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探险的快乐与刺激,体会合作与信任的重要。

2.教学内容通过观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纪录片,了解长江的发源地、环境特点和生物资源,发掘和理解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1) 了解长江的发源地及其环境特点2) 了解长江源头的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3) 探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4.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长江源头的神秘和美丽2)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3)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险精神5.教学方法1) 观看视频,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相关问题的解答和探究实验2) 情景模拟游戏3) 课外探险活动4) 看图讲故事6.教学过程【课堂热身】通过讲故事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中国有一位著名画家,他的名字叫张大千。

有一年,他来到海拔4000米的长江源头,呆了整整一个月。

他在那里画了很多山水画,还写了很多诗歌,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你们知道长江源头在哪里吗?你们是否也想亲身感受一下长江源头的神秘和美丽呢?”【视频观看】1) 观看视频《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故事片段2) 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问题:长江源头位于哪里?环境特点有哪些?生物资源有哪些?3) 探究实验:在班内模拟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水、气、土等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关键影响。

【情景模拟游戏】1) 学生分成三组,其中两组是生物资源,一组是猎人,背靠长江源头环境的特性,进行情景模拟游戏,猎人需要获得足够多的生物资源才能存活下来,生物资源也需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同时需要自我保护,逃离猎人的追杀。

2) 在游戏过程中,分析和总结组间的合作、竞争和信任,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四)概括作者丰富的情感。
1.对永恒、雄伟、圣洁、壮美、原始的各拉丹冬和冰塔林的热爱和礼赞。
2.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美。
3.对大自然的伟大力量的敬畏和珍视。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将身体状况、内心体验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的写法,进一步理解写景之妙与作者情感。
四、提供补充拓展资料,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提供补充文章及视频资料,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
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地球的“第三极”,藏北并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还包括人类的生活状况、精神世界等。
(一)文章
1.冯骥才《一生都付母亲河》
2.杨凤栖《长江源头行》
3.刘源《我所走过的长江源头》
(二)新华社微纪录片
1.国家相册第17集《冰川的奥秘》
2.国家相册第二季第33集《家在三江拉丹冬雪山
美的让人窒息,美的让人心灵震撼
它高大、伟岸、神秘,浩浩苍苍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描写景物的独到之处是重在写景物的内在神韵。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句子,分析作者描写冰塔林的方法二。
(一)品味4个关于作者感受的句子,分析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归纳文章写景的第二个独到之处。
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从眼前的景物出发,有时回到了原始的过去,有时又飞到了遥远的未来,在时间这条线上进行着不同的延展,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它晶莹、辽阔、多姿,原始天然
它圣洁、瑰奇、壮丽,有些危险
让我感到自然的伟大
人力的渺小
……
此时学生可以根据评价标准,完成推介语的写作。
引导学生在整合作者的情感基础之上,结合补充资料,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
五、小结
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不仅仅是让人印象深刻的数字”和“独特而绝美的自然景观”,更有着“中国人对于山川数千年的感知、感怀、感悟”,“这是中国灵秀而多样的山川使然,也是中国文化看待山川的独特视角使然”,那是中国人的山水之道,正如宋代词人辛弃疾所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与自然环境。

2. 学习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区域的文化资源。

3. 理解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4.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旅游意识,提升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

二、教学重点1. 集体化的教学话题,学习氛围浓厚。

2. 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形式多样化。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及资源,生动有趣。

4. 通过课堂和户外实践,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

三、教学难点1. 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保持课堂氛围的活跃和生动。

3. 教学资源的准备与利用。

4. 学生的安全问题及长途车辆的管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看图:展示高原景象,引出青藏高原及长江源头的概念。

2. 观影:播放短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由此引出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

学习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区域的文化资源。

3. PPT:展示长江源头地图和特点,引导学生知晓该区域的重要性。

二、主体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PPT课件的展示,分组讨论长江源头的地理特点与文化资源。

2. 研究准备出游计划:学生围绕长江源头地区,合理分工合作,制订出游计划,并灵活调整,不断完善。

3. 热身训练:在长江源头的户外展开“边走边看”的实地考察活动,发现一切未知的、奇特的。

4. 实践教学:学生们渡过玉树州,展开自驾车冒险,深度探索青藏高原——长江源头,对景点、民俗、风景等进行详细了解。

三、课堂练兵1. 小组展示:各小组按照已制定的旅行计划,分别进行口头和图片演示。

2. 醍醐灌顶:老师进行全面、针对性点评,让学生听取其他小组的评价,进行互相学习、交流与提高。

3. 结合实践复习:学生通过看图说话等方式,总结青藏高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增强地理素养与文化素质。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描写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景象的文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篇文章进行教学呢?下面我来分享一份优秀的教案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地貌特点和长江流域地貌特点。

2. 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生词、词汇,深化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用诗意感受大自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朗读和分析。

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气候环境(气温、风力等),人文景观等。

2. 生词学习:(1)雪域(2)藏区(3)悬崖(4)崇山峻岭(5)岔路口3. 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句,体会诗人的感受并简单解译。

“莫为宝器千般出,皆因磨损不同多。

——文天祥《过零丁洋》”(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宝器”和“磨损”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将自己的感受记录在小本子中。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学通过图片和短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环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堂探究(1)课文阅读:选择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读后,分析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描绘,提高对自然的认识。

(2)生词学习:老师可结合PPT或黑板教学,注重学生对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3)阅读训练:课堂上,教师先示范,接着让学生自己品味文言诗,并记录下来。

之后,多组讨论,老师批注和点评,以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 巩固与评价教师倡导学生每天选择一个时段到户外,用笔和相机记录下自然中的美丽瞬间,提高他们记录、感受美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应该从自然的角度切入,体验自然美的情怀,加深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与崇敬之情。

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和记录时代的能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深感自然的博大与奥妙,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学作品能够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观的神往与热爱。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自然地理特征;(2)使学生掌握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地区的认识;(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1)介绍各拉丹冬位于长江源头,是长江的发源地之一;(2)阐述各拉丹冬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等特点。

2. 各拉丹冬的生态环境(1)分析各拉丹冬地区的植被、动物资源及生态功能;(2)讨论人类活动对各拉丹冬生态环境的影响。

3.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介绍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探讨可持续发展策略,包括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各拉丹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2. 教学难点:(1)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2)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拉丹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解各拉丹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其生态环境问题;3. 引导学生探讨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旅游1. 介绍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点(1)讲解生态旅游的定义,强调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阐述生态旅游的特点,如低污染、可持续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举例:作者对长江源头自然环境的赞美背后所蕴含的环保意识,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难点三:从课文到实际的思维转换。学生需要将课文中的环保理念与实际生活中的环保行动相结合,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思维跳跃。
-举例:如何将课文中提到的长江源头保护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保护环境相联系,需要教师设计相关的讨论和实践活动。
-举例:课文中“这里的冰川是那样的雄伟壮观,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一句,学生需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冰川的壮美。
-重点二:词汇和句型掌握。学举例:“源头”、“各拉丹冬”、“雄伟壮观”等词汇,以及“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这样的句型。
-重点三:课文结构分析。学生应学会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小组讨论、实物展示、情境模拟等,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日常饮用的水来自哪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奥秘。
-举例:课文的描述顺序、空间转换、修辞手法等。
2.教学难点
-难点一:词汇的准确理解与应用。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在文中的确切含义和用法。
-举例:“各拉丹冬”一词的地理背景和象征意义,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难点二: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和深层意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优秀教案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优秀教案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领会作者议论抒情表达的情感。

3.理解作者对壮美山河的赞美,增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领会作者议论抒情表达的情感。

【课文导入】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你是否会被它的神奇美丽所震撼?这儿就是长江源头,今天,我们就走进《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探寻这美丽的圣地。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领会作者议论抒情表达的情感。

3.理解作者对壮美山河的赞美,增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马丽华,山东济南人。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2.背景透视: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

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

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

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

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举例:通过课文学习,掌握长江源头地区的气候、地形等地理特点,了解其在我国水资源和生态保护中的地位。
(3)描绘手法:学生学会分析课文中作者运用的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分析课文中“雪山如银,草原如碧”等句子,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手法表现自然之美。
2.教学难点
(1)词汇理解:部分生僻词汇对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如“各拉丹冬”、“冰川”等,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
举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节约用水、保护环境,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4)描绘手法运用:学生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后,如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举例: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描绘手法,写一篇关于家乡风景名胜的作文,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江源头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生态保护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长江源头的知识充满了好奇。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水资源来源,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阅读和理解也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长江源头环境保护的实际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在一旁倾听并适时给予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的观点稍显片面,今后教学中,我需要引导他们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1.加强对描绘手法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语句,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触觉:写冰窟。

特点:温暖。

教学提示
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听觉:写风。

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

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

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
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

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请同学们品读第12—14自然段。

4.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明确:“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目标导学二: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让学生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

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明确:(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1)句,“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

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第(2)句,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第(3)句,“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小结: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