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近代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的读书笔记篇一:中国近现代史读书笔记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其中不同的作品都给我不大相同的感受,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狂人日记》里的“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看我。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吃人的社会,让鲁迅发出震耳聩聋的呐喊:救救孩子!《潘先生在难中》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刻苦追求艺术上的”真切见到”;善于通过精细而冷峻的细节描写传达小说的主旨。

作品意蕴丰富,讽刺意味明显。

它以20年代军阀混战下的江浙地区为时代和生活背景,通过一个小学校长潘先生在逃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揭示了封建军阀的罪恶,同时也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中国近代史的读书笔记)思想弱点,塑造了潘先生这一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形象。

作品截取了潘先生在逃难中的三个片断:一.在军阀混战中,潘先生丝毫不顾及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疾苦,满脑子只是个人的得失和自家的安危。

当他所住的让里地区受到战争威胁时,他张惶失措,丢下学校不管,带着一家人仓惶逃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把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租界”看成是保护他们一家的“圣地”和“乐园”。

中国近代史15天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15天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15天读书笔记《中国近代史15天读书笔记篇一》我阅读的作品是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这是一本历史研究著作。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

它像是一部画卷,缓缓展开中国近代在列强侵略下,从传统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艰难蜕变。

书中描绘了清政府的腐败与软弱,西方列强的贪婪与残暴,以及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救中国所做的种种努力,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一开始,看到鸦片战争那一段,我真的是气得牙痒痒。

那些外国列强就像一群强盗,大摇大摆地闯进我们的国家,烧杀抢掠。

而清政府呢,就像个软弱的小绵羊,只会妥协求和。

我就纳闷了,当时的官员们怎么就那么无能呢?难道就没有一个能站出来真正硬气一回的吗?但是读到后面,我又有点小激动。

看到洋务派那些人,像李鸿章、张之洞他们,努力地搞洋务运动,想要学习西方的技术来强大中国。

虽然最后洋务运动失败了,可我觉得他们就像黑暗中的一点微光,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一丝希望。

我就想啊,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候,我能做些什么呢?也许我就是个普通老百姓,每天为了生计发愁,根本没能力去改变什么。

可是这些洋务派的官员们,他们可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干啊。

蒋廷黻先生的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智慧的老者,在给我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没有太多的华丽辞藻,却能把那段复杂的历史说得清清楚楚。

不过呢,我也有点小疑惑。

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是不是有点太侧重于从西方的角度来看了呢?有时候感觉好像把中国的失败都归咎于没有及时向西方学习。

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我们国家曾经经历过的那些风风雨雨。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它让我们铭记历史,也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中国近代史15天读书笔记篇二》这次我看的是陈旭麓先生写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历史学术著作。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一、打开近代史的大门读就像走进了一座装满宝藏和秘密的大房子。

每一页都像是一个小房间,藏着不同的故事。

我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一个探险家发现了新的大陆。

我想,哇塞,这里面得有多少我不知道的事儿啊!就像我以前只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很厉害,可当我在书里深入了解的时候,才发现背后还有那么多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国内矛盾。

这就好比我们看冰山,只看到露在水面上的一角,可水下的部分才是真正的庞大和复杂呢。

二、那些在风雨中的人物书里的人物一个个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在中国近代这个大舞台上演绎着悲欢离合。

比如说洪秀全,他一开始想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太平天国,这多让人热血沸腾啊!那时候的他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给黑暗中的老百姓带来了希望。

可后来呢,情况变得复杂起来,内部矛盾、外部压力,太平天国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的船,最后还是沉没了。

这不禁让我想问,为什么美好的理想在现实面前会变得如此脆弱呢?难道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那些黑暗的势力吗?三、列强的压迫与挣扎近代的中国啊,就像一块大蛋糕,被列强们虎视眈眈地盯着。

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这就像一个小偷用一把坏钥匙,硬是撬开了我们家的门。

然后其他列强也跟着来抢东西。

中国人民能怎么办呢?只能挣扎、反抗。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普通百姓愤怒的眼神,听到他们内心的呼喊:“我们不能就这样被欺负!”就像一只小羊面对一群狼,虽然力量悬殊,但小羊也会用它的角去顶,去反抗。

这就是中国人民骨子里的不屈。

四、洋务运动的努力与无奈洋务运动像是一群有远见的人在黑暗中摸索着点亮蜡烛。

他们想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让中国强大起来。

像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人,他们费心费力地建工厂、造轮船。

可是呢,这就好比在一个破房子上修修补补,房子的根基已经烂了,光修表面是不够的。

那些传统的封建制度就像紧箍咒一样,束缚着这些改革者的手脚。

我就在想啊,要是当时能把那些束缚都打破,中国是不是就能更快地走向富强了呢?五、戊戌变法的悲壮戊戌变法那真是一场悲壮的变革。

大学近代史读书笔记

大学近代史读书笔记

大学近代史读书笔记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泪与抗争、屈辱与觉醒的历史长卷。

在大学的近代史学习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1840 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宁静。

英国凭借着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制度和思想上的落后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制度的腐朽僵化,让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时毫无还手之力。

随后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让中国的主权一步步丧失,国家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

巨额的赔款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割地更是让国家的领土完整受到严重破坏。

外国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界,中国逐渐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

然而,在这黑暗的时刻,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

从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到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再到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前赴后继,奋勇抗争。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虽然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显示了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

洋务运动则是地主阶级的一场自救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创办近代工业。

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但它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一次尝试,主张通过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和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变法仅仅持续了一百零三天就宣告失败。

辛亥革命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近代史纲要 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 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翻开这本沉甸甸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就像是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宝盒,里面装满了我们国家从屈辱到奋起,从迷茫到觉醒的点点滴滴。

读着读着,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一开始,咱们得说说清朝末年那会儿,简直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内忧外患一起来。

朝廷腐败得跟筛子似的,老百姓的日子苦哈哈的,而外面的列强呢,一个个跟饿狼似的盯着咱们这块肥肉。

鸦片战争、甲午海战,一场场战败,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看得人心惊胆战,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那时候,感觉咱们国家就像是艘破船,在风浪中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可能沉没。

但咱们中国人啊,从来就不是吃素的。

面对列强的欺凌,咱们有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他们就像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国家前行的方向。

像林则徐、邓世昌这些英雄,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的精神就像是一团火,点燃了无数人的爱国热情。

转眼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封建帝制就被推翻了。

这可是个大快人心的事儿,老百姓们拍手叫好,感觉像是迎来了新生。

不过呢,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接下来的民国时期,更是乱得跟一锅粥似的。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感觉国家就像是陷入了泥潭,越陷越深。

但就在这时,中国共产党出现了,他们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他们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一步步把国家从深渊中拉了出来。

那时候的人们啊,就像是打了鸡血似的,一个个都充满了斗志,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天安门城楼上响起了毛主席那铿锵有力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一刻,无数人的心潮澎湃,感觉像是迎来了新生。

新中国就像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照亮了世界的东方。

读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千。

咱们国家这一路走来,真是太不容易了。

从屈辱到奋起,从迷茫到觉醒,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泪水。

中国近代史读读书笔记摘抄5篇

中国近代史读读书笔记摘抄5篇

中国近代史读读书笔记摘抄5篇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

在阅读写的作品时,我们会得到一下启发和知识。

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书籍的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

在写读后感时怎样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中国近代史读读书笔记摘抄,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中国近代史读读书笔记摘抄【篇1】在经历了上个世纪以来的被列强压迫的屈辱之后,我们这个民族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更多的更严重的是我们丧失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自信。

即使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依旧没有自信,那种不自信是从骨子里面散发的,但这一部《辉煌中国》我相信肯定可以让很多人恢复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自信。

这是我看完之后最大的想法!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尤其是近五年来的取得的一些成就,可以看到现在的祖国并不是像很多普通民众所认为的那样比不上西方的那些资本主义国家。

在第一集圆梦工程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的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网是站在世界前列的,很多的一些工程在其他国家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比如说港珠澳大桥,兰渝铁路,全自动化的中国上海洋山港,令外国人羡慕的我们自主研发的高铁。

不仅如此,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此熟悉的购物扫一扫,共享单车,但从来没有想到我们移动支付是世界上覆盖最广的国家,叶就是说在其他国家你是不可能过上像中国那样的便捷的生活的,共享单车也同样如此,试想如果我们国家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些是我们可以达到的吗?这些都不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的,只有数一数二的强国才可以做到的东西。

我们不仅仅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

今天的中国可以站在世界的前沿,靠的不仅仅是GDP世界第二的强大的经济实力,而更多的是我们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靠的是我们民族的自强不息,而更加在于我们的创新的能力。

只有创新才能占领科技的制高点,才能让国家强起来。

人才是创新的动力,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我们有能力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范文5篇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范文5篇

Everyone has inertia and negative emotions. Successful people know how to manage their own emotions and overcome their inertia, and illuminate and inspire those around them like the sun.(页眉可删)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范文5篇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1老师推荐的那么多本书,我最喜欢蒋廷黻老先生的《中国近代史》。

这本书正文内容其实很短。

短小却精悍,把很多初中、高中略去不讲的东西,娓娓道来。

结合老师的授课内容,再反复看这本书,觉得自己看待历史的角度,比以前开阔了许多,文化底蕴也似乎厚了那么些许。

网络上,总流传着很多有道理的话,其中有一句我觉得挺在理,大意是:如果一个人看了一本书,听了别人一番话,就觉得自己的价值观都变了,那他大抵是个井底之蛙。

在历史这方面,我承认我只是个坐井观天的人。

因此,这本书和这门课带给我的影响,在认知历史方面是彻底的。

风靡学生群体的《明朝那些事》,我都只看了两本,就觉得它无聊看不下去了。

所以,这本《中国近代史》含着老师的部分内容对应讲解,真真是的非常对我的口味。

非常感谢老师,那么用心地准备课堂,那么耐心地讲授内容,那么极力地推荐了一本《中国近代史》。

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历史是客观的。

看书及听讲,相关初中有讲到的内容,会不自觉想起初中老师如何讲授(高中读理科,上的历史课都是渣滓而已)。

初中的历史老师,也是可以把历史通过一些短短的纲领,讲成吸引人的故事的人。

当讲到近代史中国人备受屈辱这段,初中老师含着极为强烈的个人色彩,连带着我也觉得那时候的外国人怎么那么可恶。

可在这书中,多次讲到一些外国人友好的举动,像使团来访,要求建立大使馆;传教士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都是促进中国发展的。

是中国人自傲,愚昧,生生错过很多能让自己改变的机会。

《中 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 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时代。

书里讲述的那段历史,就像是一幅巨大而又细腻的画卷,一点点在我眼前展开。

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鸦片战争那段。

鸦片战争啊,那可不是简单的一场战争。

当时的英国,为了赚咱们的钱,拼命往中国卖鸦片。

这鸦片是啥?那可是害人的玩意儿!好多人吸了鸦片,身体垮了,家也败了。

我就想象着那时候的场景,大街小巷,时不时能看到那些神情恍惚、瘦骨嶙峋的人,手里拿着烟枪,沉迷在鸦片带来的虚幻世界里,完全不顾家人的死活。

那时候的清朝政府呢,一开始还没太当回事儿,觉得这东西能控制得住。

可没想到,鸦片越来越泛滥,白银哗哗地往外流,国家的经济都快被掏空了。

终于,政府决定要禁烟了。

林则徐大人站了出来,他那坚决的态度,就好像是在黑暗中亮起的一盏明灯。

他带着人到处查禁鸦片,收缴了好多好多。

那些鸦片堆在一起,像小山一样。

可是英国不干了呀,他们觉得自己的利益受损了,就派兵打过来了。

咱们的军队,虽说也抵抗了,但武器装备啥的都不如人家。

英国的军舰在海上耀武扬威,咱们的炮打过去,就跟挠痒痒似的。

我还记得书里描述的那些战争场面,炮声轰隆隆的,硝烟弥漫。

咱们的士兵们很勇敢,可手里的家伙不行啊。

人家英国人的枪又准又厉害,咱们好多士兵还没冲到跟前就倒下了。

那场景,真让人心疼又无奈。

战争输了,就得签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这一签,香港就被割让出去了。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人们得多痛心啊,自己国家的土地就这么被割走了。

而且还得赔好多钱,老百姓的负担更重了。

再往后看,太平天国运动起来了。

洪秀全带着一帮人,想要建立一个新的天下。

他们一路打,一路闹,动静可不小。

我就在想,那些参加太平天国的人,得有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

他们大多数都是穷苦百姓,实在是被压迫得没办法了,才起来反抗。

不过太平天国也有它的问题,内部不团结,争权夺利的事儿不少。

到最后,还是失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近代史读书笔记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

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

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

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

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

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

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

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

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

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

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

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

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

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

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

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

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

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

”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

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

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

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

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

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

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

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

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

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

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

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

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

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

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

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

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

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

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

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

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

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

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

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

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

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

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

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

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

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

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

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

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

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

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

”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

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

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

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

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

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

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

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

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

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

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

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

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