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说新语》中天才儿童的言行

合集下载

世说新语中聪明少年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聪明少年的故事

任务名称:世说新语中聪明少年的故事一、引言在《世说新语》这部千古经典的书中,聪明的少年形象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这些聪明少年以其智慧和机智的行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在《世说新语》中出现的聪明少年的故事,并分析其中的道理和智慧,进一步探讨聪明少年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

二、聪明少年故事一:阮瑀的机智1. 阮瑀的背景和成长经历阮瑀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聪明的少年,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凭借自己的才智逐渐在社会上崭露头角。

他以勤奋和聪明才智在政治和学问上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2. 阮瑀在宴会上的机智表现据《世说新语》记载,阮瑀曾在一次宴会上展示了他的机智和智慧。

当时,宴会上的主人割起了一块肉,放在一盘中间,任由客人自行取用。

其他客人纷纷拿起刀子准备割取肉块,但阮瑀却只用手直接取了一块肉。

3. 阮瑀的智慧之处阮瑀之所以能够如此机智地取得肉块,是因为他明白了主人的用意。

他观察到其他客人都在使用刀子,因此推断主人可能是为了考验客人的智慧和眼力才放了肉块。

阮瑀决定通过用手取肉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聪明和独特思考方式。

4. 阮瑀的聪明给他带来的好处阮瑀的聪明举动引起了主人的注意,并使他在众人中脱颖而出。

主人对阮瑀的机智赞赏有加,同时也对他在学业和政治上的表现产生了兴趣。

主人邀请阮瑀成为自己的学生,并对他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机会。

三、聪明少年故事二:谢安的智慧之举1. 谢安的背景和历程谢安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聪明的少年。

他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才智和聪明。

2. 谢安在政治上的智慧表现谢安智慧的一面在他处理政治问题时得到了充分展现。

据《世说新语》记载,谢安在一次会议中,当众人争执不休时,他提议绕过争端,从另一个角度解决问题,最终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3. 谢安的智慧之道谢安的智慧之道在于善于观察和思考问题。

他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并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

他的智慧使他在政治舞台上能够以出色的能力处理复杂的问题,并获得广泛的认可。

论世说新语中天才儿童的言行

论世说新语中天才儿童的言行

世说新语的国学密码解析论文题目:论《世说新语》中天才儿童的言行学生姓名学号上课时间专业班级论《世说新语》中天才儿童的言行摘要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少年儿童,他们机智勇敢,诙谐幽默,有着甚至成年人都不一定具有的良好品格和卓越才能,说大人话,做大人事,备受人们的推崇,称之为“天才”。

这种对天才儿童的看法观念,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并争相效仿用来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行为在当时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的。

时过境迁,古人的这些行为,未必值得今人效仿,其中的利弊,我们应当区分开来,选择合理的方式引导和教育儿童。

关键字早慧、童心、天性翻阅《世说新语》一书后,我发现在《世说新语》这部书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描述儿童的故事,并且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故事中的主角都是一个天才儿童,言行举止上透露出其与年龄不相适应的聪慧,多了一份历经沧桑的成熟与看破红尘的睿智,却独独少了一份儿童本该有的天真与活泼。

在这些早慧的儿童中,有懂得“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恪守孝道的范宣;有思维敏捷,善于应对的钟毓、钟会兄弟,在偷酒这种无礼行为被父亲发现后,他们做了一番精彩的辩解;有少年语言思辨,富含哲理,引人深思,面对高高在上且威严的魏文帝的询问,钟毓、钟会兄弟再一次做了一番巧妙的辩解;有儿童通识大义,说出“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的话来。

这些儿童小小年纪,就已经具有了超凡的智慧,得到人们的赞赏。

今时不同往日,魏晋时期,人们普遍推崇早慧,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少年儿童,他们头脑聪颖,逻辑思辨能力极强,具有着甚至高于一般成年人的高尚品质和一套成熟甚至完善的行为准则,说大人话,做大人事,聚集了成年人身上的优点,却不见有儿童的天真活泼与纯情浪漫。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王戎小时候就很聪明,当王戎长到七岁时,王戎和一众小伙伴出去打闹游玩。

这一群小孩看见路旁有一颗李子树,树上挂满了李子,多的都快要把树枝给折断了,其余的小孩都乐颠颠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岿然不动。

世说新语里聪明孩子的故事

世说新语里聪明孩子的故事

世说新语里聪明孩子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有着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还让人们深思,颇具指导意义。

比如说,《世说新语》中提到了一个名为李广的小男孩。

他有着
极其聪明的头脑,而且喜欢思考和探究问题。

有一次,他问他的父亲:“你知道月亮为什么会出现?”他的父亲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不知道。

但是李广并没有放弃,他继续思考,最终想出了一个解释:月亮是太
阳照耀在地球上的时候造成的。

他的解释虽然简单,却足以让人们对
这个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很强,他们可
以出乎意料地提出问题和想出解决方案。

我们需要鼓励孩子思考,给
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尝试解决问题和挑战自己。

此外,《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个小女孩叫做薛涛,也是一个非常
聪明的孩子。

她跟随父亲学习书法,但是却总是无法臻于完美。

于是
她想到了一个办法,用墨水来画画,因为用墨水画出错了也可以洗掉。

她通过实践和探究,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这让她更加自信和
自信地学习书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学习需要多样性和探究性。

我们需要
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方法,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同时,我们需
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指导,让他们在探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擅
长的领域。

总之,《世说新语》中的聪明孩子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思维和学习能力是非常强大的,我们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让他们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和成长。

世说新语中聪明儿童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聪明儿童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聪明儿童的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陈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陈元方:“你的父亲在吗”陈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守信!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陈元方转身进入家门,不回头看他。

英才儿童的例子

英才儿童的例子

英才儿童的例子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历史上那些天才儿童后来成就几何?01《世说新语》记载,东汉末年,天才儿童孔融十岁时,独自一人到司隶校尉(京师警卫司令)李膺府上做客,智辩无双,应对得体,一众大佬,无不叹服。

后面赶来的太中大夫(副部级巡视员)陈韪听说了这件事后,颇冒酸气,当着小孔融的面不屑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能有什么出息)。

”小孔融当即回怼:“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想必您老人家小时候一定特聪明吧!)”这段故事,在中华文化史上相当有名,主要原因或许有二。

一是孔融后来成就不小,名闻天下,为“建安七子”之一,其文章、故事流传至今,可以说用自身的经历证否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二是从古至今,人世间涌现的天才儿童其实并不少,但后来能有大成就者寥寥,即便孔融本人,其后来取得的成就,与其早年的盛誉相比也是不相称的,似乎却又印证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02春秋时期,孔丘周游列国,名盖华夏,其卓识睿见能够相提并论者不过老聃、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等寥寥数人。

不过,孔子最负盛名时,却被两个小孩难倒。

《列子·汤问》记载:孔丘向东游历的路上,看到两个小孩在激烈争辩,一时心血来潮,便上前询问争吵的原因。

两小孩显然知道孔丘是谁,于是相继向他说明自己的争论的要点,请其仲裁。

一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我们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远一些。

”理由是: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小的像个盘子,而物体正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

另一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理由是:“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因为近时热而远时凉吗?”孔丘听了两小孩的话,瞠目结舌,无言可答,两个小孩大失所望。

显然,对于一个坦承“学稼吾不如老农”的文科老教授而言,这个近乎“诡辩”的“理科”问题确实很有些“高深”呢。

不过,“难倒”了孔丘的这两天才小孩,历史上并无后续记载,要么这则故事本就属于虚构,要么正如陈韪大夫所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世说新语里聪明孩子的故事

世说新语里聪明孩子的故事

世说新语里聪明孩子的故事1. 张扬识字早张扬九岁即能识字,常与邻里老者谈论经史。

他的父亲曾经对他说:“吾慕诸葛亮之才,不期吾子亦有斯才!”张扬听了,谦虚地说:“才是父母给的,只有勤学苦练,方可入儒道。

”2. 石垣读经石垣九岁时,就能背诵《诗经》《周易》等圣经。

有一次,他父亲命他在石垣上读经,不许他下来。

石垣一整天都在上面读经,直到傍晚才下来,但并没有觉得累。

他以此示人,勤学苦练是要靠毅力和恒心。

3. 孙登徒弟孙登曾是一位有名的学者,他有一个徒弟名叫杨仪,六岁起就能背诵《三字经》等书。

一天,孙登问杨仪:“《礼记》中的‘大同’是什么?”杨仪异口同声地回答:“天下为公!”孙登惊讶地说:“你很聪明,跟我学习了这么久,我还没有教过你!”杨仪谦虚地说:“这是我爷爷教我的。

”4. 卢士衡师兄卢士衡是一位有名的学者,有一个比他大八岁的师兄钟琴,小时候就能背诵《易经》和《论语》。

有一次,卢士衡向师兄请教《黄帝内经》,师兄却完全不知道。

从此,他明白了“聪明才智限于学识”的道理。

5. 陆侃家书法陆侃是一个在书法上很有天赋的孩子,三岁起就开始学习。

在他五岁那年,他的父亲突然去世,但他母亲为了让他继承父亲的衣钵,特意请了名师传授他书法。

陆侃勤学苦练,十岁时,已经成为一名出色的书法家,他的字赢得了文人良家的赞誉。

6. 陈敦瑜中福秀陈敦瑜小时候非常聪明,常常无师自通地学习各种知识。

他家的一个佣人中了福彩,拿到了一笔不小的奖金,但他不知道如何处理,只好去找陈敦瑜求助。

陈敦瑜弄清楚了有关福彩的法规,向佣人解释了奖金该如何处理,赢得了佣人的感激。

这件事使他更加明白“才德兼备,方能驾驭大任”的道理。

7. 商颜送书商颜是一个受人们喜爱的孩子,经常与成年人交往。

有一年,他到京城游玩,路过书店时,买了《孟子》《论语》等几本书。

回到家后,他把其中一本书送给了一位老人,老人非常高兴。

这一次经历使他懂得了心系他人,意藏诸书的道理。

《世说新语》中聪明的少年故事

《世说新语》中聪明的少年故事

聪明的少年在《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在《世说新语》这部古代文集中,有许多关于聪明的少年的故事,其中一些小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故事展示了聪明少年的智慧和机智,以及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取得成功的能力。

故事一:文学天才孔明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刘备的谋士孔明,他年轻的时候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聪明才智。

在孔明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他的叔叔曾经请来一位著名的教师教导他读书写字。

这位教师甚为自豪地告诉孔明:“我能在一个月内教会你上下五千言。

”然而,孔明仅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学会了上下五千言,并同时能够背诵《诗经》。

这一表现令教师十分惊讶和窘迫,也让他认识到孔明天赋出众,智力超群。

这个故事展示了孔明聪明的一面,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慧,超越了常人,在读书写字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天才往往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需要努力和智慧相辅相成。

故事二:聪明机智的少年在《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其他关于聪明的少年的故事。

比如,有一次孟子的弟子梁惠因为经济拮据,曾经与他的友人借米吃。

然而,当梁惠得到一袋米后,却不知道该如何区分此前所借的米与这袋新买的米。

聪明机智的少年看到了梁惠的困惑,便提议一种聪明的办法。

他拿出梁惠之前借的米包,将新买的米与之自由混合,然后告诉梁惠:“无论你拿出哪一包米,我都能准确地告诉你它是你之前借的米包还是新买的米包。

”这样,梁惠便解决了自己的困忧。

这个小故事展示了聪明少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机智应对困境的智慧。

他通过巧妙的办法,帮助梁惠解决了问题,展现了年轻人的聪明与才智。

故事三:骑驴赛过河还有一个聪明少年的故事是关于骑驴过河的。

有一次,这位聪明的少年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一匹驴和一匹马一同过河,你会如何安排它们的顺序?”大家纷纷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然而,聪明的少年却给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回答:“将马先过河,然后将驴冒险游过去。

”这个回答虽然看似简单,但却颠覆了大家的认知。

世说新语中聪明孩子的小故事名字

世说新语中聪明孩子的小故事名字

世说新语中聪明孩子的小故事名字1. 周瑜的聪明才智在《世说新语》中,有一则关于孩子聪明才智的小故事,讲述了周瑜小时候的聪明举动。

周瑜小时候聪明伶俐,喜欢模仿成人的举动,他曾模仿父亲打马的样子,引起了父亲的注意。

父亲问周瑜:“你知道为什么我打马?”周瑜回答:“我知道,是因为要马听话。

” 周瑜的回答让父亲很是欣赏,认为孩子聪明过人。

2. 班固的深刻观察班固在《世说新语》中也有一段引人深思的话语:“孩子的聪明是由大人的言传身教所决定的。

” 这句话告诉我们,聪明的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大人的言传身教和榜样示范下逐渐培养出来的。

父母和教师在孩子成长中的言传身教,对培养孩子的聪明才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智慧的传承从《世说新语》中的这些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聪明的孩子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得到培养和造就的。

父母和教师的话语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要,他们的言传身教将决定孩子的聪明才智。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聪明才智,从小就要在家庭和学校里进行正确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总结回顾:通过《世说新语》中的聪明孩子的小故事,我们了解到聪明才智并非天生,而是在言传身教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

班固的深刻观察告诉我们,孩子的聪明才智取决于大人的言传身教,因此父母和教师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我们需要重视家庭和学校里的言传身教,培养出更多聪明智慧的下一代。

故事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深刻的道理,而《世说新语》中的这些小故事也不例外。

通过对周瑜和班固的故事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聪明才智的培养和传承。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周瑜的故事。

周瑜小时候的聪明举动让人印象深刻,他喜欢模仿父亲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展现了他的观察力和模仿能力,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得出了父亲打马的目的,展现出了他的机智。

父亲对周瑜的回答也表现出了对周瑜聪明的欣赏和肯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聪明才智是需要被观察和发现的,而父母和教师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更多的潜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世说新语》中天才儿童的言行
世说新语的国学密码解析论文题目:论《世说新语》中天才儿童的言行
学生姓名
学号
上课时间
专业班级
论《世说新语》中天才儿童的言行
摘要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少年儿童,他们机智勇敢,诙谐幽默,有着甚至成年人都不一定具有的良好品格和卓越才能,说大人话,做大人事,备受人们的推崇,称之为“天才”。

这种对天才儿童的看法观念,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并争相效仿用来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行为在当时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的。

时过境迁,古人的这些行为,未必值得今人效仿,其中的利弊,我们应当区分开来,选择合理的方式引导和教育儿童。

关键字早慧、童心、天性
翻阅《世说新语》一书后,我发现在《世说新语》这部书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描述儿童的故事,并且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故事中的主角都是一个天才儿童,言行举止上透露出其与年龄不相
适应的聪慧,多了一份历经沧桑的成熟与看破红尘的睿智,却独独少了一份儿童本该有的天真与活泼。

在这些早慧的儿童中,有懂得“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恪守孝道的范宣;有思维敏捷,善于应对的钟毓、钟会兄弟,在偷酒这种无礼行为被父亲发现后,他们做了一番精彩的辩解;有少年语言思辨,富含哲理,引人深思,面对高高在上且威严的魏文帝的询问,钟毓、钟会兄弟再一次做了一番巧妙的辩解;有儿童通识大义,说出“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的话来。

这些儿童小小年纪,就已经具有了超凡的智慧,得到人们的赞赏。

今时不同往日,魏晋时期,人们普遍推崇早慧,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少年儿童,他们头脑聪颖,逻辑思辨能力极强,具有着甚至高于一般成年人的高尚品质和一套成熟甚至完善的行为准则,说大人话,做大人事,聚集了成年人身上的优点,却不见有儿童的天真活泼与纯情浪漫。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王戎小时候就很聪明,当王戎长到七岁时,王戎和一众小伙伴出去打闹游玩。

这一群小孩看见路旁有一颗李子树,树上挂满了李子,多的都快要把树枝
给折断了,其余的小孩都乐颠颠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岿然不动。

有人就问他了:“哎,小孩,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呀。

”王戎一本正经的答道:“这颗李子树就在路边,还挂满了李子,这一定是一颗苦李树。

”于是故事便在众人一边嚼着苦李曰“然”一边对王戎发出阵阵的赞许声中结束了。

当我读完故事,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故事幽默有趣,同时我也深深地为故事中的主人公王戎的聪慧所深深折服,让我惊叹的是:一个懵懂的少年竟然会有如此强的逻辑思维与辨别能力。

但我不知道他的这种能力从何而来,是良好的家庭教养还是社会的习性熏陶,抑或者是他真的是一个“天才”,天生的超凡本领使可以他如鹤立鸡群般“鄙视”一切同龄儿童,为他们争先恐后抢夺李子的行为感到可笑。

但故事中的人物远非王戎一个人,在这个有趣的故事中还有一群“幼稚”的小孩,当这些小孩发现道路旁有一颗挂满李子的李子树时,这可乐坏了这些小孩,一个一个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跑到李子树下,急切的摘下李子并想要迅速放到嘴巴里咀嚼一番,直到咬破李子后才大呼上当:这李子太酸了,怪不得这颗李子树结了这么多李子也没有人
来摘。

于是一群小孩在一番探索后发现了事实的真相:这是一颗苦李树。

就这样一颗苦李树给“幼稚的”小孩们上了重要的人生一课,让这些小孩学得了一些知识和道理:路边挂满果实的果树未必可以让我们饱餐一顿,或许它会让我们吃一些苦头。

作者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叙述了这件有趣的事情,我觉得无论是王戎还是那些懵懵懂懂显得幼稚的小孩,没有谁是可以让人们(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可以嘲笑一番的。

故事中还有一个人物应该是路人,路人充当了一个社会评论家的角色,对于王戎的言行他信服地曰“然”,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像王戎这样一个天才儿童是受到普遍推崇的,家长们渴望能够教育出像王戎这样的聪慧的孩子,国家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像王戎一样高素质的人才,像王戎这样的优秀少年得到的是众人的鲜花与掌声。

但作为小人物的一群幼稚少年,在经历了一段没有一丝传奇色彩甚至非常平凡的探索后,没有引来路人的只言片语,没有鲜花与掌声,只有苦果让他们紧紧闭上了嘴巴和得到的是路人沉默不语。

或许是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人们仅把目光投向像王戎一样的聪慧者,给予关爱和关怀,甚至还要帮助你成长,
个世界最可贵的财富。

记得在杂志上看过一则故事:1968年,美国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0”。

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

小孩说:“薇拉小姐教的。

”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

因为女孩在认识“0”之前,能把“0”想象成苹果、太阳之类的圆形东西,自从幼儿园教她识读了字母,孩子便失去了这种能力。

她要求幼儿园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

3个月后,内华达州州立法院判母亲胜诉。

有人认为这个母亲小题大做,甚至可以说是以怨报德,也有人认为这位母亲的做法无可厚非,孩子应该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

折断了想象的翅膀,还怎么可以高飞。

当一颗苹果砸向牛顿,牛顿抚摸下疼痛的脑袋,开始想象为什么会落到我头上,这时候没有多事的路人哈哈大笑告诉他:傻孩子,瞎想什么呢,这是上帝在惩罚你。

他始终没有停止想象,直到多年后一个科学巨人屹立于世界西方。

《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晋明帝小的时候,有一次乖乖的端坐在元帝的腿上。

这个时候,有人从长安过来,元帝急忙召见来人,欲询问长安的消息,元帝听完,“潸然流涕”,乖张的元帝问道:你为什么要哭呢?元帝望着“少不更事”的明帝,说道:我们东渡建康,是因为外族侵略者占领了中原地区。

说罢,元帝哭的更伤心了,问道:你说我们是离着长安远呢,还是离太阳远呢,你告诉我。

元帝抬起头来望着元帝回答道:“当然是离太阳远了,我只见过有人能够从长安过来,却没有听说过有人从太阳上下来,所以说肯定是离太阳更远了”。

元帝听完,惊奇的看着明帝,许久无话。

第二天,元帝召集众臣子开宴会,将昨日与明帝的对话告诉众人,想要以此激励众臣子,随后又重新问了明帝一遍,明帝若有所思,回答道:我认为是太阳近。

这时候众人都很差异,元帝皱着眉头问道:“你昨天不是说太阳离得远吗,怎么现在又说长安离得远呢?”明帝扫视一圈回答道:“我抬头看那天空,可以清楚的看见太阳的光辉,但我努力的向长安的方向望去,却不见任何踪迹。

”说罢掩面而泣,留一片臣子若有所思。

对同一个问题,晋明帝却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这是因为时间与地点人物的转变。

晋明帝对于“长安何如日
远”这一问题作出的两种不同回答,也不是单纯地玩弄辞令,而是各有其针对性。

晋室东渡建康,是因为外族侵略者占领了中原地区。

对于历尽辛苦才到达建康的长安来人,明帝言语中不能不有所照顾,所以才有“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只闻人从长安来)”的回答;而次日集群臣宴会,明帝突然改口说“日近”,则含有激励群臣的意思。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是因为长安已沦入敌手的缘故啊!晋明帝年纪小小,不仅天资聪颖,更懂得国仇家恨。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作为一个东晋子民,爱国是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一项高尚的品质,作为优秀儿童的代表,明帝做到了。

这些优秀的品质是不会过时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应该教育一个儿童使他们具有所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

《世说新语》中,有很多关于早慧儿童的描写,在当时这些早慧儿童的言行举止是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的。

时过境迁,其中提倡的有些东西是不在适合现代社会的。

但《世说新语》作为一本经典名著,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所记叙的事情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但毕竟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是一个不可
避免的过程。

参考文献:[1] 丁玉柱,牛玉芬:《世说新语的
国学密码解析》,中国海洋大学
出版社,2012年版
[2] 张万起:《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1998 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