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皴法的研究

合集下载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摘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这幅作品中,黄公望通过精湛的笔墨技法和细腻的构图布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色彩运用及意境表达方面,黄公望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山水画色彩搭配,展现出对自然景色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在作品中,文人画及山水美学的结合也体现出黄公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他在表现山水美学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山水画领域的不朽经典之作。

【关键词】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山水美学、艺术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构图与布局、色彩运用、意境表达、笔墨技法、文人画、魅力、登峰造极。

1. 引言1.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艺术价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作品,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画坛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黄公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精致描绘和对心灵境界的深刻把握。

他通过《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让观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内涵。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品,它的艺术价值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后世的艺术家们也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黄公望通过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登峰造极之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1.2 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山水画被视为中国绘画的代表之一,被称为“中国画”中的“山水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看作是大自然中最为美妙、最为深邃的意象,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黄公望,元代山水画家,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

早年间曾任中台察院掾吏,后因上司牵连而入狱,出狱后加入了全真教。

往来松江、苏州、杭州等地,以卖卜为生。

至正七年(1347)年定居富春江。

在艺术上他受赵孟頫的艺术影响很大并得到过他的指点,并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

除此之外他还宗法董源、巨然,但是他并没有因袭前人画法,而是在研习前人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对自然造化的师法,常常深入自然切身观察感受,对景写生,“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之。

”(《写山水诀》)“袖携纸笔,凡遇景,辍即模记。

”他用丰富的自然山水素材作为自己创作灵感的来源,在“师古人,师造化”的基础上,“中得心源”最终成为“元四家”之首。

图1《富春山居图》局部元黄公望纸本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纸本水墨,宽33厘米,长636.9厘米,始画于至正七年,至正十年黄公望题跋时终稿尚未完成,前后耗时近七年,是黄公望晚年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他艺术成就甚至是元代山水画艺术成就的最高代表。

该作品是黄公望为他的师弟郑樗(无用师)所作,以桐庐、富阳一带的富春江景色为蓝本绘制而成。

后被火焚,现存前半卷“剩山卷”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称“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为手卷形式,采用游移的视觉观察法,也就是散点透视来呈现画面,在构图上从右至左依次展开,从起篇的寂静萧瑟低缓的土坡绵延到树木繁茂、热闹非凡的山峦,转而是干涩萧疏深远的秃峰,在一片松林过后转为浩渺连绵浅滩疏林,最后一座孤峰归于沉寂…它就像一段旋律,高低起伏、起承转合的那么自然,河畔、疏林、楼阁、秀岭、峰峦是这旋律上的音符,开合聚散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诚如董其昌所言:“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

(《富春山居图》卷首题跋)。

“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i]。

”图2《富春山居图》局部元黄公望纸本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从技法层面上看,黄公望主要宗法董源、巨然,同时他还受到赵孟頫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促成了黄公望艺术风格的形成。

《富春山居图》皴法的研究

《富春山居图》皴法的研究

《富春山居图》皴法的研究作者:陈雪萍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11期摘要:《富春山居图》是元代文人画中蕴含的“隐逸”之气。

对这幅画的研究会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元代山水文化的发展。

皴法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绘制过程中表现物体肌理质地的基本手法之一,这一手法可以增加和丰富对物象形态的描绘。

关键词:皴法;黄公望;披麻皴;富春山居图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26-01毛笔与墨在纸本上的自然融合,促使画面产生了“皴、擦、点、染”不同的方法。

荆浩董源创立发展皴法,“皴”便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时不可缺少的一方面。

本文以黄公望晚年《富春山居图》为例,结合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对笔墨皴法进行研究,进而阐述山水画中蕴含的皴法美。

一、《富春山居图》简介黄公望,多次做官,受牵连入狱。

他出狱后选择隐居山林。

黄公望著有《写山水诀》一书。

黄公望有50多件作品存世,大都是其70岁以后的作品。

代表作有《天池石壁图》、《丹崖玉树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晚年代表作。

这幅画描绘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灵动秀逸,笔简意远。

丘陵起伏,江流沃土,沙汀平畴,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得当。

“长披麻皴”加少许的“解索皴”是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的手法。

这幅山水画既有北方山水崇山峻岭伟岸的态势,又有南方山水秀润多姿的风采,故称“变化极矣”。

二、《富春山居图》皴法细节解析《富春山居图》它以富春山为画首,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山头多矾石,整个山体按照脉络的延伸以“长披麻皴”为主要刻画方法,山脚和树根等用浓墨点苔法,构成了全幅画面葱郁盎然的态势,蕴含着经历了沧桑之后的安逸与平淡。

黄公望绘制富春山,清幽、纯粹,单用墨笔而不染色。

清代对披麻皴的观点是:“披麻皴,如麻披散也。

有大披麻、小披麻。

大披麻笔大而长,写法连廓兼皴,浓淡墨一气浑成,淋漓活泼,无一笔滞气。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富春山居图》是中国明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元末明初,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幅长卷绘制了浙江富阳富春山区的山水景色,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场景,展示了黄公望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注重山水的写意和构图。

他运用了写意的手法,以粗犷、简练的笔法勾勒出山峦的起伏和岩石的质感,如泼墨山水般自由奔放。

整幅画面中,多处运用了山势悬崖峭壁,给人以险峻、壮观之感。

黄公望在构图上注重对比和对称,善于运用深浅、虚实的巧妙变化,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融合了文人雅士的情致与山水风光的描绘。

他在画中描绘了山下村落的风貌,描写了人们在山林间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房屋、树木和人物的细节,展示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黄公望通过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乡愁的思念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文人士人的情怀和艺术追求。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体现了他对色彩的独特运用。

他善于运用色彩对比和色调的变化,使画面充满了韵味和光影效果。

他运用浅淡的墨色、淡雅的蓝、绿、紫等色彩,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山水氛围。

通过色彩的运用,黄公望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然景色的风光和人物情感的内涵。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表现了他独特的构图手法和笔墨技巧。

他善于运用外轮廓线和平行线的交错,使画面充满了动态感和节奏感。

他运用墨色的渲染和点缀,使画面的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和立体。

黄公望的笔墨技巧独到,他能够驾驭细笔、破笔、散笔等不同的笔法,创造出独特的山水风格。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融合了文人雅士的情致、山水风光的描绘、色彩的运用以及独特的构图和笔墨技巧。

这幅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情感,展示了黄公望深厚的绘画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山水画以及文人画影响深远。

简论《富春山居图》中的披麻皴

简论《富春山居图》中的披麻皴

简论《富春山居图》中的披麻皴作者:张勇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11期摘要:《富春山居图》蕴含着元代文人画的“隐逸”之气,通过了解《富春山居图》中披麻皴的运用,让我们知道了披麻皴作为中国山水画的主要技法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黄公望披麻皴《富春山居图》黄公望(1269-1354年),元朝著名的书法家、画家。

精通书法诗词以及散曲,中年后期开始学山水画,与吴镇、倪瓒、王蒙并称为元代四大家。

一、披麻皴的来源和《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披麻皴是画家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实践中所提炼出来的比较完整的一种绘画形式,作为山水画中重要的皴法之一,在《富春山居图》的创作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一)披麻皴的来源唐末五代时期,南北方山水画家创造出具有不同风格的山水画皴法,董源在北方山水画家运用皴法的基础上依照江南山体的圆缓、厚重,在皴法上运用了形状像麻一样的皴线来表现这种松柔和细密的山石形体,线条流畅圆润,刚劲有力,后世的画家称这种皴法为“披麻皴”。

[1](二)《富春山居图》的创作黃公望晚年时期为他的好友无用师创作了以富春江景色为主的《富春山居图》,为长卷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厘米,全图用比较淡雅的墨色所描绘,山和水的关系处理得巧妙自然,墨色变化丰富。

黄公望虽然以富春江景色为主要绘画内容,但表现的却是一种随性、自由的情感,画中的山水明显不是富春江景物的真实展现,而是画家心灵融于自然的一种状态,其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出一种豁达内心的释放。

从整个画面的设计上来看,画面结构聚散安排合理,与南宋时期的山水画相比没有特别突出近处的景色,与北宋时期的山水画相比在表现上不会显得格外拘谨。

内容上最吸引人的部分无非是中间那些高低起伏的山体,然后是一些山中的村庄和渐远的山峰,末尾是向左边过渡和与山体相交接的低矮浅坡。

技法上以长披麻皴为主,又加入了少量的“解索皴”,不仅表现出南北方山水各自不同的态势,而且变化多端。

富春山居图表现手法

富春山居图表现手法

富春山居图表现手法
《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在一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浅滩、激流、高峰。

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觉,到后面一段,出现了秋天的景,树叶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

艺术手法:
《富春山居图》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宛然天成。

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颇有灵气。

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罩染一层几近透明的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以浓墨点苔、点叶,醒目自然。

整个画面林峦浑秀,草木华滋,充满了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

元画静谧萧散的特殊面貌和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变法赖此得以完成,元画的抒情性也全见于此卷。

《富春山居图》的表现技法研究

《富春山居图》的表现技法研究

2018-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

《富春山居图》的表现技法研究史瑞杰(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天津300380)摘要:在中国绘画的史上,元代绘画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元四家对后代山水画影响深远。

黄公望的作品保存至今有《九峰雪霁图》、《天池石壁图》、《富春山居图》等,这些都是他的经典之作,特别是《富春山居图》影响深远,它在文人画中有重要的地位。

画面中的树木和山石的画法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水墨晕染的效果充分展示了江南山水的特点。

关键词:笔墨;水墨;特点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183-02由于之前文人画的影响,水墨画在元代发展到了顶峰,元代文人画家将平淡天真作为思想的最高追求。

作品都强调笔墨韵味,在《富春山居图》中将水墨的晕染效果表现的淋漓尽致,一、《富春山居图》的皴法历代以来《富春山居图》都受到很多大家的重视。

元代画家赵孟頫以湿笔皴法,但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技法已经相当成熟,但所写山石技法还不够生动。

虽然说《鹊华秋色图》中的山峰受到实景的限制,那么从他的《水村图》等画来看笔法虽然简洁概括,但不如《富春山居图》设色用笔精妙,富于变化。

《富春山居图》以单纯的水墨表现其艺术内涵。

正如清代画家恽南田所说:“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瓯香馆画跋》)。

但从画法上来说,其山石多用干笔皴擦,并在山石结构转折处点上苔点,描绘出了山石的更多层次。

近处树用干笔勾皴点染,姿态优美,而松树上的松针不用以前方法表现,而以干笔皴擦浓墨点绘,很有生气。

黄公望在表现方式上还是遵循“文人画”的一个笔墨传统。

在这张画中,大多都是以干枯的线条写出,没有大笔的浓墨,只有树上有浓墨和润墨,这样山和树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也让我们能欣赏出枯中有润,润中还见骨,相互协调统一。

整个山石的表现有浓有淡,淡墨勾、皴,阔笔干擦,浓淡结合,最后再用浓墨点醒整个画面,勾、皴、擦、点、染一气呵成。

富春山居图研究

富春山居图研究

富春山居图研究富春山居图是我国著名的山水画之一,是清代画家徐渭所绘制。

此画描绘了浙江富春江畔的自然景色和人类活动,深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画的背景和特点、艺术手法和文化意蕴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富春山居图的研究。

一、画的背景和特点富春山居图是徐渭在70岁高龄所绘,通常分为两部分:上下两幅,共长7.05米,高45.6厘米。

它描绘了浙江富春江畔的自然景色和人类活动。

上部是富春江畔的山水景色,下部是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通过富春江畔山水与人文相映生辉,真实展现了江南优美的山水人文风情。

富春山居图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它体现出徐渭的写实风格。

徐渭的画风优雅典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采用了用笔沉着有力、线条温润、具有汉唐画风的写实表现手法。

其次是画面的丰富性。

在富春山居图中,不仅有山林、溪流、茅屋等江南特有的自然景色,还有众多的人物、牛马、犬鸟等。

这些景色通过细腻、丰富的描绘,使画面显得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二、艺术手法徐渭在绘制富春山居图时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首先是对光影的处理。

在画中,光影效果极佳,画面中有明亮处和暗处,衬托得非常自然。

其次是色彩的运用。

徐渭在画中运用了大量的颜色,从深色到浅色,层次分明,非常逼真。

同时,他还采用了山水画中的贯穿性布局。

整个画面由水流、树林、山峰等自然景色贯穿连接,营造出一种山水环抱的感觉。

此外,徐渭还熟练使用了对比法、挥毫淋漓、以写为画等多种艺术手法。

三、文化意蕴在富春山居图中,徐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赞美了人类智慧和劳动成果。

整个画面通过山水交错,展示了江南人繁华、自然风光等特点。

同时,他把生动而微妙的点滴细节都用丰厚的笔墨彩绘出来,表现了人类活动的丰富和多彩。

总之,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珍品,它对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和文化意蕴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今天,我们不仅应该好好欣赏、感受这幅画作带来的美感和思想启示,也应该去更深入地了解它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不能让我们的文化遗产逐渐淡化和遗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富春 山居图》 灵 活运用笔 墨 , 每笔都蕴含 着对 自然 的感
山、 石、 树、 木气清质实 , 画面境界逸气横生 , 表现了文人逸 无一笔滞气 。此 法始 自董北苑 , 用笔 稍纵 , 笔从左 起 , 转过右 情 ,
收, 起笔重著 , 行 笔稍轻 , 悠扬辗转 , 收笔复重 , 笔 笔圆运 , 无扁 无方 , 石形多如象鼻 。 后清湘 、 朱耷 、 徐文长喜为之 。 至 巨然 、 米
擦相对 细致 ; 中景位置 的树木较 前者略 为含 蓄 , 树干则 以 图》中的手法 。这幅 山水画既有北方 山水崇 山峻岭伟 岸的态 皴 、 单笔勾勒为主 ,树叶用大笔触表现 ;小 面积树丛用线条勾 树
二、 《 富春 山居图》 皴法细节解析
《 富春山居图》 它 以富春 山为画首 , 山上树木郁郁葱葱 , 山 头多矾石 , 整个山体按照脉 络的延伸 以“ 长 披麻皴 ” 为 主要 刻 画方法 , 山脚和树根等用浓墨点苔法 , 构成 了全幅画面葱郁盎
点、 染” 不 同的方法。 荆浩董源创立发展皴法 , “ 皴” 便成为研究 春 山居 图》 为例 , 结合 中国山水 画的表现手 法 , 对笔墨皴 法进 行研究 , 进而阐述山水画中蕴含 的皴法美 。

了不 同景物 的形象和神态。 画中运用长披麻皴 : “ 浓淡墨一气混成 , 淋漓活泼 , 无 一笔 整体 上将 长披麻皴 与其他皴法结合使用就是 为了表现山石的
江两岸数百里 , 灵动秀逸 , 笔简意远 。丘陵起伏 , 江流沃土 , 沙 汀平畴 , 近树苍苍 , 疏 密有 致 ; 溪 山深远 , 飞泉倒挂 , 亭台小桥 , 各得其所 , 人物 飞禽 , 生动得 当。
石坡的刻画以勾勒 为主 ,山峰和峰峦运用勾勒与皴擦结合 的 手法。整幅画面体现 了以皴为主 的山水画表现技法 。
然的态势 , 蕴含着经历了沧桑之后 的安逸与平淡 。 黄公望绘制 富春 山, 清幽 、 纯粹 , 单用墨笔而不染色。 清代 对披麻皴的观点是 : “ 披麻皴 , 如麻披散也 。 有 大披麻 、 小披麻 。
干, 大笔点染树丛 , 树叶和树干相对 中景与近景 的树木更加 的 概括与简率 。
丰富对物象形态的描绘 。 关键词 : 皴 法; 黄公 望; 披麻皴 ; 富春 山居 图 中图分类号: J 2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3 3 - 0 0 2 6 — 0 1
毛笔与墨在纸本上的 自然融合 , 促 使画面产生பைடு நூலகம்了“ 皴、 擦、
三、 《 富春 山居图》 皴法总结
《 富春 山居图》 通过“ 长披麻皴” 绘制 了多样形 态的山体形
象, 展 现山体 的面貌 , 通过 墨的干 、 湿、 浓、 淡与线 条的疏 、 密、 动 、静 的发挥和组合 ,对 富春 山的景色进行 了较为灵活地描
绘。
大披麻笔大而长 , 写法连廓兼皴 , 浓淡 墨一气 浑成 , 淋漓 活泼 ,
山石大部分用干 笔皴擦 , 线条疏 密有致 ; 长披 麻皴为 主 ,
略加解索皴 ; 皴 笔的转折灵活 自如 , 墨虚实枯润 相融 , 运笔含
有飞 白, 使 山体有 了阴阳的变化 , 不拘泥于古人绘画技艺 的个
性, 将“ 脱俗” 的逸气透过水墨笔触表现出来 。 写林木 , 运笔用 中锋 、 侧锋 、 尖笔、 秃笔 、 破笔等 不同方法
元章 、 吴 仲圭 、 董玄宰 、 王石谷辈 , 俱是小披麻耳 。小披麻笔小 而短 , 写法先起轮廓 , 然后 加皴 。由淡至浓 , 层 层皴出 , 阴阳向 背, 或焦或湿 , 随意加擦 , 较大披麻为稍易 。北 苑亦多作此 , 后 辈 皆宗之 , 近世更喜学之 。”
士隐匿于 自然 、 安于 自然 、 热爱 自 然、 融于自 然 的生活境界 。 画 家 的创作以社会 阅历 为基础 ,这就是画家的作品 中蕴含 的与 其他朝代不 同的情感 : 清俗观 、 逸气观 。黄公望 在《 富春 山居
。“ 灵动多变” 是 黄公 望绘 画风格 中蕴藏 的特 点。他在 中国传统 山水画时不可缺少的一方 面。 本文以黄公望 晚年《 富 滞气 ”
形体特征 与神态 。
在表现山坡岩石方面 , 黄公望用笔简洁 。 低矮 山石和平坦

《 富春 山居 图》 简介
黄公望 , 多次做官 , 受牵连人狱。 他出狱后选择隐居山林 。 黄公望著有 《 写 山水诀》 一 书。黄公 望有 5 0多件作 品存世 , 大 都是其 7 O岁 以后的作品 。 代表作有 《 天池石壁 图》 、 《 丹崖玉树 图》 、 《 九峰雪霁 图》 、 《 富春 山居 图》 。 《 富春 山居 图》 是黄公望的晚年代表作 。这 幅画描绘 富春
艺 术 鉴

文艺 生活 L I T ER AT URE L I F E
2 0 1 3 _ 1 1
《 富春 山居图》 皴法的研究
陈雪萍
( 鲁 东大学 艺术学院 , 山东 烟台 2 6 4 0 2 5 )
摘 要: 《 富春 山居 图》 是 元代 文人 画中蕴含 的“ 隐逸” 之气。对这幅画的研 究会使我们更好地 了解元代 山水 文化的发展 。 皴 法是 中国传统 山水画绘制过程 中表现物体肌理质地的基 本手法之 一, 这一手法可以增加和
表现树的体貌特征。通过对巨作的整体研究 , 近景位 置的树 ,
“ 长披 麻皴 ” 加 少许 的“ 解索 皴 ” 是 黄公 望在 《 富 春 山居
势, 又有南方山水秀润多姿 的风采 , 故称 “ 变化极 矣” 。
树干将勾 、 皴 相结合 , 树 枝或勾或写 , 描绘树 叶使用 的点 、 写、
图》 中对树 、 石、 山、 林、 江 面等景物的刻 画展现 了经历 过仕途 坎坷隐逸于山林 的宁静与潇洒 。 参 考文献 :
[ 1 】 王璜生 , 胡光华. 中国画艺术专史[ M 】 . 江西: 江西美术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