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本论》译文

合集下载

欧阳修经典文言文翻译三篇.doc

欧阳修经典文言文翻译三篇.doc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下面是分享的欧阳修经典文言文翻译三篇。

欢迎阅读参考!欧阳修经典文言文翻译【篇一】《醉翁亭记》宋代: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且以谊之所陈,孝文略施其术,犹能比德于成、康。

况用于朝廷之间,坐于廊庙之上,则举大汉之风,登三皇之首,犹决壅稗坠耳。

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

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

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天,岂曰天年乎?(选自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译文:并且用贾谊的主张,孝文帝只要稍微运用一下,(达到的效果)还能与周成王、周康王的功德比美。

况且坐在朝廷上使用他的主张的话,就重振大汉的风气,超过三皇的功绩,犹如决堤放水、稗草成熟后的子粒脱落一样容易了。

可怎奈(孝文)却抵制辅佐王道的策略,远远地疏远了他。

所以贾谊路过长沙作赋一篇临汨罗江凭吊屈原,而司马迁在屈原之后为其作传,以昭明贾谊同屈原一样忠君爱国却遭摒弃放逐。

但班固不但不讥抨汉文帝疏远贤才,痛惜贾谊不受重用,却说贾谊是命里寿短才去世的。

再说贾谊是因为怀志不遇忧伤抑郁而意外早死,怎么能说他寿命短呢?2、苏轼《贾谊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贾谊论》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司非大无道之国背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①,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欧阳修的作品

欧阳修的作品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别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而他偏重抒情的词,写得婉曲缠绵,情深语近,例如《踏莎行》中上下阕的最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过春水春山,从思妇眼中写征人,情意深远,含蓄蕴藉,给人以新颖别致的感觉,感情亦非常深挚。

他还有一些词,虽然颓唐叹老、牢骚不平,却直抒胸臆,表现出襟怀豪逸和乐观的一面。

还有一些艳词,虽写男女约会,也朴实生动;当然,其中也不免有浅薄庸俗的作品。

此外,欧阳修还打破了赋体的严格的格律形式,写了一些文赋,他的著名的《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摹得非常生动形象,使人仿佛可闻。

这篇赋变唐代以来的“律体”为“散体”,对于赋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与苏轼的《赤壁赋》先后媲美,千载传诵。

《醉翁亭记》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

然而,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统一,蔚然深秀的狼牙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这样,无山,则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立,无亭,则山泉失色。

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作者笔下的朝暮和四时之景,也都是优美的风景画。

二、勾勤了一幅“与民同乐”的风习画文章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应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这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

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宴饮的奢华,但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与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饮的这种乐趣,也是王公贵族梦想不到的欢乐,作者在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游乐风习画。

欧阳修《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欧阳修《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修顿首再拜启。

得书,卑情不任欣慰之至。

戎狄侵边,自古常事,边吏无状,至烦大贤。

伏惟执事忠义之节信于天下,天下之士得一识面者,退夸于人以为荣耀。

至于游谈、布衣之贱,往往窃门下之名。

则士之好功名者,孰不愿出所长少助万一,得托附以成其名哉!况闻狂虏猖蹶,屡有斥指之词,至于执戮将吏,杀害边民,凡此数事,在于修辈尤为愤耻,每一思之,中夜三起。

然修无所能,徒以少喜文字,过为世人见许。

此岂足以当大君子之举哉?况今世人所谓四六者,非修所好,少为进士时不免作之,自及第,遂弃不复作。

在西京佐三相幕府,于职当作,亦不为作,此师鲁所见。

今废已久,惧无好辞以辱嘉命,此一端也。

某虽儒生,不知兵事,窃惟兵法有勇有怯,必较彼我之利否,事之如何,要在成功,不限迟速。

某近至京师,屡于诸公间,略闻绪言攻守之计,此实当时之宜,非深思远见者孰能至此?愿不为浮议所移。

古人所与成事□,必有国士共之。

非惟在上者□知人为难,士虽贫贱,以身许人,固亦未易。

欲其尽死,必深相知,知之不尽,士不为用。

今豪俊之士,往往蒙见收择,顾用□如何尔。

此在明哲,岂须献言。

然尚虑山林草莽,有慷慨自重之士,未得出□门下也,宜少思焉。

若修者,恨无他才以当长者之用,非敢效庸人苟且安佚也。

伏蒙示书,夏公又以见举。

某孤贱,素未尝登其门,非执事过见褒称,何以及此?愧畏!然某已以亲老为辞,更无可往之理,惟幸察焉。

(节选自《欧阳修文集》卷四十七)译文:(我)欧阳修顿首再拜书启。

收到您的来信,我私下里内心非常欣喜慰藉。

西戎和北狄侵犯我们边境,自古以来就是常事,戍边的官员无能,以至于让您费心。

我私下认为您忠义的节操在天下彰显,天下能有幸见您一面的士人,回去后就向别人矜夸,当做荣耀。

欧阳修本论译文

欧阳修本论译文

欧阳修本论译文欧阳修本论译文天下为一,海内安然。

为国家不做不长久,天下没有做不广呢。

俗话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说的是有条件的为容易的。

现在继承了儒家思想的基础,拥有万乘之尊名,因为有中国一家的天下,全部大禹贡赋的地方无不内输,只有上面所取,不能说是缺乏财。

六尺之死,持枪胜甲,力目的五石的弩、拉开两石的弓的几百万,只有上制而让他,不能说是缺乏战争。

朝廷内外的官员任职的数千名,官三班吏部常积的又有数百,三年一个令平民,而应诏的一万多人,礼部考试的七八千,只有上的选择,不能说是缺乏人才。

百姓看不到战争到现在将近四十年了,外振兵武,攘夷狄,对内修明法度,兴德化,只有上所做的,不能说没有时间。

以天子的仁慈圣明仁厚节俭,得到一些明智的臣子互相而计划的,天下积聚,可以像汉文帝、景帝的财富;制礼作乐,可以像周成王的兴盛;奋发威武以炫耀名誉,不能如汉武帝、唐太宗的显赫;论道德,可以复兴尧舜之治。

然而,财产不足以用在上而下已疲惫,兵不足以威慑在外而不敢骄傲在里面,制度不能成为万世的法则而日益丛生,一切得过且过,五代的时候没有差异,这很可惜啊。

这是对处于能达到的位置,可以达到的位置,当可得到的时候,又有可能导致的资本,然而害怕什么而久久不为呢?《本论》中译文佛教是中国担心千余年,世上的卓越不迷惑而有能力的人,没有人不想离开的。

自己曾经走了,而再大集:进攻的暂时击败而更加坚定,扑不灭的而更旺,最后在没有办法。

这真的不可以走了吗?这也是不知道的办法。

那医生的在努力的,一定要把他的病的由来,而研究其受疾病的地方。

生病的人中,乘于气虚而进入了,那么好的医生不攻他的病,而要培养他的气质。

士气饱满就病了,这是很自然的效果。

因此,救天下的病人,也一定要把祸患的由来,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疗。

佛为夷狄,离开中国最远,而有佛已经很久了。

尧舜三代之际,王政修明,礼义的教化充盈于天下,在这个时候,虽然有佛没有听得进去。

和三代衰亡,王政网,礼义废弃,后来二百多年,而佛教传到了中国。

《燕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燕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燕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燕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燕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燕赵论》原文及翻译苏辙原文:昔者三代之法,使天下立学校而教民,行乡射饮酒之礼。

于岁之终,田事既毕,而会其乡党之耆老①,设其笾豆酒食之荐,而天子之大夫亲为之行礼。

盖以为田野之民,裸裎②其股肱,而劳苦其筋力,长幼亲作,以趋一时之利,习于鄙野之俗,而不知孝悌之节,顽冒无耻,不可告语,而易与为乱。

是以因其休息而教之以礼,使之有所不忘于其心。

故三代之民,虽耕田荷任之贱,其所有为者甚鄙,而其中必有所守,其心甚朴,而亦不至于无知以犯非义。

何者?其上之人不以为鄙而不足教,而其民亦喜于为善也。

至于后世之衰,天下之民,愚者不知君臣父子之义,而天下风俗日已败乱。

今夫轻扬而剽悍、好利而多变者,吴、楚之俗也;劲勇而沉靖、椎钝③而少文者,燕、赵之俗也。

以轻扬剽悍之人,而有好利多变之心,无三代王者之化,宜其起而为乱矣。

若夫北方燕、赵之国,其劲勇沉靖者,可以义动,而椎钝少文者,可以信结也。

然而燕、赵之间,其民常至于自负其勇以为盗贼,无以异于吴、楚者,何也?其劲勇近于好乱,而其椎钝近于无知。

上失其道,而燕、赵之良民,不复见于当世,而其暴戾之夫每每乱天子之治。

仲尼曰:“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为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为盗。

”故古之圣人止乱以义,止盗以义,使天下之人皆知父子君臣之义,而谁与为乱哉?昔者唐室④之衰,燕、赵之人,八十年之间,百战以奉贼臣,竭力致死,不顾败亡,以抗天子之兵,而以为忠臣义士之所当然。

当此之时,燕、赵之士,惟无义也,故举其忠诚专一之心,而用之天下之至逆,以拒天下之至顺,而不知其非也。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夫民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故夫燕、赵之地,常苦夫士大夫之寡也。

(取材于宋·苏辙《苏辙集》)注释:①耆老:老年人。

②裎:裸体。

欧阳修《答祖择之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答祖择之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答祖择之书》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答祖择之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欧阳修《答祖择之书》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答祖择之书》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修启。

秀才人至,蒙示书一通,并诗赋杂文两策,谕之曰:“一览以为如何?”某既陋,不足以辱好学者之问;又其少贱而长穷,其素所为,未有足称以取信于人。

亦尝有人问者,以不足问之愚,而未尝答人之问。

足下卒然及之,是以愧惧不知所言。

虽然,不远数百里走使者以及门,意厚礼勤,何敢不报。

某闻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笃敬,笃敬然后能自守,能自守然后果于用,果于用然后不畏而不迁。

三代之衰,学校废。

至两汉,师道尚存,故其学者各守其经以自用。

是以汉之政理文章与其当时之事,后世莫及者,其所从来深矣。

后世师,法渐坏,而今世无师,则学者不尊严,故自轻其道。

轻之则不能至,不至则不能笃信,信不笃则不知所守,守不固则有所畏而物可移。

是故学者惟俯仰徇时,以希禄利为急,至于忘本趋末,流而不返。

夫以不信不固之心,守不至之学,虽欲果于自用,而莫知其所以用之之道,又况有禄利之诱,刑祸之惧以迁之哉。

此足下所谓志古知道之士世所鲜,而未有合者,由此也。

足下所为文用意甚高卓然有不顾世俗之心直欲自到于古人。

今世之人用心如足下者有几?是则乡曲之中能为足下之师者谓谁?交游之间能发足下之议论者谓谁?学不师则守不一,议论不博则无所发明而究其深。

足下之言高趣远,甚善,然所守未一而议论未精,此其病也。

窃惟足下之交游能为足下称才誉美者不少,今皆舍之,远而见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

此古君子之用心也,是以言之不敢隐。

夫世无师矣,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

意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敢。

三代、两汉之学,不过此也。

足下患世未有合者,而不弃其愚,将某以为合,故敢道此。

未知足下之意合否?(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译文:欧阳修禀告。

《宋史·欧阳修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欧阳修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欧阳修传》原文及翻译原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地学书。

举进士,调西京推官。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入朝,为馆阁校勘。

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

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

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

庆历三年,知谏院。

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

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

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

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

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

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

”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

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

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

”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居二年,徙扬州、颍州。

复学士,留守南京。

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

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

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节选自《·欧阳修传》)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时即死了父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王治理国家,难道与常人会有什么不同吗?他们的财物 一定从百姓那里取得,官吏一定从俸禄中得到供养。镇压暴乱 必定依靠军队,防范百姓必定使用刑法,这一切都同后世治国 的人大体相似。然而后世常常多混乱失败,三王却能够安定,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三王善于推究事情的主次轻重,知道办 事的先后缓急,因而做事有条有理。后代的统治者,谁不想天 下安定而且治理得好呢?他们用尽心机,越是劳苦政事越不能 成功,忧心忡忡地常常害怕暴乱失败的发生,而暴乱失败却总 是发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推究事情的主次轻重,不 知办事的先后缓急。
欧阳修《本论》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主次轻重,治国的方法也应分先后缓急。记 载尧、舜的书交字简略。后代治理天下,没有不效法夏、商、 周三代的,因为三代治理国家能够推究事情的主次,知道办事 的先后。夏禹、商汤、周文武三王治理天下时,制定赋税来平 均天下的负担,用爵位和封地来区分诸侯国等级,建立井田制 使百姓定居,根据职责任命官吏。国家有一定的贡赋收入,诸 侯国有一定的制度,百姓有一定的职业,官吏有一定的职责。 使百姓供养朝廷,虽勤劳但不穷困;朝廷治理地方百姓,简便 却不劳累。财力足够使用并可用来防备天灾;军队足以抵御外 患但又不至于成为祸患。这一切具备了,然后制定礼乐,倡导 仁义来教导百姓。因此,政令就容易推行,百姓就容易指使, 社会风气淳朴敦厚,王道便形成了。即使有荒淫懦弱的儿孙继 位,也能传七八百年才会完结。
宋朝自建立以来,到现在八十年了。对外平定了割据称王的 混乱局面,再没有与朝廷抗衡的国家;对内削弱了藩镇,没有强 悍的反叛大臣。天下一统,全国平安。建立国家不是不久,天 下不是不广大。现在继承三代圣主打下的基业,凭着皇帝的威 名,据有四海一统的天下,从前大禹征收贡赋的所有土地没有 不向朝廷纳税的,听凭朝廷去征收,不能说缺乏财物。身长六 尺的士兵,握着戈矛穿着铠甲,力量能开足五百斤的强弩、拉 满二百斤的弓的人有几百万,专听朝廷的控制和命令,不能说 缺乏士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朝廷内外的官员,在职的人有几千名,三班院和吏部还常常有 几百名官员等待派遣,三年进行一次科举考试,应考的人有一 万多,其中赴礼部考进士的有七八千,专听朝廷挑选,不可以 说缺少贤才。百姓没有见到战争差不多有四十年了,对外振作 军威,驱逐敌人,对内完善法令制度,提倡道德敎化,专等朝 廷去做,不可以说没有时间。凭着皇上的仁慈、圣明、俭朴, 得到一两个明智的大臣一起来谋划,那么,国家的积蓄,可以 像汉文帝、汉景帝时那么富足;制作礼乐,可以像周朝那么兴旺; 发扬国威,使名声照耀天下,可以像汉武帝、唐太宗那么显赫; 讲究道德,可以出现尧、舜时的安定局面。但是,现在财物不 够朝廷使用而百姓已经很困乏,士兵不能镇慑敌人却敢对国家 骄横,制度不能成为万代的法制而一天天地芜杂。一切都苟且 敷衍,与五代时没有不同,这很该叹息啊。这正是处在能达到 治理天下的形势,逢上可以成功的时代,又有能成功的资本, 然而究竟还害怕什么而长期不励精图治呢!
当代要做的事情很多,应该先做的有五件。其中有两件 是主管官吏知道的事情,其他三件却还没有想到它们。满足 天下的用度,没有比财物更要紧的;维系天下的安危,没有 比军队更重要的。这该是主管官吏知道的事情。然而,即使 财物丰富了,如果征收没有止境、花费也没有限度,那么百 姓越来越贫困、官府便越来越劳累。军队强大了,却不懂得 用它的方法,那么兵士便会骄横而产生祸乱。节省财力、善 于用兵的方法,没有比建立制度更紧要的了。制度已经具备, 军队已经可以驱使,财物已经足够之后,能够守住这种情况 的方法,没有比任用贤人更紧要的了。所以调剂财物节制军 队,制定法令来控制它们,任用贤人来保持法制的推行,尊 重名位来劝勉贤才,这五件事相互作用,是统治天下的人经 常要做的,也是当代最紧要的事情,却被执政的人忽视了。
现在全国并没有暴乱,皇上的政令并没有残暴之处,并没 有大的水旱灾害,君臣上下也不是不和。凭着这么安稳广大的 天下,又没有一点事故,而南夷有人竟敢杀害皇帝任命的大官, 西夷有人敢反叛称王,北夷有人竟敢僭号称帝分庭抗礼,为什 么呢?人口的数目一天天增多,土地的出产一天天丰富,公家的 消耗一天天窘急,以至四方异族不归服,中央朝廷不被尊重, 天下财源不充实,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五件事没有做好才这样 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