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教案课件-12唐诗五首-野望-部优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野望》优质课教案_8

《野望》教学设计执教:【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1.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2.通过抓住诗歌的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内容与诗人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山川风物之美,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一、导入唐诗在中国文学上灿若星河,《野望》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绩的思想世界。
二、初读感知1.朗读一次《野望》,背一次《龟虽寿》2.你认为这两首诗的句式一样吗?【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3.简单了解律诗的基本知识。
4.律诗的声韵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请反复朗读,说说怎么给这首诗划分节奏?【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三、再读总体把握再读一次诗歌,从题目《野望》你能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动笔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
【创造性问题】四、研读诗歌1. 你认为诗人为什么在这个秋天的傍晚“徙倚”?【推理性问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2. 联系材料思考“欲何依”有何含义?【推理性问题】材料1:曹操的《短歌行》【其一】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zā),何枝可依”的诗句,它的大意是: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停留,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呢?曹操希望招纳天下英才,所以用乌鹊绕树不知“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英才们,不要犹豫了,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表现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慕。
材料2: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年间,曾三次当官又三次归隐。
心想在仕途有所作为,但又自知难以达到自己期望的地位,故归隐山林田园。
此诗应该创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这是诗人对人生道路在何方的一次思考,诗人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又不得意,这是诗人矛盾与迷茫的表现。
3.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人那种苦闷与矛盾的心境,颔联和颈联却写了一幅这么美的秋景图,是不是前后有点不协调?【批判性问题】这是一种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眼前所见是宁静、祥和、悠闲的美好,人人都有自己快乐的去处,唯独我没有,反衬了自己的抑郁、孤独、迷茫的心情。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之《野望》教学课件(共27张PPT)

走近作者
王绩(约589—644),唐代诗人。
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 津)人。清高自恃,放诞纵酒,其诗多写 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康、阮籍和 陶潜,嘲讽周、孔礼教,以抒怀才不遇之 苦闷。语言朴素自然。有《王无功文集》。
写作背景
王绩入朝后以秘书省正字待 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 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 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 山西河津)之时。
当堂检测
解析:B项中“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错误,应是: 现存较早的律诗。
当堂检测
2.按要求填写句子。 (1)《野望》中描写秋色一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自己身处乱世,前途 无望,孤独抑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思想
《野望》通过描写山野秋景黄昏图,在闲逸的 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 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 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板书设计
野望
首联:徙倚——叙事、抒情 颔联:落晖——静态、远景 颈联:返、归——动态、近景 典故:采薇——用典、抒怀
当堂检测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野野 望望 王 绩 ——王绩
新课导入
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 景诗,感触的不仅是美景,更是 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 独特的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 进《野望》,感触诗人的心语。
学习目标
➢ 背诵诗歌,积累名句; ➢ 感受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 ➢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 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课件

课பைடு நூலகம்练习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 郁心情的句子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 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 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 的心情。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 一些常识; 3、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 生观。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 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 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 (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天宝十五年 (756)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扈从不及而被 俘,被迫授伪职。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分。 乾元二年(759)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 世称王右丞。
写作背景
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 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并在 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此 诗即王维出塞途中所作。
字词学习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 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野望》优质课教案_0

野望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 背诵、体会诗歌的内涵。
2.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第二课时学习《野望》。
1.读准字音。
东高.. 徙倚.. 辉. 犊. 禽.2.了解诗歌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在秋日傍晚十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时写下的。
3.熟读这首诗,了解内容及主题。
一、品读赏析《野望》课时要点复习上节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1.概述诗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2.赏析诗句(1)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答案:(1)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2)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3.归纳主旨二、品读赏析《野望》.《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课堂检测1.熟读背诵这首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唐诗五首—野望 (共18张PPT)

点评
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 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 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王 尧衢曰: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 压卷。视此,则律中起承转合了 然矣。
满树秋色
静 满山夕照
望:秋天野景
无一朋友 牧人赶牛 寂寞独歌
动 猎人带禽
赏析:秋景悲凉落寞,正好与作者孤独无依的心情 相衬!
中心思想
《野望》通过写萧瑟 恬静的山野秋景,抒发 了作者彷徨苦闷、惆怅 孤寂的情怀。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 ,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 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全诗赏析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 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 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 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 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 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 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 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 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 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诗文解释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 识,长声歌唱《诗经》 中“采薇”的诗句。
诗文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 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 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 ”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 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 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 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小牛,这里指牛群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诗歌创作环节,学生们展示了很高的热情。但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意象的运用还不够熟练。为了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入更多关于诗歌创作的技巧讲解和练习。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意象和意境。意象是诗歌中用来寄托情感的物象,而意境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们是古典诗歌的核心要素,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野望》这首诗。通过具体诗句的解读,看王维是如何运用意象和意境来表达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看法。
2.教学难点
-意境的感悟: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诗歌的意境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如何从具体的意象中提炼出抽象的意境。
-诗歌语言的精炼性:古典诗歌语言高度精炼,一词多义,学生需要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具体含义。
-诗人情感的内隐性:王维的情感表达往往含蓄内敛,学生需要透过表面的文字,深入挖掘诗人的内心世界。
2.等;
3.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5.感受诗中的意境,学会鉴赏古典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意象、意境角度分析诗歌,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对于山水田园诗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史地位的理解,可能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唐诗五首—野望 (共10张PPT)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课后延伸
一 、将此诗改为下面所展示 的词,是好还是不好?
东皋望,徙倚欲何依。 树皆秋色,山唯落晖。 牧人返,猎马归。相顾 无识,长怀采薇。
二、与杜甫的《春望》相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什么异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课外知识拓展
❖ 典故 的含义 :
❖ 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 史实者的官名。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 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 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故 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 所公认的故事或词语。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文字产生前,它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早于文 字就在民间口头流传了。
❖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 《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 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 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 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 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 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 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 对仗的意思:
❖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 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词语 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 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 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 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 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野望》优质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意境的体会:通过分析《野望》中的自然景色描写,使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所展现的秋日山野之美。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使学生掌握诗中的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并能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从诗歌中提炼人生哲理,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价值观。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野望》的基本内容、意境创造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王维诗歌的魅力,并思考了如何将这些美的元素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此外,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在展示环节显得有些紧张,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更多课堂展示和分享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关键词语:通过查阅资料和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白“野望”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诗歌结构:剖析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这种结构传达诗人的情感。
-情感与哲理:从“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句中,探讨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这种情感在现代生活中的启示。
四、教学流程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创作短诗,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和创意。我发现这个环节不仅加深了他们对《野望》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小组讨论中,大家积极分享观点,探讨如何将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应用到生活中。这让我深感欣慰,觉得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有了更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