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野望》公开课
第13课《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把握疑难字句,读懂这首诗的大意。
2.结合课文插图,发挥联想和想象,还原诗中所描写的场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反复诵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读出层次、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4. 通过分析、理解这首诗的思路和章法,了解五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歌布局谋篇的巧妙。
【教学重点、难点】1.诗人“相顾无相识"的孤寂以及在仕与隐之间纠结的迷茫。
2.诗歌从叙事到写景,再到抒怀的结构和章法,以及五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是诗的时代,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一个顶峰,群星璀璨,名家辈出,诗歌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达到极高的水平。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唐诗就是这个时代的名片。
这一节课,我们就从初唐开始我们的唐诗之旅,来学习一首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的作品。
二、初步感知诗歌:1.阅读全诗,为不会读的字词注音。
2.交流自己注音的字词:皋、薄、徙、倚、晖、犊、薇3.齐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三、把握诗歌所写的时间、地点和景物1.这首诗的题目中关键词是哪一个词【明确】望。
2.后面的那首《黄鹤楼》其实也是写望,那么《黄鹤楼》能不能叫“野望”【明确】“野"是指野外、山野,野望就是在野外、山野之中眺望。
3.诗人是站在哪里望呢【明确】东皋。
4.请一个同学读注释1(王绩简介)。
王绩这个人,性情简放,“不喜拜揖”,也就是不喜欢官场的繁文缛节。
他曾三仕三隐,做过官,后来在他的家乡东皋隐居。
那么,这首诗是写于他做官时期还是隐居时期呢【明确】隐居期间。
5.这首诗写的具体时间是什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明确】傍晚。
薄暮、落晖。
6.哪两联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景物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树、山、牧人、牛群、猎马(猎人)、禽。
《野望》公开课(共23张PPT)

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 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是远景、静景;(1分)颈联表现 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 了起来,这是近景、动景。(1分)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 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山林秋晚图,(1分)表达了诗 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1分)
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 陶渊明是“归来者”,欣喜于无拘无束,自由自然。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山林秋晚图,(1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王无功集》五卷。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 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
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 的形式颇有影响。
读准字音、节奏
野望
gāo
xǐ yǐ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读 出 韵 味 意 境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读 出 韵 味 意 境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读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出
韵 味 情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 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
落寞于曲高和寡,高蹈孤立;陶渊明是“归来者”,欣喜于无 拘无束,自由自然。
野望公开课教案

野望公开课教案教案标题:野望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野望公开课的背景和主题,培养学生对于野望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能够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
教学内容:1. 野望公开课的背景介绍和主题解读。
2. 学生小组讨论和合作任务。
3. 学生个人陈述和展示。
教学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野望公开课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你们对于野望有什么理解?你们认为野望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什么?主体:3.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4. 分发小组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一个关于野望的主题演讲。
5. 学生小组内讨论的主题可以包括:野望的定义,野望对个人的影响,野望对社会的影响等。
6. 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为15分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展示:7.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主题演讲。
演讲时间为3-5分钟。
8. 学生个人陈述和展示的内容可以包括:自己对于野望的理解和看法,个人的野望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野望目标等。
9.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进行互动交流。
总结:10. 总结野望公开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观点。
11. 引导学生思考:野望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12.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野望目标付诸行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和合作的表现。
2. 学生个人陈述和展示的流利程度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于野望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己的野望的短文,并与同学分享。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演讲,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以上是一个针对野望公开课的教案建议和指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野望》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野望》教案一、教材依据本教案基于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中的短篇小说《野望》进行设计。
该教材内容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主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野望》的主旨和主题;2.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掌握常见的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5.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小说。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说中的情节,唤起学生对《野望》的印象。
同时,提出以下问题促使学生思考:-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他的野心是什么?- 他在实现自己的野心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野望》小说,并回答以下问题:- 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故事中的情节发展是否合理?为什么?3.文学修辞手法分析(20分钟)讲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小说中出现的常见文学修辞手法,并进行深入讨论。
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小说中是否出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 小说中是否出现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 小说中是否出现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4.讨论与思考(15分钟)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你是否认同主人公的野心?- 你是否认为小说中的主题与现实有关?为什么?5.写作练习(30分钟)学生根据所给的写作题目,运用学过的文学修辞手法撰写一篇短篇小说。
题目如下:题目:《我的梦想》要求: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梦想的短篇小说。
四、课堂延伸1.阅读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寻找与《野望》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分享。
2.写作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读和展示,互相给予反馈和建议。
3.虚拟写作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关于《野望》主题的写作虚拟实践,如写作拓展、创作比赛等。
五、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情况。
《野望》王绩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野望》王绩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野望》。
2. 通过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并准确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观点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野望》的主题和情节。
2. 学习并运用适当的文学分析方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精读材料《野望》的文本。
- 提前研究并准备好相关的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
- 准备适当的讨论问题。
2. 学生准备:- 阅读材料《野望》。
- 准备笔记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和了解背景知识1. 教师介绍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并讨论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重要性。
2. 学生回答问题:- 你对《野望》这个标题有什么感觉和猜测?- 你知道《野望》的作者是谁吗?- 你对《野望》这个作品的背景和主题有什么了解?第二课时:文本分析和主题解读1. 教师简单介绍《野望》的作者王绩,并让学生自主阅读《野望》。
2. 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野望》的主题和情节,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和答疑。
第三课时: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1. 教师介绍并讲解常用的文学分析方法和技巧,如主题分析、情节分析、人物分析等。
2. 学生阅读《野望》并运用在前一课学到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文学分析。
3. 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第四课时: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1. 学生独立阅读材料《野望》。
2. 学生单独完成相关阅读理解题。
3. 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并讨论不同观点和答案的合理性。
4.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五课时:总结和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野望》的主题和情节,并对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评价。
2. 学生撰写简短的读后感,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点评和提问,补充相关知识和观点。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13 唐诗五首 《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3 唐诗五首《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之八上13课《野望》《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诵读和粤语听读,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律诗的对仗与平仄之妙。
(重点)2、通过揣摩动词“望"徙倚”“相顾"长歌”,读懂王绩无处归宿的彷徨与孤独。
(重点)3、通过辨析“晖"皆”“唯"返”“归"字的用法,体会王绩用字的精到。
(难点)教学重难点1、通过合作诵读和粤语听读,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律诗的对仗与平仄之妙。
(重点)2、通过揣摩动词“望”“徙倚"相顾”“长歌”,读懂王绩无处归宿的彷徨与孤独。
(重点)3、通过辨析“晖”“皆"唯”“返"归”字的用法,体会王绩用字的精到。
(难点)【教学目标确立依据】1、依据选文特征。
《野望》是王绩的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格律严整的五言律诗。
作者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诗人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
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一洗齐梁以来的雕饰浮艳之气,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2、依据基本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练就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积累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经验。
但受制于生活阅历不足等因素,极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需要技巧指引方能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内心情感与艺术之美。
全诗表面看似描述了一幅静谧安详的山家晚秋图,然而细究其情,我们更能看到一个因仕途不得志,彷徨孤独的诗人内心。
3、依据编者意图。
《野望》是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要引导学生感受其中洗去雕饰浮艳的朴素之美和律诗初备的格律规范。
同时,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感世抒怀,寄情于景。
学习本单元,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情怀之高尚。
4、依据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第13课 唐诗五首 《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野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野望》。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每一棵树都染上了枯黄的颜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了落日的余晖。
请跟随我一同走进课文――《野望》。
作家作品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代表作品:《野望》《独酌》《秋夜喜遇王处士》等。
作品风格: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语言朴素自然,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直率疏放,直追魏晋古风。
关于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一般说来,律诗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同,上下句的平仄音相对。
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整体感知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东皋:(2)薄暮:(3)徙倚:(4)落晖:(5)犊:(6)禽:(7)顾:(8)采薇:【交流点拨】(1)地名,今属山西万荣。
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
皋,水边地。
(2)傍晚。
薄,接近(3)徘徊。
(4)落日的余晖。
(5)小牛。
这里指牛群。
(6)泛指猎获的鸟兽。
(7)看,视。
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13《野望》说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13《野望》说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初中语文试讲稿八上《野望》一、导入新课在文人的眼中,田园牧歌的生活往往被渲染成一幅迷人的中国文学画卷,犹如一首浪漫的诗篇。
然而,每位选择隐居的文人并非都能如陶渊明那样完全心无旁骛、沉浸在清幽的自然之中。
这首诗如同一幅艺术品,以精致的筆墨勾勒出王绩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这个意境之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旷野的宁静,仿佛是置身于一幅宏伟画卷之中,远离尘嚣。
王绩通过文字的巧妙组合,勾勒出一种渴望远方、仰望星空的心境,犹如在宇宙的辽阔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今日,让我们一同品味王绩的《野望》,深入探寻他在文字间展示的复杂心境,就像是漫步在一片充满哲思的意境中。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共同感知一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首先,我们来进行正音读,注意字音的准确。
学生1:(读诗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老师:不错,正音很准确。
接下来,我们逐句翻译,强调字形。
哪位同学分享一下对第一句的翻译。
学生2:东皋薄暮望,是站在东皋望着远处的意思。
徙倚欲何依,是在徘徊不定,不知道要依托在哪里。
老师:很好,翻译得很到位。
现在,我们继续看第二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
学生3:树树皆秋色,是说所有的树都变成了秋天的颜色。
山山唯落晖,是山岭上只有落日的余辉。
老师:不错,你理解得很透彻。
接下来,谁来解释“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句话的含义。
学生4:这是说牧人正在驱赶着牛群回家,而猎人则骑马带着猎物回来。
老师:很好,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很清晰。
最后一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理解。
学生5:这是说相互对望着却不认识对方,然后用长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怀念着采薇的美好。
老师:很棒,你捕捉到了诗人的感情表达。
在整体感知诗意的过程中,大家都表现得很出色。
让我们回顾一下,你们在翻译和理解诗句时都注重了什么?学生6:我们注意了字形和字音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绩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
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 河津)人,唐代诗人。简傲嗜 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 遂托病还乡,弃官归田,躬耕 东阜。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 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 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 有《王无功集》五卷。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 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 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此诗一洗南 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 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 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课文品读
展示分享
பைடு நூலகம்
一、、首联写了交待了什么内容? “徙 倚”“欲何依”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
1、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
人物心情 2、“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与矛
盾,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 3、“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表现作者想在政
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
3.情感:这两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 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 和清冷的色彩。
三、诗的最后两句展表示达分了享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1、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
发感情,收束全诗。
2.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 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 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先贤 那里寻找慰藉。
二、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 析中间两联。
1. 画面:颔联: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 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颈联:放牧的 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 来。
2、两联内容:这两联主要写景,承“望”字而来, 又紧扣“薄暮”。
颔联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
颈联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 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返,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
猎马带禽归。 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相顾无相识,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只
长歌怀采薇。
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 而食的隐士。
1.首联写了哪些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望到了哪些景色?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出
韵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
味 情
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
感
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
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
比喻隐居不仕。
野望
翻译课文
东皋薄暮望, 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
徙倚欲何依。 皋村头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
树树皆秋色,何处。
山山唯落晖。
主旨归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忧郁、彷徨、孤独 和苦闷的心情和仕途不得志的迷茫失意 的情绪。
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
作业
1、背默本首 2、扩写此诗
谢谢!
野望 读准字音、节奏
gāo
xǐ yǐ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读 出 韵 味 意 境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读 出 韵 味 意 境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