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野望》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野望》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野望》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野望》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野望》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野望》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野望》赏析及阅读答案

杜甫《野望》赏析及阅读答案

杜甫《野望》赏析及阅读答案野望(一)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⑴,南浦清江万里桥⑵。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⑶,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⑷。

野望(二)杜甫清秋望不极,迢递起层阴⑸。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野望杜甫阅读答案(七律篇):(1)“海内风尘诸弟隔”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答:比喻,以“风尘”喻战争。

(2)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

答: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

(3)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具体分析。

答:①“三城戍”“海内风尘”表达忧国之情;②“诸弟隔”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意;③“一身遥”表达漂泊孤寂之苦;④“迟暮”“多病”抒发年老多病的感伤与无奈;⑤未“答圣朝”表达未能报国之憾。

野望杜甫翻译:(一)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二)秋天一眼望去清旷无极,远处隐隐约约荡起层云。

水天相接空中一片明净,一座孤城呈现云雾深深。

秋风吹起枯叶更快脱落,眺望远山太阳刚刚下沉。

孤独的白鹤为何回得晚,要知道昏鸦早已宿满林。

野望杜甫字词解释: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戍:防守。

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城:一作“奇”,一作“年”。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清江:指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这两句写望。

野望杜甫阅读题及答案

野望杜甫阅读题及答案

野望杜甫阅读题及答案本文是关于野望杜甫阅读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野望》阅读原文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崖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戍:防守。

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城:一作“奇”,一作“年”。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清江:指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这两句写望。

⑶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⑷日:一作“自”。

人事:世事。

《野望》阅读题目⑴“海内风尘诸弟隔”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2分)⑵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

(4分)⑶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具体分析。

(4分)《野望》阅读答案⑴参考答案:比喻,以“风尘”喻战争。

⑵参考答案: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

⑶参考答案:①“三城戍”“海内风尘”表达忧国之情;②“诸弟隔”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意;③“一身遥”表达漂泊孤寂之苦;④“迟暮”“多病”抒发年老多病的感伤与无奈;⑤“未答圣朝”表达未能报国之憾。

《野望》阅读译文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野望》阅读赏析这首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成都草堂。

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野望》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野望》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野望》含答案(2016·上海卷·T13-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

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答案】D【解析】A项,“白雪”和“清江”都是名词,从词语结构的角度分析,都是偏正式结构。

B项,“诸弟”“一身”都是名词,“诸”“一”都是表述数目的词语。

C项,“供多病”和“答圣朝”都是动宾短语,“供”和“答”是动词,“多病”“圣朝”都是偏正式结构短语。

以上选项均符合对仗特征。

D项,“时极目”与“日萧条”无论是词性还是词语结构都不对应,不符合对仗要求。

2.从“切合题目”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答案】D【解析】A项,“西山”“南浦”都是野外的景象,但这是诗人在还未出城时想象的景象。

B项,“海内”“天涯”写“诸弟”与诗人天各一方,这两个词不是“望”见的景物描写。

C项,“迟暮”指诗人暮年,“涓埃”指诗人认为自己对国家没有什么贡献。

这两个词主要表现的是诗人无力报国的郁闷之情,与“望”无关。

D项,“出郊”点明是人到郊外去,“极目”写诗人远眺,切合题目“野望”的内容。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野望》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野望》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野望》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野望》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野望》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寒食野望吟唐代:白居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别离一作:离别)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译文: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昏暗的高大树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风吹动空旷野外中的纸钱,纸钱飞舞,陈旧的坟墓重重叠叠,上面已经长满了绿草。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别离一作:离别)棠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萧萧的`雨声里回去了。

注释: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乔木:高大的树木。

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lěi)垒春草绿。

垒垒:众多的,重重叠叠的。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别离一作:离别)尽是:都是。

尽,皆也。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冥冥:昏晦的样子。

重泉:黄泉,九泉,是人死后的归处。

萧萧:象声词,指雨声。

赏析: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人们会在寒食节到清明节这几天,祭扫坟茔,慎终追远。

其实清明节与寒食节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的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达诏令:将扫墓祭祀活动编入“五礼”,使得清明扫墓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就描写了寒食扫墓的情形。

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累累,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说尽了生死离别。

黄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

道尽生离死别的苦痛。

《野望》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原文:野望宋代:翁卷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译文: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野望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野望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野望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野望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野望唐代杜甫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译文秋天一眼望去清旷无极,远处隐隐约约荡起层云。

水天相接空中一片明净,一座孤城呈现云雾深深。

秋风吹起枯叶更快脱落,眺望远山太阳刚刚下沉。

孤独的白鹤为何回得晚,要知道昏鸦早已宿满林。

注释迢遰(dì):即迢递,遥远貌。

曾(céng)阴:重叠的阴云。

曾,层。

兼:连着。

天净:天空明净。

迥(jiǒng):远。

归何晚:为何回得晚。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于边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写望中所见之景物。

第一句是总写清秋时节的“望”。

望秋天景色清旷无极,这就很好的表现“远水天净”。

接下来是写景。

写云,云是如何,是遥远的,重叠的。

如此的云就表现了此时的天气是不错的。

然后从云写到水,从水写到城,虽仍是远景但逼近了一些。

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雾气缭绕。

这样一写,就由首联的不错天气转进了一些悲凉的气氛。

但作者不仅写这么一点点悲凉。

“叶稀风更落”,就是“风起,叶稀更落”,由颔联转向近景,并深入的画出了悲凉,第六句写落日,再变成了远景: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

这里,秋天的凉意更有力量的'射出。

最后一联,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独的鹤,为何归晚?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

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见到孤鹤(作者自喻)晚归,便认为是昏鸦(安史叛军)占据了树林。

这首诗自上而下无不表现出秋天的悲凉,而作者内心更深层的悲凉正是安史之乱所造成的,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对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难。

创作背景这首诗云“远水孤城”,当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在秦州所作。

野望杜甫阅读题及答案

野望杜甫阅读题及答案

野望杜甫阅读题及答案本文是关于野望杜甫阅读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野望》阅读原文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崖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戍:防守。

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城:一作“奇”,一作“年”。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清江:指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这两句写望。

⑶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⑷日:一作“自”。

人事:世事。

《野望》阅读题目⑴“海内风尘诸弟隔”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2分)⑵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

(4分)⑶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具体分析。

(4分)《野望》阅读答案⑴参考答案:比喻,以“风尘”喻战争。

⑵参考答案: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

⑶参考答案:①“三城戍”“海内风尘”表达忧国之情;②“诸弟隔”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意;③“一身遥”表达漂泊孤寂之苦;④“迟暮”“多病”抒发年老多病的感伤与无奈;⑤“未答圣朝”表达未能报国之憾。

《野望》阅读译文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野望》阅读赏析这首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成都草堂。

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野望赏析-翻译-原文

野望赏析-翻译-原文

野望赏析|翻译|原文年代:唐作者:原文西白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2、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3、戍:防守。

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4、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5、清江:指锦江。

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这两句写望。

7、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8、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这首写的是山野秋。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崖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戍:防守。

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城:一作奇,一作年。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清江:指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

这两句写望。

⑶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⑷日:一作自。

人事:世事。

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

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⑴海内风尘诸弟隔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2分)参考答案:比喻,以风尘喻战争。

评分建议:比喻,1分;说明,1分。

⑵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

(4分)参考答案: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⑶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具体分析。

(4分)参考答案:①三城戍海内风尘表达忧国之情;②诸弟隔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意;③一身遥表达漂泊孤寂之苦;
④迟暮多病抒发年老多病的感伤与无奈;⑤未答圣朝表达未能报国之憾。

评分建议:每点1分。

答对其中四点,即可得4分。

如未结合诗句分析,酌情赋分。

翻译: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赏析:杜甫的七律《野望》,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全诗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五律《野望》,由望字着笔,因野望而生愁,国破家亡,天涯漂泊;近望吐蕃在川西猖獗;远望安史在河北纵横,加之迟暮多病,报国无门,感慨无限。

结句点题并与首句呼应。

全诗语言凝练,感情深沉。

这首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成都草堂。

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

三城,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此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南浦,南郊外水滨。

清江,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杜甫四弟:颖、观、丰、占。

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

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

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

供,付托。

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

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

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

人事,人世间的事。

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这是结句用意所在。

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

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望之景。

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

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

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

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

尾联才指
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

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