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低碳型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浅议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生态环保城市的建设

n a N e w T e c h n o l o  ̄ i e s a n d P r o d u c t s
生 态与环境 工程
浅议低 碳经济背景下我 国生态环保城市 的建设
陈 博 明 祝 丹
( 1 . 湖 南省环境保护科 学研 究院, 湖南 长沙 4 1 0 0 1 4 ; 2 . 长沙环境保护职 业技术 学院, 湖南 长沙 4 1 0 0 0 4 )
一
项 目, 在建 设 过程 中没 能很 好 利用 现 有 的 资源 , 大量 占用农 田 , 造 成 人地 关 系 紧张 , 还 使 生态 城建 设停 滞 , 陷入 困境 。 ( 三) 缺乏 有 效 的 、 权威 的法律 法 规 和 政策 体系 支持 。在建 设低 碳生 态环保 城 市 中没 有统 一 的 指标 体 系 ,各 地各 自为政 , 很 多与 低碳 、 生 态 环保 没 有 多大 关 系 的项 目或城 市 也冠 以低 碳 生态 的名 号 , 误导 民 众 。在 法律 法 规 和政 策 支 持 方 面 也 不 完 善, 很 多都 是 以领 导 的意 志 为 转 移 , 后 期 的建设 处 于无 人管 理 状 态 , 严重 影 响 了城 市 生 态 环 境 的 建设 。 目前 很 多 在 建 的 以 “ 生态 城 ” 命名 的项 目有 很 多 , 但 是 很 多都 不 符合 生 态 环保 建设 的标 准 ,政 绩 工程 、 面子工 程 的个 案不 少 。 ( 四) 低 碳 生 态环 保 城 市 的 建设 大 多 注重 新项 目的开 发 , 而 对 旧城 区 的改 造 和 生态 环境 的保 护被 忽略 。 地方 政府 为 了加 快城 市化 进 程 和推 动基 础 设施 的建 设 , 大 多 大张旗 鼓 地 征地 搞建 设 , 新 城 开发 的热 度极高 , 而 对 旧城 区 的 改 造 、 生态环境 的 保 护极 为滞 后 , 甚 至被 忽 略 。造 成 了 生态 选择。 环保 城 市建 设 就是 新 城 的开 发 , 建 几个 公 三、 建 设 低碳 型 生态 环 保 城市 存 在 的 园就是 “ 生态 环保 ” 的认 识 误 区。目前 我 国 很 多 城 市 的 建设 都 打着 低 碳 生 态 环 保 城 误 区 但 其建 设 仍然 摆 脱 了不 城 市建 ( 一) 对 建设 低 碳 生 态 环保 城 市 的认 市 的旗 号 , 识不 足 设 就 是 经 济 发 展 、建 新城 的传 统 发 展模 国外 对 建 设 生 态 城 市 的 认 识 比较 深 式 。 四、 建 设低 碳型 生态 环保 城市 的建 议 刻, 也 积 累 了 了丰 富 的 经 验 , 生 态 环 保 意 ( 一) 规 范生 态 环保 城 市 建设 标 准 , 构 识 始 终 贯 穿 城 市 建 设 的过 程 , 2 0世 纪 7 0 针对 目前生态环保城 年代联合国正式提出“ 生态城市” 的概念 , 建科学的指标体系。 促进了全球生态环保城市 的建设。而我国 市 建设 混 乱发 展 、盲 目立项 的实 际情 况 , 相 关 部 门应 当 制 定 生 态环 保 城 市建 设 的 在2 0 0 9 年 才 引进 “ 低 碳 生 态城 市 ” 建 设 的 理念 , 比 国外 整 整 迟 了 三 十年 , 而 且 跟 风 标 准 和指 标 体 系 ,指 导 城 市建 设 的发展 , 并建立城 的 现象 比较 严 重 , 对建 设低 碳 生 态 环保 城 规范生态环保城市建设 的标准 , 对 于 不适 合 建设 生 态 市 的认 识 不足 ,缺 乏 科 学 的理 论指 导 , 盲 市建 设 的评 价体 系 , 统 一标 准 。生 目性较 强 。目 前 我 国各 个城 市建 设低 碳 生 环保 城 市 的项 目严格 把关 ,
低碳城市规划的关键策略

低碳城市规划的关键策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低碳城市规划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低碳城市规划旨在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资源消耗,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低碳城市规划的关键策略,以及如何应对挑战和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
一、提升能源效率能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提升能源效率是低碳城市规划的核心策略之一。
首先,城市规划者应该优化建筑设计,采用节能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
其次,加强能源管理,推广智能电网和智能家居系统,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
此外,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和风能,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二、改善交通系统交通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为了实现低碳城市规划,需要改善交通系统,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
首先,推广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提高公交车、地铁和轻轨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鼓励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其次,鼓励非机动车出行,建设更多的自行车道和步行街,提供便捷的步行和骑行环境。
此外,推广电动汽车的使用,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也是实现低碳交通的重要手段。
三、促进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低碳城市规划的重要策略之一,旨在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
城市规划者应该鼓励企业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
例如,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将可回收物、有机物和有害物质进行分类处理和再利用。
此外,推广节水和节能技术,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循环经济的实施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低碳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城市规划者应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
首先,建设城市绿地和公园,增加城市的绿化率,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
其次,保护水资源,建设湿地和水体净化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加强生态保护区的管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经济分析

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的经济分析摘要:本文先从生态和低碳经济的概念入手,对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进行了文献综述,进而引入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综述。
低碳生态城市是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的有机结合,综合了两种城市类型的结构和功能。
指出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的必然性,提出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的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低碳生态城市体系。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经济低碳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城市发展模式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这一趋势仍将持续,在经历了三百年的高速工业文明发展阶段后,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新形势下,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成为决策者迫切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在综述低碳经济发展、生态经济的相关概念模式基础上,分析适应于中国基本国情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低碳生态城市”理念和模式。
一.文献综述周亚林(1995)运用区划理论论述生态经济县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目标,建设布局设想,提出实现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措施。
武寅(2009)指出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世界城市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的抉择。
中国城市需要积极实践、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道路。
杨富强(2009)笼统的讲生态城市,没有一个应对目前最严重挑战的主纲,如果人类没有了生存的余地,生态城市也毫无存在的意义。
而低碳生态型城市是一个主纲,关键是”低碳”。
而低碳不能包括所有东西,所以就有辅助低碳生态型城市。
二.低碳生态城市的整合1.低碳城市的内涵低碳经济应当被理解为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低碳城市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推广低碳理念,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由公众广泛参与,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做出贡献的城市发展活动。
建设“低碳城市”科学规划是关键

市 密度和混合度 不够,城市 日益向郊 区蔓延 ,摊 大饼
的空间模式有很 大问题。低碳 城市的空 间格 局,就是 土地空间要节约 ,要形成混合 型格局。这就 必须有 新
的规 划方 法论,应该优先考虑 自然 的系统。
中国城市规划设 计研究院副院长李 迅认 为,中国 现有 的大部分城市 规划技 术规 范已经出版近 十年,期 间只是简单修 订,将低碳城市 发展放上议事 议程,必 须研 究适用 的低碳 生态城市规 划技术,并制 订相应的
当今世界低碳 经济发展 潮流 、积极 应对全球气候 变化 的正确 战略 选择 ;也是深 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 ,推 进 生态文 明建设,实现经济 社会 可持 续发展的 重大战 略举措,意义重大。
但是 ,对于 建设 “ 低碳城市 ”还存在许多认 识误 区。现在 一说 “ 低碳城市 ” .大 家更多关注 的是新能 源产业 ,太阳能、风 能、生物质 能源 等等 :一些地方 政府 简 单地 认 为建 设 “ 低碳 城 市 ”就 是发 展低 碳 经 济 ;有 的甚 至认 为就 是 多 上几 个 新能 源设 备 制造 项 目,这种认识是浅薄 的。 建设 “ 低碳城 市”是一个 系统工程,它需 要有 低
一§■ 毒蕊■ _ m■
毒一
建设 “ 低碳 城 市’ ’ 科 学 规 划 是 关键
继 “ 园林 城市”、 “ 森林 城市” 、 “ 生态 城市” 等概念 之后 , “ 低碳城 市” 已成 为我国最热 门的概念 之一 ,也成 为众多城市 追逐 的目标。 目前 ,国内已有
10 多个城市 提出 了创建 “ 0 低碳城 市”的 目标顾 朝林教授认为 ,低碳城市 规划必须
在保 障城市基本功 能和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前提下,探索
低碳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规划

低碳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规划一、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交通拥堵等问题。
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各地政府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
二、低碳城市建设的概念和意义低碳城市建设是指通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能源结构优化、节能减排、相关产业发展等措施,减少城市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以低碳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方式。
低碳城市建设的意义在于:1. 降低城市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提高城市的能源安全。
2. 促进相关的产业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就业。
3. 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
三、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考虑和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改善建筑设计、提高环保技术、合理使用能源等,提高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
2. 能源结构优化。
通过推广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等方式,优化城市的能源结构。
3. 节能减排。
通过推广节能技术、提高工业生产的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交通运输等方面,实现城市节能减排。
4. 发展相关的产业。
通过发展新能源、环保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等,促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必要性和意义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影响未来人类发展的能力。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规划部门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进行多方面的考虑和分析。
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必要性和意义在于:1. 促进城市的健康经济和社会发展。
2. 降低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3. 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增强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稳定性。
5. 保护社会公正和公平性。
五、可持续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电力等。
同时,考虑这些设施对环境的影响,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与意义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保 障所有市民的基本权利,实现
社会公正和包容性发展。
02 建设生态城市的 重要性
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议题,而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发展,优化 资源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生态城市建设有 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对未来生态城市建设的展望
1 2
创新发展模式
未来的生态城市建设应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生态城市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 系,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城市建设合作与交流,引进国 外先进理念和经验,提升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水平 。
THANKS
感谢观看
生态城市建设还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 和人才,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创新能 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03 建设生态城市的 积极意义
提升城市形象与品牌价值
01
建设生态城市能够提升城市的绿 色形象,使城市成为宜居、宜业 、宜游的美丽家园,吸引更多的 人才、资本和资源聚集。
02
生态城市建设有助于塑造城市品 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增强城市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 力。
VS
生态城市建设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 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包容性发展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建设生态城市是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的重要举措,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取 得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低碳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研究

低碳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研究摘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生态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趋势。
本文阐述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我国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重庆市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发展低碳生态城市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低碳;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之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也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成为了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低碳生态城市诞生于1971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提出了从生态学角度创造出一个低碳、高效、和谐的城市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不仅要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要极大的重视城市生态效益,通过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打造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平衡的人类城市生活环境,从而实现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围绕城市能源消耗、经济模式和环境改善等多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
2.我国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2.1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当前及今后长时期内,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与发展挑战就是以气温升高为主的全球气候变化。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城市发展建设面临着可持续发展力不强,环境资源竞争压力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挑战,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年的增加,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
而城市建设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载体,转变发展方式、提倡低碳城市建设,避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合适我国国情的低污染、低排放、抵消耗的新型城市发展道路。
2.2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不断的扩张,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和改善,但是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却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水污染、空气污染、电力供应紧张、油价不断攀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
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旨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能源利用、交通运输、建筑设计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推动城市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减少碳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进行探讨。
一、低碳城市的概念与意义低碳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以降低碳排放为主要目标,通过提高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建设低碳城市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减少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低碳城市建设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
二、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1.综合规划:低碳城市规划需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低碳发展规划方案。
2.循环利用:通过优化城市资源利用结构,实现能源、水资源、土地等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能耗。
3.绿色发展:低碳城市规划需注重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方面的发展,推动城市向生态、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
4.参与治理:低碳城市规划应注重相关部门、企业、居民等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任务1.优化城市布局:通过科学规划城市用地、交通、建筑等布局,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
2.建设绿色建筑:推动绿色建筑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提高建筑能效,减少建筑能耗和碳排放。
3.发展低碳交通:建设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汽车排放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4.推动清洁能源利用:积极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降低城市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
5.加强碳排放监管:建立健全的碳排放监测和管理机制,推动企业和机构减少碳排放,实现企业社会责任。
四、低碳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城市规划不合理:一些城市发展规划存在短期性、片段性等问题,导致城市发展资源浪费,碳排放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 社会 的 可持续 发展 依托 基 础也 的一个组成 部分 ; 它是 支撑 “ 碳经 济 …‘ 碳 社会 ” “ 碳 国 去 , 么环境生 态也会 失去 平衡 , 低 低 和 低 将不会存在 。所 以说我们必须得保 护生态 环境 , 大力 发展节 能减 家” 结构 中的坚强力量 和坚实的基础 。
1 低 碳 的 时代 已经 到来
自2 0 0 8年世界环境 日将 主题定 为 “ 转变传 统观念 , 行低碳 推 经 济” 以来 ,低碳 ” “ 这两 个字 已正式 进入 了人们 的视野 。温家宝 总理 曾说过 : 大力 发展绿色经济 , 紧密结合 扩大 内需 , 促进 经济增 长 的决 策部署 , 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 的新 的经济增长点 。 培 根 据有 资料统计 : 我们人类将来从 自然界 索取 5 % 的原料用 0 来筑穴 建居和建造各类建筑 、 附属设 施 , 建造 、 在 使用 过程 中又要 消 耗 3 % 的能源。每燃烧 1k 燃 油就要排放 2 2k 二 氧化碳 , 0 g . g 每
实践低碳 的生产生 活。
3 建 设低 碳城 市 要突破 的发 展瓶 颈 , 发展 绿色 化建 筑
从社会发展 的实践证 明 : 建筑物是 温室气体 排放 的主要 来源
它对全球气候 变化 有着极 大 的影 响。据 有 关资 料显 示 , 发 平方米 的建筑就要释放 18t . 二氧化碳 , 这是客观的现实。然而 , 在 之一 , 达国家建筑使用能耗 已 占社 会总耗 量的 3 % 一 0 ; 0 4 % 就我 国而言 我 国单位建筑面积上的能耗 , 要超 出发达 国家的 2倍 ~ 倍 。 3 8 这个 比例还是 要继 在前不久 , 国由房 地产 商 、 品商和 建筑 专 家所组 成 的 中 建筑使用能耗现 已占社会 总能耗量 的 2 %了 , 我 部
技术 和产品体系 ; ) 5 住宅建设 配套技术 和产 品体 系。这个 体系应
・
3 ・ 4
第3 7卷 第 2 5期 20 11 年 9 月
山 西 建 筑
S ANXI ARCHI H TECTURE
Vo. 7 No 2 13 . 5 S p 2 1 e. 0 1
文章编 号 :0 9 6 2 ( 0 ) 5 0 3 —2 10 —8 5 2 1 2 —0 4 0 1
中 国 分 类 号 :U 8 T 94 文献标识码 : A
从 20 0 8年 的哥本 哈根世 界气 候大 会 召开 , 合 国高 官 的连 的社会 和谐 , 联 生态 的 良性循 环 、 经济 发展高效 的人们 工作 、 活居 生
它是 以 自然 、 城市和人融 为有 机整体 而所形 成 的共 生 、 互 续 6个 “ ” , 请 字 已让 人们 意识 到 “ 低碳 排放 ”四个 字 的份 量所 在 住形 态 ;
国之 家低碳发展联盟启动仪式 上 , 房城 乡建 设部住 房产业 化促 住 进 中心 副总工程 师孙克 放说 : 提倡低 碳 发展 经济 的大 背景下 , 在 建筑业 的当务之 急是建 立 以低碳 排放 为特 征 的体系 。这 个体 系
应 以 5个 方面来 组成 : ) 1 建筑 节能技 术 和产 品体系 ; ) 2 生态 保护 技术 和产 品体系 ; ) 再生 能源技 术和产 品体 系 ; ) 3可 4 工业 化 住宅
续增长这是必然 的。
我 国是 目前世界上最大 的建筑 市场 , 国房屋建筑 的总面积 全 已超过了 40 r , 0 亿 n 在今后还将要以每年新增建 1 r ~ 0亿 m , 2 6亿 n 2 2 2 待到 22 00年要新增 20多亿平 方米 的建筑 面积 。在 这样 的大背 0
景下 , 国新 建 建筑 如果 能够 遵循 节能 建筑 和 绿色 建筑 标准 实 我 施, 并又 能对 原有 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 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我 国 自身
பைடு நூலகம்
论 建 设 低 碳 型 生 态 城 市 的 必 要 性
李 占 锋
摘 要: 简要介 绍了建设 低碳 城市的 紧迫性及 实施途径 , 结合低碳 生 态城 市的定 义和 内涵 , 发展 模 式、 地产 战略 布 从 房 局、 建筑 节能等 方面入 手 阐述 了如何建设低碳城 市 , 以期促进低碳 型生态城 市化建设 , 实现可持续发展 。 关键 词 : 低碳城 市, 发展模 式, 建筑 节能, 宅产业化 住
了。如果说 我们 能放任碳 的排放不 节制 的话 , 国的佛 罗里达 州 惠 、 美 共荣结构体 。 将会消失 , 中海 沿岸 的城 市会被 淹没 , 国的山东 就会 取代 台 地 我 低碳的生态城市 化建设 的思 想在 城市 建设 发展 中 的具体 化 湾变成第一 大岛 , 那么 上海 、 京也会 消 失不 见 了……为 了这 一 就是要通过零碳或低碳技术 的研 发在其城 市建设 发展 中的推广 、 南 进一步 实现节约和集约的利用 资源 、 能源 , 实现有 效 的减 排 切 的预言不 能成为现实 , 寻求一条低碳 的发展 道路 已成 为世 界人 应用 ,
排型的产业经济 。因此 , 建设 “ 低碳 城市 ”, 是首 先制订 出低 碳 就
城市的建设规划 。这里所 说 的规划 是指 这座城 市 的整体 上 的定
位和战略上 的规 划——它所 关注 和重视 的是社 会经 济发 展 过程
中, 以最小 的投入代 价及 人与 自然 的和谐 相处 , 后按 照 既定 要 然 的规划去大力发展 低碳 产业 、 引进和鼓 励 低碳 技术人 才 , 导和 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