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学习目标◎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仔细品味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好处。
◎体会作者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二、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马丽华,1953年生于山东济南,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纪实作品《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50年》,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二】背景资料本文选自《藏北游历》,有删改。
1976年,23岁的马丽华前往西藏工作,在那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关于西藏的文章,《藏北游历》便是其中之一。
《藏北游历》的写作与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密切相关,马丽华作为该电影的编剧,跟随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领略了藏北的自然风光,心有触动,于是挥笔写下了此文。
【三】文体知识游记的文体特点1.内容广泛。
可写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也可写风土人情、社会生活。
2.写法自由,风格多样。
3.游踪、景观、观感三位一体。
【四】必考字词知识速查——读读写写1.棱(léng)角:棱和角。
2.骤(zhòu)然:突然,忽然。
3.虔(qián)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4.恭(gōng)顺:恭敬顺从。
5.蠕(rú)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6.凄(qī)凉:寂寞冷落(多形容环境或景物)。
7.懈怠(xiè dài):松懈懒惰。
8.敦(dūn)实:粗短而结实。
9.蜿蜒(wān yán):(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10.消长(zhǎng):减少和增长。
11.衰竭(jié):由于疾病严重而生理机能极度减弱。
12.漫溢(yì):水过满,向外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五单元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游记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学习重点】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
【学习难点】1.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
2.体会作者的情感。
【自主预习】基础知识了解作者马丽华,生于山东济南。
毕业于山东临沂师院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
1976年进藏后历任《西藏文学》编辑,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
2003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苦难旅程》,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涉藏题材文学作品17部。
知识链接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文体知识了解文体。
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先游后记,亲见真闻。
以叙述、描写见长,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1、字词积累:(1)给加点的字注音。
黧.黑()接踵.而至()砾.石()虔.诚()眩.晕()腈.纶()皱褶.()演绎.()(2)解释词语。
黧黑:驻防:虔诚:接踵而至:懈怠:松懈懒散。
风云变幻:赏析文章2、第1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3、根据游踪,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要点。
4、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5、这篇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5、品读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3.感受冰塔林的美,培养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1.掌握生字词,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学习难点〗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和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国的“母亲河”。
她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哺育着中华儿女。
长江作为一个符号,是祖国的象征,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赞颂。
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长江之歌》中第一句是这样唱的:“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去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祖国西部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当代女作家,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
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
2、资料链接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冬,藏语意思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源头。
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
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描写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景象的文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篇文章进行教学呢?下面我来分享一份优秀的教案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地貌特点和长江流域地貌特点。
2. 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生词、词汇,深化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用诗意感受大自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朗读和分析。
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气候环境(气温、风力等),人文景观等。
2. 生词学习:(1)雪域(2)藏区(3)悬崖(4)崇山峻岭(5)岔路口3. 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句,体会诗人的感受并简单解译。
“莫为宝器千般出,皆因磨损不同多。
——文天祥《过零丁洋》”(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宝器”和“磨损”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将自己的感受记录在小本子中。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学通过图片和短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环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堂探究(1)课文阅读:选择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读后,分析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描绘,提高对自然的认识。
(2)生词学习:老师可结合PPT或黑板教学,注重学生对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3)阅读训练:课堂上,教师先示范,接着让学生自己品味文言诗,并记录下来。
之后,多组讨论,老师批注和点评,以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 巩固与评价教师倡导学生每天选择一个时段到户外,用笔和相机记录下自然中的美丽瞬间,提高他们记录、感受美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应该从自然的角度切入,体验自然美的情怀,加深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与崇敬之情。
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和记录时代的能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深感自然的博大与奥妙,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学作品能够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观的神往与热爱。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1.把握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品味文章语言,把握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从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1.品读第5—6段,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明确: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2.品读第10—11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冰山的,抓住了冰山的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赛课导学案_5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各拉丹冬冰塔林的特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语句的内涵。
3.感受作者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4.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语句的内涵。
难点:感受作者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教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有效地结合多媒体工具,充分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进行教学。
2.情境教学法:设置情境,赋予学生导游的身份,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图片去解说,让学生积极参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文本中的某些语句或难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法:1.自主学习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让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自主阅读快速提取信息,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鉴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对于图片的欣赏则要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解决教学重难点,采取学生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图片、《话说长江》的视频、文字资料、CAI课件。
学生: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勾画精妙语句,形成初步的阅读体验。
3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本文的线索,理清结构思路。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1.情境导入。
导入设计一:师:大家知道我国第一大河流是哪一条河吗?(生齐答)对,浩浩荡荡的长江全长6千多公里,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最终注入东海。
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大家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吗?——它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出示图片)。
请同学们谈一谈对这幅图片的印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质课 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课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游记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知识链接】1.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2.作者简介马丽华,生于山东济南。
毕业于山东临沂师院中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
1976年进藏后历任《西藏文学》编辑,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
2003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苦难旅程》,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涉藏题材文学作品17部。
【自主学习】1.给下列字词注音菱()角虔()诚蠕()动豁()然懈()怠蜿蜒()敦()实腈纶()2.解释下列词语黧黑:接踵而至:砾石:皱褶:【整体感知】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提示: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草坝子——()——走下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合作探究】1.品读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明确】2.品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呢,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明确】4.品读第12-14自然段: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导学案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作者、主题和背景;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3.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并理解其中的文字描写、概括归纳等修辞手法;4. 思考课文涉及的环境保护与体育锻炼的意义。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是否了解《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这篇课文。
若有学生了解,可提问作品的作者、主题和背景。
若学生不了解,则进行下一步内容。
二、预习导入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带领学生了解长江的起源和流经的经历,引发学生对长江的感知和兴趣。
如有可能,还可展示一些长江源头的独特景色。
三、阅读导引1. 给学生展示课文的标题,引导学生思考标题中的关键词。
2. 请学生看第一段概括性表达的重要信息。
3. 根据学生回答,重点引导学生读第4段至第7段,了解游泳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4. 引导学生逐段阅读,理解每段的重点信息和情节发展。
四、重点词汇及短语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并标注以下的重要词汇和短语:1. 蜿蜒:形容河流弯曲曲折。
2. 欢呼雀跃:形容人们高兴的表情和动作。
3. 密集:形容事物紧紧挤在一起。
4. 手舞足蹈:形容舞蹈时手和脚的动作非常活跃。
5. 苦苦:形容非常辛苦,或经历痛苦挣扎的样子。
6. 陡峭:形容地势陡直。
7. 动弹:形容人或动物的行动。
8. 晶莹:形容透明亮光闪闪的样子。
五、深入探究1. 探究作者及背景请学生作品后的图片中找到作者的名字,并在互动中询问学生所了解的有关作者的信息。
介绍作者的背景、创作特点等。
2. 课文结构及语言特点请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关键词,思考课文的结构以及语言特点。
结合学生们的回答,指导学生分析课文开篇即给出游泳的时间和地点,接着展开游泳情节的描写,最后用“太祖唾手画长江”点明毛泽东与长江的奇妙关系。
同时,介绍作者描写的思维导图,指导学生理解学习思维导图的意义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导学案
倪花芳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文章生字词;了解长江,了解游记的特点;能概括文章大意;说出文章主题;把握作者的游踪,学习游记散文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学习游记散文的写法,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
【学法指导】
本文记叙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各拉丹冬浏览的经历,表现了对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学习前要了解长江和相关知识,了解游记的特点,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
本文以游踪为线索,按移步换景的空间顺序依次记述游览过程中所见景物,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要了解游记散文的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
1.本文作者______,生于山东济南。
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
中
国作协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藏北游历》、《西行
阿里》、《灵魂像风》、《藏东红山脉》,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
风景》、《苦难旅程》,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涉藏题材
文学作品17部。
1.马丽华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裸.露()()黧.黑()虔.诚()懈怠.()酝酿.()接踵.而至()帐péng()晶yíng()遗hàn()蜿yán() shuāi()竭 qióng()瑶
2.luǒ lí qián dài niàng zhǒng篷莹憾蜒衰琼
3.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⑴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
....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格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气势磅礴:
⑵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
....,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接踵而至:
⑶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
历历在目:
⑷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
蠕动
..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的身影。
蠕动:
3.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⑵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双一个接连不断的到来。
接踵,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跟。
⑶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⑷像昆虫爬行那样移动。
4.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补充空缺内容。
4.冰雪世界 冰窟 冰河 崇敬与赞美
【合作探究】
探究一:感知内容。
1.理清文章脉络,梳理本文游踪,概括游览内容。
2.本文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分析。
探究一 :
1. 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搭起牛毛帐篷;开车在冰河上,踏进冰雪世界,在砾石堆上竖起三角架,远观冰塔林;接近冰山,从冰洞里爬过去,拍冰山彩照;置身冰窟,近赏冰塔林;进入冰塔林,过了冰河。
2. 神工鬼斧,冰清玉洁,连绵不断,如“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精雕细刻,图案优美,如“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形状多种多样,如“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探究二 :主旨探究
本文是游记散文,以游踪为线索,记述游览过程中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二 :
表现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无限崇敬、赞美之情。
赞美了大自然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探究三:写法探究。
1.文章第⑤段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接近各拉丹冬——踏进_______——接近冰山
——置身______——进入冰塔林——过了____
近观:冰山像屏风 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冰的庄园,冰的院落,自成一天地
细赏:琼瑶仙境,静穆晶莹洁白;多姿多态,奇形怪状
远观: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表现了对各拉丹冬的__ ______之情
2.作者观赏冰塔林时选择了怎样的观察角度?(用圈点勾画法从语言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分析)
探究三:
1.衬托手法,如“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的身影。
”中“蠕动”“一列小小的身影”,通过描写行人的渺小,反衬了冰塔林高大雄伟,突出了大自然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作者对冰塔林做了多角度的观察与描写。
第一个角度是在砾石堆上远望,第二个角度是接近冰山远观,第三个角度是置身于冰窟仔细观赏。
作者从三个角度,由远到近地描写了冰塔林,突出了冰塔林的壮观、奇美的景象。
探究四:赏析语言
1.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试举例分析。
1.作者在描绘“东南阳坡”、冰塔林时多用比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把“东南阳坡”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突出了他的高大的形象。
把“一壁冰山”比作“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的屏风”,把“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这几个比喻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冰塔林的变化莫测、多姿多态,使人如临其境。
我的收获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到______ ______的经历,描述了游览过程中所见到奇美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赞美之情。
突出________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各拉丹冬浏览大自然。