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合集下载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2.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3.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2.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1.欣赏歌曲《长江之歌》2.各拉丹东简介二.预习检查1.作者及作品简介:马丽华,当代女作家,一级作家、编审。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2.写作背景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

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3.字音词义三.整体感知(一)初读课文欣赏自然之美思考:作者眼中的各拉丹东雪山是什么样子的?变化多端!奇美得令人眩晕!琼瑶仙境!(二)细读课文感受探索之艰1.标示出作者经历的句子,说说在各拉丹东源头,作者一行人遇到了哪些困难?自然环境险恶,驻地条件艰苦,气候严寒,行走困难,高原反应、发烧疼痛、摔跤2.思考:本文大量写游览过程中所遇的困难,有何作用?A侧面表现格拉丹东环境的恶劣以及景观的独特;B表现游览者的坚强与乐观,使游览带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C作为暗线推动情节的发展。

(三)跳读课文品味探索之乐请找出在探索长江源头的过程中,作者一行人感受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从中感觉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①各拉丹东值得你历经艰辛去走上一遭。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掌握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3)了解长江源头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收集关于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信息;(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形式,分析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自然风光,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认识到保护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3)长江源头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2. 教学难点:(1)各拉丹冬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2)长江源头的保护措施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背景信息;(2)制作PPT、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3)准备相关讨论问题和实践活动。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准备好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内容;(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2)简要介绍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信息;(2)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分享,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各拉丹冬的地貌(2)引导学生思考长江源头的保护意义和现状。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冬的保护措施;(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意见。

5. 实践活动:(2)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学习中的不足;(2)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总结实践经验。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探险的快乐与刺激,体会合作与信任的重要。

2.教学内容通过观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纪录片,了解长江的发源地、环境特点和生物资源,发掘和理解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1) 了解长江的发源地及其环境特点2) 了解长江源头的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3) 探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4.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长江源头的神秘和美丽2)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3)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险精神5.教学方法1) 观看视频,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相关问题的解答和探究实验2) 情景模拟游戏3) 课外探险活动4) 看图讲故事6.教学过程【课堂热身】通过讲故事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中国有一位著名画家,他的名字叫张大千。

有一年,他来到海拔4000米的长江源头,呆了整整一个月。

他在那里画了很多山水画,还写了很多诗歌,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你们知道长江源头在哪里吗?你们是否也想亲身感受一下长江源头的神秘和美丽呢?”【视频观看】1) 观看视频《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故事片段2) 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问题:长江源头位于哪里?环境特点有哪些?生物资源有哪些?3) 探究实验:在班内模拟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水、气、土等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关键影响。

【情景模拟游戏】1) 学生分成三组,其中两组是生物资源,一组是猎人,背靠长江源头环境的特性,进行情景模拟游戏,猎人需要获得足够多的生物资源才能存活下来,生物资源也需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同时需要自我保护,逃离猎人的追杀。

2) 在游戏过程中,分析和总结组间的合作、竞争和信任,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与自然环境。

2. 学习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区域的文化资源。

3. 理解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4.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旅游意识,提升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

二、教学重点1. 集体化的教学话题,学习氛围浓厚。

2. 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形式多样化。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及资源,生动有趣。

4. 通过课堂和户外实践,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

三、教学难点1. 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保持课堂氛围的活跃和生动。

3. 教学资源的准备与利用。

4. 学生的安全问题及长途车辆的管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看图:展示高原景象,引出青藏高原及长江源头的概念。

2. 观影:播放短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由此引出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

学习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区域的文化资源。

3. PPT:展示长江源头地图和特点,引导学生知晓该区域的重要性。

二、主体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PPT课件的展示,分组讨论长江源头的地理特点与文化资源。

2. 研究准备出游计划:学生围绕长江源头地区,合理分工合作,制订出游计划,并灵活调整,不断完善。

3. 热身训练:在长江源头的户外展开“边走边看”的实地考察活动,发现一切未知的、奇特的。

4. 实践教学:学生们渡过玉树州,展开自驾车冒险,深度探索青藏高原——长江源头,对景点、民俗、风景等进行详细了解。

三、课堂练兵1. 小组展示:各小组按照已制定的旅行计划,分别进行口头和图片演示。

2. 醍醐灌顶:老师进行全面、针对性点评,让学生听取其他小组的评价,进行互相学习、交流与提高。

3. 结合实践复习:学生通过看图说话等方式,总结青藏高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增强地理素养与文化素质。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描写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景象的文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篇文章进行教学呢?下面我来分享一份优秀的教案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地貌特点和长江流域地貌特点。

2. 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生词、词汇,深化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用诗意感受大自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朗读和分析。

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气候环境(气温、风力等),人文景观等。

2. 生词学习:(1)雪域(2)藏区(3)悬崖(4)崇山峻岭(5)岔路口3. 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句,体会诗人的感受并简单解译。

“莫为宝器千般出,皆因磨损不同多。

——文天祥《过零丁洋》”(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宝器”和“磨损”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将自己的感受记录在小本子中。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学通过图片和短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环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堂探究(1)课文阅读:选择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读后,分析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描绘,提高对自然的认识。

(2)生词学习:老师可结合PPT或黑板教学,注重学生对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3)阅读训练:课堂上,教师先示范,接着让学生自己品味文言诗,并记录下来。

之后,多组讨论,老师批注和点评,以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 巩固与评价教师倡导学生每天选择一个时段到户外,用笔和相机记录下自然中的美丽瞬间,提高他们记录、感受美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应该从自然的角度切入,体验自然美的情怀,加深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与崇敬之情。

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和记录时代的能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深感自然的博大与奥妙,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学作品能够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观的神往与热爱。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自然地理特征;(2)使学生掌握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地区的认识;(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1)介绍各拉丹冬位于长江源头,是长江的发源地之一;(2)阐述各拉丹冬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等特点。

2. 各拉丹冬的生态环境(1)分析各拉丹冬地区的植被、动物资源及生态功能;(2)讨论人类活动对各拉丹冬生态环境的影响。

3.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介绍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探讨可持续发展策略,包括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各拉丹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2. 教学难点:(1)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2)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拉丹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2. 讲解各拉丹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其生态环境问题;3. 引导学生探讨各拉丹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各拉丹冬地区的生态旅游1. 介绍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点(1)讲解生态旅游的定义,强调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阐述生态旅游的特点,如低污染、可持续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举例:作者对长江源头自然环境的赞美背后所蕴含的环保意识,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难点三:从课文到实际的思维转换。学生需要将课文中的环保理念与实际生活中的环保行动相结合,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思维跳跃。
-举例:如何将课文中提到的长江源头保护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保护环境相联系,需要教师设计相关的讨论和实践活动。
-举例:课文中“这里的冰川是那样的雄伟壮观,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一句,学生需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冰川的壮美。
-重点二:词汇和句型掌握。学举例:“源头”、“各拉丹冬”、“雄伟壮观”等词汇,以及“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这样的句型。
-重点三:课文结构分析。学生应学会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小组讨论、实物展示、情境模拟等,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日常饮用的水来自哪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奥秘。
-举例:课文的描述顺序、空间转换、修辞手法等。
2.教学难点
-难点一:词汇的准确理解与应用。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在文中的确切含义和用法。
-举例:“各拉丹冬”一词的地理背景和象征意义,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难点二: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和深层意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它讲述了民族英雄各拉丹冬率领民众开垦祖国的艰辛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针对这一古诗名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名师教学设计结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文化内涵,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提高学生对语文文化的敏感度和理解深度;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深入解读古诗《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意象和艺术手法;2.分析古诗中体现的中华民族团结、勇敢、坚韧、拼搏的民族精神;3.了解古诗中所传递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所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分析古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3.思考古诗对当代社会和人们的启示和思考。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对古诗中的意象和艺术手法的引导和解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高度。

2.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剖析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3.现场体验式教学:学生分组到长江源头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感受自然风光和文化气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总之,针对中国古代著名叙事诗《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我们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现场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鉴赏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意义,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古诗《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教学,我们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和现场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热爱青藏高原的情感。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重点通过反复读课文理清作者第一天的游踪,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

难点学会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观看视频。

看完视频
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洁白,高耸,壮美,琼瑶仙境……)
各拉丹冬,是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群。

各拉丹冬:藏语的意思为高高尖尖,同学们刚才也观看了视频,高和尖远远不能涵盖各拉丹冬的美,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来一次壮美之旅。

二、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边读边勾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勾画出作者的所至、所见,理清文章的脉络。

黧黑(lí)砾石(lì)虔诚(qián)磅礴(páng bó)
雕塑(sù)眩晕(xuàn)腈纶(jīng)演绎(yì)
裸露(luǒ lù ) 冻疮(chuānɡ)霹雳(pī lì) 蠕动( rú )
蜷卧(quán) 皱褶(zhě ) 刀削(xiāo)棱角(léng)
草坝子(bà ) 气喘吁吁(xū ) 熠熠烁烁( yì shuò )
接踵而至(zhǒng)历历在目(lì)安营扎寨(zhài)
虔诚:是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

黧黑:黑
(二)跳读课文
1、找一找文章哪一段内容能描绘出图片的景色。

2、说一说那些内容课文中有,图片上没有展示,那些景色图片上有,文章当中没有描写。

2段 5段
(三)
写法:移步换景
(三)看图片跳读课文
(四)品读课文
刚才我们通过图片更直观的感受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读一读我特别喜
欢的段落,希望我的朗读能引起同学们的联想,在朗读中去体会各拉丹冬的神秘与磅礴。

教师范读11段。

我最喜欢的词是琼瑶仙境,即有温馨浪漫的遐想,又有云遮雾绕的空灵。

各拉丹冬,是青
藏高原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群,是真正的千山之巅,万水之源。

我也喜欢年轮这个词,如果说年轮是一颗树成长史,那么波纹就是冰川的变化史,也是大
自然历史的一部分。

请同学们在文章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文字,用你最美好的声音,最充沛的情感读出来。

希望同学们可以在头脑中读出一幅画卷,在心中读出一份美好。

四、小结
同学们都读的非常好,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游览了各拉丹东,领略了青藏高原的辽阔,也目睹了那里白雪皑皑,冰塔如林的冷峻。

冰川上的裂纹,冰山的高低消长也非一蹴而就的。

也是经历了阳光与风千万年的雕凿才形成的。

“大自然并不因也不为谁的存在而存在,即使没有人类,它依然万古长存。

”作者反复叙写身体的痛苦,其实也是表达敬畏自然的一种方式。

在这样的鬼斧神工面前,我想我们只能表现出敬畏之心、珍视之情。

作者在行进过程中身体状况的不断恶化,也让我们忧心忡忡。

面对这样的恶劣环境,你会想什么呢?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感想吗?课后请找出相关描写。

完成“所感”的表格。

五、课堂小测验
六、作业
1、字词两遍作业本
2、完成“所感”表格
课堂小测试
1、选出下面四组选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
A 凌角骤然懈怠川流不息
B 漫溢敦实消长安营扎寨
C 恭顺静穆演译漫不经心
D 凄凉衰竭蜿蜒厉厉在目
2、选出下面四组选项中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A 眩晕(xuán ) 砾石(lì)虔诚(qián)磅礴(páng bó)
B 霹雳(pī lì) 腈纶(qīng)诅咒(zǔ)懈怠(xiè dài)
C 冰凌(líng)摄制(shè)蠕动( rú ) 蜿蜒(wān yán)
D 棱角(léng)蜷卧(quán) 黧黑(lí)褶皱(zhé zhòu)
3、根据词义写词语
①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②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③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④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⑤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4、简要复述作者第一天的游踪(不超过80个字)。

作者先在海拔六千米的草坝子上远望冰河,又在冰丛砾石堆上近观冰峰,然后从砾
石堆走下来接近冰山,最后置身冰窟,在琼瑶仙境里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学案
1、字词
黧黑()砾石()虔诚()磅礴()()雕塑()刀削()
眩晕()腈纶()演绎()裸露( ) ()冻疮( ) 棱角()
霹雳( ) ()蠕动( ) 蜷卧( ) 皱褶( ) 草坝子( ) 气喘吁吁( )
熠熠烁烁( ) ()接踵而至()历历在目()安营扎寨()
2、解词
驻防:原指军队驻扎防守。

文中指停留的意思。

虔诚:是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

懈怠:松懈懒散。

风云变幻:风云: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变幻:变化不定。

形容天
气变化无常。

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流苏:下垂的穗子,装饰在马车、帐幕等上面下垂的穗状物,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

历历在目: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的重新在眼前。

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3、阅读作者第一天的行踪完成此表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