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欧阳修《苏氏文集序》练习及答案译文
《重刊苏文忠公全集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重刊苏文忠公全集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重刊苏文忠公全集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重刊苏文忠公全集序明·李绍古今文章,作者非一人,其以之名天下者,惟唐昌黎韩氏、河东柳氏、宋庐陵欧阳氏、眉山二苏氏及南丰曾氏、临川王氏七家而已。
然韩、柳、曾、王之全集,自李汉、刘禹锡、赵汝砺、危素之所编次,皆已传刻,至今盛行于世。
欧阳文惟欧所自选《居士集》,大苏文惟吕东莱所编文选,与前数家并行,然仅十之一二。
求其全集,则宋时刻本虽存,而藏于内阁,仁庙亦尝命工翻刻,而欧集止以赐二三大臣,苏集以工未毕,而上升遐矣。
故二集之传于世也独少,学者虽欲求之,盖已不可易而得者矣。
海虞程侯自刑部郎来守吉,谓欧吉人,吉学古文者,以欧为之宗师也,尝求欧公大全集刻之郡黉(hóng古代称学校),以幸教吉之人矣。
既以文忠苏公学于欧者,又其全集世所未有,复遍求之,得宋时曹训所刻旧本及仁庙所刻未完新本,重加校阅,仍依旧本卷帙,旧本无而新本有者,则为续集并刻之,以与欧集并传于世。
既成,教授王君克修请予序。
公为人英杰奇伟,善议论,有气节。
其为文章,才落笔四海已皆传诵。
下至闾巷田里,外及夷狄,莫不知名。
其盛盖当时所未有。
其文名盖与韩、柳、欧、曾、王齐驱而并称,信如天之星斗,地之山岳,人所快睹而钦仰者,奚庸序为?独推程侯今日所以传刻之意,则不可不序以见之也。
盖公文全集初有杭、蜀、吉本及建安麻沙诸本行于世,以岁既久,木朽纸弊,至于今,已不复全矣。
兹幸程侯慕仰昔贤,思其著述,亟为寻访,俾散乱亡逸者,悉收拾之,汇为一集,传刻于世。
使吾郡九邑之士,得而观之,皆知学古之作,而无浮靡之习。
四方郡邑之广,以至遐裔之地,亦必因以流布,而皆有以沾其賸馥(shèng fù 余香)。
后之君子,将转相摹刻以传,又可及于久远。
则侯之幸教学者之意,非独止于一郡,而达之天下,垂之后世无穷焉。
是其有功于苏文,岂不亦大矣乎!予故乐而为之序。
(有删改)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欧集止以赐二三大臣止:停止B.教授王君克修请予序序:作序C.亟为寻访亟:多次D.俾散乱亡逸者俾:使7.下列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吾国果之美者,桔与柑也A.夫差与之成而去之B.为是其智弗若与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于是相如前进缻B.千里逢迎C.都督阎公之雅望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之所以重刊苏东坡文集,是因为以前李汉、刘禹锡、赵汝砺、危素、吕东莱等所编的苏东坡文选收录不全,且在世上流传甚少,求学之人得之不易。
文言文阅读训练:欧阳修《苏氏文集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欧阳修《苏氏文集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氏文集①序欧阳修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木于本修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日:“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亦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虽其摆选近走出其港气无怪已熊赏I1发见血物亦丕熊擅也。
故方其挨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
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凡人之情,忽近而责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J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
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
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
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
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
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
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皆以言语声偶撞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其后天子本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
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删改)[注]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
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②韩、李:指韩愈,李翱。
③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
④以言语声偶撼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
“苏序”文言文主题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4小题。
先子讳序,字仲先,生于开宝六年,而殁于庆历七年。
娶史氏夫人,生子三人,长曰澹,次曰涣,季则洵也。
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
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上自朝廷郡邑之事,下至乡闾子孙畋渔治生之意,皆见于诗。
观其诗虽不工,然有以知其表里洞达,豁然伟人也。
性简易,无威仪,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
见士大夫曲躬尽敬,人以为谄,及其见田父野老亦然,然后人不以为怪。
外貌虽无所不与,然其中心所以轻重人者甚严。
居乡闾,出入不乘马,曰:“有甚老于我而行者,吾乘马,无以见之。
”敝衣恶食处之不耻,务欲以身处众之所恶,盖不学《老子》而与之合。
居家不治家事,以家事属诸子。
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
凶年尝鬻其田以济饥者。
既丰,人将偿之,曰:“吾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
”卒不肯受。
力为藏退之行,以求不闻于世。
然行之既久,则乡人亦多知之,以为古之隐君子莫及也。
以涣登朝,授大理评事。
(节选自苏洵《族谱后录下篇》)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
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
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
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
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
公未尝问。
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
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
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
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谨状。
(节选自苏轼《苏廷评行状》)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以家事属.诸子属于B.凶年尝鬻.其田以济饥者买C.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效法D.所以劝导成就..者成全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B.吾儿当忧其.学耶/吾其.还也C.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吾所以D.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B.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C.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D.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中的“孤”在指幼年时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一)陈遗至孝。
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②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③出征。
时遗已聚敛④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
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⑤而死者。
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铛:锅。
②值:正好遇到,恰逢。
③即日:当天,当日。
④敛:积攒。
⑤馁:饥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陈遗至.孝至:极,十分(2)遗作.郡主簿作:做,担任(3)辄.贮收焦饭辄:就(4)遁入.山泽入:进入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锅巴)储存起来,回到家里后就给母亲。
(2)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做人要有孝心;要尊重老人的喜好;好人有好报。
附参考译文:陈遗十分孝顺。
他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锅巴)。
陈遗担任主簿时,总是带一个口袋,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储存起来,回到家里后就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侵入吴郡,当天郡守袁山松就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底的焦饭,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
(袁山松)和孙恩开战,(被孙恩)打败了,军队溃散,逃入山林沼泽,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当粮食的,有的人因为饥饿而死了。
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二)金山寺(并序)梅尧臣昔尝闻谢紫微①言金山之胜,峰壑攒水上,秀拔殊众山,环以台殿,高下随势,向使善工摹画,不能尽其美。
初恨未游,赴官吴兴,船次瓜洲,值海汐冬落,孤港未通,独行江际,始见故所闻金山者,与谢公之说无异也。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序》阅读答案及译文1送姚姬传①南归序(清)刘大櫆古之贤人,其所以得之于天者独全,故生而向学。
不待壮而其道已成。
既老而后从事,则虽其极日夜之勤劬,亦将徒劳而鲜获。
姚君姬传,甫弱冠而堂已无所不窥,余甚畏之。
姬传,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则南青也。
忆少时与南青游,南青年才二十,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其后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
明年,余以经学应举,复至京师。
无何,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犹未娶也。
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姬传之显名当世,固可前知。
独余之穷如曩时,而学殖将落,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也。
昔王丈成②公童子时,其父携至京师,诸贵人见之,谓宜以第一流自待。
文成问何为第一流,诸贵人皆曰:射策甲科,为显官。
文成莞尔而笑,恐第一流当为圣贤。
诸贵人乃皆大惭。
今天既赋姬传以不世之才,而姬传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其射策甲科为显官,不足为姬传道;即其区区以__名于后世,亦非余之所望于姬传。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以尧舜为不足为,谓之悖天,有能为尧舜之资而自谓不能,谓之漫天。
若夫拥旄仗钺,立功青海万里之外,此英雄豪杰之所为,而余以为抑其次也。
姬传试于礼部,不售而归,遂书之以为姬传赠。
【注】①姚姬传:姚鼐,字姬传。
姚鼐与方苞、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②王文成:王守仁,明代思想家,死后谥号文成。
5.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甚畏之畏:畏惧B.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乡:乡试C.谓之漫天漫:欺骗D.遂书之以为臣传赠书:写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其世父则南青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归与姬传相见孰与君少长C.其父携至京师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诸贵人乃皆大惭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A.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B.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C.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D.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赠序写于姚鼐离京准备南归之际,作者在文中热情赞扬了姚鼐的诗文才华,并借用孟子的话表达对姚鼐的厚望。
《宋史·欧阳修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宋史·欧阳修传》阅读答案及翻译《宋史·欧阳修传》阅读答案及翻译欧阳修既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古代官吏。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宋史·欧阳修传》阅读答案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泓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日:“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
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日:“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修幼失父,母尝谓日:“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吾问之,则日: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吾日:‘生可求乎?’日:‘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
”修闻而服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2)文章止于润身()(3)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4)其平居教他子弟()18.对下列两句中“而”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宽简而不扰②修闻而服之终身A.①②中的“而”都是介词B.①中的“而”是介词,②中的“而”是连词C.①②中的“而”都是连词D。
①中的“而”是连词,②中的`“而”是介词19.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1)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2)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20.下文共有3个分句,请依次把它们写出来。
(2分)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请概括并简析欧阳修为官从政之道。
《苏洵传》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2篇(含答案与翻译)

《苏洵传》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与翻译)【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
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11.请用“/”标示下列句吕的语意停顿。
(2分)(1)媵人持汤沃灌(2)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1)缊袍敝.衣(2)主人日.再食(3)闭户益.读书(4)遂.通《六经》13.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2)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译文:14.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3分)答:15.古代名人苦读的故事很多,请你再写出两个。
(2分)①②【参考答案】11.(2分)①媵人/ 持汤沃灌②年二十七/ 始发愤为学12. (4分)①破②每天③更加④于是,就13.(4分)①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②(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14.(3分)示例: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或只要学习,就为时不晚)(言之有理即可)15.(2分)示例:囊莹映雪凿壁倫光等【参考译文】【乙】苏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
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一年多后去考进士,又去考茂才异等,都没有考中。
文言文欧阳修《《廖氏文集》序》阅读练习及答案译文

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廖氏文集》序[北宋]欧阳修自孔子没而周衰,接乎战国,秦遂焚书,六经于是中绝。
汉兴,盖久而后出,其散乱磨灭,既失其传,然后诸儒因得措其异说于其间,如《河图》《洛书》,怪妄之尤甚者。
余尝哀夫学者知守经以笃信,而不知伪说之乱经也,屡为说以黜之。
而学者溺其久习之传,反骇然非余以一人之见,决千岁不可考之是非,欲夺众人之所信,徒自守而世莫之从也。
余以谓自孔子殁,至今二千岁之间,有一欧阳修者为是说矣。
又二千岁,焉知无一人焉,与修同其说也?又二千岁,将复有一人焉。
然则同者至于三,则后之人不待千岁而有也。
同予说者既众,则众人之所溺者可胜而夺也。
夫六经非一世之书,其将与天地无终极而存也,以无终极视数千岁,于其间顷刻尔。
是则余之有待于后者远矣,非汲汲有求于今世也。
衡山廖倚,与余游三十年。
已而出其兄偁之遗文百余篇号《朱陵编》者,其论《洪范》,以为九畴圣人之法尔,非有龟书出洛之事也。
余乃知不待千岁,而有与余同于今世者。
始余之待于后世也,冀有因余言而同者尔,若偁者未尝闻余言,盖其意有所合焉。
然则举今之世,固有不相求而同者矣,亦何待于数千岁乎!廖氏家衡山,世以能诗知名于湖南。
而偁尤好古,能文章,其德行闻于乡里,一时贤士皆与之游。
以其不达而早死,故不显于世。
呜呼知所待者必有时而获知所畜者必有时而施苟有志焉不必有求而后合余喜与偁不相求而两得也于是乎书。
嘉佑六年四月十六日,翰林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充史馆修撰欧阳修序。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反骇然非余以一人之见指责B.则众人之所溺者可胜而夺也改变C.以无终极视数千岁看待D.始余之待于后世也当初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徒自守而世莫之从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余乃知不待千岁臣乃敢上璧C.其将与天地无终极而存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D.以其不达而早死洎牧以谗诛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谈了对儒家经典中怪诞之说的怀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古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苏氏文集①序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
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
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
后百有余年,韩、李②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
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
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
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
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③,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
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④,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
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
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
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
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
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
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释】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
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韩、李:指韩愈、李翱。
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
④以言语声偶擿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
擿裂,剔取割裂。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见遗于一时遗:馈赠
B.子美之齿少于予齿:年龄
C.忽近而贵远贵:看重
D.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即:接近
15.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何其难之若是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使民敬、忠以劝
C.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作为古歌诗杂文公为我献之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正当他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文章就已经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的光芒。
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苏子美为文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与众不同,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
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不久死去;而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得到了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
18.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2)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14.A(A遗弃)
15.A(A取独;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C代词……的人/助词,判断语气表提顿;D动词写/介词替)
16.D(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并未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
17.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日产|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
18.(1)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出力排挤他要把他置之死地的人,对于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加损毁掩盖。
(考点:每个分句一分,虽、者、至、少毁掩蔽要求翻译准确,句意连贯通顺。
)
(2)唯独苏子美,在全社会都不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他从始至终守定自己的主张,不被世俗的取舍牵制,可以称得上是见解独特与众不同的人啊。
(考点:每个分句一分,举、为、自守、牵制、趋舍要求翻译准确,句意连贯通顺。
)【参考译文】
我的友人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在太子太傅杜公的家中得到了他一生文章的遗稿,我收集整理这些文章把它编为十卷。
子美是杜公的女婿,我便把那苏氏文集归还给杜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就是金玉啊,即使抛弃埋没在粪土之中,也不会消融腐蚀。
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
虽然它受埋没没有问世,然而它的精神和光辉,已经能常常自动地发射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
所以,正当作者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出力排挤他要把他置之死地的人,对于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加损毁掩盖。
大凡人们的感情,忽视近代的而重视古代的,苏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在将来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啊!杜公可以没有遗憾了。
”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章、政治的兴盛衰败情况,很奇怪唐太宗将国家治理得兴盛太平,接近三代圣王盛世时代,可是在文章方面,不能革除齐梁等朝浮靡文风的残余习气。
后来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一辈人出现,此后,元和时代的文章才
恢复了古文传统。
唐朝衰亡,战乱不息,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安定,安然无事。
过了将近一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自古以来,太平的时代少,混乱的时代多。
幸而时代太平了,但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为什么如此困难呢?难道不是因为难以得到那能够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如果一旦有了那样的人,又幸运地出现在太平时代,世人难道可以不为此重视他、爱惜他吗?可叹我的好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错,以致被削职为民,流落外地死去。
这真是值得叹息流泪,使人替当代那些担任要职应该为国家欢喜地培育优秀人才的仁人君子们感到可惜啊。
苏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在他之后。
天圣年间,我在礼部参加进士考试;看见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之为“时文”,还以此相互夸耀。
而唯独子美跟他哥哥苏才翁、参军穆伯长,写作古体诗歌和杂文。
当时人们都对他们大加讥笑,可子美不顾这些。
后来;皇上担忧“时文”的不良影响,下诏书劝勉学写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传统。
从此那股风气才慢慢消失了,而学写文章的人也逐渐趋向古文了。
唯独苏子美,在全社会都不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他从始至终守定自己的主张,不被世俗的取舍牵制,可以称得上是见解独特与众不同的人啊。
苏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便被免职;后来任湖州长史,不久便死了,享年四十一岁。
他体格相貌奇特雄伟,远望他感到高不可攀,接近他却感到很温和,时间越久越觉得他值得爱慕。
他才能虽然很高,但人们也不太嫉妒他。
那些人攻击他驱逐他,意图不全在子美一人身上。
全靠皇上聪明仁圣,凡是当时被指名受排斥、从两三个大臣往下、有人欲借苏子美事件对他们进行株连陷害的人,都被保全下来了,现在都得到了荣耀恩宠。
就是那些与子美同时饮酒而获罪的人,大都是一时杰出人才,现在也被招纳任用,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不好吗?悲痛啊!
庐陵欧阳修写下这篇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