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译文和注释

合集下载

野望(王绩)原文、翻译及赏析

野望(王绩)原文、翻译及赏析

野望(王绩)原文、翻译及赏析野望(王绩)原文、翻译及赏析野望(王绩)唐朝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野望》注释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接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野望》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幅图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

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绪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

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

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

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

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

【诗歌鉴赏】翁卷《野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翁卷《野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翁卷《野望》原文翻译及赏析翁卷《野望》原文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翁卷《野望》注释、一天:指满天。

2、晴湾:太阳照耀的水边。

3、野水:郊外的水。

翁卷《野望》翻译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

我闲来登上山顶想好好观赏一下山下的湖水,却没想到,低头一看,又在水底看见了青山。

翁卷《野望》赏析《野望》是南宋诗人翁卷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秋天的山水,通过偶然发现的错位,给诗平添了无穷的情趣。

此诗写清秋野外的山光水色,也倾注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喜悦情怀。

诗第一句写满天秋色给晴天的水湾带来了丝丝寒意。

这句写得很笼统,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一天秋色”,自然使人联想到萧瑟的秋风、清澈的湖水、飘坠的黄叶,甚至于想到昨天刚停的绵绵秋雨,今天放晴的淡淡秋日。

“一天”二字,又把景色无限地扩大,附合日朗气清的季节特点。

秋色满眼,接下一“冷”字,就把感情锲入,把冷景转化成冷的感觉,诗意便更加浓郁了。

第二句切题写放眼?望。

首句是浑写秋色,这句是具体写山,但又将远近高低重叠的山一笔囊括进诗,又带有浑写的性质。

在满天秋色中,放眼看山,大有晋人拄笏看山,叹风景佳丽的意味,表现了作者陶情山水的旨趣。

上两句,一句带写了水,一句概括了山。

青山林立,看得很清楚,很尽兴;绿水平铺,难以尽收眼底,稍嫌不足。

诗人由下往上看,看够了,就萌发了想由上往下看,好好欣赏绿水全景的念头。

于是,诗人乘闲登山了。

登上了山顶,向下眺望俯视山下的秋水,结果没想到看到的主景不是水,却是水中青山的倒影。

这一漫不经心的描写,是人人碰到过的实事,平时谁也不注意,却被诗人捕捉住,放入诗中,显得是那么的有趣味。

这么一写,又照实了上两句的风景:因为是秋天,水特别的清,所以说“冷晴湾”;因为晴,山才投以浓郁的影子,在清水中格外地分明。

而这些山,就是上面说过的“无数峰峦”。

王绩《野望》赏析:萧瑟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

王绩《野望》赏析:萧瑟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

王绩《野望》赏析:萧瑟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王绩的《野望》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五言律诗,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2、注释东皋: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诗人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薄,接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三、创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杜甫《野望》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野望》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野望》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 [1] ,南浦清江万里桥 [2] 。

海内风尘诸弟隔 [3] ,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 [4] ,未有涓埃答圣朝 [5] 。

跨马出郊时极目 [6] ,不堪人事日萧条 [7] 。

【注释】[1]西山:在成都西,因终年积雪,一名雪岭、雪山,即今四川西北部之岷山。

三城:指松州(今四川松潘)、维州(今四川理县西)、保州(今理县新保关西北)。

因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戍守。

野望注释和译文

野望注释和译文

野望注释和译文
注释:
⑴东皋(gāo):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诗人隐居的地方。皋,
水边地。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楚辞·天问》: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
⑵徙倚(xǐyǐ):徘徊,彷徨。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的余光。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相顾:相视;互看。
⑻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
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
隐居生活。《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
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野望八年级上册原文及注释

野望八年级上册原文及注释

原文
《野望》
王绩〔唐代〕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注释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诗人隐居的地方。

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薄,接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
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

杜甫野望原文译文古诗赏析

杜甫野望原文译文古诗赏析

杜甫野望原文|译文|古诗赏析杜甫是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所以他的诗句多透露出一股浓浓的爱国情怀。

杜甫的诗多读后才有感觉,小伙伴们,要想知道更多关于杜甫诗作野望的介绍资料,可以来看看小编整理的野望原文译文及赏析资料介绍。

《野望》原文唐代: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译文及注释译文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注释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城,一作“年”,一作“奇”。

戍:防守。

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清江:指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这两句写望。

⑶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

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⑷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供,付托。

⑸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⑹日:一作“自”。

古诗赏析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

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

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

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

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

【古诗三百首】《野望》译文注释_《野望》点评_王绩的诗词

【古诗三百首】《野望》译文注释_《野望》点评_王绩的诗词

【古诗三百首】《野望》译文注释_《野望》点评_王绩的诗词野望[唐]王吉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木都是秋天,群山只是夕阳。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没有熟人,宋怀才为龙。

【注释】: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朴素自然。

整首诗都是关于秋天的群山。

在闲暇情趣方面,它也揭示了诗人莫名其妙的彷徨和无奈。

[注释](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2)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3)落晖:落日的余光。

(4)犊:小牛。

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黄昏时分,我站在东高村头,若有所思地看着它,犹豫又犹豫,心里毫无头绪。

每一棵树都枯黄了,每一座山峰都绘有夕阳的余辉。

放牛的孩子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马把猎物带回来。

当我看到这些互不相识的人时,我很沮丧,所以我唱了《诗经》中的诗《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暮色望东高,靠什么?”高是水边的土地。

“东高”指的是他的家乡江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隐居之后,他经常去北山和东高,并给自己取名“东高子”。

“迁徙”意味着流浪。

在曹操的短歌中,“你想依靠什么”被翻译成“月亮明亮,星星稀少,黑喜鹊南飞,绕着树转三圈,依靠什么树枝”的意思,表现了游荡的无聊情绪。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吉无法像陶渊明那样从乡下找到安慰,所以他最后说:“我彼此不认识,我有一首长长的歌要选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望唐代: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注释1.东皋(gāo):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2.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3.秋色:一作“春色”。

4.落晖:落日。

5.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6.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7.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一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译文二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使至塞上唐代: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1.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使:出使。

2.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3.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

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

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4.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

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5.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6.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

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7.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

8.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9.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10.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1.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12.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这里指前敌统帅。

13.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

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

《这里代指前线》。

14.“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15.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1.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长江。

6.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7.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8.下:移下。

9.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10.仍:依然。

11.怜:怜爱。

一本作“连”。

12.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故乡13.万里:喻行程之远。

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一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译文二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注释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没(mò):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⑻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百游不厌。

足,满足。

⑼阴:同“荫”,指树荫。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三峡南北朝: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巘一作:山献)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

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

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自:在,从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毫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缺口,空隙。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沿:顺流而下(的船)。

溯:逆流而上(的船)。

或:有的时候。

王命:皇帝的圣旨。

宣:宣布,传达。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县东。

朝:早晨疾:快。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虽:即使。

奔:奔驰的快马。

御:驾着,驾驶不以:不如。

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

(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素湍:白色的急流。

素:白色的。

绿潭:碧绿的潭水。

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绝:极。

巘:高峰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

飞漱:急流冲荡。

漱: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良:实在,的确,确实。

晴初:(雨后或雪后)天刚刚放晴的时候。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引:连续不断。

属(zhǔ):动词。

连接。

引:延长。

凄异:凄凉怪异。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猿鸣声很久才消失。

绝:消失,停止。

转:通“啭”鸣叫。

巴东:汉郡名,在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三声:几声。

这里不是确数。

沾:打湿。

裳(cháng)衣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