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试题(必修3)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复习+练习(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复习+练习(教师版)

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练)1.如图为一突触的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已知ab=bd,若分别刺激b、c 两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各能偏转几次?()A.b点2次,c点1次B.b点1次,c点1次C.b点1次,c点2次D.b点2次,c点0次【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b点给一个强刺激,虽然ab=bd,但ab间是以电信号传导,而bd间是以化学信号传递.因此a点先兴奋,则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而电流表的左侧是正极,所以指针向左偏转;b点后兴奋,电流表的指针又向右偏转.因此,电位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在c点给一个强刺激,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因此,兴奋不能传递到a 处,因此,电位计的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2.如图的神经纤维上有A、B、C、D 4个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AB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A.偏转一次,方向向左 B.偏转一次,方向向右C.偏转两次,方向相反 D.偏转两次,方向相同【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刺激C点,若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AB之间,指针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3.下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图中X与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B.甲状腺活动只受垂体促激素的调节C.图中a与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答案】B【解析】图中X为下丘脑,Y为垂体,A正确;甲状腺活动受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直接调节,甲状腺活动受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间接调节,B错误;图中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D正确.4.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B.c激素是下丘脑释放的,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C.d表示的激素由胰岛A细胞产生,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D.信息分子参与的a、c、d调节过程均存在反馈调节【答案】D【解析】解:A、作用于甲状腺的激素是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A错误;B、c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B错误;C、d能通过调节使血糖浓度降低,所以d是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产生,C错误;D、甲状腺激素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过程都有反馈作用,通过反馈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D正确.5.如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B.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为胰岛A细胞C.结构①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的分泌D.血糖升高能直接刺激胰岛通过主动运输分泌相应激素【答案】D【解析】解:A、由图分析,血糖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故A正确.B、血糖浓度升高,则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浓度低时,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故B 正确.C、下丘脑对血糖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分泌激素;故C正确.D、血糖升高,则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故D错误.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可使血糖升高的动物激素, 当人体受到刺激后体内会发生如下图所示的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B.下丘脑促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机理相同C.下丘脑中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受体D.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反馈调节的特点, 其含量有助于血糖保持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A项中,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可使血糖升高的动物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A正确。

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测试题(普通卷)

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测试题(普通卷)

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测试题(普通卷)满分:100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共60小题,共60分)1.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1分)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2.如图是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腺体名称,A、B代表激素名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分)A.甲所代表的腺体名称是下丘脑B.图中①②③④四个过程,具有抑制作用的是③④C.人体通过分级与反馈调节来维持甲状腺激素的正常值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将减少3.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分)A.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调节甲状腺分泌激素B.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也存在反馈调节机制C.下丘脑可调节垂体的活动D.血液中一定含量的甲状腺激素对垂体、下丘脑有抑制作用4.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1分)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5.如图显示恐惧反射的建立过程.将建立反射后的小鼠放回反射箱时,小鼠体内不会发生的是()(1分)A.胃肠蠕动加速B.血糖升高C.呼吸加速D.心跳加快6.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1分)A.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定会在突触后膜上产生动作电位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需要载体和ATPC.静息时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为0D.在动物体内,神经元树突和细胞体的细胞膜受到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7.下列关于人体健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1分)A.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反应B.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胰岛A细胞受损C.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系统疾病D.发生恶性肿瘤与机体免疫功能的缺失密切相关8.下列有关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1分)A.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脂质B.激素是具有高效性的生物活性物质C.血浆中激素的含量是稳定不变的D.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广泛存在于组织细胞上9.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肢体()(1分)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10.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1分)A.神经元能产生并传导兴奋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C.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D.兴奋在反射弧上双向传导和传递11.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1分)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12.如图表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1分)A.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B.骼肌受有关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C.激素③作用的靶器官只有甲状腺D.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13.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生物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题1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生物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题1及答案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选择题1止痛药物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最可能的作用部位在()A突触间隙 B轴突细胞体 D树突2当神经纤维在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A.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B.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膜内外电位不会发生变化3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兴奋这属于()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激素调节 D内分泌调节4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进行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主要是利用什么调节( )A 神经调节B 激素调节体液调节 D 环境调节5右图是表示人体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箭头表示信息传递方向)。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表示反射弧,则其信息都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B.若a为下丘脑,则c的分泌物可能是甲状腺激素.若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于细胞核中D.若a、b、c依次为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则该过程为细胞免疫的反应阶段6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B兴奋的电信号转为成化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7成年女性排卵的前1天,血浆中雌激素、促性腺激素互相调节,二者均逐渐增加。

血浆中血糖、胰高血糖素浓度互相调节,二者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②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③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④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A.①③ B.②③.②④ D.①④8摘除大白鼠的胰腺,将胰腺的一部分再植入大白鼠的皮下,该动物未出现糖尿病的症状;一段时间后,将皮下的移植物(胰腺组织)除去,该大白鼠立即出现血糖浓度升高并出现了糖尿病症状;随后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该大白鼠血糖水平恢复正常,且糖尿病症状消失。

2024年高考总复习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拓展练+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总复习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拓展练+答案解析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物·必修3·人教版
本章的主要知识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要求能结合日常生活的情景,分析说明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常涉及到的学科核心素养有生命观念(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科学思维(分析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建立稳态调节模型)、科学探究(探究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特点、探究动物激素的功能等)、社会责任(了解糖尿病、艾滋病等的症状、致病机理和预防措施,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讲 内环境与稳态(必修3)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讲 内环境与稳态(必修3)

[总结提升] 内环境各组成成分关系的判断
两个单箭头之间的一定是淋巴,发出单箭头指向淋巴 的一定是组织液,由淋巴发出的单箭头一定指向血浆。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1
(2)稳态失衡: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
原因① ②外 人界 体自 环身 境的 调变 节功 化能 过出 于现 剧障 烈碍 [注意] “内环境”稳态失调一定是由于“内环境成分或理 化性质”改变引起的。
①酸碱平衡 ②Na+、K+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调节 ⑤蛋白质平衡 ⑥呼吸酶的不断
更新
A.①②③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
3.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
①酸碱平衡 ②Na+、K+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调节 ⑤蛋白质平衡 ⑥呼吸酶的不断
更新
A.①②③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⑥
和 免疫系统 。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
地正常运行。 内环境 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
换的 媒介 。
(4)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 化性质保持 动态平衡 。
2.葡萄糖和氧气进入内环境并最终被组织细胞吸收利用的途径
(1)由图可以看出葡萄糖和氧气由外界到最终被细胞利用分别穿
答案:D
[总结提升] 组织水肿 5 大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 引发的原因如下:
[建体系·先填后看]
绝大多数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组织液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或血浆
3.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连线]

【志鸿全优设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检测 必修3第一单元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志鸿全优设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检测 必修3第一单元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从肠道直接吸收葡萄糖解析: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小肠壁的肌细胞不能从肠道直接吸收葡萄糖,只能从组织液中吸收。

答案:D2.下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参与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D.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稳态一样,其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解析: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除三种调节方式外,还需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如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

答案:B3.右图表示正常人体组织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体液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②和④可进行物质的双向交换B.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红蛋白C.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①→②→③D.图中①②③④构成了人体细胞的直接内环境解析:①~④分别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其中③不属于内环境;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在①中;组织液可转化为淋巴,而淋巴不能转化为组织液。

答案:C4.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N K C M C有蛋a++a2+g2+l-机酸白质①②1425.02.51.5103.36.016.0 ③1474.01.251.0114.07.51.0④11402.510.3525—47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D.①比④量多解析:表格中①是细胞外液,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生物体内的体液中,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

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作业:必修3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考生物总复习课时作业:必修3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选择题1.(2016年河南郑州一模)下列对神经调节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不一定兴奋B.神经细胞兴奋部位膜两侧电位的逆转是由于K+的大量内流造成的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电位不一定是外负内正D.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中的低级中枢2.(2014年江苏卷)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3.(2016年湖南六校联考)如下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B.甲区域与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C.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4.(2016年云南师大附中月考)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属于非条件反射B.机体内各种反射活动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D.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5.(2016年安阳模拟)在运动或举重项目中,某运动员腰部受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

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反射弧的()(导学号57130187)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A.②④B.①③C.①②D.②⑤6.(2016年德州二诊)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

下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图1 图2A.a点时,K+从细胞膜②侧到①侧移动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C.b→c过程中,大量Na+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D.b点时,细胞膜①侧电位比②侧高7.右图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在该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A.与递质结合后,受体被分解B.膜与膜的融合C.ATP发生水解,释放能量D.膜电位的变化8.将灵敏电流计连接到图1神经纤维和图2突触结构的表面,分别在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导学号57130188)图1图2A.分别刺激a、d点时,指针都偏转1次B.分别刺激b、c点时,指针都偏转2次C.由于a点离两个接点距离相等,所以理论上指针不偏转D.分别刺激a、b、c、d处,指针偏转1次的现象只发生在刺激d点时9.(2016年江苏南通模拟)关于人脑相关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脑皮层S区受损会患运动性失语症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C.小脑具有控制生物节律的作用D.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10.(2015年陕西西安质检)右下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评(A卷)(附答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评(A卷)(附答案)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测评(A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某人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受伤的区域是A.大脑皮层运动区B.大脑皮层S区C.大脑皮层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D.大脑皮层H区答案:B2.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 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A.疫苗B.外毒素C.抗原D.抗体答案:D SARS患者治愈后,其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将其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 患者体内后,血清中的抗体会与SARS病毒(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起到特异性免疫的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3.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

当在A 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答案:D在不同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给图中A点一定的刺激,兴奋发生后A点膜电位由原来的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并向两侧传递,当传到甲电流表的左电极处时,其电位与甲电流表的右电极处的膜电位存在电位差,电流表指针偏转一次。

由于甲电流表的右侧电极与乙电流表的两个电极均位于前一个神经元上,兴奋无法逆传,故甲只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4.由同一器官分泌,且生理效应相反的一组激素是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D.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答案: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是由胰岛分泌的,对血糖含量的调节起拮抗作用。

5.在人体内,下面哪一组物质可以在同一个细胞中产生A.胰岛素和胰蛋白酶B.甲状腺激素和呼吸酶C.孕激素和促性腺激素D.生长激素和淀粉酶答案:B呼吸酶存在于所有细胞中,故分泌甲状腺激素的甲状腺细胞同时产生呼吸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感性认知][理性归纳](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3)选择属于内环境成分的序号填空:(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 ­ ­ ­ ­ ­ ­ ­ ­ ­ ­ ­ ­ ­ ­ ­ ­ ­ ­ ­ [高频考点·讲练悟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血浆、组织液、淋巴的异同点(1)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④激素调节过程中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

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题点突破]1.(2015·海南高考)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解析:选C 血浆和组织液都属于体液,有运输激素的作用;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和淋巴中都有免疫细胞;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 CO2、尿素、神经递质等B.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C.人体内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的反应发生于外界环境中D.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解析:选D 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

淀粉水解反应发生于消化道中,而消化道应属于外界环境。

方法·规律| “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命题点11.(2017·合肥月考)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B.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可以变化,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运动解析:选D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稳态主要表现在:体温、血浆pH、血浆渗透压和血糖浓度等保持相对稳定。

人体体温的变化范围是36.5~37.5 ℃;血浆pH的变化范围是7.35~7.45;血浆渗透压一般为770 kPa(37 ℃时);血糖浓度正常水平为0.8~1.2 g/L。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就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2.(2014·全国卷Ⅰ)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解析:选D 内环境指的是组成细胞外液的血浆、淋巴、组织液,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

拓展·归纳|人体pH稳态的维持(1)稳态维持的因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2PO4/Na2HPO4等。

(2)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如图)。

命题点2 内环境稳态的失调3.(2012·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解析:选D 淋巴管阻塞会影响组织液中部分体液经淋巴返回血浆,从而引起组织液增多,出现下肢水肿;血液中钙盐缺乏会引起抽搐,钙盐过多则会引起肌无力;过敏反应是由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同种过敏原的刺激引起的;腹泻可引起体液中水分和盐分大量丢失,但不会引起体液中蛋白质大量丢失。

4.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解析:选C 剧烈运动时机体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大量乳酸,使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过少,会造成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佝偻病患者体内Ca2+缺乏,所以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中暑是由于体内热量积累过多,不易排出体外,超出了内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体温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拓展·归纳|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引发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总结如下:­ ­ ­ ­ ­ ­ ­ ­ ­ ­ ­ ­ ­ ­ ­ ­ ­ ­ ­ ­ ­ [专题微课·重点培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常考的生物图示之(九)——内环境成分相互转化的三种模型图[图示解读][(1)图1中A 为组织细胞,细胞内的液体为细胞内液,组织细胞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

两端开口的为毛细血管,只有一端开口的为毛细淋巴管。

(2)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进行物质交换,因此都是双向箭头。

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因此,组织液→淋巴→血浆是单向箭头。

①单方向(箭头)⎩⎪⎨⎪⎧淋巴形成:组织液→淋巴淋巴流向:淋巴→血浆②双方向(箭头)⎩⎪⎨⎪⎧组织液 血浆组织液 细胞内液因此,图2中a 为血浆、b 为组织液、c 为细胞内液、d 为淋巴,图3中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读图技法](1)解答图1类题目时,首先要准确记忆体液的组成及其存在的部位,其中生活的细胞种类,其次是根据有无盲端分清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2)解答图2、3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体液各部分的转化关系,然后根据单、双箭头做出准确判断。

[演练冲关]1.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B .②中含激素、呼吸酶、乳酸、CO 2等物质C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D .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解析:选D 图中①为淋巴,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呼吸作用在细胞内进行,因此呼吸酶分布于细胞内;抗体对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起杀伤作用,不进入细胞内,而是先进入③组织液,再进入②血浆或者①淋巴;血浆中的氧经毛细血管壁扩散至组织液中,然后扩散至组织细胞内。

2.如图为人体体液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乙、丙、丁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②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丙中 ③丁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④DNA 解旋酶可以存在于乙内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③D .②③④解析:选D 体液可以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称做内环境,其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

从图中分析可知:甲、乙、丙、丁依次为淋巴、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后可以存在于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液体属于丙(组织液);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DNA解旋酶是胞内酶,存在于乙细胞内液中。

3.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②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乙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甲高,丁中O2浓度比甲液中高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丙液中,乙酰胆碱可存在于甲中D.剧烈运动后丁中产生的大量乳酸通过过程④、①进入乙,导致乙的pH明显降低解析:选C 分析图示可知,甲为组织液,乙是血浆,丙为淋巴,丁是细胞内液。

过程①受阻时,会导致组织液过多,引起组织水肿;乙(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甲(组织液)高;因组织细胞有氧呼吸不断消耗O2,丁(细胞内液)中O2浓度比甲(组织液)中低;T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位于淋巴(丙)、血液和淋巴结中,乙酰胆碱为神经递质,当神经末梢有兴奋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甲);由于血浆(乙)中存在缓冲物质,剧烈运动后细胞中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浆不会导致血浆的pH明显降低。

[高考真题集中研究——找规律]1.(2015·江苏高考)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 D.O2浓度解析:选B 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高于细胞内液,K+浓度低于细胞内液,组织液中的O2浓度高于细胞内液,细胞内液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大小基本相同。

2.(2015·海南高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B.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D.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被动运输将某种蛋白分泌到肠腔解析:选D 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如分泌促胰液素;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会改变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小肠黏膜中的一些细胞可通过胞吐方式将某种蛋白分泌到肠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