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建筑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个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建筑风格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不仅受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而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因此,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了解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要特点包括:一、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占,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风格,特别是欧洲建筑风格。
这种西方建筑风格包括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这些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使得中国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得中国近代建筑呈现出了与传统建筑极为不同的特点。
二、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融合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从建筑的形式和结构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继续了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同时又吸收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使得新的建筑形式呈现出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这种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不仅在建筑形式上有所体现,而且在建筑设计和装饰上也有很多的发展。
三、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而且也对建筑文化和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建筑在这一时期既承载了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历史痕迹,又反映出了社会发展的新风貌。
因此,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也需要了解这些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了解,可以认识到中国近代建筑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是一个充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历史,是一个承载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一个反映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历史。
因此,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和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建筑传统和艺术精髓。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建筑世界的神奇大门。
那些古老的建筑就像是一位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向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书里提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简单茅屋到后来宏伟壮丽的宫殿庙宇,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对故宫的描述。
故宫,那可是个超级大的建筑群!当我想象自己走进故宫的时候,最先感受到的就是那高高耸立的红色城墙。
那城墙可高了,仰头看去,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小蚂蚁。
城墙的颜色红得特别正,就像是过年时贴的春联那种红,鲜艳又庄重。
走进故宫的大门,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石板路。
这石板路啊,被无数的人走过,都磨得光滑溜溜的。
每一块石板都好像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沿着路往前走,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宫殿。
那些宫殿的屋顶特别有意思,弯弯的,就像鸟儿展开的翅膀。
屋顶上的瓦片排列得整整齐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有的宫殿屋顶上还有一些小兽,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憨态可掬。
听说这些小兽可有着特别的寓意,能保佑宫殿平安呢。
宫殿的大门也是超级气派,那朱红色的大门,上面镶嵌着金色的门钉,密密麻麻的,数都数不过来。
我就想啊,这得费多少工夫才能打造出来呀!一推开门,里面更是别有洞天。
宫殿里的柱子又粗又高,得好几个人才能抱得过来。
柱子上的油漆虽然有些斑驳,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
抬头看天花板,上面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龙凤呈祥,有花卉蔬果,每一笔都那么细腻,让人忍不住感叹古人的手艺。
宫殿里的窗户也很有讲究,有的是雕花的,有的是糊纸的。
透过窗户往外看,能看到院子里的花草树木。
春天的时候,花开得正艳,和这古老的宫殿相互映衬,美得就像一幅画。
再说说故宫里的花园吧。
那花园里的假山可真是巧夺天工,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形态逼真。
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能看到鱼儿在欢快地游来游去。
水边种着柳树,柳枝随风飘舞,就像是仙女在跳舞。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建筑之旅,让我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建筑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那时的建筑虽然简单粗糙,但已经展现出了人类对于遮风避雨和生活空间的最初构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和艺术不断发展。
在奴隶社会时期,宫殿建筑逐渐兴起,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到了封建社会,中国建筑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秦汉时期的建筑,气势磅礴,如秦始皇陵、阿房宫等,展现了强大的国力和统一的气势。
汉代的建筑则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出现了许多精美的瓦当和画像砖。
隋唐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
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堪称典范,其规模宏大,街道整齐,宫殿巍峨。
唐代的建筑风格雄浑大气,结构简洁明快,斗拱硕大,屋檐深远,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例如,佛光寺大殿就是唐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它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水准。
宋元时期的建筑在继承隋唐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宋代建筑注重比例和尺度的协调,建筑风格趋向于细腻、柔美。
这一时期的《营造法式》更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典籍,对后世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建筑则融合了蒙古族和汉族的建筑风格,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明清时期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更加成熟和完善。
故宫是明清宫殿建筑的典范,其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华丽,充分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尊贵。
同时,民间建筑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地的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如北京的四合院、安徽的徽派建筑、福建的土楼等。
中国建筑在结构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木构架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它具有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优点。
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构件,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支撑作用,还具有装饰性。
屋顶的形式多样,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不同的屋顶形式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和用途。
在建筑装饰方面,中国建筑也独具特色。
近现代建筑史完整版笔记

近现代建筑史完整版笔记第一课1、中国近代史时间范围界定:1840~1953年。
近代建筑史的开端:1840年以后建筑学开始做为一门学科。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3、张锳銊—《建筑新法》是中国最早的建筑教科书,中国近代最早一部记录西方建筑史的书籍。
4、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创立建筑科,三位留日学生柳士英、刘士能、朱士圭创办。
5、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成立后,教育体系由日系转为混合到欧美体系。
6、黄作燊创办圣约翰建筑系—现代主义建筑教育体系,强调形式与功能同一,引入包豪斯的基础课程,推崇现代主义思想。
黄作燊,美哈弗毕业,上海圣约瀚大学建筑系创始人,后并入同济大学1.现代主义思想,引入包豪斯基础课程2.理解不同学科质感形式的关系3.强调使用功能自由创作4.不借用已有的形象一问题展开为线索5.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时代精神科技。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大调整,鲍扎体系并开始本土化。
6、1930年以前由外国学者编著的关于中国建筑的书籍:法(伯希和《敦煌图录》谢阁兰《考古图谱》、德(鲍希曼《中国德建筑与景观》《中国建筑》、瑞典(喜仁龙《中国早期艺术史·建筑圈》、日本(伊东忠太和关野贞《东洋建筑》关野贞和常盘大定《支那佛教史迹》伊东忠太和关野贞和琢本清《支那建筑》。
7、乐佳藻、朱启钤的研究代表了中国建筑史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过度和转型。
两位观点:a.从传统君史转向民史b.从传统复古史观和循环史观转向现代史观。
乐佳藻:A、受传统经学的影响,名物学B、基本方法是考察文献加实地C、1933年出版《中国建筑史》是20世纪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步本国建筑史D、礼制制度:都城之制、宫室之制、门制、明堂之制朱启钤:A、1919年发现了《营造法式》,中国组早的建筑技术专书B、1929年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中国第一个建筑研究的专门组织。
8、西方学术的引进以及新材料的发现,到20世纪初中国的历史研究和写作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A、从传统的君史转向民史,即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看待过去的一切B、从传统的复古史观和循环史观转向进化史观,即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过去一切。
建筑近代史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与特点近代中国的建筑发展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建筑也由此转入了近代时间,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建筑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即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1840—1895)。
这时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主要有两方面建筑活动.一方面是被动的输入,即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借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饭店、住宅等.在内地也零星出现了教堂建筑.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建筑,从风格上看属于外廊样式.例如天津早期的法国领事馆;另一方面是主动的引进,指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是手工作坊那样的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即甲午中日战争到抗日战争爆发时期(1895—1937),这个时期外国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在租借地附属城市中的西方建筑活动频繁,表现为类型增多,规模增大,新建筑的设计水平也明显提高。
新建筑材料如水泥玻璃机制砖瓦等的生产力显著提高,新的结构技术也有较大提高,采用了砖石钢骨混合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中国的新建筑体系形成,此后的十年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
三、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即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1937—1949)。
这个时期,由于中国陷入了持久战争状态,建筑活动很少,这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停滞时期.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可以从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和建筑风格三个方面来说:一、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齐备。
居住建筑中外来移植的住宅种类增多,主要有被称为花园洋房类的高标准独院住宅和供出租出售的公寓住宅。
独院式住宅最初多为外国人居住,到后来活动规模有所扩大,这类住宅多为一二层,建筑面积大,讲究绿化和小建筑处理,例如哈尔滨中东铁路的高级住宅,上海吴同文宅。
中国近代建筑史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赖德霖著读了这本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中国建筑人才的出现孙中山曾说:“夫人类能造屋宇以安居,不知几何时代,而后始有建筑学。
中国则至今未有其学……”中国建造房屋是行而不知,外国是知而后行。
一门专业的独立需要具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专业人才的出现使得一种专门知识得到确认,第二:专业组织的形成使得该专业具有共同的标准和规范。
第三专业教育的开展,使得专业知识标准和规范得到普及。
下面我说一下中国建筑师的出现。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戊戌变法夭折,和义和团的危害,使得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推行新的政治制度和其他制度。
废除八股文,进行教育改革。
先后两份文件《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第一次将土木工程学和建筑学列为现代中国的教育科目。
但是当时的建筑学所设课程与木工课相差无几,因此建筑被视为大木的习惯还是没有得到改观。
虽然建筑学并没有真正的得到发展,但是土木工程学在全国的大学中迅速发展,土木工程学的学生和分布都是非常的广阔。
土木工程的迅速发展对建筑学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意味着中国建筑在科学性方面的提高。
与之同时产生的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则开始的比较晚,中国人获得专业的建筑学教育基本上都是在国外留学获得,其中以留学美国与日本的较多,其中由庚子赔款留学美国的影响尤其重大。
留学美国的那一批学生为中国的建筑教育和建设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最早获得建筑学专业训练的人就出自留日的学生。
综合所有的学生来说,第一批从清华毕业的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对中国建筑影响最大。
1908年,美国国会决定退还中国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为使中国学生能在进入美国之前打下必要的基础,设游美学务处并设肄业馆,1911年肄业馆改为清华学堂。
庄俊在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工程系,是第一位赴美留学的学生。
在赴美留学的学校中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学生最多。
影响最大,其中杨廷宝、梁思成和童寯等都毕业于宾大。
中国建筑人才的出现可以说一开始就是通过留学才得以出现,中国早期留学欧美时期,都是学习西方的古典主义,因此当时毕业的一大批中国的建筑人才都是倾向于古典主义,他们创建的建筑系也大都摆脱不了学院派的束缚。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建筑史》一书,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将中国建筑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了中国古代建筑从萌芽到成熟、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书中开篇便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建造简单的房屋,以遮风挡雨、抵御野兽。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不断进步,从最初的半地穴式房屋逐渐发展为地面建筑,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
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点是其严谨的布局。
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民居,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和秩序。
例如,故宫的布局就体现了封建王朝的威严和等级制度。
中轴线贯穿整个宫殿群,从午门到神武门,依次排列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重要建筑,两侧则对称分布着其他宫殿和附属建筑。
这种对称式的布局,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平衡和稳定感,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正平和”的思想。
在建筑材料方面,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辅以砖石等材料。
木材的运用使得建筑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灵活性。
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构件,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支撑作用,更是建筑艺术的重要体现。
它的巧妙设计和精美的造型,让人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也别具一格。
木雕、砖雕、石雕、壁画等装饰手法,在建筑中随处可见。
这些装饰不仅具有美观的作用,往往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比如,龙凤图案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蝙蝠图案则寓意着“福”到了。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
北方的四合院,布局规整,体现了北方人的豪爽大气;南方的园林,小巧玲珑,曲径通幽,展现了南方人的细腻婉约。
此外,还有客家土楼、傣族竹楼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它们都是中国建筑宝库中的瑰宝。
在宗教建筑方面,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通常庄严肃穆,而道教宫观则更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建筑艺术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进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建筑转人近代时期, 开始了近代化及现代化的进程。
而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主要体现现在没有取得全方位的现代化转型,明显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
如竣工——之中国近现代建筑于1919年的南京金陵大学北大楼,这幢由美国建筑师史摩尔设计的教学楼,大楼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设计,同时又糅合了西方的建筑传承与交融化,整理了一些近现代中国建筑的实践活动资料,通过建筑艺术的表现来剖析近现代中国建筑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所致,并且以此来体现中国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西方建筑风格的交融。
文章共分五个时段,配合照片以及手绘图。
风格:中部建有一座5层高的正方形塔楼,将整座建筑分成对称的东西两半;塔楼顶部是十字形脊顶,实际上为西洋式钟楼的变体;楼体由明代城墙砖砌筑而成。
沙逊大厦上海汇丰银行开埠以后引进了欧洲建筑文化, 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建二、现代主义风格的派生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的两点史实。
其一,现代建筑式样的出现,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
其二, 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在中国广为传播。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 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
1929 年9 月5日, 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 从其形式来说,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 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 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 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 但与周围沉造了一大批富有艺术性和功能性的建筑, 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建筑型制和建筑空间。
从新古典主义、哥特复兴式、折衷主义到盛行欧美的现代主义建筑、装饰艺术派建筑、复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中国新古典建筑等。
如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汇丰银行,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建于1921—19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之《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赖德霖著
读了这本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中国建筑人才的出现
孙中山曾说:“夫人类能造屋宇以安居,不知几何时代,而后始有建筑学。
中国则至今未有其学……”中国建造房屋是行而不知,外国是知而后行。
一门专业的独立需要具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专业人才的出现使得一种专门知识得到确认,第二:专业组织的形成使得该专业具有共同的标准和规范。
第三专业教育的开展,使得专业知识标准和规范得到普及。
下面我说一下中国建筑师的出现。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戊戌变法夭折,和义和团的危害,使得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推行新的政治制度和其他制度。
废除八股文,进行教育改革。
先后两份文件《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第一次将土木工程学和建筑学列为现代中国的教育科目。
但是当时的建筑学所设课程与木工课相差无几,因此建筑被视为大木的习惯还是没有得到改观。
虽然建筑学并没有真正的得到发展,但是土木工程学在全国的大学中迅速发展,土木工程学的学生和分布都是非常的广阔。
土木工程的迅速发展对建筑学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意味着中国建筑在科学性方面的提高。
与之同时产生的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则开始的比较晚,中国人获得专业的建筑学教育基本上都是在国外留学获得,其中以留学美国与日本的较多,其中由庚子赔款留学美国的影响尤其重大。
留学美国的那一批学生为中国的建筑教育和建设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
国最早获得建筑学专业训练的人就出自留日的学生。
综合所有的学生来说,第一批从清华毕业的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对中国建筑影响最大。
1908年,美国国会决定退还中国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为使中国学生能在进入美国之前打下必要的基础,设游美学务处并设肄业馆,1911年肄业馆改为清华学堂。
庄俊在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工程系,是第一位赴美留学的学生。
在赴美留学的学校中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学生最多。
影响最大,其中杨廷宝、梁思成和童寯等都毕业于宾大。
中国建筑人才的出现可以说一开始就是通过留学才得以出现,中国早期留学欧美时期,都是学习西方的古典主义,因此当时毕业的一大批中国的建筑人才都是倾向于古典主义,他们创建的建筑系也大都摆脱不了学院派的束缚。
读书笔记之《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赖德霖
------真正建筑教育的出现
在大批中国留学生回国后,中国终于有了真正的建筑人才,至此中国学校终于有了兴办建筑教育的条件。
下面我们讨论一下中国最早的大学的建筑学科。
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习设立建筑科,由刘世英、刘敦桢、朱士圭和黄祖淼筹办。
这四位先生都毕业自东京高等工业学校。
1927年,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成立,刘福泰为系主任。
1928年在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创办建筑工程系。
教师有林徽因和陈植、童寯,都毕业于美国宾大。
这是中国近代出现的最早的三所建筑工程系。
通过研究对比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与学校教师所毕业学校课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校的课程学习了日本的办学的一种理念,但同时建筑学真的成为建筑学,不再是大木。
中央大学和东北大学的建筑学课程也都是学习美国的教学模式,。
其中中央大学比较偏向设计,施工的学习相应减少,美术课也相应的增加。
其中东北大学悉数模仿宾大的教学模式,东大延续了这一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训练,比较注重艺术修养的培养。
作为外来文化移植的一个结果,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收到内外两方面的影响:中国教育的发展受到教育人才的制约。
第一批的老师均为留学生,外部因素,中国收到日本注重技术的影响和收到美国以及欧洲学院派的影响。
读书笔记之《中国建筑现代转型》李海清
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建筑的发展。
中国建筑经历了新世纪前20年的发展,进入短暂的高潮期。
一、建筑技术的全方位的引进和发展,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建筑中运用,使中国具有了建设高层建筑的能力,例如上海建成的峻岭庐公寓就有19层高,在没有引入这项技术前,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二、建筑材料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诸国皆处于战乱中,无暇顾及中国。
中国进口水泥减少,因此给了中国水泥厂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但由于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之中,水泥生产技术一直非常落后。
薄弱的钢铁产业,一个对比,日资的汉阳汉冶萍公司的钢铁年产量就远远超出中国民族企业的年产量。
此外中国的砖瓦陶瓷等也有一定的发展。
三1938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国性建筑法规,它的明确意义在于:中国建筑进入有法可依的新时期。
我们可以看出,建筑技术发展出现的高潮期是1920年到1930年,而建筑制度的高潮期是1930年后才开始。
两者在时间上有错位是正常的事情,但也说明我们的制度建设比较落后,只能等到有问题了采取解决。
经典建筑理论的由来:1933年黄钟琳提出“建筑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提出建筑的两个基本原理“美”和“真”。
“真”就是建筑需合乎自然美力的进展,不能有矫揉造作。
“真”就是材料运用的科学和形式处理的真实。
“美”就是给人的视觉的优美的感觉。
一个重要结论就这样诞生了:“以材料经济,建筑牢靠为准则;满足观者的美
的感受。
”
中国建筑的现代转型,是从建筑材料、结构、建筑制度、建筑理念的基础上进行转型的,建筑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个层面的共同影响下进行的。
因此它对我们的启示就是:“一旦有建筑技术的改良革新需要建筑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那就必须大胆的尝试否则就会阻滞技术的优化和革新。
”
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现代转型》之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和运作机制
我们知道古代我国没有建筑师,因此以前的建筑设计的工作实际上就是施工单位完成,进入近代我们国家有了建筑学,建筑设计已经成了一门新的主干课程。
自此施工图设计方案与建筑设计方案分开设计。
我们能从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上看出端倪,如1925年南京中山陵的设计方案征集,就是通过方案排名之后才进行的工程设计。
因此可以看出设计方案与施工图方案已经分离。
一些建筑设计机构的运作机制。
自从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回国,建筑设计单位也发展起来,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基泰工程司和华盖建筑事务所。
中国的建筑设计机构从创办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三期:一、20世纪初由学徒出身的建筑师开办。
二、20年代到30年代由归国留学生开办的事务所。
三、抗战后,由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的中国学生开办。
设计机构的分工:一类是分工明确、责任目标清晰的大型设计机构。
一类是遇事酌情处理的中小设计单位。
下面来说一下华盖建筑事务所,各成员层次分明,线性关系清晰,具体是总建筑师→执行建筑师→普通建筑师→监工员。
经济核算是按级别进行分红。
设计分工,由赵深做出平面,童寯和陈植讨论外形,童寯即兴渲染。
华盖与众不同在于三位负责人品格高尚,胸襟坦荡,和无私的传授。
直接就使得华盖内部人际关系融洽,雇员职业素质不
断提高。
这种方式也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去学习。
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之现代中国式的建筑首先从南京中山陵说起,孙中山逝世,欲设计一座陵墓,于是进行了一次国际竞赛。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体现了他的现代理想。
因此设计应该体现出中西合璧。
再此之前中国的一些重要建筑都是外国人设计建造的。
但是这次竞赛获得头三名的全是中国人,头名是吕彦直,范文照获得第二名,杨锡宗获得第三名。
吕彦直的成功说明中国学生的崛起,吕彦直对中国式现代建筑的追求始于茂飞和其他外国建筑师,这种追求以及融合中西建筑的传统的手法,被越来越多的和他一样有抱负的中国建筑史所继承。
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他并不盲目的崇拜外国的建筑,而是潜心的研究中国的古典建筑。
但是随着钢筋混凝土的出现,中国建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不能盲目的将中国古典建筑生硬的用现代材料去表现,我们必须有创新的去继承古典建筑。
位于南京的原国立中央博物院是近代中国风格的建筑中唯一采用辽宋建筑式样的建筑,梁思成参与设计。
如果说吕彦直杨廷宝代表了一种借助西方构图法则建设中国建筑,则梁思成和他的营造学社则是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自身去发现它固有的构图规律。
中央博物馆设计说明,梁思成并非是复古,而是在整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上,运用新的学理进行批判与改造,建造出中国风格的现代建筑。
现在我们
许多的建筑师还在探索建造我们自己的建筑,王澍、张锦秋都在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探索属于中国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