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歌鉴赏训练题3)

合集下载

高三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咏梅【宋】王安石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题型 原卷版(全国通用)

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练题型 原卷版(全国通用)

专题05: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唐叔良溪居张羽①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②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①张羽:元末江南诗人。

②香灺(xiè):灺,灯烛灰,此指香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野望通”三字,既交代上句“思无穷”的缘由,又统摄该句以下三联的描写与感喟,是全篇的“诗眼”。

B.首联叙事。

“每到”可见是常来,对风景本当不再经意,却仍“思无穷”,看似无理,实则笔法曲折,引出并凸显四野风景之妙。

C.片雨,阵雨;隔村,村落挨着村落;疏林,稀疏的林木。

颔联中所望之景反映了主人疏懒、淡泊的心境。

D.本诗描述了到好友唐叔良书斋所见景色。

尾联看似是提问,其实是称赞友人。

“几人同”三字,又暗示自己是其同道,表达了仰慕之情。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辞亦值得品味。

请结合全诗,赏析颔联中的“犹”“已”两字的妙处。

3.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愁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

B.颔联“脱屦”“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C.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烦忧。

D.这首诗即兴即事,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

5.赏析诗歌颈联。

6.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①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03 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3) Word版含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03  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3) Word版含解析

专题03 2022高考新题型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3)(教师版)时间:45分钟分值:30分得分:(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答案】C【解析】“以动衬静”错。

“清笳乱起”表现边关敌情,“铁骑无声”表现军队严整,没有主次构不成衬托。

可以说是“动静结合”手法。

【赏析】《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

词的上片记梦,写梦游中他来到前线,清笳四起,铁骑无声,关塞雄丽,一派清寒肃穆的边塞军旅生活场面。

下片抒情,对孤苦寒灯,听凄切漏声,看斜月清冷,感慨功名未就,悲叹鬓发花白,却依然执着自信,壮志不老。

全词以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对比,来抒写词人至死不衰的爱国激情,颇具沉雄悲壮之美。

上片写的是梦境。

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

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

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

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

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

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那就不忍说了。

那作者有这样的“梦游”,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题型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悲怀三首(其三)①元稹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②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①该组诗是诗人悼念亡妻韦氏所作,这是第三首。

②邓攸:西晋人。

《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潘岳:西晋人。

妻死,作《悼亡诗》三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

B.颔联引用典故,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C.颈联继续抒怀,诗人情难自己,无意于人间,唯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

D.尾联向亡妻表白心迹,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其“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

2.诗歌题为“遣悲怀”,你认为诗人的悲怀排遣了没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小孤山①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海门关”,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流露出诗人对前路的畏惧。

B.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

“砥柱”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

C.“江山”“狂澜”两词,语义双关,既是对小孤山的写实,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

D.颈联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⑵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三:精做文本印证分析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三:精做文本印证分析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二:精做写景抒情题提升练(解析版)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梦李白二首①(其一)杜甫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②青,魂返关塞③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注】①乾元元年(758),李白流放夜郎,二年春遇赦。

杜甫远在北方,只闻李白流放,不知被赦,仍为其忧思。

②枫林:指李白所在地。

③关塞:指杜甫所居秦陇地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死别”与“生别”对比,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B.诗人使用“对写法”,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抒发了深挚的情感。

C.本诗写出了诗人半梦半醒的状态,说“梦”是诗人看到了李白,说“醒”是诗人意识到李白不可能来此地。

D.本诗通过梦境写对李白的思念,语言温柔敦厚,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十分细腻逼真,感人肺腑,引发读者共鸣。

A [A项,“对比”错误,应是以死别衬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

](2)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 ①前四句写梦前。

写诗人与李白生离的伤悲之情和李白流放远地、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

②中间八句写梦中。

写诗人在梦中看到李白从流放之所来诗人所居之地与诗人相会,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又想到李白本在江南身陷罗网,不可能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

③最后四句写梦后。

诗人梦醒之后,看到月满屋梁,想到梦境,迷离中见到李白容貌在月光下似乎隐约可见,表现了对李白的思念;最后写诗人对李白的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隐忧。

[解析] 前四句写梦前。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开篇以死别衬生别,表现诗人内心的苦痛。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22:诗歌鉴赏(三)(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22:诗歌鉴赏(三)(含答案)

专项训练二十二诗歌鉴赏(三)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闻觱篥杜甫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点题,点明了时间和觱篥声传来的位置,暗示了诗人漂泊无着的处境。

B.诗人时值“衰年”,漂泊江湖,前路茫茫,听到悲壮的觱篥声,悲情油然而生。

C.五、六两句,写积雪飞霜凝结着冬夜的严寒,觱篥管吹奏出急风猛浪的声音。

D.全诗内情和外物和谐统一,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

2019语文高考三轮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三)

2019语文高考三轮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三)

专题强化训练(十八) 古代诗歌鉴赏(三)(词曲)一、(2018·江西省南昌市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贺新郎·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①吴文英乔木生云气。

访中兴英雄②陈迹,暗追前事。

战舰东风悭借便,梦断神州故里。

旋小筑、吴宫闲地。

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竹今如此。

枝上露,溅清泪。

遨头③小簇行春队,步苍苔、寻幽别墅,问梅开未?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

此心与、东君④同意。

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

怀此恨,寄残醉。

【注】①履斋先生:吴潜,字毅夫,号履斋。

沧浪:沧浪亭,苏州名胜,曾为韩世忠的别墅。

②中兴英雄:指韩世忠。

③遨头:俗称太守为遨头。

④东君:春神为东君,此指履斋。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乔木生云气”明写沧浪亭之古乔木,实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暗示韩世忠威武伟岸的英雄形象。

B.“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竹今如此”,词人想象自己若能变成仙鹤落在华表上,在月朗之夜去沧浪,定会有感慨。

C.“枝上露,溅清泪”,一语三关,既写露珠之清凉,又是假想韩世忠洒下的清泪,更是词人惺惺相惜伤心落下的泪。

D.下阕写沧浪别墅观梅。

“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为下句“此心与、东君同意”作铺垫,突出了词人梅花一样高洁的情操。

[解析]B项,“想象自己”错误,应为“想象韩世忠”。

[答案] B2.本词“战舰东风悭借便”与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都写到“东风”,这两处“东风”各有什么寓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属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结合诗中的意象分析情感的异同,此诗中“战舰东风悭借便”,意为天不助人,东风吝惜,不肯给将军战船乘风破敌提供方便,致使韩世忠收复中原的理想未能实现,反用典故,表达词人对英雄梦想破灭的叹惋及对南宋朝廷的谴责;杜诗认为周瑜胜利的决定因素是东风,假设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击败曹军,那么吴国就会失败,作者认为周瑜只是侥幸取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清平乐·太山上作①
元好问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

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②日远天高。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注】①蒙古灭金后,元好问不愿为官。

公元1236年3月,他与友人游览泰山并写下此词。

②醯鸡:醯,读xī。

醯鸡为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飞虫。

1.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本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5分)
2.这首词的上片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注] 韩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诗是作者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

1分析“倦”“堕”两字的炼字效果。

(6分)答:
2分析本诗所使用的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并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5分)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