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

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5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55张PPT)

号称"亚洲屋脊"的昆仑山脉和青海、西藏交
界处的唐古拉山脉两大山脉之间。由于恶劣
的自然环境,很少有人触及,是科学家、探
险者和环保爱好者所神往的地方,景观十分
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
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
长江源头被国家列为自然保护区。
7
8
一、释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之前 我们学过的游记,像《小石潭记》《壶口瀑布》,都是直接以游历 的地点命名的,而这篇课文的题目却加上了一个定语——长江源头。 是不是有点啰嗦呢?
作者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 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19
在冰河中间的砾石堆上,作者看见的景色是:过午的太阳强烈, 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
作者想到了长江从这里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长江从这里的一滴水开始,开启了它6000多公里的旅程。与题目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遥遥呼应。
1978年1月13日新华社:长江的源头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 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不止5800公里,而是6380公里。随后 《辞海》和有关书籍相继采用了这次考察成果。一个月以后美联社报 道,中国长江取代了美国境内,位于东经 91.0°,北纬33.5°,海拔6621米,是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 “高高尖尖的山峰”。
12
二、寻踪
游记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代游踪,二是描写景物, 抒发感受。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交代作者游踪的句子。
13
第1段: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就近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 篷。 第4段: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 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第5段: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 第6段: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 第10段:置身于冰窟…… 第12段: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 第13段: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第14段: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说课稿【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说课稿【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说课稿【精编】一. 教材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各拉丹冬雪山的壮丽景色以及作者在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感。

文章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感悟有一定的认识。

但文中一些专业术语和地理知识可能对学生造成理解障碍,同时,对于如何从文章中发现美、欣赏美还需要进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各拉丹冬雪山的基本情况,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文章中发现美、欣赏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和地理知识的理解,以及如何从文章中发现美、欣赏美。

2.针对重难点: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引导他们发现文章的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各拉丹冬雪山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各拉丹冬雪山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美。

4.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欣赏与感悟: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文章中发现的美丽景色和感悟。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各拉丹冬雪山→ 美景欣赏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导入新知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 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
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
就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一起去长江 的源头去探险吧!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了解各拉 丹冬。 2、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 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导入新知
欣赏《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 长江 啊 长江
雪山难得一见,难以亲近, 冰河难以穿越,图案难以名状,
冰窟中的冰体难以细数,这些
“难”都显示了自然的伟大神 秘,产敬畏的具体表现。
8、作者多次写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说说这些内容有什么 作用?
使读者体会作者的乐观与坚强。让
文章更亲切、真实、可信。同时写出各 拉丹冬环境的艰险,突出”所至“和” 所见“的独特性。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 了文章的潜在线索。身体越来越糟糕,
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 能的创造力。 “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 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 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 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 就是年轮。 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 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 般。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 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 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 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 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部编版八下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课件

部编版八下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课件
8
读一读 记一记
安营扎寨: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接踵而至: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历历在目:远方的景物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现在眼前。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用人的渺小衬托 出冰峰的巨大。
最新版整理ppt
19
“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
运用比喻,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冰 山冰壁的美。
最新版整理ppt
20
“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我的一 部分精神和生命便永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用“仙境”形容这 冰的世界,喜爱赞 美之情溢于言表。

最新版整理ppt
15
细读第二部分,说说各拉丹东雪山中哪些景物
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用:”我喜欢各拉丹东的
因为它
“的句子说话。
引导同学们说出下列景物特点及自己的阅读感悟: 冰河:光滑难行、平坦辽阔 风:一刻不停、呼啸、川流不息 冰山:像屏风,图案丰富,形态各异。琼瑶仙境、 色泽晶莹洁白、形态各异、漂亮,冰峰巨大。
运用比喻、拟人,生动
形象地突出各拉丹东整个雪
山冰川的神奇壮美,字里行
间流露出对自然的崇仰之情

最新版整理ppt
23
那些冰塔、冰柱 、冰洞、冰廊、冰壁 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 ,像长发披肩。
比喻,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用语精简而准确,流露 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最新版整理ppt
24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 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潺潺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共41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共41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二课时
文本解读
1.品读5-6自然段: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 描写冰塔林的?展现了冰塔林怎样的特点?
第5段:从远处,俯视冰塔林。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
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天地间浩浩苍苍。 特点:晶莹连绵、平坦辽阔。
文本解读
1.品读5-6自然段: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 描写冰塔林的?展现了冰塔林怎样的特点?
文本解读
4.赏析句子: (3)那些冰塔、冰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冰洞、冰廊、冰壁 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冰的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 的喜爱之情。
文本解读
5.怎样理解“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 长,日积月累,形成了冰山上纵横的裂 纹,环绕冰山的波状褶皱,这波纹是历 史的见证。
结构图示
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 2.练习册第18课。 3.补充作业第18课。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者:马丽华
体裁:游记散文 选自《藏北游历》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导入新课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脉主峰各拉丹冬冰峰西南侧。干流流经 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 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 海,全长6300余公里。
整体感知
1.听读或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 丹冬游览的经历。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 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 织材料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质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质课件
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 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合作探究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 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 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删去标红句子,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 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 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 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 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 容。
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 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 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在藏北高原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作者看到 了怎样的景象?
各拉丹冬 阴阳二坡
西北阴坡 尽是冰雪,景色单调
东南阳坡 好看
这种好看体 现在哪儿?
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
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
雕塑感。
气势磅礴,变化多端。
精读细研
读课文,说说考察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应的描写。
初游燕子矶 陈白尘
我是个俗人,不懂得风雅。活了七十四年,很少游览名 山大川。但有一次例外,便是五十八年前,我独自游览了南 京东北郊的燕子矶。
小明的批注:开篇即自道“俗人”,后又反复提及。 “俗”既指不懂游山玩水、怀古赋诗、触景生情的风雅,也 暗含不能洞察人情的稚嫩。
拓展探究
一九二四年,当时的东南大学将在暑假招收一批学习班学 生,不拘学历,学宿费也不贵。这征得父亲的同意,我便以初 一结业生的资格混迹于东南最高学府之中了。我的“醉翁之意” 自然不在学习,而是以廉价的宿舍作为我“旅游”的“宾馆”。 既然是俗人,便不会到石头城上、乌衣巷口去怀古,更不曾去 栖霞看枫叶饮酒赋诗……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_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_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

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查找资料,请进入百度文库,您的资料专家!
如果您觉得我有用,请下载或收藏我,因为再次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亲!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
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
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
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
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
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
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
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
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
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
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
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
查找资料,请进入百度文库,您的资料专家!
如果您觉得我有用,请下载或收藏我,因为再次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亲!
样的特点。
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查找资料,请进入百度文库,您的资料专家!

如果您觉得我有用,请下载或收藏我,因为再次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亲!
备课笔记

【教学提示】
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
握。 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
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
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
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
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
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请同学们品读第12—14自然段。
4.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查找资料,请进入百度文库,您的资料专家!
如果您觉得我有用,请下载或收藏我,因为再次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亲!
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
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
怎样的情感震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
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
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
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
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
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明确:“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
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
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目标导学二: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让学生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
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明确:(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
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
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1)句,“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
奇伟的景象所折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
的杰作。
查找资料,请进入百度文库,您的资料专家!
如果您觉得我有用,请下载或收藏我,因为再次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亲!
第(2)句,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
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第(3)句,“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
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
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小结: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
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
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这一节课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情感体验和学习经验,符合语文学科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不足之处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自己
对雪域高原的认知太肤浅,在备课前应找到《藏北游历》这部
书,了解雪域高原,了解作者。这是一篇充满神奇色彩的游记,
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还不够充分。
感谢您使用本资源,本资源是由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制作并分享给广大用户,本资
源制作于2020年底,是集实用性、可编辑性为一体。本资源为成套文件,包含本年级本课
的相关资源。有教案、教学设计、学案、录音、微课等教师最需要的资源。我们投入大量的
人力、物力,聘请精英团队,从衡水中学、毛毯厂中学、昌乐中学等名校集合了一大批优秀
的师资,精研中、高考,创新教学过程,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整体教给学生。
本资源适用于教师下载后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使用、适合于学生家长下载后打印出来作
为同步练习使用、也适用于同学们自己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整体把握进度和难度,是一个
非常好的资源。如果需要更多成套资料,请微信搜索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在页面下
方找到“资源库”,就能得到您需要的每一份资源(包括小初高12000份主题班会课课件免
费赠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