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五十五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3-201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3-201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长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无讼”概念源自孔子在《论语•颜渊》中的一句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这体现了孔子对理想社会关系的追求。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无讼”观念是调剂社会关系的美好愿景。
在当今中国,尤其在广大的乡村社会,这种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即在发生纠纷时通常愿意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而非直接诉诸法律。
在孔子看来,“仁”是社会的基础。
每个人都做到“克己复礼”,约束私利,天下就“归仁”了,个人也就成为“不忧不惧”的君子,从而构成“君子”社会。
君子“既明且远”,就可以从政来治理社会。
如何调解社会纠纷矛盾?诉讼必不可少,但诉讼的目的是止讼以至无讼,消除诉讼的社会根源。
孔子反对以力服人的强暴统治,强调道德模范的引领,认为这是实现无讼的关键。
以道德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社会,“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从而实现“仁者”爱人、识人、容人而无诉讼纷争的理想社会境界。
虽然孔子的“无讼”理想没能成为当时现实的社会场景,但这种社会治理理念却贯穿于中华文明始终。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用“乡土社会”来概括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称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
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本试卷包含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
雾霾天气已经逐渐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称为霾或灰霾,其是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
霾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
空气中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灰尘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浑浊,因能见度恶化导致视野模糊,这种非水性形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在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时,该现象称为霾或灰霾。
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和。
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 km时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
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大于90%、能见度小于1.0 km时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
因此,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相对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这点与雾、云存在差异,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粒子大小为0.001-10.000 μm,平均直径为1-2 μm。
通常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某些情况下会出现逆温现象,气温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逆温层是指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
在逆温层中,较暖而轻的空气位于较冷而重的空气上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
甘肃省兰州市 -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一语文第I卷(阅读题共 70 分)一、社科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3-201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3-201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摇曳(yì)商榷(quâ)百舸(gě)锲而不舍(qì)B.喋血(dié)不啻(zhì)矫饰(jiǎo)熠熠生辉(yǜ)C.愀然(qiǎo)肄业(sì)肴核(xiáo)桂棹兰桨(zhào)D.混沌(dùn)菲薄(fēi)恣意(zì)殒身不恤(x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苍茫驽马恪尽职守挥斥方遒B.丰腴元霄杯盘狼藉击扬文字C.颓圮廖廓汗流浃背圆凿方枘D.真缔蛰居饮觞满酌休戚相关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近年来,内地作家 _____ 沿海地区,写出了不少以市场经济为题材的好作品。
(2)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_____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3)元旦晚会上,老师和同学们再三邀请她登台表演,而她_____嗓子不好,怎么也不肯唱。
A.作客消失推托 B.做客消失推脱C.作客消逝推托 D.做客消逝推脱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现在中小学校应试教育的弊端十分严重,一些有识之士提出,“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炙手可热的问题。
B. 由于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上频频获奖,一些家长便不顾孩子的条件,非要让孩子进“奥数班”不可,数学家张教授对此颇不以为然。
C. 今年6月27日,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一幢十三层的在建商品房居然齐根倒下,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D.作者以一座老宅即将拆除为契机,借一群芸芸众生极为日常化的生活,传递出在那个万物复苏的年代里南方小镇骚动不安的气氛。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是站在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全局,来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兰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考试)

兰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籼米(xiān)箍桶(gū)倒春寒(dào)罚不当罪(dāng)B . 歼灭(jiān)臀部(diàn)棱镜门(léng)瞠目结舌(chēng)C . 豢养(huàn)木讷(nè)太阳穴(xié)栉风沐雨(zhì)D . 铜臭(chòu)腼腆(tiǎn)刽子手(guì)怙恶不悛(jùn)2. (2分)下列词语中,有错字的一项是()A . 迤逦祈祷陶冶怏怏不乐B . 酒撰怂恿栗米钟鸣鼎食C . 穹宇泅水糍粑物华天宝D . 尘芥沽酒惆怅天理昭然3. (2分) (2019高三上·阳高期中)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流水不仅倒映着山,也在修改着山。
一座山在水的倒影中变得朦胧,,变得柔软,仿佛随波荡漾。
水也因山的存在而越发幽深,越发纯净。
山与水互为镜像,使彼此的美学特征越发。
山水是中国绘画艺术中不可分割的两种,成为一个画种的名称,也成为一种审美原型。
A . 模模糊糊凸显成分B . 影影绰绰凸显元素C . 模模糊糊突显元素D . 影影绰绰突显成分4.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有烟瘾的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B . 近日,来自海外的“辛词”专家学者参加了在带湖山庄举办的辛弃疾诗词研讨会,大家侃侃而谈,洋溢着浓郁的学术气息。
C . 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逐渐有了本质性的进展,发现自然系统之间的各个元素并非独立,而是彼此环环相扣,人类仅是该复杂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2025届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2025届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叔宋显立二叔是个木匠,做得一手好木匠活儿。
谁家粮食丰收了,没地儿装了,找二叔到家打个麦柜,箍个腰盆;哪家的闺女要出嫁了,请二叔到家做一套嫁妆;或是哪位老人年纪大了,请上二叔和几个木匠给老人收一副料,预备着……只要谁请到他,他一准儿去。
他做出来的木活没话说,村里村外都竖大拇指。
我小时候,常常看二叔做木工活儿,他疾速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桠,直击那些厚厚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的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可二叔一直娶不到媳妇儿。
为啥?除了家里穷之外,关键二叔个子矮。
三十来岁的人了,个头不到一米六,比我当时还矮一大截子呢。
但臂膀是壮实的,一双粗糙的大手与身高极不成比例,倒是很有劲儿。
做木活时,两手抓起刨子,几个来回,木头就开了花。
分家时分给他两间靠山根的土房子,阴暗潮湿,谁愿意嫁给他啊。
后来,倒也是天不绝人,二叔三十二上娶到了二婶。
二婶模样很俊,瓜子脸,皮肤白净,辫子上扎着根红毛线绳,穿着花布的确良的衫子,就是一双大眼睛总是流漏出悲哀的神色。
我记得结婚当天二婶还给我吃了两颗糖,家里来了几个亲戚邻居,放了一挂鞭炮,简单的吃了一顿擀面条,算是明了人,他们就那样结了婚。
有一天,二婶正在用簸箕簸黄豆,突然就倒在了地上,簸箕撂倒一边,黄豆撒了一地。
只见她口吐白沫,脸色煞白,四肢抽搐,把我们吓得不敢到跟前去,还是有经验的邻居说二婶这是“羊羔疯”,一会儿就会好的。
果不其然,半个小时后,二婶醒来了,就漫无目的地到处游走,还不时自言自语。
二叔知道后,也只是无奈地叹了口气。
高中一年级语文档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8分)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弄堂(nòng) 愆期(qiān) 垝垣(guǐ) 遗施(wâi)B.叱咤(chà) 惩创(chuāng) 溘死(kâ) 搽粉(chá)C.窈窕(yǎo) 伶俜(pīng) 踯躅(zhú)哽咽(yâ)D.羁鸟(jī)葳蕤(ruǐ)三匝(zā)哺育(bǔ)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嘻戏天伦叙乐炕凳宿兴夜寐B.赍钱张灯结彩喧嚣响彻云宵C.侘傺融会贯通气概否极泰来D.便言受益非浅凋蔽不温不火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项是()A.彼尔维何 B.岁亦莫之 C.隰则有泮 D.尔卜尔筮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靡使归聘靡:倒下B.匪我愆期愆:拖延C.伏清白以死直兮伏:坚守D.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匪来贸丝贸:交换B.悔相道之不察兮相:观察C.无与士耽耽:耽搁D.便言多令才令:美好的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B.《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刘向辑,收录的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作品。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
后人把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D.后人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B.中国海军多次成功护送商船顺利通过亚丁湾,这既保护了我国商船在该海域的正常航行,又展示了我国海军的实力,震慑了索马里海盗,在世界上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使世界各国对我国海军侧目而视。
2012—2013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最新】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慢生活”流行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患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甚为可惜。
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
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
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
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
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
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
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
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
许多人是“前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
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
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
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第一卷阅读理解一、现代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武松兄弟为何一高一矮景阳冈上打虎的武松,是人人崇拜的英雄好汉。
他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浑身上下似有千百斤力气,一只斑斓猛虎,竟然被他赤手空拳地打死了。
可他的亲哥哥武大郎,却身不满五尺,只有武松的一半多点儿,且面目丑陋,头脑可笑,因此人们都称他为“三寸丁谷树皮”。
同是一母所生,为什么这两个亲兄弟的身高竟相差如此悬殊呢?人体里有两大类腺体,一类是有管道的腺体,即外分泌腺,如汗腺、消化腺等。
这些腺体产生的物质,如汗液、唾液、胃液、肠液等均通过导管排放出来。
另一类是无管道腺体,即内分泌腺。
影响人的身体高矮的因素主要与人体的内分泌腺有关系。
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性腺、胸腺和脑垂体等。
它们能分泌激素(即“荷尔蒙”),这些激素都具有神奇的“魔力”,只要有一丁点儿进入血液,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不同的激素,各有不同的功能,与人体身高有关的激素主要是由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分泌的。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骨骼与生殖器官的发育,它若分泌不足,人就长不大,矮小且不成熟。
性腺对男女青春期的影响很大,那时它大量分泌,人的身高就猛长。
脑垂体是控制身高最主要的腺体,它分泌的多种激素能影响其他激素的分泌,与人体身高关系极大。
要是它们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武大郎矮小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的结果。
生长激素是怎样促进人体长高的呢?美国的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后认为,生长激素对骨骼并无直接作用,它先作用于肝脏等组织,并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产生生长因子,再通过生长因子来促进生长。
要是儿童有了肝病、肾病或营养不良,由于生长因子的产量不足,人就长不高。
人的身高也有人种的因素,如白种人通常比黄种人高。
人的身高更有父母遗传的因素,通常父母身材高的,子女身材也高。
因此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的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
英国有份调查材料说,45%的身材矮小儿童是由遗传造成的。
1995年,有位中国学者调查了50对一起无恙长大的双胞胎的身高,异卵双胞胎的身高平均相差4.4厘米,而同卵双胞胎的平均只差1.7厘米。
显然,这是因为同卵双胞胎遗传基因完全一致的缘故。
(选自《解读<水浒传>六大科学谜团》)1.下列关于文意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体里的两大类腺体中,影响人体高矮的因素主要与无管道腺体有关系。
B.脑垂体分泌的激素能影响其他激素的分泌,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内分泌腺。
C.人的身高有人种的因素,如白种人就比黄种人高。
D.科学家们经研究确认,人的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
2.关于生长激素促进人体长高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 生长激素作用于肝脏等组织,就能产生生长因子。
B.生长激素分泌太多或不足,都会影响人体发育。
C.生长激素通过生长因子来对骨骼生长起直接作用。
D.如果人患了病,就会因生长因子的产量不足而身材矮小。
3.对于武松兄弟一高一矮原因的推断,关联性可能最小的一方面因素是( )A. 甲状腺激素B.性腺分泌的激素C.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D.父母遗传的因素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一)阅读下文,完成4—6题,每小题3分,共9分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北面)名(命名)之也谬(弄错)其传而莫能名(说清楚)者,何可胜道(说)也哉B.其下平旷(平坦空旷),有泉侧(从旁边)出不得极(尽情享受)夫游之乐也C.火尚足以明(明亮)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不平常)之观(景观),常在于险远D.以其求思(探究问题)之深而无不在也则其好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也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的一项是( )A.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C.其孰能讥之乎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6.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华山洞前洞和后洞的自然景观迥然不同,作者详写游后洞的经过,其原因是后洞较前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B.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而且这种精神无所不在。
C.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悔”的心情,实际上就是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没有探得后洞的尽头。
D.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明了作者治学的态度。
7.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句4分,共8分。
)①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8—9题,每小题4分,共8分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8.这首诗的开头,连叠四个“行”字,只用一“重”字绾结。
这样的句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4分)9.古人常有“诗眼”之说。
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凝练传神的一个字。
请指出“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中的“诗眼”各是什么,并简要解说。
(4分)(三)名篇名句与文学常识(6分)10.补写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1)子曰:“其恕乎?,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2),以望复关。
(《氓》)(3),悠悠我心。
……,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4)寻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徐自摩《再别康桥》)(5)中国文学史上有“风骚”一说,其中“风”指《诗经》里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3题。
(共15分)三次画像巴金①不久前画家俞云阶来看我,高兴地告诉我,他的问题解决了。
我也替他高兴。
我知道他讲的是给划为‚右派分子‛的错案现在得到了平反。
他愉快地谈他的计划,他打算做不少的工作。
我觉得他还有雄心壮志,他是一个一直往前看的人。
送走他后,我还在想他的事情。
去年九月香港《文汇报》的《百花周刊》上发表了他的短文《三次为巴金画像》。
他讲的是我和他之间跟画像分不开的友谊。
②一九五五年十月的一天,当时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的负责人赖少其说要介绍一位画家来给我画像。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他。
我记得就在我楼下的客厅里,他花了四个半天吧,我坐在椅子上打瞌睡,一点不觉得麻烦。
油画完成了,我感谢他,把画挂在我的工作室的墙壁上。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幅画像,但这只能怪我自己拿着书在打瞌睡嘛。
对他本人,我倒有好感。
③以后我似乎就没有再看见他了。
但是那幅油画像还挂在我的工作室里,直到文革开始,我等待造反派来抄家时,才把它取下,没有让造反派看见,因此它也给保存下来了。
④前年(一九七七)五月二十三日,我出席上海文艺界的座谈会,在友谊电影院门口遇见他,我高兴地同他握手,他亲切地微笑道:‚我再给你画一次,好不好?‛⑤座谈会后,他有一天到我家来做客,他提出要再为我画一次像。
我同意了。
他还说:‚你还是穿这件蓝布上衣,连胡子也不要刮。
‛⑥我按照约定的时间到他的家。
坐了一个半小时,画完成了。
那天是六月四日,他说:‚就写五·二三吧。
‛一个星期后他夫妇把油画像给我送来了,我们把这幅新画挂在我那间封闭了十年、两个月前才开锁的工作室的墙壁上。
他看了看画,解释道:‚你这是在五·二三座谈会上控诉‘四人帮’的罪行。
‛我觉得他说得好。
⑦这幅画像在我家里已经挂了将近两年,朋友们见它都说不像,说是脸长了些,人瘦了些。
可是我觉得它表现了我当时的精神状态,我在控诉。
但他似乎有不同的看法,过了几个月他又来向我建议,要给我再画一幅肖像,要画出一个焕发青春的老作家来。
⑧他的画完成了,送到肖像画展览会去了。
我向他道贺,可是我仍然说,我更喜欢那第二幅油画头像。
可我祝贺他成功地画出了他的精神状态。
他画的不一定就是我,更多的应当是他自己。
我不过是画家的题材,在画面上活动的是画家的雄心壮志,他对我们这个时代、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厚感情。
⑨那天云阶同志走后,我关上大门,在院子里散步,还在想他的事情。
两年来同他的接触中我一直没有感觉到一九五七年给他投下的阴影,我始终把第三次肖像画上的笑容看做他自己衷心愉快的欢笑。
(选自巴金《随想录》,有删改)1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作者不喜欢画家第一次所画的像,其原因在于初次相识时,两人交情尚浅,作者对画家也没有什么好感。
B、⑤⑥段中,画家要作者穿上文艺座谈会时的衣服来画像,并将画像的时间写成座谈会的日期,意在强调画的特定意义。
C、画家三次为作者所画的画像,其实描摹出的都并非作者巴金其人,而全然只是画家自己最真实的写照。
D、尽管第二次的画像朋友们说并不像作者,但作者却说“更喜欢”,这是因为这幅画画出了作者当时的精神状态。
E、这篇散文的构思颇具匠心,作者在叙事过程中采用插叙的手法,使不同历史时空中的事件交错,丰富了文章内容。
12. 从全文来看,画家俞云阶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4分)13. 本文中,作者写了三次画像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探析。
(6分)四、(共15分)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迷人的天山牧场游目骋怀....,我看到落日的余晖与碧绿的草原互相辉映,宛若一幅灿烂的油画。
B.敌我势力既相差太远,我们就不能暴虎冯河....,要以智取胜。
C.世间万物品类之繁可谓恒河沙数,而你我在其间便是沧海一粟....。
D.通过对剧本的深入理解,她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日趋准确,在元旦晚会上,她目送男主人公出征时那期期艾艾....的眼神,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