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国科园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 9《成功》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成功》教案范文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成功观。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进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与分析。
(2)重点词语和句型的掌握。
(3)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3)成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成功的认识和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5. 阅读理解:(1)教师出示阅读理解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评阅读理解题目,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文章主旨和作者观点。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完成课后阅读理解题目。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成功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 情境创设:通过生活实例或故事,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成功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经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成功》教案范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成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成功》。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了解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查找相关资料,丰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尊重作者、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成功》。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了解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成语的解释。
(2)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成功》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查找生僻字词和成语的解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和作者观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
5. 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编写一篇关于“成功”的作文。
(2)学生课后阅读类似题材的文学作品,拓展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4. 学生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成功》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拓展阅读。
3. 生僻字词和成语的解释。
4. 课堂练习题目及参考答案。
5. 课后作业要求及评价标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语文上册《成功》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难点知识。
2. 分析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3. 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人物形象及其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5. 情感抒发:(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成功的理解。
(2)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抒发自己的情感。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及其特点,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成功的理解,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堂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是否流畅、是否充满感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成功》教案范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成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成功》。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成功人士的故事和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成功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成功观。
(2)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决心和勇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律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成功》的朗读和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掌握。
3. 课文中所讲述的成功人士的故事和品质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长句子和复杂句型的理解。
2. 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朗读与理解:(1)让学生朗读课文《成功》,理解课文的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 分析与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所讲述的成功人士的故事和品质。
(2)邀请几组代表进行分享和交流,总结成功人士的共同特点和品质。
4. 应用与拓展:(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和写作成果。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成功理念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心中的成功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和理解课文《成功》,让学生了解成功人士的故事和品质,培养学生的成功观和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九年级语文《成功》教案

九年级语文《成功》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成功》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 增强学生对成功的认识和追求成功的动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成功》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成功案例和成功要素。
3. 探讨成功与努力、坚持、信念的关系。
4.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成功目标和实现途径。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成功》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成功案例和成功要素。
3.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成功目标和实现途径。
2.2 教学难点1. 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对成功与努力、坚持、信念的关系的探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成功案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成功的理解和经验。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成功要素。
3.2 教学手段1. 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成功案例。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互动和合作。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对成功的理解和经验。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成功》,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成功案例。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成功的理解和经验。
4.2 教学活动1.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成功》,理解课文内容。
2. 成功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成功案例,分析成功要素。
3. 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对成功的理解和经验。
4. 成功目标制定:学生思考自己的成功目标,并制定实现途径。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课文阅读和问题回答来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分析能力的评价:通过成功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来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成功》教案范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成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成功的独到见解。
2.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自我反思。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成功观。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成功的文章或故事,分享自己的成功经历。
(2)板书课题《成功》,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成功?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精讲课文,感悟成功观(1)分析课文第一段,理解作者对成功的定义。
(2)讲解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认识到成功的多样性。
(3)讲解课文第三段,让学生明白成功并非遥不可及。
(4)讲解课文第四段,让学生了解成功与付出的关系。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成功的认识。
5.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成功人士的成功之路,分析他们成功的因素。
(2)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成功观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成功经历的文章。
四、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自己成功经历的文章。
2.收集有关成功的故事,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成功》一文,让学生深刻理解成功的内涵,认识到成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自我反思,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拓展延伸,让学生更加明确成功的要素,激发他们追求成功的动力。
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成功的文章或故事,分享自己的成功经历。
(2)板书课题《成功》,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成功?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精讲课文,感悟成功观(1)分析课文第一段,理解作者对成功的定义。
九年级语文《成功》教案

九年级语文《成功》教案第一章:《成功》课文解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功》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课文中成功要素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成功要素的识别和分析。
2. 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成功要素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的难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成功》的打印稿。
2. 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成功的定义和意义。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难理解词语和句子。
4. 分析成功要素:学生分组讨论,识别和分析课文中的成功要素。
第二章:《成功》课文讨论与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课文《成功》。
2. 培养学生对成功要素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成功要素的识别和分析。
2. 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成功要素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课文中的难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成功》的打印稿。
2. 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成功的要素。
2.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识别和分析课文中的成功要素。
3. 分享讨论结果: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进一步讲解,解释难理解词语和句子。
第三章:《成功》课文写作技巧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成功》的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写作技巧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1. 课文中的写作技巧的识别和分析。
2. 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写作技巧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九年级语文《成功》教案

九年级语文《成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成功》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学会分析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论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成功观,认识到成功的内涵和外延。
(2)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热情,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成功》的基本观点和论证方法。
(2)成功的基本内涵和外延。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的分析。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追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成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成功的含义。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布置相关思考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成功观点的理解。
(2)选取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进行分析讨论。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要概念、观点和论证方法。
(2)分析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指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如何追求成功。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成功》,总结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成功案例,运用课文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解读。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成功的认识和追求成功的计划。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成功观点的认同和追求成功的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成功》学案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著有《牛棚杂忆》《季羡林全集》等。
留学德国是季羡林学术生涯的转折点。
留学德国后,季羡林走上东方学研究道路。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
【文体简介】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论证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第一课时
【知识积累】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词注音
言简意赅()浩劫()日晷()兀兀()饶舌()
阑珊() qiáo cuì( )( )
解释下列词语
言简意赅:
家喻户晓:
不期而来:
【合作探究】
作者对于成功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本文围绕“”这一话题,具体分析了、、机遇这三个条件,指出是成功之道。
最后提出希望:
希望人们能以勤奋的精神做学问或干事业,走向成功。
《成功》学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所引名言的含义,明确作者引用名言的目的。
学习作者中心突出、层次分明,旁征引博、逐层深入的写法。
【合作探究】
1、下面两句中的“不敢”意思一样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1)、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
(2)、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
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
2、作者在论述勤奋是成功的根本条件的时候,运用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试举例。
事实论据:
理论论据:
结合文段,请你分析下列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的观点是什么?
(1)、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
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2)、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5、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勤奋”“成功”的名人名言,请各写出一句。
成语简介: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
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悬梁: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刺股: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古代中国很重视读书,于是就有了孙敬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骨。
三种境界原词: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栏杆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像有着无尽的忧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象在哭泣。
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
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
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
昨天夜里,秋风吹落碧树的叶子。
我独自登上高楼,看路消失在天涯。
想寄一封信。
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译文: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碧绿的草色,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打算把放荡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欢笑反而觉得毫无意味。
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夜晚的东风将元宵的灯火吹得如千树花开,更让烟火看来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
华丽的马车香气洋溢在行驶的路上。
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
整个晚上,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
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找到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