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结构和过程

合集下载

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阶段和种类

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阶段和种类

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阶段和种类以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阶段和种类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过程。

儿童记忆策略是指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认知和思维能力,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提高记忆效果的过程。

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简单记忆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通常是在幼儿园或小学一年级,他们的记忆能力还比较弱,只能记住一些简单的事物,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采用的记忆策略是重复记忆和联想记忆。

例如,通过反复朗读、背诵、画图等方式来记忆。

二、分类记忆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通常是在小学二、三年级,他们的记忆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记住一些复杂的事物,如数字、字母、单词等。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采用的记忆策略是分类记忆。

例如,将学习的内容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如颜色、形状、大小等,以便更好地记忆。

三、联想记忆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通常是在小学四、五年级,他们的记忆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记住更加复杂的事物,如句子、段落、故事等。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采用的记忆策略是联想记忆。

例如,通过将学习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来更好地记忆。

四、组织记忆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通常是在初中阶段,他们的记忆能力已经非常强大,能够记住更加复杂的事物,如文章、课文、知识点等。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采用的记忆策略是组织记忆。

例如,通过将学习的内容按照不同的层次和结构进行组织,以便更好地记忆。

以上就是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阶段,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儿童记忆策略的种类。

一、重复记忆重复记忆是最基本的记忆策略,它是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写作等方式来记忆。

这种记忆策略适用于简单的事物,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二、联想记忆联想记忆是通过将学习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来更好地记忆。

这种记忆策略适用于复杂的事物,如句子、段落、故事等。

三、分类记忆分类记忆是将学习的内容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记忆。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心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信息装置:即把人视为一个接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信息编码: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殊规则。

(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通道容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

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符号操作系统范式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

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符号:就是模式,任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和其他模式相区别,它就是一个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

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受器组成。

联想记忆;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单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现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知识库”中的信息来回答或解决问题。

适应性控制;即思维的适应性控制。

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知识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知识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进行区分。

联结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

记忆的结构和过程

记忆的结构和过程

第二章记忆的结构与过程导读细目两种记忆说的由来与基本思想短时记忆存在的证据多存贮模型的提出多存储模型的基本思想多存贮模型的扩展多存贮模型存在的问题加工水平说的基本观点加工水平说的实验证据加工顺序与横向扩散记忆的结构和过程是记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

从19世纪末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开创记忆研究以来,围绕记忆结构和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记忆结构和过程的模型,这反映了对记忆性质研究在基础理论上的巨大发展。

记忆结构是指记忆在机能上相互独立的加工系统,各个系统在其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

记忆结构是一种有逻辑联系的心理上的结构,而不是物理上的结构。

记忆过程是指在记忆结构的基础上,各加工系统间信息流动和变化的认知操作,如信息的编码、组织和提取。

记忆结构和记忆过程是不可分的。

记忆结构是信息动态变化过程的基础;当然,没有记忆过程,记忆结构就成为一个虚构的空架子。

可见,记忆的结构和过程是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

可以把记忆看成是一种具有结构和过程两种不同性质的统一的整体。

本章对记忆结构和过程的分析是把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的。

第一节两种记忆说一、两种记忆说的由来与基本思想记忆研究的鼻祖艾宾浩斯尚未对记忆的结构提出明确的看法,他所谓的记忆是现在所说的长时记忆。

其实,艾宾浩斯在研究中已接触到短时记忆的现象。

例如,在无意义音节的系统学习中,他发现如果无意义音节表只学习一次,可以正确回忆出7个音节,这实际上涉及到了短时记忆的问题,只不过艾宾浩斯没有将它与长时记忆区分开来进行研究。

如果说艾宾浩斯对记忆进行的是科学的研究,但没有区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话,那么,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James,1890)却依据内省的经验,提出了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和次级记忆(secondary memory)。

詹姆斯认为,意识行为本身是一种记忆行为,因为意识到的现在实际上是对穿越的一段时间的意识。

第四章 记忆

第四章  记忆

第四章记忆一、填空题(10分)1、根据记忆的时间,按先后阶段顺序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把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

3、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包括编码、储存和。

4、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5、短时记忆的信息主要以的形式储存。

6、复述有两种:保持性复述和。

7、长时记忆的编码以为主。

8、在概念的上,人们可以最好地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思考。

9、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10、长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信息的造成的。

二、单项选择题(10分)1、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2、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A.感觉登记B.注意C.组块D.复述3、平常测验中使用的题目,如名词解释就属于()题目。

A.识记B.回忆性C.保持D.再认4、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称为()。

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平行干扰D.互面干扰5、哪一种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A.感觉记忆B.工作记忆C.长时记忆D.语义记忆6. 将电话号码8585582编成“拨我拨我我帮尔”,以帮助记忆,这种复述称为()A.语义复述 B.精细复述 C.保持性复述 D.情景性复述7、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的有效条件是()。

A.精细复述B.分散复述C.集中复述D.保持性复述8、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暂时寄存器作用的记忆是()。

A.感觉记忆B.有意记忆C.语义记忆D.短时记忆9、从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看,处在()部位的内容遗忘最多。

A.开头B.中间C.结尾D.两端10、短时记忆的容量为()个组块。

A.7±2B.5±2C.8±2D.9±2三、判断题(10分)1、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字词、人名、原理、观念、怎样骑车等2、各种感觉信息在感觉寄存器中的储存形式有视象和声象。

3、提取的表现方式有再认、识记和回忆。

第六讲 记忆(1)

第六讲 记忆(1)
(三)记忆的SPI理论 人有多个记忆系统。各个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
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
理论假定:
①系统编码是串行的;
②存储是并行的; ③提取是独立的。
二、 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一)反响回路
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
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当外界刺激作用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
一、记忆的脑学说
(一)整合论 (美)心理学家拉胥里
记忆是整个脑皮层活动的结果,不是皮层上某
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实验: 破坏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大脑皮层破坏 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一、记忆的脑学说
(二)定位说
(法)医生布洛卡
记忆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 责的。
一、记忆的脑学说
内隐记忆: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 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 的、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 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 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这幅画有什么问题?
(四)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 短的时间(0.25-2秒)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
记忆由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 环节构成。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 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 的过程。
二、记忆的作用
记忆联结着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 习、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失去记忆,人 的心理会出现断层,人将永远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 记忆是一切智慧的根源,是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二)记忆是一个过程
1、编码: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这篇关于学前⼉童记忆的发展,是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学前⼉童记忆的发⽣(⼀)胎⼉的听觉记忆在“听觉”部分曾谈到,有研究发现,如果把记录母亲的⼼脏跳动的声⾳放给⼉童听,⼉童会停⽌哭泣。

研究者的解释说,这是因为⼉童感到他们⼜回到了熟悉的胎内环境⾥。

由此认为,胎⼉已经有了听觉记忆。

关于七⼋个⽉胎⼉⾳乐听觉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

可见,胎⼉末期,听觉记忆确已出现。

(⼆)新⽣⼉记忆的表现新⽣⼉时期记忆主要表现在以下⼏个⽅⾯:1.建⽴条件反射【现象分析】母亲喂孩⼦时往往先把他抱成某种姿势,然后再开始喂。

不⽤多久(⼀个⽉左右),⼉童便对这种喂奶的姿势形成了条件反射:每当被抱成这种姿势时,奶头还未触及嘴唇就已开始了吸吮动作。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种情况表明,⼉童已经“记住”了喂奶的“信号”——姿势。

新⽣⼉记忆的主要表现之⼀是对条件刺激物形成某种稳定的⾏为反应,即建⽴条件反射。

2.对熟悉的事物产⽣“习惯化”新⽣⼉记忆的另⼀表现是对熟悉的事物产⽣“习惯化”:⼀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包括新⽣⼉)都会产⽣定向反射——注意它⼀段时间。

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对它注意的时间就会逐渐减少甚⾄完全消失。

随着刺激物出现频率的增加⽽对它的注意时间逐渐减少甚⾄消失的现象,称之为“习惯化”。

习惯化可以作为⼀种⽅法和指标来了解新⽣⼉的感知能⼒——看他能否发现刺激物的差别;也可以⽤来调查其记忆能⼒——看他能否辨别刺激物的熟悉程度。

许多研究表明,即使出⽣⼏天的孩⼦,也能对多次出现的图形产⽣“习惯化”,似乎因“熟悉”⽽丧失了兴趣。

(三)婴⼉的记忆胎⼉及新⽣⼉的记忆,从其恢复形式看都属于“再认”。

【现象分析】 6个⽉左右,⼉童开始“认⽣”,只愿意亲近妈妈及经常接触的⼈,陌⽣⼈⾛近时,孩⼦⼀般会感到不安。

如何从记忆的⾓度看待这种现象?表明⼉童明显的再认活动。

婴⼉末期,“再现”的形式开始萌芽,1~2岁时才逐渐出现。

为什么再认会先于再现发⽣?是由于⼆者的活动机制不同。

长时记忆的知识结构

长时记忆的知识结构
第六章 长时记忆的知识结构
第一节 情境记忆与语义记忆
• 一、定义 • 二、编码
情境记忆与语义记忆
• 图尔文(Tulving,1972)将长时记忆分为 两类: – 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人们根据 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 这种记忆与个人亲身经历有关 • 由于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信息储存易 受干扰,情景记忆不够稳定、不够确 定
– 在情景记忆中,记忆是根据个人经验编 码,并且表现出很强的上下文效应。 — —“记得那时……”
处理的信息 信息的操作
应用方面
来源 单位 组织 指称 真实性依据 登录 时间编码 语言的作用 时间关系
情感的作用 推论能力 稳定性 提取 提取问法 提取结果 提取机制
回忆经验 提取报告 发展顺序 用途
经验证据
网络层次模型
• 基本观点 • 搜索的过程 • 模型的验证:范畴大小的验证 • 对模型的批评
基本观点
• 语义记忆是由概念之间的互相联系形成的 一个巨大网络,而且这个网络是有一定层 次结构的,知识的提取就是这个层次网络 作用的结果。
基本观点
• 在这个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 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对概念的 特征实行分级贮存。在每一级概念的水平 上,只贮存该级概念独有的特征,而每一 级的各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则贮存于上 一级概念的水平上。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感觉知觉
理解
事件、情节
事实、观念、概念等
时间性
概念性
自我
世界
个人的信心
社会的一致约定
直接经验
符号的
现存的、直接的
缺乏的、间接的


经验式、按主体的时间 抽象的,符号化的表现

心理学第四章记忆 电子教案

心理学第四章记忆 电子教案
1. 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是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的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对人名、地名、定理、定律的学习多属这类记忆。
2. 程序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是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主要包括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等内容。这种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而且在提取、使用时可以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四)压抑说
弗洛伊德根据他对精神病人的观察结果提出了动机遗忘说,又被称为压抑说。该学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造成的,若这种压抑解除了,记忆还能得到恢复。弗洛伊德认为,人们之所以遗忘那些特别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比较容易,是因为这些记忆内容沉入潜意识中去了,或者说,被压抑住了。压抑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它的作用是通过阻止不愉快的记忆内容进入意识,从而避免产生不愉快的体验。但是,尽管人们没有意识到潜意识中的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它们仍然还会继续影响人们的某些情绪和情感,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如果被压抑的事情太多,就会产生心理障碍。精神分析学派认为,通过催眠或其他方法,可以唤醒这些被压抑的记忆,进而帮助患者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这些经历,克服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
(三)根据记忆时有无意识的参与划分
1. 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这种记忆是个体有意识回忆的,因此又称为意识控制的记忆。我们平时的学习,会有意识地收集有关知识、经验,使用的记忆都是外显记忆。
2.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个体过去的经验自动对当前的作业产生影响的记忆,如人际交往中的印象形成。由于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是个体无法意识到的,因此又称为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识记目的是否明确,会影响识记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记忆的结构与过程导读细目两种记忆说的由来与基本思想短时记忆存在的证据多存贮模型的提出多存储模型的基本思想多存贮模型的扩展多存贮模型存在的问题加工水平说的基本观点加工水平说的实验证据加工顺序与横向扩散记忆的结构和过程是记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

从19世纪末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Ebbinghaus)开创记忆研究以来,围绕记忆结构和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记忆结构和过程的模型,这反映了对记忆性质研究在基础理论上的巨大发展。

记忆结构是指记忆在机能上相互独立的加工系统,各个系统在其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

记忆结构是一种有逻辑联系的心理上的结构,而不是物理上的结构。

记忆过程是指在记忆结构的基础上,各加工系统间信息流动和变化的认知操作,如信息的编码、组织和提取。

记忆结构和记忆过程是不可分的。

记忆结构是信息动态变化过程的基础;当然,没有记忆过程,记忆结构就成为一个虚构的空架子。

可见,记忆的结构和过程是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

可以把记忆看成是一种具有结构和过程两种不同性质的统一的整体。

本章对记忆结构和过程的分析是把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的。

第一节两种记忆说一、两种记忆说的由来与基本思想记忆研究的鼻祖艾宾浩斯尚未对记忆的结构提出明确的看法,他所谓的记忆是现在所说的长时记忆。

其实,艾宾浩斯在研究中已接触到短时记忆的现象。

例如,在无意义音节的系统学习中,他发现如果无意义音节表只学习一次,可以正确回忆出7个音节,这实际上涉及到了短时记忆的问题,只不过艾宾浩斯没有将它与长时记忆区分开来进行研究。

如果说艾宾浩斯对记忆进行的是科学的研究,但没有区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话,那么,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James,1890)却依据内省的经验,提出了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和次级记忆(secondary memory)。

詹姆斯认为,意识行为本身是一种记忆行为,因为意识到的现在实际上是对穿越的一段时间的意识。

如果意识不以时间为基础,就不能欣赏由一组音符组成的一个曲子,也不能解释一个句子的前后两个部分意识的内容是所谓的“当前一刻”的那部分。

初级记忆的内容具有暂时存储的性质和易于提取的特点。

次级记忆是当前意识以外的过去经验的贮存,具有长期的性质。

次级记忆的内容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提取出来。

虽然詹姆斯对这两种记忆的区分还缺乏科学实验的证据,但这一学说对现代认知心理学在记忆结构问题的研究上还是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沃和诺曼(Waugh & Norman,1965)借用了詹姆斯的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两个术语,但用新的实验数据强化了詹姆斯的观念。

在他们1965年发表的关于初级记忆的论文中提出了两种记忆说,这使记忆研究的方向发生了巨大转折。

两种记忆说不仅使用詹姆斯记忆二元论思想把记忆区分为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两种系统,还对这两种系统之间的认知操作进行了分析。

两种记忆说认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而是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构成的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

初级记忆就是所谓的短时记忆,次级记忆即长时记忆。

这两种记忆在机能上是有差异的。

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

短时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长时记忆是一个可长期贮存大量信息的信息库。

信息经过感觉道首先进入短时记忆,在这里信息可短暂地保持15—30秒,但经过复述,它可以在记忆中继续保持下去,而且还可以通过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

两种记忆说可以用图2-1来表示。

图2-1 两种记忆系统模型(引自沃和诺曼,1965)二、短时记忆存在的证据(一)神经心理学证据或许短时记忆存在最强有力的证据来自脑损伤病人的研究。

一个有名的遗忘症患者叫HM。

为了治疗他的严重癫痫,1953年他做了脑部手术。

手术切除了他大脑的颞叶和大脑的一个关键部位—-海马。

手术成功地治愈了他的癫痫,但使他患上了严重的遗忘综合症。

HM能回忆其早期生活的事件,但获得新信息的能力急剧下降。

他不能识别新结识的朋友,不能回忆正在发生的事件,能重复阅读同一本杂志,但每次阅读都认为是一本不熟悉的杂志。

他能记得诸如修剪草坪的旧技能,却不能记得割草机放在了何处。

一位心理学家整个上午对他进行测试,但到下午HM就不认识他了,也不记得什么时候做了测试。

在科肯(Corkin,1984)对HM 的遗忘症特征所作得记录中,也发现自从手术后HM只习得了很少一些关于他个人生活的事实和世界大事。

他的词汇除少数外,只保留了20世纪50年代早期使用过的词。

例如,他不知道“CD播放器”是什么意思,但它使用语法的能力却完好无损。

近年来有证据显示他的语言的某些方面的能力有时并非完好无损(麦凯,MacKay,1998)。

尽管HM出现了学习新材料的能力严重下降的有趣记忆丧失模式,但它即时的记忆广度相当正常。

维克格伦(Wickelgren,1968)给HM一项数学探测作业,发现HM表现出正常的近因效应,但起始部位的数学成绩很差。

HM的遗忘症记忆丧失模式表明,他的短时记忆广度是正常的,但他的长时贮存能力严重下降。

所以他不能将新学习的信息转入到长时记忆中,或者说不能将正常的短时贮存与严重缺陷的长时贮存相结合。

遗忘症患者的记忆丧失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记忆结构包含着短时贮存和长时贮存两种形式。

巴德利和沃林顿(Baddeley & Warrington,1970)对遗忘症患者的记忆研究也证明了短时贮存和长时贮存的存在。

他们让正常被试和遗忘症患者识记10个单词组成的词表,然后进行自由回忆,自由回忆分即时回忆和延缓回忆(延缓30秒)。

实验结果见图2-2。

102030405060708090100正确百分数项目数图2-2 遗忘症患者和正常被试的立即回忆和延迟回忆(引自巴德利和沃林顿,1970)从图中可以看到,在即时回忆条件下,正常被试和遗忘症患者都有同样明显的近因效应,但遗忘症患者开始部位的几个单词的回忆成绩差得多。

在延缓回忆条件下,遗忘症的首因效应也明显低于正常被试。

这说明遗忘症患者的长时记忆有严重障碍。

他们学习的单词只能短暂地存储在短时记忆中,之后便迅即遗忘,不能转入到长时记忆中。

1996年卡尔西莫(Carlesimo)等人做了与巴特利等人(1970)相似的研究。

他们比较了正常被试和遗忘症患者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

一种回忆是即时进行的;另一种是延缓回忆,为防止复述还在识记后让被试解决字谜干扰作业。

实验结果与巴特利等人(1970)的研究相似,证明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存在。

(二)药物与短时记忆有关的药物与记忆关系的研究也证明了短时记忆系统的存在。

我们知道,乙酰胆碱与记忆功能高度相关。

患有阿尔采姆症(也称早老性痴呆症)的人, 至少在其早期阶段记忆丧失日益严重。

对阿尔采姆症病人的检查发现,他们的乙酰胆碱水平低于正常值,这与记忆能力下降有关。

使用胆碱阻断技术可以减弱正常大脑中乙酰胆碱的作用。

在德拉克曼(Drachman )等人1979年的一项经典研究中,给被试使用莨菪碱的药,经受胆碱阻断的被试接受三种类型的测验:①记忆广度;②超广度(成人典型的记忆广度为7±2,超广度是指回忆的数字量要求大于7±2);③词表的自由回忆。

图2-3显示的是莨菪碱的记忆效应:对记忆广度没有影响;对超广度也没有多大影响;对自由记忆有显著影响,被施药的被试比控制组的回忆量少50%。

因为只有在自由回忆中才显示出长时贮存,它的回忆量少,表明长时记忆的能力显著下降。

这些数据说明记忆中存在着一个起独立作用的短时贮存。

102030405060708090100数字广度数字超广度自由回忆图2-3 莨菪碱的记忆效应(引自德拉克曼等,1979)(三)自由回忆实验支持短时记忆存在的最有力的心理学证据来自由回忆实验。

自由回忆这种实验方法是艾宾浩斯首先发展起来的。

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根据自由回忆实验的结果,得到了一条系列位置曲线(韦尔奇和伯内特,Welch & Burnett,1924)。

最近呈现的项目回忆得最好,其次是起始部分的回忆,对中间部分的回忆最差。

对这种现象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解释的。

中间部分之所以回忆得差是因其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双重干扰;而起始部分只受到倒摄抑制的干扰,最后的部分只受到前摄抑制的干扰,所以起始部分和最后部分的回忆成绩要优于中间部分。

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根据詹姆斯对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的划分,系列位置曲线得到了重新解释。

系列位置曲线分3个部分:起始部分的几个项目回忆得比较好,称作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 );系列中最后几个项目回忆得最好,称作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曲线中间部分的项目回忆得最差,称作渐进线(asymptote )(见图2-4 )。

0.10.20.30.40.50.60.70.80123456789101112输入系列位置图2-4 系列位置曲线 (引自Parkin,A.J. Memory: A professional ’s guide .Chichester: Wiley ,2000)持两种记忆说的人认为,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不是一条单一的曲线,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反映着两种不同的记忆。

曲线的起始部分和中间部分合成一个部分,反映着长时记忆,曲线的结尾部分反映着短时记忆。

首因效应的出现是因为它得到了比中间部分更多的复述,近因效应的出现是因其还保持在短时记忆中。

然而这种解释还带有假设的性质,还不能作为区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充分证据。

要证明这种假设,还需要科学实验的支持。

心理学家通过功能双重分离(functioned double dissociation)的方法验证了两种记忆说对系列位置曲线的分析。

在这里功能的双重分离是指:一些自变量可以改变首因效应和渐进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自变量可以改变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因效应和渐进线。

为区分两种记忆,根据功能双重分离原则,可变化下列两个自变量:①单词的呈现速度。

增加每个单词的呈现时间,这将增加复述的时间,使更多信息转入长时记忆,但不会影响短时记忆。

②干扰活动。

系列单词呈现后进行延缓回忆,为防止复述进行干扰活动,这样可以有效地干扰短时记忆,但不影响长时记忆。

这两种情况都得到了实验的证实。

默多克(Murdock,1962)的自由回忆实验以两种不同的速度呈现单词,每个单词的呈现时间分别1秒和2秒。

实验结果见图2-5。

从图中可以看到,两种刺激的呈现速度不同,系列位置曲线也有所不同。

呈现时间为2秒的系列位置曲线中,长时记忆部分(即首因效应和渐进线)的回忆成绩优于呈现时间为1秒的,但两者近因效应没有什么差异。

这说明增加刺激呈现时间有利于长时记忆,但不影响短时记忆。

8060402002015105系列位置图2-5 两种刺激呈现速度的系列位置效应(引自默多克,1962) 格兰泽和坎尼茨(Glanzer&Cunitz,1966)用实验证实了第二种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