应用
分辨力的限制:(分辨角仅有 0.020 左右); 时间上的限制:
(视觉逗留时间0.02s) ; 光谱的限制:(人眼敏感区400-650nm) 。
人类视觉系统的局限性
灵敏度
光 谱
分辨力
空 间
时 间
夜 视
非可见光
微小
遥视
记 录
光电成像技术的必要性:
景物信息的光谱、强度、速度及时空分布千差万别。人类的直观视
2014-12-11
热成像系统的特点
由目标与背景的辐射差产生图像信号 , 被动式工作,不
易被对方发现和干扰,全天候工作; 红外辐射具有比可见光更强的透过雾/霾/雨/雪能力作用 距离远 能透过伪装或复杂背景,探测出隐蔽的热目标或温差部 位,甚至能识别出刚离去的飞机、坦克和人等所留下的 热痕轮廓 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改善图像质量,且系统大都设置视 频输出,便于通过电视观察、录象和与通用视频计算机 接口系统的连接。
觉只能有条件的提供图像信息。
可以扩展人眼对微弱光图像的探测能力; 可以将超快速现象存储下来; 可以开拓人眼对不可见辐射的接收能力; 可以捕捉人眼无法分辨的细节;
什么是光电成像技术 以光电转换技术、光电子理论和半导体物理为基 础,通过各类光电成像器件来完成成像过程的技术。
微光成像技术
电荷耦合摄像器件(CCD)或CMOS:基于内光电效应在光 敏面阵上产生信号电荷,通过时序控制电极电位形成势 阱变化完成电荷的转移和自扫描,或者通过二维移位寄 存读出电路选址并顺序读出信号电荷,在输出端输出视 频电信号 (CCD、CMOS、IRFPA)。 光机扫描成像的探测器单元及探测器阵列:分立的光 电器件采用内光电效应或热电效应。器件本身不构成图 像,仅完成图像局部点的光电转换,通过光机扫描装置 逐点扫描完成光电成像过程。 (光电导型单元探测器、光伏型单元探测器、扫积型探测器
讨论成像过程的电磁场,通常处于不包括辐射源的理 想非导电各向同性的介质中。
=0 =0 D E B H
B E t E B t 0 E B 0 (1) ( 2) (3) ( 4)
高量子效率光阴极使微光图像的增强技术达到了实用阶段。 30年代,开始电视技术的研究。以弗兰兹沃思(Fransworth)开 发的光电析像管为起端的电视摄像技术,使不必面对目标即 可观察成为可能。相继出现了超正析像管、分流摄像管、视 像管、二次电子导电、硅电子增强靶、热释电摄像管等。 1970年,玻伊尔(Boyle)和史密斯(Smith)开发出具有自扫描功 能的电荷耦合器件(CCD),诞生了固体摄像器件,使电视摄 像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在各种红外探测器件出现后 ,采用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件的凝视红外热成像技术将人类的 视见能力扩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1.3 光电成像系统构成和分类
光电成像过程----实质上是对景物信息源在多维空间(x、
y、z、t、λ、p)上被传递和再现的过程; 光电探测过程----是电压或电流信号的时间分布(“景物 ”),通过探测器件或网络,在—维时域上被传递和再现的过 程,即所谓“时域成像”过程。
光电成像系统框图
针对不同目的,将必要的光、机、电、算、控硬件巧妙地结合起来,研制成 特定的仪器,即可完成观察、瞄淮、测距、跟踪、制导、检测、计量等任务。
2
2
k
结论:全波段电磁波都可成为图像信息的载体
光电成像对光谱波长的延伸也要受限制
用波动方程讨论成像问题时,像空间两点的距离大于衍 射极限,可分辨出其间的光强分布,也就构成图像信息。
d
0.61 n 'sin '
•排除长波长电磁波的成像。 目前,长波阈的延伸仅扩展到亚毫米波段。 •短波限x射线与γ射线波段。波长更短的辐射具有极强 的穿透能力,宇宙射线难以在普通条件下聚焦成像。
§1.2 光电成像技术的发展简史
1873年-史密斯(W.Smith) 发现了光电导现象; 1900年-普朗克(Planck) 提出了光的量子属性; 1916年-爱因斯坦(Einstein)完善了光与物质内部电子能态相 互作用的量子理论,揭示了内光电效应的本质。 1887年-赫兹(Hertz) 发现了紫外辐射对放电过程的影响, 第二年哈尔瓦克(Hallwacks)实验证实了紫外辐射可使金属 表面发射负电荷,其后由斯托列托夫、勒纳(Lenard)和爱 因斯坦相继建立了光电发射的基本定律。
[8]常本康等,红外成像阵列与系统,科学出版社
课程介绍
光电成像原理与应用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的专业必修基础课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半导体 物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等。 学时:40
教材:《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北京理工 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白延柱等
第一章 绪论
§1.1 §1.2 §1.3 §1.4 §1.5 光电成像技术的意义和作用 光电成像技术的历史沿革 光电成像系统的构成和分类 光电成像对视见光谱域的延伸 光电成像对视见灵敏阈的扩展
以红外光子、光生载流子为景物图像信息载体,通过红外 探测器的内光电效应(光电导或光生伏特)及特定扫描读 出和TV显示等原理,再现被观察的景物为可见光图像。
不同处:
微光像增强器(或变像管)
体积小、重量小、成本低、操作简便、维护 容易,微光直视仪器夜天光下视距几百~几 千米;微光电视仪器视距可达10~20km;
§1.1 光电成像技术的意义和作用
信息获取是信息传输、处理、显示和存储的 前提,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首要步骤。人类感 知世界首先靠自己的感觉器官,眼睛具有对信息 并行处理功能,它所获得的信息占总获得信息量 的80%以上。 人眼固有的物理限制:
灵敏度的限制:
(E= 50-100 lx;E<0.1lx难看清);
对(1)式施加▽×运算,并应用基本关系式
2 E ( E ) E
再应用(2)、(3)式得
E 2 E 2 0 t
2
同理,磁场矢量满足波动方程
B 2 B 2 0 t
2
要搞清楚电磁波如何传递图像信息,确定物空间和像空间
基本结构:
电真空式:光敏靶、电子枪、扫描系统、保真空的管壳。 固体式:光敏面阵、电荷耦合转移读出电路。
特点:
可并入图像处理、视频信号转发和多路显示等功能, 图像显示质量得到改善、易远距传送和多人观察。 在制导、跟踪和机器人自动目标识别和检测控制中的 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类型:
光电摄像器件:基于外光电效应 (超正析像管和分流摄像管)。
光电成像技术涉及的相关研究领域:
(1)人眼的视觉特性;
(2)各种辐射源及目标、背景特性; (3)大气光学特性对辐射传输的影响; (4)成像光学系统; (5)光辐射探测器及致冷器; (6)信号的电子学处理; (7)图像的显示。
光电成像器件分类(工作模式)
直视型 光 电 成 像 器 件 电视型 用于直接观察的仪器中,器件本 身具有图像转化、增强和显示等 部分
场分布之间的定量关系。
问题归结为已知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下,求解波动方程。 方便计算,即求复数形式的波动方程-频域波动方程。
F E (r , t ) E(r, ) 便可得到 E(r, ) 满足亥姆霍兹方程
E(r, ) 0 ik r E(r, ) e 其解是平面波 E (r , t ) E (r , )e it d 同理 B ( r , t ) B ( r , ) e i t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